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1
4610300000022

第22章 表演艺术(1)

法斯托维奇·维亚切斯拉夫·克萨维里耶维奇

(1911~)苏联摄影师。1957年加入共产党。1943年毕业于工农速成学校,1931年起在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工作,先后任布光员、助理摄影师、副摄影师。独立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不称心的女婿》(1956),以后拍摄的影片有:《士兵们》(1957)、《不朽的歌》(1958)、《列宁的故事》(1958,与E·安德利康尼斯合拍)、《被开垦的处女地》(一至三集,1960—1961)、《野狗金戈》(1962)、《春天的奔波》(1964)、《事故》(1965)、《马莉诺夫卡的婚礼》(1967年)等。

菲利波夫·费多尔·伊凡诺维奇

(1911~)苏联电影导演。1946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开始在叶果列夫斯克市青年工人剧院演出。1936年毕业于苏联电影学院导演系爱森斯坦教研室,同年起在莫斯科电影制版厂工作。1943至1945年任中央新闻电影制版厂军事记者,后任第二导演。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是《奇异的种子》(1942,与B·卡道奇尼可夫合导),后来导演的影片有:《金苹果》(1955)、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切尔卡什》(1957)、《对岸》(1958)、纪念列宁主义共青团四十周年的影片《面包与玫瑰》(1960)、《女罪人》(1962,与Γ·叶吉扎洛夫合导)、《在明天的街道上》(1965)、纪念高尔基百年诞辰的影片《在俄罗斯大地上》(1968)等。1960年任莫斯科市委文化名誉顾问。

索洛蒙诺夫·米哈俄尔·阿尔谢尼耶维奇

(1911~)苏联电影剧作家、评论家。1951年加入共产党。曾在基电影学院编剧班学习。他写过一些纪录片和科普片电影剧本,如:《少年人的创作》(1954)、《金色的种子》(1963)、《钢流》(1965)年。1938年他还与M·吉涅尔什坦因合写过乌克兰第一部彩色讽刺片剧本《被禁止的鹦鹉》。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研究乌克兰电影艺术的文章。

斯别什涅夫·阿历克赛·弗拉基米罗维奇

(1911~)苏联电影剧作家、导演。1958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毕业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电影学校。1932至1934年为莫斯科电影制版厂编剧。根据他的电影剧本拍摄的影片有:《友人重逢》(1939)、《第五大洋》(1940)、《塔希尔和朱赫拉》(1945,与C·阿布杜拉合作)、《没有梦的道路》(1947,与B·沃肯什坦因合作)、《阿里什·纳沃依》(1948,与и·苏塔诺夫等人合作)、《普尔热瓦尔斯基》(1952,与B·什维采尔合作)、《永不分离的朋友》(1953,与A·巴特洛夫合作)、《伊格诺塔斯回家了》(1957)、《普通的故事》(1962)等。1964年后他兼任导演,拍摄的影片有:《莫斯科——热那亚》(获1964年全苏电影节奖并获1967年白俄罗斯国家奖金)、《一千个窗户》(1968)。1959年以来他还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编剧系执教。此外,他还从事戏剧创作。

切良特尼可夫·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

(1911~)苏联摄影师。1949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起从事电影创作。1930年任新西伯利亚电影制版厂摄影师。1948年任斯维尔德洛夫电影制作厂摄影师,主要拍摄科普片和教学片,主要作品有《蜜蜂世界》(1953,获罗马国际电影节荣誉证书)、《蜜蜂家庭的生活》(1954,1958年获罗马国际电影节金质奖章)、《石头的故事》(1958,同年获罗蒙诺索夫奖金和蒙得维的亚国际电影节荣誉证书,次年又在全苏电影节上获奖)。此外,他拍摄的其他影片还有:《在阿布哈兹土地上》(1950)、《在西伯利亚土地上》(1952)、《阿尔泰的集体农庄》(1954)、《放排工人》(1964)、《地质工作者,一路顺风!》(1966)等。

诺沃格鲁茨基·亚历山大·耶夫谢耶维奇

(1911~)苏联电影剧作家,电影评论家。1936年毕业于苏联电影学院编剧系。1941年发表故事片剧本《水兵的女儿》;根据他的剧本摄制的纪录片有:《年月和人》(1961)、《我们要唤醒你,草原!》(1961),《出租汽车同志》(1963)、《魔光》(1964,与卡尔曼合作)、《越过时代的群山》(与布勃里克合作)、《功绩》(1966,与泽宁合作,同年在莱比锡国际电影节上获“金鸽”奖)、《伏尔加河上的火光》(1967)、《军便服与燕尾服》(1968,与泽宁合作)等。他作为电影评论家,发表的有关电影问题的文章有:《西班牙人民的电影事业》 (1936)、《描写伟大公民的影片》(1937)、《艺术的幼年时代》(1964)、《威尼斯电影节随记》(1965)等。1937至1941年诺沃格鲁茨基任《电影》报副总编,1945至1947年为《苏联艺术》报编委,1959年起任《电影艺术》杂志编委,1963年起任《苏联电影》杂志编委,1965年起任全苏电影工作者协会电影理论评论委员会主席。

拉西莫夫·纳比

(1911~)苏联电影,戏剧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1945年加入共产党。1929F年起在塔什干市哈姆扎剧院演出。1954年首次上银幕,在影片《拜依和雇农》中扮演阿历克赛。以后他扮演的角色有:《我们在运动场相会》(1956)中的阿利耶夫,《神圣的血》 (1957)中的沙卡西姆,《阿拉尔的渔民》(1958)中的扎得格尔,《为你倾倒》 (1959)中的土尔台耶夫,《烽火年代》(1959)中的乌斯奇,《被拒绝的未婚妻》(1962)中的屠奇耶夫等。

斯托略洛夫·谢尔盖·德米特里耶维奇

(1911~1969)苏联电影、戏剧演员,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演员。1958年加入共产党。1932年起在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出,以后在莫斯科苏维埃剧院和红军剧院当演员。他在银幕上扮演过几个俄罗斯古代传说和童话中的人物,如《鲁斯兰和柳德米拉》(1939)中的鲁斯兰,《美丽的华西丽莎》(1946)中的伊方,《老而不死的卡舍依》(1945)中的尼基塔,《萨特阔》(1953)中的萨特阔,《伊里亚·穆罗梅茨》(1956)中的阿辽沙。他参加演出的影片还有:《航空城》(1935)、《大马戏团》(1916)、《奥尔洛的毁灭》(1941)、《蔚蓝的道路》(1948)、《远离莫斯科的地方》(1950)、《两个大洋的秘密》(1957)、《他们十九岁》(1960)、《一生长的一年》(1965)等。

别尔涅斯·马克·纳乌维奇

(1911~)苏联电影演员,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早期曾在哈尔科夫和莫斯科两地剧院任演员。他在影片中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矿工》(1937)中的破坏分子克拉索夫斯基,以后他参加演出的影片还有。《带枪的人》(1938)、《战斗机》(1939)、《伟大的生活》(194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他在多部影片(《两个战土》(1943)、《伟大的转折》(1945)、《第三次打击》(1948)中扮演了红军战士和指挥官,演技更加(成熟,所创造的英勇无畏而又充满幽默机智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五十年代以来,他又演出了一系列影片,如:《远离莫斯科的地方》(1950)、《塔拉斯·舍甫琴珂》(1951)、《勇敢的学校》(1954)、《垦荒先锋》(1956)、《夜间巡逻队》(1957)等。他在《夜间巡逻队》中动演的老窃贼一角,具有一定的心理深度,人物思想发展脉络分明,是别尔涅斯表演上的新成就。六十年代以来,他参加演出的影片有《十三》(1961),《第十六个春天》(1963)、《这事发生在警察局》(1964)等。

别尔涅斯还是一位流行歌曲音乐家;多年来他一直在各种音乐会上演出,也常在影片中引吭高歌;有的歌曲已制成唱片。

巴尔霍缅科·阿列克谢·伊凡诺维奇

(1911~)苏联电影美工师,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1944年加入共产党。1934年毕业于莫斯科艺术师范学校。1936年从事电影创作,先为布景室美工师,后任美术指导。独立设置布景的第一部影片是《奇异的种子》(1942)。他担任美工师的大型影片有:《攻克柏林》(1950,与B·卡普鲁诺夫斯基合作)、《金星英雄》(1951)、《罗密欧与朱丽叶》(1955)、《但丁街凶杀案》(1956)、《历史的教训》(1957)、《诺曼第——尼门》(1960)、《五天五夜》(1961,与民主德国合拍)、《盾和剑》(1968);其他影片还有:《玛丽黛传》(1947)、《忠实的朋友》(1954)、《没有地址的姑娘》(1958)、《艰难的幸福》(1958)、《爱人》(1961)、《早班列车》(1963)、《冰球运动员》(1965)等。

拉维当·阿尔卡季·尤里阿诺维奇

(1911~)苏联摄影师。1959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在奥勒尔苏联电影制片厂西南分厂任摄影师助手,通过实践掌握了摄影艺术,1931年调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助理。1933年完成处女作——纪录片《在楚克奇海岸上》。1936年调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师,摄制了许多纪录片和专题报道片。他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大型纪录片是《新世界的一天》(194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前线电影摄制组任摄影师,他与人共同的摄的影片及专题报告片有《解放罗斯托夫》(1941)、《我们的诺沃罗西斯克》、《刻赤陆战队》、《人民的判决书》、《高加索》(以上均为1943年)、《卡蒂斯林中的悲剧》(1944)、《斯摩棱斯克战役》、《军人城》、《柏林》(以上均为1945)等。战后他拍摄了大量纪录片,有《苏共十二大》、《乌克兰并入俄罗斯三百年》等。1964年他拍摄的纪录片《卡秋莎》,反映了他用纪录片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才能。他经常“抓拍”人物,在影片中揭示他们的性格。

格利高里耶夫(卡茨曼)·罗曼·格利高里耶维奇)

(1911~)苏联电影导演,电影剧作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1942年加入共产党。1931年为哈尔科夫乌克兰纪录片厂组织者与领导者之一。1933至1941年任电影杂志片领导人,而后为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总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年代领导发行军事纪录片和前线电影摄制组的工作,任西北(1941)和第三乌克兰战线电影摄制组负责人。作为编剧和解说词作用,他参加摄制了下列影片:《塞尔哥·奥尔忠尼启则》(1938)、《多瑙河上》(1940)、《维也纳》(1945)等。1945年从事记录电影导演活动,摄制了影片《保加利亚》(1946)、《在和平的岗位上》(1948,获1949年度斯大林奖金)。五十年代初,他拍了一批风景片和反映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影片,其中较突出的有《苏维埃亚库梯》(1952)。1955年与и·波谢里斯基合拍了描写青年的影片《艰难旅程的幸福》。1956年拍摄了《莫斯科和莫斯科人》,影片反映了首都日常生活及其独特的面貌。1958年拍摄了《布鲁塞尔》;1961年拍摄了《焕发着蓝色火光的人们》,影片描写767公里长煤气管道铺设工程,作者成功地从生活素材中选择了富有内容、相当感人的情节。该片在第六屈莱比锡纪录片、短片世界电影节(1961)上获大奖。1964年他又拍摄了《干线》,描写“友谊”国际石油管道铺设工程。他的其他作品还有:《伏尔加上游西岸》(1952)、《华沙的会见》(1955)、《十月的光芒》(1957)等。

瓦尔沙夫斯基·雅可夫·利沃维奇

(1911~)苏联电影评论家。1943年加入共产党。1935年毕业于国立卢那察尔斯基戏剧艺术学院戏剧理论系,二十年代初期发表了一些有关电影艺术的文章。他论述有关艺术家和观众形象思维问题的著作有:《你在艺术中寻找什么》(1960》、《影谈》(1962)、《电影生活》(1966)。长期以来,他在《共青团真理报》、《苏联银幕》和《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文章,研究电影创作,还参加创作了一些政论性的纪录片,如《我们进军》、《我是苏联公民》、《十月的声音》等。

德米特尔柯·留包米尔·德米特里耶维奇

(1911~)苏联作家,诗人,电影编剧,剧作家。1943年加入共产党。曾就读于人民教育学院,后在基辅电影学院所属电影编剧班毕业。1928年开始文学活动,写过一系列中篇和长篇小说。根据他写的剧本拍成的影片有《青年时代》(1943)、《乌克兰曲调》(1945)、《奥列克萨·多夫布什》(1959)等(以上剧本与人合写)。他还把自己的剧作《永远在一起》改编成电影剧本,片名是《愤怒的火焰》(1955)。1958至1960年领导基辅电影制片厂剧本工作室。

加恩·萨拉维里·恩里盖

(1911~)阿根廷电影导演。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年轻时留学巴黎,30年代初回国,1935年作为助理导演拍了《三点钟作案》、《逃亡》、《记忆忆中的家》等片。40年代开始执导长故事片。处女作《妹妹》于1943年问世。他擅长执导喜剧片。之后的作品有:《不穿裤子的天使~(1947)、《活人的国王》(1949)、《夫人专家》(1951)、《发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1954)。50年代中期移居西班牙,在那里生活了近10年。在西班牙拍的影片有:《我和苏珊娜》(1956)、《马德里公园》(1958)、《卡罗达》(1958),《说谎的女人》(1961)、《一天的暴发户》(1963)。他返回阿根廷后仍不弃旧业,拍了不少影片,如《精神与性》(1965)、《加利西亚人》(1966)、《船上女郎》(1966)、《贫困青年的小说》(1968)、《海滩》(1970)、《药丸》(1972)、 《我的未婚妻……》(1974)、《假期中的丈夫》(1975)、《我也有保人》(1978)、《特雷门多历险记》(1985)等。

马约·阿尔弗雷多

(1911~1985)西班牙电影演员。生于巴塞罗那。从艺时,为埃内斯托比尔切斯剧团的演员。1935年首次上银幕,在《113号》中扮演角色。内战期间,在佛朗哥的军队中任飞行军官。自1940年起,先后演了200余部影片,起初演小生角色,后来扮演了各种类型的人物。他除演电影外,还在电视台工作。

他演出的影片还有:《王后的卖花女>>(1940)、《阿尔卡》(1941)、《飞行小队》(1941)、《种族》(1941)、《蜀葵》(1942)、《旗手》(1943)、《公开审讯》(1946)、《不会移交圣殿》(1949)、《卡斯蒂亚的莱欧娜》(1951)、《绝妙的针线活》(1954)、《最后一支民歌》(1957)、《达巴林的女王》(1960)、《印度支那的血》(1964)、《狩猎》(1965)、《狼的森林》(1970)、《玛丽亚内拉》(1972)、《红字》(1973),《地狱的钟》(1973)、《种族——佛朗哥精神》(1977)、《遇难的痕迹》(1978)、《国家财富》(1980)、《塞西利娅》(1982)、《今晚我们谈谈》(1982)等。

佩尔拉·阿莱杭德罗

(1911~1972)西班牙电影导演、制片人。原是商业学教师,1936年改行担任故事片的助理导演,并从事短片拍摄。1939年被任命为国家戏剧工会主席;他担任过里卡多·古铁雷斯等人的导演助理,拍摄过多部影片。后来在葡萄牙住过几年。这期间执导了自己的处女作《站台上边》(1946)。回到西班牙以后,成为安东尼奥·维拉尔的导师,这位葡萄牙演员主演了他的第一部西班牙电影《妖怪与国王》(1948)。1952年佩尔拉根据舞台剧执导了《风流的唐璜》。

佩尔拉,做为制片人和助理导演,参加过多部耗资巨大的美国影片在西班牙的拍摄,此外还作为合拍导演摄制过多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