书城童书百家姓、三字经、颜氏家训、朱子家训
4586600000117

第117章 附录《历代圣贤家训》(11)

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老氏以让为宝,左氏曰:“让,德之本也。”处里闬之间,信世俗之言,不过曰,渐不可长,不过曰,后将更甚,是大不然。人孰无天理良心,是非公道,揆之天道,有满损虚益之义,揆之鬼神,有亏盈福谦之理,自古只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未闻忍与让,翻以酿后来之祸患也。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见天下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君子敬小慎微,凡事只从小处了。余行年五十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湾早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

——选自《聪训斋语》卷二

【译文】

古人说:“终身让路,损失不了一尺一寸”。老子以让为宝,《左传》说:“让,德之本也。”但一些普通的人,相信世俗的话,不愿忍让,又说,忍让会使对方得寸进尺,还说,忍让会带来更严重的祸害,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人怎么能没有天理良心,是非公道,度量天道,有满招损谦受益的义理,度量鬼神,有亏盈福谦的道理,自古只听说忍让足以消去无穷的灾难、罪悔,没听说忍与让反而造成后来的祸患的。想要实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我曾在刑部办事五十天,见天下的大的诉讼官司,大多因极小的事而起。君子谨小慎微,不论什么事都从小处入手。我活到五十开外,有生以来不曾多受小人的欺侮,只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及早转弯!我经常在想,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受点小气,就不至于受大气,吃点小亏,就不至于吃大亏,这是我一生自认为最能干的地方。不论什么事,千万不能光想占便宜,孔子说:“唯利而行,取怨于己。”便宜,天下谁人不想争占?如果我占了便宜,那末众人的怨气就会聚集在我身上;如果我不占便宜,那末众人的怨气就会消失了。所以终身不占便宜,就是终身占了便宜呀!

吴汝纶谕儿凡事忍让

【原文】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孟子曰:“生于忧患”,“存乎疢疾”,皆至言也。

——选自《桐城吴先生全书》

【译文】

忍让是治家的美德。难道没有听说孟子“三自反”的名言吗?如果一定要以相争来取胜,那是一种最愚蠢的想法,结果只会自寻烦恼。人生在世,不可能都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遇逆境都能增长学问见识。所以,孟子说:“忧患能使人勤奋,因而能得生机。”又说,“人有德性上的灵慧和才术上的巧智,大多都是从患难经历中获得的。”这些都是深切中肯的至理名言。

李世民诫皇属“克己”

【原文】

太宗尝谓皇属曰:“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终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选自《戒子通录》

【译文】

唐太宗曾经对皇家的子孙们告诫说:“我就位十三年了,在外断绝游览的乐趣,宫内拒绝了歌舞女色的欢娱。你们生于富贵之家,在深宫里长大。皇帝的儿女和亲王,首先必须约束克制自己。每穿一件衣裳,则要怜悯养蚕的妇女辛劳:每吃一顿饭,则要想起耕田种地的农夫的艰苦。至于处理案件,切不能凭自己的感情用事,从自己一时的喜怒出发。我每次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岂能害怕辛勤劳累?你们不要鄙视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倚仗自己的长处。唯有这样正确对待别人和自己,才可以永保富贵,善始善终。先贤曾说过:“经常反对我的人是我的老师,处处顺着我的人却是害我的贼子。”此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袁采谈觉人不善知自警

【原文】

不善人,虽人所共恶,然亦有益于人。大抵见不善人则警惧,不至自为不善。不见不善人,则放肆,或至自为不善而不觉,故家无不善人,则孝友之行不彰;乡无不善人,则诚厚之迹不著。譬如磨石,彼自销损耳,刀斧资之以为利。老子云:“不善人乃善人之资。”谓此尔。若见不善人而与之同恶相济,及与之争为长雄,则有损而已,夫何益。

——选自《袁氏世范》

【译文】

不善良的人,虽然大家都憎恶,但对人也有好处。这是因为大凡见了不善的人能够从中引以为戒,不至于自己重蹈覆辙去做不善的事。如果看不到不善的人,就会放肆,或者发展到自己做了坏事还不觉得。所以说,家里没有不善的人,则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行为就不会引起重视;乡里没有不善的人,则诚实厚道的事迹就不会得到发扬。不善良的人如同磨石,虽然自己被磨损了,但刀斧凭借它而锋利起来。《老子》说:“不善良的人是善良的人的反面教员。”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看到不善良的人而与他一起干坏事,甚至与他争高低,这样只会损害自己,不会有什么好处。

庞尚鹏诫子弟厚道为人

【原文】

一、骨肉天亲,同枝连气,凡利害休戚,当死生相维持。若因财产致争,便相视如仇敌,及遭死丧患难,反面不相顾,甚于路人,祖宗有灵,岂忍于见此。良心灭绝,马牛而襟裾,人祸天刑,其应如响,愿子孙以此言殷鉴。

二、处宗族、乡党、亲友,须言顺而气和。非意相干,可以理遣,人有不及,可以情恕。若子弟僮仆与人相忤,皆当反躬自责,宁人负我,无我负人。彼悻悻然怒发冲冠,讳短以求胜,是速祸也。若果横逆难堪,当思古人所遭,更有甚于此者,惟能持雅量而优容之,自足以消其狂暴之气。

三、放债切不可违例深求,或准折人子女田地,及利中展利。

四、论人惟称其所长,略其所短,切不可扬人之过。非惟自处其厚,亦所以寡怨而弭祸也。若有责善之义。则委屈道之,无为已甚。

五、雇工人及僮仔,除狡猾顽惰斥退外,其余堪用者,必须时其饮食,察其饥寒,均其劳逸。陶渊明曰:“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欲得人死力,先结其欢心,其有忠勤可托者,尤宜特加周恤,以示激励。

——选自《庞氏家训》

【译文】

一、骨肉天性,连心同气,一切利害休戚与共,应当生死相互维护。假如因为财产而引起争斗,便是彼此之间相视如同仇敌,等到遭遇死丧患难,扭脸不相照顾,比路人还不如,祖宗如有灵验,怎么忍心看见这些惨状呢?一个人如果丧尽天良,连牛马都将取笑于他;因此谁造成的灾祸,苍天自然会给谁予惩罚,这叫天人感应啊!希望子孙以我这些话作为鉴戒。

二、和宗族、乡邻、亲友相处必须和言悦色、心平气顺。不是故意牵扯的,可以说理排解;有人不及你的,可以真心宽恕。假如自家的子弟僮仆与他人发生冲突,都应当反省自责。宁可人负我,不愿我负人。如果别人愤恨不平怒发冲冠,不肯正视自己的错误而强求制胜,那末灾祸就会很快降临到他的头上。如果他蛮横无理使你难堪,那末应当想想古人的遭遇,有比你更难堪的人。这样一想,也许你就能保持宽宏的气度,从而更加谦让他,自然也可以消除他那种狂暴的气焰。

三、放债,切不可违约而变本加厉,不许损害人家的子女和田产,不能利中滚利。

四、评论别人,最好多说他的长处,略去他的短处,切不可宣扬他的错误。这样,不但说明自己能待人诚恳,同时也能因此少结怨恨,平息祸害!如果确实要进行善意批评的,也得婉转指出,不要做得太过分。

五、雇工人及童工,除狡猾贪懒斥责退离外,其余可以用的人,平时必须供应他们的饮食,关心他们的饥寒,注意他们的劳逸。陶渊明说:“这也是人家的儿子啊!可要好好地对待他们。”要得到他们舍死忘生地尽力,必须先取得他们的欢心,其中有忠厚勤劳可以托付的人,尤其应当给以周济,以表示激励和劝慰。

郑燮教子富有同情心

【原文】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选自《郑板桥集》

【译文】

我到了五十二岁才得一个儿子,哪有不爱自己儿子的道理呢?但是爱子必须有个原则,虽然是玩乐,也一定要使他忠厚老实富有同情心,切不可让他刻薄急躁。……我不在家里,儿子就全靠你来管教了,要帮助他增长忠厚之情,摈去残忍之性,不能因为他是你的侄子就一味姑息纵容。仆人的子女,也总是人,要一视同仁对待他,爱惜他,不能让我的儿子欺侮他,虐待他。凡吃零食,都应该平均分配,让大家高兴。假如我儿子坐在那儿专吃好东西,让仆人的儿子远远站在一边看着,尝不到一点味道,他的父母看见此情此景就会感到可怜,并无可奈何地把他叫走,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读书作官,这是小事,头等重要的是要懂道理,作好人。可把这封信念给你的郭嫂,饶嫂听,使他们懂得爱护儿子的根本原则在于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不在于懂得如何做官。

孟仁母教子避嫌疑

【原文】

(孟仁)为监池司马,自能结网,手以捕鱼,作鲊寄母,母因以还之,曰:“汝为鱼官,而以鲊寄我,非避嫌也。”

——选自《三国志·孟仁传》

【译文】

孟仁做鱼官的时候,自己能够结网捕鱼,他把捕来的鱼制成鱼鲊(如腌鱼、糟鱼之类),寄给他的母亲。他母亲不肯接受,把鱼鲊原物退了回去,并责备他说:“你当鱼官,却寄鱼鲊给我,怎么不避嫌疑?”

王翱诫子孙不要营私舞弊

【原文】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为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典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恡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句乃还第,婿竟不调。

——选自《洹词》

【译文】

王翱当吏部尚书,以忠诚清廉为英宗皇帝所信任。他的第二个孙子凭借上代余荫,(没有经过考试就取得了监生资格)进入国子监学习,并将要参加秋天举行的科举考试。这个孙子把从主管考务的人那里要来试卷的事告诉了王翱。王翱说:“论才学,你可以考中,我怎么会忍心阻拦你呢?如果你误中选了,则多占了一个名额,妨碍了一个贫苦的读书人中选。况且你自己有得官的路,何必要勉强做自己不能做的事,以希望实现自己的非分之想?”把试卷一把火烧了。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一个在京郊作官的人作妻子。王翱的夫人特别欢喜这个女儿。每当迎接女儿回家时,女婿都故意不让妻子回去,怨恨地对妻子说:“你的父亲掌握着官吏升调的大权,把我调回京城做官,那你也可以回到京城,早晚就可以侍奉你的母亲了。况且调我进京,就像摇落一片树叶那样容易,为什么固执不肯呢?”女儿把丈夫的意见告诉她的母亲。一天晚上,王翱的夫人把酒菜摆好,然后跪下把女婿的意见告诉王翱,王翱听了勃然大怒,顺手拿起桌子上的东西便向夫人掷去,把夫人的面部击伤了。他随即离开了家,住在朝房里,十多天后才回家。他女婿的调动竟没有成功。

郑晓训子一鸣惊人

【原文】

郑尚书谈泉公训子履淳曰:“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园,行欲方。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学非记诵云尔,当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之。南阳一出即相,淮阴一出即将,果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志士读书当知此。不然,世之能读书能文章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

——选自《戒庵堂老人漫笔》

【译文】

刑部尚书郑晓教训他的儿子郑履淳说:“做事要有魄力,但考虑事情要细心周密;用智要圆通灵活,但行为要正直端正。志大才疏的人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有大才的人如果不好好学习也是不会有成就的。学习并非仅仅表现在能记忆、朗诵上,而是要能理解消化,融会贯通,如同亲自实践过一般。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当了丞相,韩信一出仕就当了大将。他们真是盖世雄才,但其才能都是平时善于学习的结果。有志的人读书应当知道这一点。不然,世上能读书,能做文章而不善于做官做人的人是很多很多的。

杨继盛诫子处世之道

【原文】

你两个年幼,恐油滑人见了,便要哄诱你,或请你吃饭,或诱你赌博,或以心爱之物送你,或以美色诱你,一入他圈套,便吃他亏,不惟荡尽家业,且弄你成不得人。若是有这样人哄你,便想我的话来识破他;和你好是不好的意思,便远了他。拣着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信,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

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之亏,勿使人吃我之亏;宁受人之气,勿使人受我之气。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我,则即时丢过。见人之善,则对人称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有人向你说某人感你之恩,则云“他有恩于我,我无恩于他”;则感恩者闻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说某人恼你谤你、则云“彼与我平日最相好,岂有恼我谤我之理?”则恼我者闻之,其怨即解。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

——选自《杨忠愍公遗笔》

【译文】

你俩还年幼,担心油嘴滑舌的人看见了,就要哄骗你,或请你吃饭,或诱你赌博,或用他心爱的东西送你,或以美色勾引你,一旦入了他的圈套,你就要上当吃亏,不但倾家荡产,而且使你无法做人。要是有这种人哄骗你,就要用我的话来识破他,凡是和你好而又不怀好意的人,就要远离他。选择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交朋友,肝胆相照,说话要算数,经常与他相处。这样,你就自然而然地会成为一个好人,而不会堕落成一个下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