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新解说
4586900000018

第18章 主客体相互作用决定行为(13)

具体来说,每个人都是带着人类特有的遗传基因来到人世的,随后在其天赋本能的驱动下,他便与周围环境展开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开始了向一个完整意义的人的方向迈进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特有的遗传基因和先天素质,规定了个体各个方面所可能的发展上限。然而,这种发展的上限在现有的条件下是很难达到的,实际的发展水平很难达到这一理想状态。但个体究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潜能可以开发到什么程度,会表现出何种的能力水平,则取决于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当然,也取决于综合的个人条件。其中,良好的环境与教育能够使主体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能够具有更高的能力水平,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反之,则会严重制约主体的健康发展,使得许多本可以造就并具有很大使用价值的能力都被荒废了,造成了资源的损失和人才的浪费。因此,环境与教育对主体的人格成长和能力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环境就是主体人格的建筑师,也是主体能力和本领的缔造者。

由此,我们谈到潜能开发的话题。所谓的潜能开发,就是把一个人本身所蕴含的能量和资源,尽可能充分地挖掘出来,让人具有更高的能力,具有更旺盛的生活热情和干劲,创造出更大的人生价值和财富。可见,潜能开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有多种意思和多种层次。

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潜能开发,偏于理想化的和绝对意义的,是指尽可能为个体创设最完善的环境,尽可能对个体施予最科学的教育,以使个体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好的培养和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与上限的差距,最大程度地接近最佳状态。这种意义的开发当然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理想,它能够把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产生目前我们所难以预想的惊人成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生物学上的试验获得有益的启示。例如,西红柿在自然环境下,每一个种苗上最多只能结几十个果实,但是,在特殊营养配料和最适宜的温度、水等人造环境下,每一个苗可以结出数百个果实,其差异是惊人的。然而,在现实中,人的潜能的终极开发注定是一条艰难漫长的探索之路,同时也是一项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软硬件设施条件的综合支持,需要对个体从出生(甚至可追溯到胎儿时候)就开始进行连续的、全方位的整体规划和训练。只有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对主体结构的各个方面,调动了所有积极的力量,施加了各种内容与形式的积极影响,才可能把主体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把主体打造和塑造成最成功发展的个体,才可能使主体获得充分的自我实现。

但是,就目前来说,这样的条件还远远没有具备,我们的社会无论从哪个层面,都还不能对主体施加最佳的外部影响。首先,从认知层面上来说,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必须全面深刻地认识人的身心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必须对诸如智力、能力、体能、个性等方方面面的特点及规律有深刻的洞察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全面迎合人的身心特点及其规律,对个体具有最佳影响的社会环境,也才能据此制定最适宜的教育模式和训练程序。然而,这方面还远没有实现完全的理论突破,我们目前还无法从理论上找到这条可行的路,也不知道完全的潜能开发会带来怎样的人生境界。其次,即便认知上已经过了关,理论上有了成熟的方案,但实际的操作仍然面临着各种条件的制约,如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素质及其教学方法,学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等等,往往很难达到规律所要求的标准,难以为个体提供最迎合规律的外部条件。因此,全面的潜能开发即便不是梦想,但绝对是任重而道远的漫漫征程。

另一方面,潜能开发还可以从局部意义上来进行,因为如果我们因为终极的潜能开发无法实现就放弃了潜能开发的探索与实践,那也未免过于荒唐了。其实,局部意义的潜能开发,一直就在进行着,有关的努力人们一天也没有终止过。事实上,人的身心发展和个性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潜能逐渐开发和释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依照对有关规律的部分掌握,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把人培养和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质量个体,让人的能力和智慧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而在这方面,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进展,人们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对此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而且,也取得了许多可观的成果。那么,该怎样看待人们现实中常规意义的潜能开发呢?下面,我们就以人的智力潜能的开发为例。

正如我们上面所谈,人的智力开发其实一直就在自然的进行,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群体,都在做着种种努力,以便让人能够更高效地学习,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创造出更大的智慧成就。但是,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由于有关的理论支持的不足,由于社会物质条件和硬件设施的限制,尽管人们已经对此做了种种的努力,但效果仍然不是十分理想,主观、客观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和调动,许多工作没有做到位,许多劳动成了无用功,人的脑力资源和工作热情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并努力扭转这种局面呢?

所谓的智力开发,其实就是让大脑进行更科学、更强劲的运转,以产生更高的工作效能,就像一部机器一样,尽可能使其在大马力状态下工作,增加或延长其工作的时间,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其科学地运转,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使输出的能量得到最合理的使用,而把能量的无用损耗降到最低。这样,主体的身心潜能便能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释放,便能够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对此,我们就需要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对影响智力活动效能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积极地调整和设计,以使这些影响因素尽可能处在最适宜的量值上,促使主体的智力活动能够以最佳的方式和状态高效、强势的运行,从而产生尽可能好的活动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按照高效能智力活动所需的客观要求构建和组织我们的认知结构,以便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使其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能够更科学、更合理地运转,更容易、更高水平地达到特定的认知目标。为此,我们就需要在对主体身心特点和智力活动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以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术武装和充实我们的认知结构,努力学习和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以使其具有更高的认知能力和更广泛的使用价值,这样的认知结构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通常能有上好的技术发挥。另一方面,就是对参与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非智力因素进行积极的调整和塑造,如动机、意志、态度、情绪等方方面面,使主体结构中的这些因素能够稳定地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上,或者经常处于跃跃欲试的待发状态,这样,当面临特定的智力任务时,这些因素便能适时而发,焕发出澎湃的动力,从而为智力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而上述两个方面的调节与建构,显然需要主客体双方的共同努力。这样,两者的有机结合,苦干加巧干,劳动密集型结合技术密集型,便能够产生最好的工作效率,使主体的资源和能量获得最充分最有效的使用——这就是智力开发所追求的境界!

总之,智力开发是一个不断努力和趋近的过程,绝对意义的智力开发只能是一种理想境界,相对意义的开发则要简单多了,就是使我们主客观的各种运作更好地符合规律,符合高效能智力活动的各种客观要求,其具体的办法无非就是科学方法的采纳和违规行为的纠偏,前者属于“开源”,后者则属于“节流”。其中,每使用一个好的方法,便会带来效益的提升,每消除一个毛病和错误,便会减少一份损失,而最终产生的具体效应无非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充分激活和调动,从而使我们最直接的技术操作以及起支持作用的各种身心因素,都为高效能的智力运作发挥出最充分的作用。

(五)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谈心理健康

健康,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发育良好,机能正常,有健全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健康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病,全面的健康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只有身体和心理都达到了健康的标准,才算得上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从身体健康引申而来的。健康的身体是相对于羸弱、虚弱的身体,或生了病的身体来说的,同样,健康的心理也是相对于病态心理或问题心理来谈的。因此,所谓的心理健康是与心理的各种不健康或疾病状态相对而言的,而这种疾病状态可能是先天的人格缺陷,也可能是后天的心理疾患;可能是暂时的适应性障碍,也可能是长时间的心理变态;可能是轻微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比较严重的心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