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学前游戏论
4586800000042

第42章 游戏的类型与指导(2)

规则游戏是指以老师创编为主、具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受到限制,即幼儿在游戏中必须服从规则所要求的步骤、玩法进行活动游戏的结果是幼儿在游戏中要努力达到的目的。这类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

体育游戏:以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

智力游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自愿与愉快的情绪中,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

这种分类便于老师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与目的,便于老师有意识地选用各种游戏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种分类过多强调游戏的功用,有较强的功利性,在实践中容易使教师片面理解游戏这一教育手段的作用,人为地加强了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支配,反而导致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的丧失,阻碍了幼儿在游戏中创造性的发挥。

将游戏划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也不是一个界线确定的方法。因为创造和规则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创造性是游戏的普遍特征,没有创造的游戏是没有生机的游戏,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游戏。但创造并不等于随意的、不假思索的行为,任何创造总是依据一定的内在和外在的规则。同样,规则也是游戏的一个普遍特征,只是在创造性游戏中,规则是内在而隐蔽的,规则游戏中的规则是明确而公开的。

【第二节】幼儿园游戏的指导

在我国幼儿园中,最为常见的游戏分类是按教育功能进行的。这种分类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游戏的特点,并将游戏与其他教学形式结合。因此,本节对游戏的指导,着重于在教育功能进行分类的游戏,分析其结构,以加强对幼儿园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及其发展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娃娃家”、“医院”、“小吃店”、“百货商店”、“汽车”等都是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主题。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源泉,可以说,没有生活就没有角色游戏。想象力的发展构成了角色游戏发展的心理基础,玩具和游戏材料是角色游戏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据一项对486名幼儿游戏兴趣的调查,在所有的游戏类型中,位于首位的就是角色游戏,并且,从小班到大班幼儿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有逐渐增长的趋势,直至6—7岁才逐渐下降。各类游戏所占的比率分别为:角色游戏41.8%,积木和胶粒游戏34%,体育游戏11%,智力游戏4.6%,此外,其他游戏如表演游戏、沙水游戏,看图书等共为8.6%。

儿童角色游戏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幼儿园和家庭的设施、玩具、幼儿自身的健康状况与身心发展水平,成人(尤其是教师)对角色游戏的重视程度,幼儿角色游戏时间的长短与次数,以及成人(教师)对角色游戏结束的评价水平等。角色游戏的发展在学前期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个别动作阶段

个别动作阶段主要表现出以下活动水平:

(1)摆弄形象玩具,不断重复成人的个别动作和简单语言而无角色意识,如一女孩一直抱着“娃娃”在摇晃,但她并未意识到自己真正扮演的“角色”。

(2)出现与角色名称相联系的个别游戏行为和简单语言,知道自己是某一种角色。

(3)出现了与角色有关的简单情节,但情节互不联系。

这一阶段角色游戏水平主要是模仿成人的个别行为和动作,依赖于形象逼真的模拟玩具。这类玩具一般功能固定,特征鲜明,具有较强的主题暗示性。

2.有联系的情节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表现出以下水平:

(1)幼儿开始重视情节,出现了连贯的、有序的情节,内容细致、复杂,替代物品增多,如幼儿在“医院”游戏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情节:先排队挂号,在医生处看病,拿上处方去药房取药,然后去护士处打针。

(2)在情节丰富的基础上,各个角色间的配合、合作关系提高,游戏中体现出的角色合作关系明显超过原先的同伴关系,如“医院”游戏出现给“娃娃”看病、打针的情节,医生、护士、患儿与家长等角色产生了不同的分工与合作,游戏逼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一些内在规则。

(二)角色游戏的构成要素

角色游戏的构成是角色游戏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通过对角色游戏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深入了解角色游戏的实质,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以下五个因素:

1.角色的扮演

角色扮演是角色游戏的核心。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总是改变自己的身份而以一种想象的身份——角色出现的,并以所扮演的角色自居。也就是说,幼儿在游戏中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人,并以假想中人物的表情、行为、语言出现,如把自己当成“妈妈”给“娃娃”做饭、洗澡,哄“娃娃”睡觉等,上街买菜说“我去买菜啦”。

幼儿在游戏中撇开自己,扮演角色,要求达到一定心理水平,即了解和认识角色的活动,并将头脑中已有的人物表象加以组合,来创造新形象,幼儿在游戏中表现了自己对这些角色的认识与体验。角色的扮演是建立在幼儿的表象基础上,通过想象和模仿创造出来的,它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2.对物品的假想

游戏总离不开玩具或游戏材料,“过家家”要有娃娃,要有锅碗瓢勺;“开医院”要有听诊器、针、药;“开超市”要有各种各样的菜蔬、水果及称量工具等……这些材料(工具)并不是真的,而往往是用其他物品(包括玩具)代替的,即所谓的以物代物。而这种代替功能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幼儿可以根据游戏的需要而变换物体的用途。比如几片绿色的纸片,在“过家家”时可以代替蔬菜,“开医院”时就变成了中药,这就是所谓的一物多用。

在游戏中以一物品代替另一物品,要求幼儿的想象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能从过去感知的物体中,分析出个别特性,并结合成一个物体,形成表象。起初,幼儿能以相似物代替所需物品,如用一根冰棍代替注射器、用圆形的瓶盖代替听诊器。其后,能用其他物品代替所需物品,只要能完成某一游戏动作,无需太相似的物品来替代。再后来,幼儿能用想象中的物品代替所需物品。假装动作的产生,标志着幼儿完成了通过想象对物品进行的假想,说明儿童已能摆脱眼前对实物的知觉,学会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使实物的游戏意义比本来真实意义占优势。

3.对动作、情景的假想

动作和情景是幼儿实现角色扮演的基本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不是单纯地玩玩具,而是通过使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并且通过假想各种游戏情景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体会。起初,儿童的动作接近于现实,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个角色典型动作的模仿,如模仿妈妈哄婴儿睡觉的动作,而后是幼儿的自编动作,这往往是概括了的动作,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对不同职业行为的整体概括,而非某个人的动作翻版。例如,“医院”里有“医生”和“护士”,演“医生”的小朋友很想给“娃娃”打针,就拿起针筒,“娃娃妈妈”说:“不行,医生不打针的,是护士打针”。动作构成了角色游戏规则的一部分,这些动作必须为同伴接纳、赞同,否则就会受到批评和拒绝。

儿童通过对物品、动作的假想,创造了游戏情景,他们可以把小椅子排成一排,就成了假想的“公共汽车”,“公共汽车”周围的空间被想成密封的“车体”,对于不按规定“地点”上车的孩子,公共汽车的“票员”就会严厉制止,并提醒道:“车还没有停,你怎么能随便上车?”这种假想的情景引起幼儿进一步的想象。

4.社会交往

角色游戏中的幼儿存在着大量的社会交往。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出于自身的需要,运用言语性或言主语性方式交流信息,交流感情,从而实现相互交往的机会。角色游戏中,幼儿面临着两种交往关系,一是游戏中的角色交往关系,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交流,用接近角色形象的口吻谈话,如一个女孩边哄着怀里的“娃娃”,一边说:“不要哭、不要哭,妈妈马上就给你做好饭了”。二是现实中的同伴关系,如商量游戏主题、分配角色等有关的事,“我们玩什么呢?玩医院的游戏吧。”“好呀!让我当医生吧,你来当病人”。

众多的角色、情境、游戏内容的表现和展开,都要依赖于幼儿间的社会交往。

5.游戏的内容一主题和情节

主题是指游戏的题目,情节指具体游戏过程。据对城市幼儿园32个班的角色游戏主题的一项调查,其出现频率顺序为:娃娃家、汽车、医院、理发店、食堂、电影院、火车、照相馆、百货公司、菜场、动物园、图书馆、加工厂。随着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逐渐了解及自身的发展,游戏主题不断丰富,情节日趋复杂、多样。

影响幼儿选择游戏主题的因素主要有:

(1)幼儿对社会生活内容的熟悉程度。幼儿游戏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因此,幼儿选择什么主题的游戏首先取决于幼儿对某一社会生活内容的熟悉程度,是否了解角色的活动。

(2)有愿意扮演的角色。幼儿通常愿意扮演他感兴趣的人物,或是角色游戏中动作语言较多的、且占支配地位的角色,如医院中的医生、娃娃家中的妈妈、商店中的售货员。

(3)有吸引幼儿的游戏材料或游戏情节。儿童游戏的主题由他们所熟悉的家庭生活,逐渐过渡到幼儿园生活,再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

艾里康宁对角色游戏进行了分析,提出游戏的结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角色;二是游戏行为,儿童通过角色行为来实现自己扮演的角色及角色关系;三是游戏式的运用物体,用游戏物体代替真实物体;四是游戏间的真实关系,表现为各种评议和意见,借以调整游戏的进程。萨米勒克斯(Saros.similandky)则提出了角色游戏的六个因素:即模仿的角色、假装品代替真实品、假想动作与设想情景、持续性、与其他儿童的相互交往、通过语言交流思想,并以这六个因素来评价游戏。

(三)角色游戏的指导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形式,要实现游戏的教育作用,必须有教师的指导。

1.游戏前的准备

角色游戏的准备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第一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二是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三是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通过时空及游戏材料构成一定的游戏情境,借助游戏情境的吸引力,诱导幼儿进入游戏状态。另外,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活已有的感情经验,转化为内部的游戏动机,驱动幼儿投入角色游戏之中。

开展角色游戏首先要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知识与经验。现实生活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源泉,幼儿掌握和积累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游戏内容也愈充实、新颖。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自于家庭和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老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如教学、日常生活、参观、郊游、节日、影视作品、图书等拓展幼儿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印象。老师在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时,不只要观察和认识事物间的关系,而且要引导幼儿认识成人劳动的社会意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则,幼儿在游戏中只能机械地模仿成人社会中的活动,而不能理解成人劳动的社会意义,其结果必然导致幼儿游戏内容贫乏。前苏联幼儿教育工作者柯罗列娃的研究证实,当第一次带幼儿参观火车站时,只向幼儿介绍了火车、火车站、售票口等实物。回到幼儿园后,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游戏材料,帮助幼儿分配了角色,但幼儿仍不会玩“火车站”的游戏。第二次参观火车站时,主要向幼儿介绍了火车站上人的活动及其社会意义,参观后幼儿立即开展了“火车站”游戏,而且游戏时间持续了很久。这说明,只有当幼儿理解了成人的活动内容及社会意义,才能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才能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装扮,去创造性地反映生活。

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指游戏场地、设备、玩具和游戏材料。这些物质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而且也是教师影响幼儿游戏行为的手段。幼儿玩什么,怎么玩,都与游戏场地的结构特征、游戏时间的长短、玩具的性质与数量有关,幼儿游戏对于物质环境的这种依存性为我们通过游戏实施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为幼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环节。

固定的游戏场所和设备能吸引幼儿进行游戏,也便于幼儿开展游戏。所以教师应在活动室或室外设置一些固定的游戏场地,如在活动室内可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置“娃娃家”、积木区、图书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观察区、美工区等,为每个游戏区配备必要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下是可供参考的游戏区材料配备:

角色游戏区:不同性别、职业的服饰与道具、可穿脱衣服的娃娃、小床或摇篮、小推车,适合不同主题的玩具如餐具、炊具、医疗器具、商店的商品等、可供幼儿自制玩具或作为替代的各种废旧物品。

积木区:各类小中大型积木、积木架、积木游戏时需要用的道具,如娃娃、小动物、树、小汽车等。

图书区:适合幼儿认知特点与水平的各类图书、适合幼儿身高的图书架、一小块地毯、供幼儿倚靠的软垫。

科学发现区:能引起幼儿对科学兴趣的物品如磁铁、凹凸镜、电灯、电池、说明杠杆原理的吊车模型等。

自然观察区:饲养金鱼或热带鱼的鱼缸、供幼儿陈列收集到的动植物的架子(也可放在窗台上)、培育豆芽、萝卜头、白菜头的器皿、记录天气变化的图或表。

美工区:供幼儿使用的桌椅、画架、材料架、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如水彩笔、蜡笔、橡皮泥、胶水、圆头剪刀、白纸、色纸、毛笔等。

需要注意的是,为开展角色游戏创设物质条件并不是教师自己的任务,而是教师激发和调动幼儿共同参与布置游戏场地,制作玩具和游戏材料,让幼儿参与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学习与创造的重要过程。在制作与投放玩具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让幼儿形成必要的游戏常规,以确保游戏材料的有效运用和游戏的安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