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新解说
4586900000047

第47章 客体及其对行为的决定作用(8)

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会同时或继时地与无数的形形色色的客体打交道,这些形式各异的客体都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主体的某些方面发生关联并对其产生影响,每一个人便是在这些客体的滋养与帮助、规定与限制、雕琢与塑造,当然也包括打压与惩戒中,走完了自己特殊的人生轨迹。所谓的客体的控制与设计,便是对这些会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也将影响主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历程的客体、环境,预先进行科学的安排和人为的控制,以使得它们能够对主体产生更加良好的作用。但是,由于能够对主体产生影响的客体是多种多样的,其影响的方面也涉及主体的各个层次和方面。因此,客体的控制与设计也注定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包括音乐、绘画、娱乐等精神生活的丰富;不仅包括环境的治理、植被的恢复、基础设施的完善等物质性客体的进步,还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文化传统等社会领域的改良;不仅是从理论上寻找和设计改革与治理的良方,还包括在现实中的施治、推广等更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总之,所有这些都使得这项工作必然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也往往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但是,也正因其复杂艰难,才值得人类去勇敢地上下求索,前赴后继地追寻未来的理想世界,寻找我们梦中的伊甸园。

(二)社会环境的宏观设计与改良

人类有着趋乐避苦的自然本能,也有着自我实现的天然倾向,所有这些,注定了人类与生俱来就有着向往美好生活,改善与改良生存环境的良好愿望,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不懈探索。

早在人类产生之初,我们的先民们就依循着这种根深蒂固的原始热情,借助于他们超越其他生物的特殊大脑,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周围的环境,寻找着更好的求生与图存之路。偶然的机会使他们发现了火能够更好地应付严寒,石块、木棍比手能够更有力的打击敌人和猎物,穴居比露天更容易躲避危险、同时也更为舒适,于是他们发明了钻木取火,学会使用了简单的工具,迁居到了洞穴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同时为了适应这种生活,人们也开始不断地进行初级的“社会改革”方面的探索,如以某种方式组成群体,推选出首领,确定各成员的分工和关系,制定共同的行为规范,以确保个体以及整个种群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环境。而所有这些工作,不管人们是否明确地意识到,本质上都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改造自然、改善生存环境的朴素的愿望的驱动和体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认识的深化,人类也在更多方面和更大程度上改变着自然,重新设计和美化自己生活的环境,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这种探索的产物和结晶。而在另一方面,人类也在不断进行着“生产关系”的调整,进行着社会文化方面的改革,进行着政治与人文环境的设计,为此,许多伟大的启蒙家和先行者们,站在历史的潮头,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精神,穿越那些被愚鲁、蒙昧、野蛮等历史尘埃遮蔽的漫漫长夜,坚韧不拔、努力探索着人类的富强与图存之路,引领众生追求那些能够照亮人类未来发展旅途的智慧和文明之光,其中有许多的先驱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这其中,既有人类的辉煌与创造,也有人类的蒙昧、血泪和曾经走过的误区,但是,不论成功与失败,其中所显示出的我们先辈们的勇气和智慧,都将永远地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因此,所谓的社会改良,其实是一幅从远古就徐徐展开的人类的寻梦图,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奋斗史,便是对这种改良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的历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试图控制环境的本能愿望的驱使所致。但从它的人文意义上来看,则是人类无数的追求与梦想的升华,其中所蕴涵的意义、所浓缩的精神是永恒的。而能够为这样宏大的探索活动提供理论武器的,决不是哪一个单一学科使命,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心理学所能包容了的,甚至也不是心理学的探讨范围。但是,人类无论是为改善自身生活条件而做的努力,还是为赢得心灵的安宁和幸福所做的探索,全都是围绕着“人”这个中心来进行的,是以人的需要需求为参照来运作的。所以,作为以研究人的心理特性和行为规律为主要任务的心理学,自然肩负着为人类的这种探索和努力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历史责任,它不仅需要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大的人文理念及其理想的社会模式,同时也需要为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不仅可以参与到政治、法律、经济等制度、政策的宏观构建中,更可以渗透到孩子的教养、家居的摆设、邻里相处的规范等微观设计中。

总之,环顾我们的社会现状,无论是信息网络的建立,还是种种高科技的发明;无论是对民主制度的创立,还是对心灵家园的追寻,从宏观上讲都是为了提升我们社会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其本质都是为了使人们物质生活更加富足,更加便利,同时也为了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的富有,更加快乐,尽可能全方位地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需求,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获得良好的发展,尽可能体会到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与美好。当然,所有这些,在心理学产生之前人们已经在使用和借助于对人的初级认识来做这些工作,但是,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对人性具有更深把握的心理学理应比那些简单的经验性看法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心理学应该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如果我们一切本着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再加上种种更为科学有效的措施办法,那么,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幼有所依,老有所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等,都不再是人们企盼的理想,而是每个人可伸手触摸、能够切身体验的现实,到时候,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友爱、公平的清平世界将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这又是一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它不仅是少数当权者的任务,也不仅是思想家们的空想,而是广大民众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美化和建设我们的家园。

在上面的探讨中,我们并没有具体的为人类的生存环境设计某种具体的模式,只是大致勾勒出一幅人类发展的远景图画和发展方向,这项工作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各门学科的通力合作,需要全人类的共同谋划和努力,是一项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心理学可以起到独一无二的特殊作用!

(三)文化与教育

谈到环境、客体的作用,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的众多流派及其各种思想观点中,最使人印象深刻且最令人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行为主义的代言人华生的那段颇为著名的大胆宣言:“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儿童,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儿童,我可以随意把他们塑造成任意的样子: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能力、天资和他的祖先的种族。”这些话虽然听似极端,但其寓意却是深刻的,表明了客体在人格形成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奠定了客体在心理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确,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主客体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某一特定的个体而言,其先天潜质已基本确定,客体与环境的作用也就显得尤为突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客体是什么,主体便是什么,环境是怎样的,行为便是怎样的。要想把人引导到某一特定的方向,培养成具有某种特征和特长的人,只需施加特定的客观影响罢了。

主体在其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客体种类及所经历的客观影响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它们对主体的作用与影响也是广泛的、全方位的,其中既有自然的客观存在,也有各种社会的人为影响,前者对主体的影响往往是松散的、随意的、被动的,后者对主体的作用多是刻意的、有目的的,甚至是强制性的。而教育便是一定的社会按照特定的标准对其成员所施加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与作用的过程,以便使其成员符合相应的社会要求和规范,它在主体的成熟及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客观影响都被称为教育,许多客体作用仅仅是一种客体作用,而只有某些特定的客体作用和客观影响才称得起“教育”二字。

说到教育,人们自然想到的是人的培养问题。的确,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培养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一个身心都得到良性发展的人,无论对其自身还是对于社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教育的重要性也由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教育的含义也因此变得更为宽泛。教育,已不仅仅是单一的学校教育,还包括更为广泛的社会教育;而学生的学习已不仅仅是某一学龄段的在校学习,而是持续一生的终身学习;教育的内容也不仅是狭义的知识传授和智能开发,而是包括品德培养、人格塑造等更为广泛的内容。所以说,教育的概念,也就是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教育,是说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中,各种社会媒体和社会化的力量通过特定的渠道和方式,对其中的社会成员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作用与影响的过程,意在把该主体培养与打造成具有特定结构和特点的个体。而从主体的角度来看,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仅仅依靠生理性的成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接受人类文化的传承和熏陶。换言之,主体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经验、技能,以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自己的主体结构,为此,主体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向各种社会化力量学习,以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合格的个体。具体来说,这些社会化的力量包括家庭、社区、学校、工作单位以及大众媒介,它们都以自己特有而多样的方式向主体宣讲和传输着它们所属于的文化,表达着对主体某方面的规定和限定。在这些试图充实与塑造主体的客观影响中,所包涵和囊括的内容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简单的音像信息的识别,到基本的言语技能学习;从各种常规的生活技能的掌握,到各种复杂的社会礼仪、规则的理解;从表层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到深层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人生理念的建立等等,都是需要通过社会文化的熏陶以及这种广义的教育来实现的。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通过机械的生硬的灌输,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个体与父母、伙伴、老师等各种社会化力量的代表的交流和作用,自然而然形成的。

至于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是我们所熟知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有着相对固定的场所,有着系统的教材,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有着一套健全的考核与检验模式,有着专职的辅导与授课教师,有着一套系统而严格的教学与组织程序。同时,它所涉及的教育内容的范围是相对狭窄的,主要是各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不涉及其他更多的东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可以说,没有教育,人仅仅是一种动物,只有通过教育,人才可以为人,而且教育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成为怎样的人。

既然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对人成为怎样的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怎样对人实施教育,就成了事关个人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也是任何社会都必须投注巨大的人力、物力去进行研究和实施的大事业。综观我们现行的各种广义、狭义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其中即有十分符合和顺应人之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的优良设计,也有明显违背主体结构倾向的不当举措。在此,我们就结合现行教育领域方面的缺陷与不足,简要地阐述一下有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任何形式的教育,必须首先确定相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这是一切具体的教育与教学措施的前提。因此,任何一种社会,一个国家,在考虑和制定教育方面的政策时,都必须首先确立教育的方向,明确我们的社会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当然,不同的社会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在同一社会中,也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的不同,而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要求。但是,不论是什么社会,教育的目标都应该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也就是说一切根据客观需要和时代要求来制定教育的方针、政策,这是一条适应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不变的原则!以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说,仍然广泛存在着教育的目标和理念与社会的需要明显脱节和滞后的现象,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使得我们数十年来培养出大批只会考试,缺乏创新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这种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并且正在逐步地纠正,我国目前在大中小学所进行的各种课程、教材、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正是革新教育理念与确立科学的教育目标的良好举措。

另一方面,仅仅有科学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加高效、快捷地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还需要不断地考虑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改进,以使我们对主体所施加的客观影响更加科学、更加有效。这是一项更为艰巨也更加漫长的探索之路,它不仅牵扯到人们对于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更需要把这种理性认识真正贯穿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和制定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时,要尽可能地符合人的心理特点,顺应心理运行的规律,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完成我们的教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