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4607400000032

第32章 有本领的父母懂孩子(3)

原来,前一天晚上,孩子的奶奶突然晕倒,全家人忙着把老人送医院,孩子也跟着来回忙活。孩子说:“当时没有心思写作业,就偷工减料了一部分,又怕老师责备,就假装以为作业就这么多,所以,狡辩了几句。”此时,老师和父亲对孩子都表示了极大的理解,让孩子心里不要有负担,有事就与老师和父母好好沟通。父亲回家后,告诉女儿:“不要因为怕责备就掩饰狡辩,人和人之间要相互理解,以诚相待就最好。”

『教育感悟』

这位父亲并没有因此事而责备和批评孩子,对于家庭的突发事件,孩子心里出现波动以至于行为上有所改变是很正常的。孩子毕竟不像大人,如一个成年的主持人,即使遇到亲人过世,也得微笑着面对观众,而孩子的克制力是一点点累积的。所以,孩子的成长过程是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正确的引导。

何况,“善解人意”是一种品质,连自己孩子都不理解的父母,对周围的一切人一定也很难理解。父母对别人理解少,自然抱怨就多,自己的身心不但不容易健康,也不容易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可能处处都会碰壁。所以,理解是父母与孩子顺利交往的必要保障,只有父母先理解孩子,孩子才会理解父母,并学会理解他人。

『身体力行』

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更影响孩子的未来。

1. 寻找孩子犯错误的源头。

当一个成年后的孩子,做出了种种或好或坏的行为时,人们关注的大都是行为本身,于是,或赞叹或唾弃。但是,如果深入了解这个孩子,特别是了解他的父母、家庭、成长经历后,就会对他的行为完完全全的理解,理解之后就是宽容。所以,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源头的。父母如果可以找到自己孩子行为的真正源头会发现,父母本身是脱不了干系的,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与自己有关,此时,父母不但会对孩子理解备至,也会对自己有所了解。所以,父母理解孩子,就是了解自己。

2.学会感同身受,这是理解的真谛。

当孩子做出很多令父母不满意的事情,比如和同学打架,出去玩完了忘了时间,在学校给老师惹麻烦,甚至逃课出去上网……父母如果不能理解,试问,父母当过学生吧?也曾在年少时不守规矩吧?说不定当初的父母比孩子还出格。只要父母可以回忆起孩子年龄时的自己,并想起当时希望父母如何对自己,如果父母有这样的思考,就会知道该怎样和孩子的沟通,理解自然建立了,因为父母已经感同身受到孩子的内心。

『教子参考』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理解你的孩子呢?

1.明白理解孩子的重要。

当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孩子,并且轻易对孩子的行为做结论或批评指责的话,孩子就会认为,用自己的想法想对方是很正常的事情,人们大概都是这样。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容易给孩子造成精神误区,而孩子完完全全生活在这个误区里,从来没有感受过什么是理解,就更不会用“理解”的方式对待别人,他学会的只是用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别人,因为父母就是这样教给他的。所以,如果父母懂得理解孩子,知道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的话,孩子学会的也是理解别人,孩子的精神世界才是健康的。父母是否理解孩子,决定孩子在将来是否会理解他人。

2. 请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当父母发现自己和孩子总是不能良好沟通,根本达不到理解的时候,通常是因为孩子还没有对父母做出任何解释,父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即便父母是在听孩子解释,但心里也有所谓的“一本账”。父母要是用这样的心态,永远不可能和孩子平和的沟通,说是理解孩子也只是一种奢望。所以,父母首先要把自己的想法抛开,允许孩子解释,并不加任何偏见地听孩子解释,心平了,语气才能平,平和是理解的第一步。

3. 理解之后要引导。

如果孩子经常丢东西,父母不要说:“第一次理解你,次次都能理解吗?”父母这样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如果知道如何才能不丢东西的话,就不会总是丢东西了。所以,父母理解之后,不是到此为止,是和孩子一起商讨出一个如何才能防止丢东西的办法,这种协商才是把理解落到实处了。所有的问题,如果父母都能和孩子商量出解决方案,就是真正的理解。

『教育名言』

理解人的方法只有一个:判断他们的时候不要急躁。

——(法国)圣佩韦

要做好妈妈,首先要认识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中国)卢勤

耐心听听孩子的倾诉

当孩子遭遇委屈、挫折、失败等任何不顺心的事情时,他最需要的,也许不是引导,不是批评,更不是指责,而是一个值得他信赖的人,让他哭,听他说,理解他,安慰他……如果父母希望与孩子的心靠的更近,就要耐心听孩子倾诉。

『经典事例』

一个上初三的孩子,一段时间学习很紧张。父母正好工作很忙,孩子一次考试的分数不理想,父母也没来得及及时鼓励和开导孩子。第二次测验,看到孩子的分数后,父母就埋怨说:“怎么回事?中考马上就临近了,还考成这样?”父亲赶快趁热打铁地给儿子讲考试怎样审题,难题怎么思考,做题怎么灵活……孩子一言不发,听父亲讲完就回自己房间了。不久,母亲听到了孩子的啜泣声,就关心地问了一句,但孩子冷淡地说:“没事儿。”

第二天,母亲觉得需要和儿子好好谈谈,就问儿子:“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儿子看母亲情绪平和,就一股脑地向母亲诉说了他心中的烦恼。孩子说:“就是因为快要中考了,压力非常大,特别是最近的几次考试,一紧张,很多题都不知该如何下手。加上快要毕业,一想到要与自己的好朋友分开,我心里就很难受……”在孩子慢慢诉说内心情感的同时,母亲只是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言,也不评论。孩子终于倒出了内心想说的话,如释重负地出了一口长气,母亲也了解了孩子。

『教育感悟』

而今的独身子女,从小一个人长大,即使遇到谈得来的朋友,对方也是独身子女,他们内心的问题都比较相似,再加上阅历有限,朋友中很难有谁可以真正为孩子彻底地排忧解难。而孩子多么希望父母能作为他的朋友,听听他的倾诉。但这个时候,父母是否成为了最不想听孩子诉说的人?

正如那位母亲说:“我有点后怕,如果我没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孩子的内心将会有多大的创伤,我们之间将会有一堵看不见的墙,隔膜将会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是啊,作为孩子,他多么希望能和父母倾诉快乐与痛苦。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是天性,如果没有遭到父母的排斥和反感,孩子是最不希望和父母有隔阂的。所以,父母请不要用自己的双手推开孩子。

『身体力行』

如果孩子没有向父母倾诉的习惯,父母应该反思以下几点:

1.陪孩子的时间是否太少?

父母如果忙于工作或其他事情,长时间地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系和陪伴,孩子会觉得父母很疏远。孩子即使有什么心事,也没有想和父母倾诉的冲动。就如同成年人不可能和自己不亲近的人说掏心窝子的话。此时,父母不要疑惑孩子为什么不和自己倾诉衷肠,因为父母还没有把心贴近孩子,又怎能听到孩子的心声?

2.是否曾以各种方式阻止孩子倾诉?

如果父母和孩子平时的关系比较近,但孩子也没有和父母倾诉的习惯,父母该想一下自己是否曾拒绝过孩子。比如,孩子说:“妈妈,我有件事想和您说。”而不巧,母亲很忙,说:“我现在有点忙,一会再说好吗?”结果,母亲却把这件事情忘到九霄云外。或者,即使父母听孩子说了,可不但没有对孩子表示理解,反而一听完就对孩子批评指责。当然,如果真是孩子有错,父母也适当地体恤一下孩子现有的感受,强烈的不认同和太直接的批评,会打消孩子倾诉的欲望。所以,父母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心,就不会以忘记、责备、甚至是嘲笑等方式阻止孩子的倾诉。

3.是否对孩子的倾诉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