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学前游戏论
4586800000047

第47章 玩具与游戏材料(2)

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被认为是较早尝试把玩具引入教育过程中的人。他认为,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但是,以想象和幻想为特征的游戏经验只有利于儿童身体和情绪情感的健康,并不能对儿童理性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为了使玩具变成对儿童具有教育意义的材料,他亲自动手改造玩具,制作了一套帮助儿童识字的积木。这套积木是为了把喜欢在外面玩的男孩“拴”在家,并在家庭教师的督导之下利用玩具进行学习的活动。可见,洛克发明的教育性玩具其目的不在教育,而在教化。

把教育性玩具系统地运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始作俑者是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1782一1852)。福禄贝尔认为,个体内部精神的发展只有通过适当的外部活动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而游戏是促进幼儿内部精神向外部转化的重要途径。为了支持幼儿的游戏,其玩具需具有教育意义。“恩物”是福禄贝尔专门为幼儿制作的教育性玩具。福禄贝尔在正式公布恩物体系时明显提到八种。第一种是装在一个小木盒子里的颜色各异的用羊绒做成的6个小球,分成红、黄、蓝、绿、紫和白6种颜色。每个小球上系有2条线供玩耍时使用,小球的直径为4厘米。福禄贝尔认为它们能帮助儿童辨别各种基本颜色、锻炼肌肉、训练感觉,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独立活动的能力,还能发展儿童的语言,帮助他们理解一些抽象概念时间、空间、有、无等概念。经过他的观察和试验,共设计出50余种玩法以训练儿童的各种能力。第二种恩物是木制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后两者有穿孔,并附有木棒与细绳。它们能帮助儿童认识物体的各种形状和各种几何形体。第三种恩物是一个沿各方向对开的大立方体,可分为8块小立方体。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儿童认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还能被用作建造材料。第四种恩物是一个沿纵向切成许多平板的立方体,它们能帮助儿童明了算术的基本道理,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规则,并能很容易地写出算术符号和数字。第五种恩物也是一个立方体,可分成27块体积相等的小立方体。其中3块小立方体再沿对角线二分,另3块沿对角线四分。利用该恩物能进行大量的几何教学。第六至第八种恩物也是一些可分为更多块小立方体的大立方体。它们不仅为建造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机会,而且能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进一步理解部分和整体的概念。

在福禄贝尔之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也对玩具做了系统的改造。她把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作为他们学习的关键。感觉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强调感觉训练必须由儿童自己控制某些玩教具,为此,她制作了许多一整套进行各种感官训练的玩教具。如她为训练儿童的触觉制作的一套玩教具是一块分成两个相等长方形的木板,一个长方形贴上光滑的纸,或者把木板面打磨得很光滑;另一个长方形则贴上砂纸。另外,还有一块与上面相同的木板,用光滑的纸和砂纸纸条相间蒙在上面。镶块是蒙台梭利专门训练儿童视感知能力的一套玩教具。这套玩教具是由长55厘米,宽8厘米,厚6厘米的三块木块组成,每块又包括10个嵌在相应大小孔里的圆柱体木块。在利用这套玩教具进行训练时,要求儿童能正确地把混杂在一起的各个圆柱体放人相应的孔中,最终至少会留下一个圆柱体放不进某一个孔里。儿童通过反复运用这套玩教具进行练习,不断比较判断,不断纠正视感知控制的错误,其视感知能力的精确性和敏锐性就会得到训练和提高。

蒙台梭利的玩教具很丰富,每一件玩教具都是由儿童自己来控制。她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玩教具,自己操作、自我发展,玩教具的作用就在于让儿童进行自我教育。

综上所述,儿童玩具的演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往的玩具在特殊节日时方可获得,而现代玩具在商业色彩的笼罩下,失去了往日的神秘,成了随处可见的“商品”。玩具成了儿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是他们学习的伴侣,也是他们休闲的“工具”。

【第二节】玩具与游戏材料的功能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玩具的含义,就是供幼儿玩的工具。实际上,玩具不仅仅意味着玩,它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工具,而且是供幼儿学习和操作的主要工具。

一、玩具与游戏材料的作用

玩具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机会,而且还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幼儿可以通过玩具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和感受。

(一)玩具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途径之一

玩具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模拟品,它凝聚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内涵。当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了解玩具的名称、作用和用途时,他们已经在学习人类社会所赋予玩具的文化历史经验。人类社会在制作和生产玩具时,已经经历了对生活中所有物品进行了筛选和鉴别,从而选择出最重要和最本质的东西作为制作玩具的标准体系。当人们确定这一标准后,会对其进行鉴定,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意义。幼儿在这一标准的指导下,对玩具进行学习和掌握,从而对其内在的文化意义进行了解和掌握。

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操作来学习的,因此,玩具是他们掌握社会文化经验的途径之一。玩具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物品的模拟、提炼和加工,因此,玩具的感觉特性往往是现实中物品的典型写照。颜色、形状逼真的玩具可以帮助幼儿丰富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文化经验。幼儿除了对玩具的颜色、形状进行了解和掌握以外,还要了解玩具所模拟的社会生活生产的用途。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玩具为幼儿提供了掌握社会文化的机会和途径,同时也是幼儿学习如何使用人类特有“工具”的重要方法之一。玩具的文化传承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凝结在玩具中的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而且也表现在它可以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念上。玩具不仅在外观上给幼儿以美感,而且在色彩和声响上都给幼儿带来无穷的乐趣。玩具的造型一般根据实际物品的典型特征采用夸张、变形的外观,这些不但可以引起幼儿的幽默和好奇,而且会给幼儿带来快乐和美的享受。

玩具作为一种模拟物总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品性,传递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儿童在运用和操作玩具的同时也赋予玩具一定的价值观念,因此,玩具不仅仅只是幼儿的“玩物”,它也是传承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玩具是幼儿学习的“课本”、操作的“工具”

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和工具,玩具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玩具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因而玩具的教育价值也将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设计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刺激幼儿感官和动作发展的玩具和游戏材料。玩具的设计也是在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同时逐渐注重适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且符合对幼儿的教育需求。玩具不仅是传承文化的工具,也是幼儿进行学习和游戏的工具。

操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基本特点,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依赖于他们与事物的直接接触和操作。玩具具有具体形象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因此,玩具是幼儿学习的“课本”、操作的“工具”。手的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大脑的积极活动,具体的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因此,玩具可以给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直接观察和体验的机会和条件。玩具作为“课本”是区别于学生所用的文字材料的。学生用的课本是确定的事实和信息,而玩具是一种开放式的“课本”,它为学习者留下了较大的自主建构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幼儿可以通过操作玩具和游戏材料来获得所需的经验,并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总的来说,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情绪情感、释放焦虑、处理紧张和冲动、理解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界限与关系的机会,而玩具和游戏材料则是他们表现和表达他们情绪情感、想象和释放焦虑的适宜的工具或手段。因此,玩具和游戏材料也就成了教师了解和理解幼儿的“读本”。通过幼儿操作玩具和游戏材料来分析幼儿内心的冲突与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二、玩具与游戏的关系

玩具是幼儿游戏的物质载体,幼儿游戏离不开玩具,因此,玩具是幼儿游戏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说,玩具直接影响并控制着幼儿游戏的整个过程,对玩具的投放方式不同会引发不同的游戏效果。本节主要从对玩具投放的不同维度出发探讨玩具与游戏的关系。

(一)玩具的数量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

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数量是制约幼儿游戏的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玩具的数量增多时,幼儿之间不会因争夺玩具而发生纠纷,但由于玩具数量多,足够满足幼儿游戏所需,因此会阻碍幼儿之间的交往,其社会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玩具数量不够时,争夺玩具的事件会经常发生,有时候会助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情况下,同一种玩具投放较少在年龄较小的幼儿那里容易引起纠纷,但在年龄较大的幼儿那里则易引发社会性的装扮游戏或角色游戏。他们可以通过协商和交往共同作用于这个玩具,而且可以通过协商赋予该玩具各种玩法。

(二)玩具的种类与搭配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

我国学者刘焱(1988)认为,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玩具放在一起构成一定的知觉场,从而影响幼儿游戏的性质和主题。例如,给幼儿一个娃娃和给他几个娃娃的效果是不同的。如果眼前只有一个娃娃时,他或许倾向于玩“娃娃家”,而有几个娃娃时,他很有可能玩“幼儿园”或“上课”等游戏。刘焱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只给幼儿用具玩具,如餐具、炊具等,而不给“娃娃”,那么幼儿在游戏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使用这些物品的游戏动作,他们感兴趣的是成人使用这些物品的方法,游戏中很少有角色的出现。但是,当出现“娃娃”后,使用“工具”的动作将居于次要位置,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社会性交往成为游戏的中心,而使用餐具和炊具仅仅是为了“做饭”,是为游戏中的角色来服务的,幼儿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态度,关心“家人”、体贴“孩子”,游戏从无角色变成了有角色扮演的游戏。

玩具的种类与搭配同样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年龄较小的幼儿宜于用模拟实物的玩具来游戏,教师应提供适当少量的半成品或废旧物品,让他们以物代物。同时,给年龄较小的幼儿投放玩具时种类不易繁多,但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引发年幼儿童进行平行的机能性游戏。中、大班幼儿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使用代替物游戏的能力和自制玩具的能力,并促进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因此,半成品或废旧物品的投放数量应相对提高。

玩具和游戏材料的种类对幼儿游戏的具体选择确实有着某种定向的功能。有的材料更多引发非社会性的游戏,如用黏土、颜色、沙水进行的独自和平行游戏;有的材料更多引发结构建构游戏,如积木和插塑等;而模拟实物材料更多引发想象性游戏。因此,游戏材料的提供,某种意义上是对儿童起着暗示游戏的作用。例如,当一套炊具与结构元件搭配在一起时,结构元件便成了食品,引发起幼儿的装扮性游戏。还有,如果一套结构材料中有小人的形象与无小人的形象会引发幼儿不同的玩法,如有小人形象幼儿进行的是装扮游戏,无小人形象幼儿进行的是建构游戏。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搭配对幼儿游戏产生的原因在于,当把玩具进行了不同种类的搭配后,对儿童便构成了新的知觉定势。因此,不把玩具的类别分得过细,可使儿童对多种材料进行多种组合,以便创造出更多的知觉趋向,从而获得更多的游戏经验。

(三)玩具的特征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

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新异程度对幼儿游戏行为也是有影响的。完全新异陌生的游戏材料将引起幼儿更多的探索性行为;新的玩具与游戏材料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完全熟悉,没有任何新颖性的游戏材料不能引起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只有中等熟悉和复杂程度的游戏材料比较容易引发幼儿进行象征性游戏和练习性游戏行为的发生。因此,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定期更换和逐步增加游戏材料,也可以把玩具收起来,隔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给幼儿玩,这样不仅让幼儿重新体验到“新”的感觉,而且还让幼儿有种“重逢故友”的欣喜。

专门化玩具与非专门化玩具的投放对幼儿游戏行为也是有影响的。幼儿年龄越小,他们对游戏材料的依赖性越强。最好给他们提供专门化玩具,并适当搭配少量的非专门化玩具。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游戏水平的提高,游戏活动容易受玩具的影响从而逐渐转为受游戏目的的支配,这时候可以为他们提供较多的非专门化玩具。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图寻找游戏材料。专门化玩具和非专门化玩具各有其独特作用,教师在投放这两种玩具时应注意相互搭配。

(四)玩具材料的不同对幼儿游戏的影响

制作玩具的材料包括自然界随处可见的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贝壳、木片、果核等;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线轴、塑料盖、塑料瓶、废旧纸盒、易拉罐等;同时还有通过高科技制成的现代玩具。但我们会发现,幼儿对现代高档玩具并不感兴趣,他们经常会从外面捡来一些瓶瓶罐罐、石子、树叶等废旧物品带回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玩具材料制成的玩具对幼儿游戏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幼儿对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的“情有独钟”充分体现了其探索自然界的欲望。他们对自然界的一无所知引发了其对自然界的强烈探索欲和好奇心,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使得他们对自然界的游戏材料和废旧物品怀有特殊的感情。虽然幼儿出生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被富于现代气息的玩具所包围,但他们仍然有种认识大自然的欲望,并通过“驾驭”大自然中的游戏材料来“征服”自然界。他们在操作和制作玩具时是充满成就感的,并且经过他们自制的玩具都形象逼真,丰富多彩。幼儿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虽然他们自制的玩具没有现代玩具精致,但制作玩具的过程是让他们充满喜悦和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