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4607400000014

第14章 有本领的父母有智慧(2)

父母与其过度保护孩子,不如给孩子教授危险自救的办法。告诉孩子关于电、煤气、天然气的利与弊,怎样在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自救,让孩子记住几个重要的电话号码和自己家的地址等等,这些都是在一定保护范围内帮助孩子成长。

4.别小看失败的尝试。

有一个孩子闹着要吃刚煮好的玉米,父母告诉他,玉米烫,现在不能吃,孩子不听,也不知道烫是什么感受,趁父母不注意自己去拿,一碰玉米就哇哇大叫,立刻把手缩回来,父母只是问:“烫了吧?”孩子点点头,以后只要父母说“烫”,他肯定不去碰。所以,孩子对这个世界是陌生的,在孩子不受危害和伤害的情况下,让孩子大胆去尝试。

『教育名言』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美国)卡耐基

一个人既要有雄心壮志,又不能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自立自强是生活的基本原则。

——(美国)艾森豪威尔

不恐吓与威胁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的确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威胁”一定不是好方法。即使用“威胁”制服了孩子,而给孩子留下的却是要“屈服强势”的影响,而用“威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父母不但威信扫地,更是怒火中烧。用“威胁”和孩子应对,只会导致两败俱伤。

『经典事例』

一个9岁的农村小男孩,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外出打工,他被寄养在亲戚家里。因为远离父母的管教,孩子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从偷亲戚家里的钱到去外面偷钱,男孩第一次行窃时被警察抓住并通知了他的父亲。父亲把孩子从公安局带回家后,就把孩子一顿暴打,告诫孩子不许再偷东西。

之后,孩子继续偷盗,父亲依然打,并说:“如果你再偷,我就把你的手砍掉。”屡次打完之后,孩子就扬长而去,好几天都不回家,也不上学。就这样几年过去了,又在一次偷窃后的挨打中,父亲依然说:“你再偷,我就剁了你的手。”此时,孩子从厨房拿来菜刀,把一只手放在桌子上,另只手挥起菜刀往下砍,父亲见状,一下子夺下孩子手中的刀瘫倒在地上,孩子扬长而去。

孩子后来提到:第一次偷东西是希望引起父亲的注意和关心,而父亲的暴打伤了孩子的心,孩子还说:“他越打,我越偷,他要砍我的手,我就砍给他看。”

『教育感悟』

这位可怜的父亲不能理解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在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关怀,又没有能力给孩子讲清道理时,就动用大人的专制和威胁,差点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其实,威胁恐吓是没有智慧和能力的表现,因为没有其他办法了,只能威胁,但威胁总会把父母和孩子一同逼上死角。威胁的言语,一般都比较偏激,如果孩子没有按照父母威胁的方向行动的话,父母也不可能兑现威胁,这个过程会使父母的威信不断丧失。

所以,请父母端正心态,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控制和占有的对象,千万不要威胁孩子。

『身体力行』

父母首先要明确,经常威胁孩子,对孩子没有一点好处:

1. 别把孩子“威胁”到是非不分。

在父母给孩子足够关爱的情况下,孩子对父母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依赖,而对孩子说:“你要是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语言,孩子会很害怕,害怕父母真的不要他,经常这样威胁吓唬孩子,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他了。表面上看孩子听话了,但实际上父母给孩子种了一颗盲从的种子,孩子不会根据是非善恶来判断,而是根据自己怯懦而顺从。这样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窝囊退缩、不敢承担责任。

2.别把孩子威胁出家门。

当父母因为各种原因疏于对孩子的关心时,一定不能对孩子威胁恐吓。因为孩子和父母的信任是建立在关怀的基础上,这个基础薄弱加上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父母的责备都会让孩子逆反,更何况是威胁,这会导致孩子和父母完全对立、互相争吵,孩子甚至会离家出走。

3.别让孩子回头威胁我们。

当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如果……我就……”的时候,孩子也在学习父母的语言模式,孩子很可能对伙伴用同样的方式交流,这会给孩子带来障碍。不仅如此,孩子很可能有一天会对父母说:“如果你不给我买,我就不吃饭。”此时,父母又该如何应对?

『教子参考』

1.了解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

每个孩子身心的成长都有规律可循,比如某一个时期的孩子容易顽皮好动,某一个时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等等,如果父母多了解一些孩子不同成长时期的规律,就会抑制孩子的正常表现。所以,父母多关注该方面的知识,以备后用。

2.学会给孩子讲道理。

当孩子确实不听话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着急,请耐下心来好好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坏处,引导孩子明白道理。大部分孩子都能听进去道理的,而且容易接纳温和的语气,所以,请父母把握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个明确的道理。

3.面对孩子的执拗,不予回应。

当父母面对孩子执拗,讲道理也没有什么效果,孩子依然不听时,父母很容易动怒,紧接着威胁恐吓的言语就容易出来。比如:“你要是再不给我听话,我就把你从窗口扔出去。”如果孩子依然坚持,父母也不可能把他扔出去。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搁浅现场”,父母去做该做的事,不予理会孩子的无理,甚至可以对孩子保持一两天的冷淡,孩子总会“回头”。

『教育名言』

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反对整个世界。

——(意大利)布鲁诺

当孩子表示不满或者反对的时候,应该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解释,争取孩子的理解,而不能强制孩子服从甚至恐吓孩子。

——(中国)卢勤

不以分数论英雄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有思想、有情感、有主动性、有差异性、更重要的是有潜力。而分数只是一个数字,一个有局限性的标尺,“分数”与“孩子”根本没有可比性。作为父母,请全面地了解孩子,激发孩子的各方面潜能,不仅仅以“分数”去测量孩子,帮助孩子在品行、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经典事例』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家。他的儿子叶至善从小学习成绩不好,曾在小学和中学曾留过4次级。每当儿子考试不及格,灰心沮丧时,他都安慰儿子不要背思想包袱。他了解儿子不喜欢死记硬背,但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于是他根据儿子的情况帮孩子选择了一所适合的学校。此后,儿子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了,也不用整天把时间花在做练习题和做作业上了,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唱歌、吹口琴。

叶老特别支持儿子看课外书,还指定了一些必读书籍。他还为儿子买了一架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鼓励儿子观察和思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叶至善22岁那年,父亲开始让他学习写作和编辑业务。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成为著名作家,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和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感悟』

叶圣陶先生不看重分数,却非常重视培养儿子读书学习的兴趣,叶至善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分不开。?叶老一直主张?“不以分数论英雄”,因为每一个人的智能不同,

正如前面提到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曾指出的,人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个人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每个人都兼有八种智能,又突出某个智能。

而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大多以语、数、外、生、物、化等为主,那么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孩子当然就占优势。实际上,在生活中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显得更为重要,而这非常重要的智能恰恰没有办法用分数去测量。

因此,分数绝不能衡量孩子的全部能力,更不能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尺。死读书考高分也不代表成功。孩子能愉快地、主动地学习,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才是成功。

『身体力行』

父母一旦明确了“分数”的局限,在生活中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1.不以高分而雀跃,不以低分而萎靡。

一个上初中的女孩,当她考试成绩不好时母亲就会非常沮丧地说:“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你,你这么不争气、没出息,让人失望。”并且好几天都不理她。但当她考好时,母亲特别欢喜,又亲又抱,还说:“真是妈妈的好乖乖,袜子都放着,我给你洗。”女孩总是觉得苦笑不得,总想问一句:“母亲,您到底是爱我,还是爱分数?”

2.改变对“人才”的认识。

不是分数考得高,以后成就就大。大量事实证明,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是分数高的人。比如:爱迪生小时候曾被当做低能儿,然而他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而且,不是只有知识渊博的科学家是宝贵的人才,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尽心尽力的人也是人才。所以,父母请改变对人才的观念,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个岗位都需要卓越的人才。

3. 以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性格为基准。

卓越人才的基础是健全的人格,父母首先要重视对孩子性格和品德的培养。父母之间动不动比谁的孩子学习好、分数高,这本身就把“分数”放到本来不该有的高度。而父母过度地重视分数,反倒会看不见孩子品质上的优势,而良好的性格和人格才是幸福的源泉。

『教子参考』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请正确引导孩子:

1.帮孩子打开兴趣之门。

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讨厌学习。父母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提升成绩,而是先让孩子转变学习态度。如何转变?从孩子现有的基础上,给他能消化的简单知识,逐步提升。当然,这需要父母绝对的耐心和对分数完全地不在乎,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孩子的进步才会从分数上体现出来,但父母为孩子打开的是自发学习的大门。

2.注重孩子全面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父母要给孩子真切的关怀,而不是将孩子等同于一个符号或一个分数。父母要对孩子的德行、体育、美育、劳动等各种方面给与关注,这些都是孩子整体素质的反映。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