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新解说
4586900000027

第27章 主体结构(8)

但是,众所周知,人的身心结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组成主体的各种结构要素中,许多因素自身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带来整体结构和状态的改变。另一方面,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处在与外部世界持续的相互作用中,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也会对主体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从而引起主体相应成分的感应和变化。所有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都导致了主体身心结构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这种变化是必然的,是主体结构的固有特征。例如,有时我们精力充沛,有时又精神萎靡;有时思维敏捷,有时又大脑迟钝;有时注意集中,有时又注意涣散;有时心情愉快,有时则又心情郁闷;有时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有时又热情低迷,兴致索然;有时对自己特有信心,有时又怀疑自己的能力;有时我们特别想干某件事,有时又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反感;某一活动刚开始时精神头十足,热情高涨,而持续一段时间,就会转为消极和低迷;受到某人成功的事迹激励后,往往会唤起万丈豪情,可是这种激情维持不了多久就会自然消退等等。而现实中,主体对行为的参与决不是以其一般的、稳定的结构,而是以不断变化的各因素及其整个结构来参与行为,是以即时的身心结构及其各因素状态来参与和影响行为,如此,才是主体结构参与影响并决定行为的真正本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主体结构对行为的参与和影响,这样,才能确切地理解和把握各影响因素对行为的特异性影响,也才能更准确地预测与解释行为。

具体来说,参与影响活动的各因素变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以学习活动为例):主体即时的脑力和精力状况,情绪状况,一般的兴趣和态度状况,此时特殊的心向,各种知识、技能等主体内存的临阵状态,包括此时最想学习什么,对哪种对象的敏感度高,某种具体内容实际的兴奋度等等,所有这些,作为影响主体结构状态的要素,作为从事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心理准备,将决定着主体在此时从事某活动、学习某内容会有怎样的状况与反应。因此,了解这些影响因素的具体状况,把握它们对活动的影响性质及其影响力的大小,在可能的条件下,对其中的一些要素予以积极的调整,尽可能激发出最佳的活动状态,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活动的效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标。

总之,主体结构及其所属的各个部分不是静止地保持在一个特定的状态,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是受着种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变量。而这些要素和身心结构的改变,有许多要影响到人所从事的活动,影响到人的能力和技术的发挥,影响到人们面对问题时现实的能力水平。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和应对主体结构对行为的影响,对于我们把握主体结构的本质,对于深刻理解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个人资源,最大化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主体结构的差异性

不同的生物品种之间,无论从外表形态,还是生活习性,都存在着显著的种系差异,这是不同物种之生物结构决定的,这种差异也使得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把它们区别开来。同样,就某一个特定的物种来说,虽然其所属的亚种或个体有着大量共有的特征和属性,但不同亚种乃至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实看到太多的证据。作为人类而言,人与人之间在有着大量的共性品质和特征的前提下,同样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的具体表现是复杂的、全方位的。例如,在这些差异中,既有外表长相上的差异,也有性格能力上的差异;既有智力因素的差异,又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既表现在各种概括化品质上,也表现在形形色色的行为细节上等方方面面。那么,该怎样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有哪些指标和向量来表征这些差异,能不能根据这些差异来对人群进行适当的分类呢?

(一)个体差异的内涵及其特征

首先,主体结构之间的差异是全方位的,主体结构内部有多少项目、因素组成和构成,主体结构的个体差异便体现在多少方面。其次,这些差异有些是明显的,在常规状态它们便表现着,我们可以随时观察、随时感受,有些必须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一定行为活动才能显示出来,前者如人的外表长相,后者如人的智力能力。其三,这些差异中,有些可以通过适宜的方式来调节和改变,有些则没有办法改变。

具体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在人的外表形象上,如身高、体形、五官特征等。(2)表现在人的生理特征和特性,表现在机体各部分的发育水平和组织特征,如心肺功能、基础代谢、血压状况、内分泌的水平、各方面的耐受力等。(3)表现在人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如智商、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某一学科的特殊才能。(4)表现在人的性格特征上,如人性、人品,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对不同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评价,面对各种实际问题,个体的应对和处理方式。(5)表现在一般的情绪状态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如情绪的强度,情绪的稳定性,主导心境等方面。(6)表现在先天气质方面,如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则温和安静。(7)表现在人的各种需要方面,人与人之间虽然有着大致相同的共性需要,如对各种食物的需要,睡眠的需要,性的需要,自尊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等等,但在这些需要的强度上、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则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

(8)表现在各种兴趣爱好上。兴趣、爱好是需要的现实表现,是人的先天倾向与现实对象的特有联结。兴趣爱好上的个体差异既表现在兴趣爱好的对象上,又表现在兴趣爱好的强度上。(9)表现在经验、经历的种类和丰富性上。人在其特殊的生活历程中,所处的社会,所接触的人群,所发生的事件,所受的环境影响,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所有这些外部的东西,都会以特有的方式熔铸在主体结构中,使主体结构明显地带有环境的信息,带有个人经历的影子,而这些更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

总之,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了解这些差异的具体表现,可以使我们深化对主体结构的认识,增加我们对主体结构各组成成分的了解,同时对人们在具体行为上的差异的深层原因能够有更本质的理解。另外,从实践的层面上来看,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能够增加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强项,便于我们在实际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运营中,选择好自己适宜的工作和角色,或者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方法,以便扬长避短,把自身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还可以使我们看到自身的劣势和短处,以便于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其中的一些因素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变,尽可能缩小与他人的差距,达到扬长补短的效果。

现实中,造成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主体遗传基因所造成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现实差距的先天基础,它们构成了主体后天发展与变化的物质基础。其二是由主体所在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经历的事件造成的差异,它们在与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对主体产生特殊的作用和影响,使主体深深打上客体环境的烙印。因此,同一个体处于不同的环境,接受不同的教育,走过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形成差异很大的人格的现实结构。总之,人与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既是由每一个体特有的身心结构决定的,也是由环境的特殊影响和作用决定的,是主体特有的先天素质和特有的生活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晶。

(二)个体差异性的现实表现及意义

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人群加以划分。这种划分,使得我们可以根据某些指标和特征对人群进行分类研究,这样,我们既可以了解与把握同一类型人群的共性特征,也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和程度,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人性。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为我们进行分类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对人群进行适当的类型划分,这种划分对于我们了解人的本质和特性,对于某一特殊个体的人格认定和测量,对于行为的预测,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于人格类型的划分,是一个广泛吸引人们注意的话题,历来就存在着一系列的理论和看法。例如,对气质类型的划分,公认的有以下四种类型:

(1)胆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不均衡型。这种气质的人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易激动和冲动,乐观主动,攻击好斗,性情直率,精力旺盛,能以很高的热情埋头事业,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又一落千丈。

(2)多血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这种气质的人热情、有能力,适应性强,喜欢交际,开朗活泼,精神愉快,机智灵活,注意力易转移,情绪易改变,办事重兴趣,富于幻想,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3)黏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这种气质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严肃认真,做事谨慎,不爱空谈;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消极被动,对事业缺乏热情。

(4)抑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弱型,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弱。这种气质的人沉静,深含,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做事坚定,能克服困难;但比较敏感,易受挫折,孤僻、寡断,疲劳不容易恢复,反应缓慢,不图进取。

但是,对性格类型的划分,就复杂得多,也存在着许多的争议,下面就是比较典型的几种观点:

(1)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

(2)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3)从社会生活方式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论型、经济型、社会型、审美型、权力型、宗教型。

(4)从个体独立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

此外,在民间还有一些非正统科学的分类方法,例如,以出生年月所属的十二星座为代表的性格类型划分,以及以血型为标准的性格类型划分,当然,其他的分类方法还有很多。

个体差异还有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其具体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总的个性特征上来看,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说,通常具有攻击,独立,支配,胆大,自信,好竞争,活跃,隐藏情绪,客观、理性,喜欢数学和科学,逻辑性强等特征;而女性则表现出柔顺,细腻,安静,胆小,体察他人感受,依赖性强,情绪化,整洁,关心自己容貌,强烈的安全需要,信仰宗教,喜爱文艺等特征。

其次,从各方面的能力上来看,男女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男性的数学运算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都强于女性,而女性在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上要优于男性;在空间知觉能力上,男性要显著高于女性,而在知觉速度上,女性又高于男性;此外,男性擅长分析思维,女性擅长直觉思维;男性的认知风格通常是场独立型,女性的认知风格通常是场依存型。而在运动能力方面,男性在体魄、肌肉的力量、运动速度和整个身体运动的协调性上要优于女性,而女性在精细动作上要优于男性等等。

总之,男女之间在身心的各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强烈地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也影响着两者的社会角色和职业选择。

个体差异还表现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据此可以把人分为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个年龄期的人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属性。例如,老年人在身心结构的各个方面就有着许多明显的特点。

人过了六十五岁,便进入到了标准的老年阶段,这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最大的变化就是衰老,这种衰老导致了老年人在认知活动、情绪情感、个性心理特点等各个方面都较年轻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来说,这些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觉的进一步退化。老年人的视力和听力都会出现严重退化,光感觉、颜色知觉、深度知觉等都出现了问题,分辨细节物体的能力进一步下降。听觉能力也进一步下降,一般老年人都会出现耳聋的现象。味觉、嗅觉也在衰退,特别是嗅觉,在80岁以后下降得非常迅速。

(2)身体机能和智力方面也明显衰退。老年人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他们的耐力、负重能力等急剧下降。在认知能力和智力方面也有很大变化,老年人识记速度减慢,再认和回忆的能力都显著下降,处理信息的时间也变长了,反应和行动都变得缓慢。总之,人到了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思维能力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当然,思维的成分和性质是十分复杂的,由于老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在思维的其他特点,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方面有时又表现得比年轻人或儿童更强。

(3)老年期的情绪情感普遍消极。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地位的改变以及心理机能的变化,在情绪情感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老年人很容易产生冷落感、孤独寂寞感、忧郁疑虑感、无用失落感、不满感和老朽感等。另外,老年人还容易紧张害怕,例如,担心自己的健康,担心物价上涨,担心经济入不敷出,担心患病没人照料,担心被社会遗忘,从而产生抑郁焦虑。总之,老年人的消极情绪比较多。

(4)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点也大都出现不良的变化。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进入老年后,个性心理特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例如,自我中心性,内向性,保守性,容易乱猜疑,嫉妒心强,办事刻板,灵活性和应变性差,适应力下降,不耐烦、爱发牢骚,好管闲事,依赖性强等。总之,人到了老年,其身心的各个方面都出现明显的老化,由此影响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然,划分的方式还有许多,所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例如,可以以国家、民族的界限来对人进行类型划分,因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一些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如美国人的开朗、大度和独立进取,英国人的矜持、保守和绅士风度,法国人的文雅、幽默与浪漫,日本人的严谨、坚韧和内敛等等。还可以从不同的地域环境来进行划分,如南方和北方,内地和沿海,山区和平原等等,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气候、地域等自然环境,会对个性的形成产生特殊的影响。例如,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多平原、山川,人们往往开朗、粗犷、坚强、吃苦耐劳;而南方温和湿润、多河流水网,人们往往活泼、温和、细腻、精明、灵巧、含蓄。此外,还可以以阶级层次划分,以职业性质划分等等,都可以发现这一群体所具有的典型特质以及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

总之,人们可依据不同的标准对人群进行类的划分,这种划分,使得我们能够对该人群进行专题研究,以掌握他们共同具有的典型特征,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人性的整体认识和理解,也简化了我们在实践中对个体认识的复杂度,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归类而直接把握对象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