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新解说
4586900000055

第55章 认知与学习(5)

其二,迁移只适合谈经验和技能等技术因素对新学习的影响,但不适合谈非智力、个性等因素对新学习的影响。例如,从一般意义上说态度、兴趣、信心等迁移到新的认知活动中,还勉强说得通,但是说精力、脑力、情绪状态、注意力状态等,迁移到新的认知中,则勉为其难。但是,若从主客体相互作用原理则比较好解释,这时,不管是主体的经验技能等智力因素,还是动机、态度、个性等非智力因素,不管是心理的条件,还是身体和生理上的条件,要想顺利地进行新的学习,都必须符合学习活动的客观要求,如充沛的精力,旺盛的热情,强烈的学习兴趣,平和愉悦的心态等等,都是高效学习对主体的特殊要求,而主体此时的身心条件将决定学习发生的具体状况。如果这些条件具备的好、具备的充分,这些因素和内容便会适时地激活并参与到新的学习中,便会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因相互匹配而产生的助力和支持,便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这时,如果非得使用迁移的术语,便可以说这些内容迁移过去了,不具备的,则无法迁移。

其三,迁移比较适合谈静态的、稳定的因素对新学习的影响,不适合谈变化的、随机因素对学习的参与。例如,对于一项新的学习与认知活动,如果主体先前学习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与其有着特定的关系和联系,那么,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先前的经验是可以被迁移和利用上的。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内容是否能够获得有效的迁移,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还需要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才能确立。这时,主体眼下的能力水平,相关经验的状态,当下的操作策略,对这些内容能否有效地迁移和利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迁移能否发生不能单从新学习与主体先前经验稳定的关系来确认,还必须考虑主体即时的能力状态和综合的身心条件,它们是保证迁移能否顺利进行的更重要的条件。因此,迁移的规律不能仅从一般意义上来考察发生的条件,更应该在动态的认知活动中去随机考察迁移的具体条件。但是,在相互作用的格局下来谈主体结构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就容易多了。这时,主体的经验和技能对行为的参与,完全是以动态的观点和变化的角度来说的,对于特定的学习任务及其相应的客观要求,如果主体的能力和经验状况正好具备,那么,就能够获得有效的迁移。相反,如果仅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主体的认知储备包含着某种相关的知识经验,具备迁移的基本条件,但是,此时的能力水平和即时操作跟不上,也是无法实现迁移的。

其四,更广义地看待迁移,它只适合谈认知或学习,不适合谈人的其他活动。而人的各种社会活动构成了人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使人更重要的是生活内容。而人的各种活动都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都是主客体的各种资源、能力根据活动的客观要求适时激活兴奋进而参与到活动中的过程,而这些因素和条件的具备水平和状况,决定了主体行为的运行状况及其结果,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获得全面的说明。例如,人的社会行为往往受着极其复杂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个性、气质、经验、技能等,这些因素都会根据活动的客观要求,在进行客观的行为表现的时候,通过直接的操作,或通过间接或潜在的影响而决定行为的内容与形式,决定行为的运行状况,在这一过程中,先前的经验和训练的参与是不可避免的,新活动中也难免有过去活动的成分和影子,但我们通常不采取这样的说法,因为说经验迁移到新的活动中还可以,但是说某种个性因素迁移到新的活动中,就说不通了。可是,若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从主体各种影响因素对新活动的参与,则能获得全面的说明与解释,从逻辑上也更为协调通畅。

总之,迁移非常形象而准确地表达了主体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参与和影响,但是,这种说法本身是有着许多的局限性的,因而只能说明认知结构影响学习的部分机制。正因为如此,有关迁移的原理和规律虽然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之一,但也只是揭示了学习的部分规律而已。而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原理来看待迁移的现象,不仅能够说明和解释它所涉及的全部问题,而且还能够使我们站在更大的背景上看待迁移的规律。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学习的各种规律,同时也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全部行为的规律。

通过本节的陈述,我们不难发现,影响我们对新事物认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主体认知结构能否把更多、更重要的先前经验迁移到新的认知建构中,而这显然首先取决于主体认知结构的品位和水平,即主体有关认知策略和基础经验储存的数量和质量,这方面的充实与完备程度,对主体现实的学习与认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说,有什么经验和信息就都能被合理地利用上,都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同样的认知结构和经验水平,其发挥价值和利用的水平,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些主要取决于我们对这些经验的使用方式和策略。然而,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也都知道过去经验对新的学习与认知有重大影响,但是,对其中具体的运作方式及如何控制利用这一规律为我们服务,我们了解的还非常有限,我们只是被动地受这一规律支配,利用了这一规律的部分价值,远没有充分发挥它的良性效应,造成我们大量的经验闲置和浪费,也极大地制约了我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这方面的规律,有意识地调整和充实我们的认知结构,充分地利用我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以往经验的参与范围,我们本可以具有更高的智慧和认知能力,更高效、更容易地完成各种认知任务。

(三)改善与调节的办法

我们知道,高效能的学习产生于学习过程中正确而熟练的认知操作,而这一切又都来源于高效能的认知结构。那么,究竟怎样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体系,能够更有利于主体的认知建构,能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这恐怕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也是最具有实践意义的一个问题。了解与把握高效能认知结构的特征与组织特点,对构建高效能的认知结构,对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进而大幅度提高学习的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下面,我们就对这一问题展开专门讨论。

学习,是主体主要以其认知结构而与学习的对象和内容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主客体相互作用原理,主体越多地符合学习活动的客观要求,主体认知结构与学习的对象和内容有着越多的一致和匹配,学习活动进行的就越容易、越顺利。据此我们不难发现高效能的认知结构所具有的一般特征。

首先,高效能的认知结构,从总的方面来说,就是能够充分具备认知与学习的条件,更全面地符合认知活动的客观要求,进而能够充分胜任各种认知活动,高质量地完成各种认知操作的认知结构。因此,高效能的认知结构,无论从经验系统,还是从操作系统,一定是与客体的差异小,距离近,匹配程度高,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认知与学习任务的认知结构。

其次,高效能的认知结构,从其使用价值上来看,就是能够对新的学习与认知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其所储备的经验和技能能够更多地得到迁移、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的认知结构。因此,凡是能够为学习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具有更宽泛的使用空间和更大的使用价值,换言之,就是具有更大迁移率和利用率的认知结构,就是高效能的认知结构。

其三,高效能的认知结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就是高智商、高学习能力,以及各领域专家所具有的认知结构。其中,高智商者至少是心智操作上的优秀者,高学习能力一般有着更科学的学法和技能系统,专家一般在经验系统和操作技术系统达到了有效的协调和整合。这些人的认知结构大约可以看作是高效能的认知结构。

了解了高效能认知结构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就可以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吸纳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充实和丰富我们的智力和经验储备,有目的地重组和再造我们有缺陷的认知结构,直至把其培养和训练成高效能的学习者,能够承担和胜任各种复杂困难任务的问题解决者!

具体来说,我们在构建和重组我们的认知结构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第一,不断地进行学习,努力地吸纳相应的客体知识,尽可能地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经验体系。因为,高效能的认知结构,是以经验的数量做保障、做基础的,没有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储备,没有与认知对象相关的知识经验做支持,学习与认知就短缺了关键的“建筑材料”,即便拥有再高的智商、再精湛的思维技术也无济于事。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在学业上或在其专业领域有大成就的人,必然有着丰厚的学问和深刻的阅历,否则,知识匮乏和经验短缺的大脑,是无法迅速而高质量地完成复杂的智力工作的,也不可能成为其领域的高手的。例如,一个象棋大师头脑中通常都装有五万种以上的棋局或棋路,才能得心应手地应对各种变幻莫测的对弈;而有研究表明,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的经验积累,没有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积淀,是无法达到该领域的高水平和高境界的,所谓的“板凳要做十年冷”“面壁十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所要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同样,我们要想写出好文章,在平时就需要进行点滴的积累:阅读大量的文章,摘抄和记忆各种精彩文句,反复地练笔等等,如此,我们在实际写作时,才有可能做到“行云流水、妙笔生花”。总之,聪慧的大脑,发达的智慧,高效能的学习与认知,是需要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来滋养和充实的,是需要艰苦的学习与训练来磨砺和支撑的。否则,我们的认知结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法绽放出灿烂的思想之花的。因此,为了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必须不遗余力地努力汲取各种有益的精神营养,扎扎实实地进行有关方面的具体操演和训练,以充实和丰富我们的认知结构,使我们在面对相应的认知对象时,能够轻松地取用相关的知识,尽可能多地借助于先前经验的帮助,把新认知中的全新成分降到最低。

第二,按照知识本身具有的必然联系,按照易于储存也利于提取和应用的原则,不断地组织和构建我们的知识结构,以使其更科学、更有序、更富有效能。因为,良好的认知结构,不仅取决于知识的数量,更在于知识的结构和组织,更在于知识的可利用性。一个装载和储存了大量的经验信息,但经验的储存方式不合理,没有经过系统而严格的编码,没有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把它们各就其位、组织有序的认知结构,只能是一个杂乱的容器,而不是一个高效能的智能机器,是无法完成复杂的智力工作的。而现实中,人们头脑中的许多知识都是相对零散、混乱和杂乱堆积的,缺乏严格的层次化管理和不遗余力的整合再造,没有构建成精干有序、组织严密的知识结构,没有依照事物的本来联系建立起分门别类、层次井然、纲举目张、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这样的认知结构就像一个芜杂的知识仓库,其现状难以清晰地把握,其所有也难以有效地清点,遇到情况和问题时,即便我们已经储备了有关的知识部件,也会因组织的混乱和其他信息的干扰和遮蔽,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取和利用,造成了知识的大量堆积和浪费,使得许多本可迁移和广泛利用的东西,却处于闲置状态,也增大了新的认知的难度。为此,在我们学习和接纳新知识时,一方面要注意知识的数量,更要注意知识的质量和组织,使知识呈现金字塔式的结构和纵横穿插的系统网络。例如,我们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就要把其放在特定的区域和范畴,使其置于某一类别和上位法则之下,得到正确归位;还要清理和整顿其左邻右舍的其他信息,了解它们的关系,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只有在这些相关内容的比较和衬托下,才能真正显示该内容的结构特色,也才能更确切地了解其所具有的地位;同时,更要重点了解其内部的组织构造,把握其下属的各种次级内容、支持的论据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这一内容。此外,重要的内容放在重要位置,次要的内容放在次要的位置,起主导作用的内容突出于显要位置,起辅助作用的退后等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些内容要足够的清晰,最好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此才能获得最佳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