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1
4610300000009

第9章 文学之星(1)

梅特林克

1911年获文学奖,时年49岁。1862年8月29日生于比利时法兰德斯省的根特市(Ghent),1949年5月6日死于法国的尼斯(Nice),享年87岁。国籍:比利时。教育:1881年毕业于圣巴比城的耶稣士学院;1885年获根特大学法律学位。双亲:父,波利多尔·梅特林克(Polydore Maeterlinck),公证人;母,玛蒂尔德(Mathilde Colette Francoise Vanden Bossehe Maeterllinck)。配偶:1895-1918年与若尔热特(GeorgetteLe Blanc)为伴;1919年与勒内(ReneeDahon)结婚。后裔:无。经历:1886-1889年从事律师工作;此后即为专业作家。其他获奖介绍:1891年获比利时(三年一度)的戏剧奖(拒领);1920年获比利时Leopold大勋章;1932年被封为伯爵;1939年获葡萄牙St.James勋章;1948年获“法国语文”勋章。

主要著作:第一个剧本《玛兰纳公主》(La Princesse Maleine),Paris:Ls-comblez,1889(The Princess Maleine,Tr.by C.Harry,London:W.Heinemann,1892)。剧本《侵入者》(L’Intruse,有人译为《不速之客》)、《盲人》(Les Aveu-gles)、《七个公主》(Les Sept Pdtwesses),1890(这三个剧本有钟文、徐文彬和叶。丽芳三人分别译的中译本,载《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6卷,1-102)。剧本《裴丽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eas etMelisande),Brussels:P.Laeomblez,1892(Pellas and Melisanda,Tr.by L.A.Tadem, London:G.Allen & Unwin,1915)。五幕剧本《阿格拉凡和赛莉塞特》(Aglavaine et selysette),Paris:Soci-ete du Mercure de France,1896(Aglavaine and Selysette:A DramainFive Acts,Tr.byA.Sutro,Dondon:C.Ri-chards,1897)。散文集《谦卑者的财富》(Le Tresor des Humbles),1896。散文集《智慧与命运》(La Sagesse et la Des-tinee),1899。自然史《蜜蜂的一生》(LaVie des Abeilles),1900。自然史《花朵的智慧》(L’Intelligence des Fleurs),1907(此书有谭立德等的中译本《花的智慧》,漓江出版社)。剧本《青鸟》(L’oiseau Bleu;Feerie en Cinq Aetes etDix Tableau),Pads:Charpenticr etFasquelle,1909(The Blue Bird:A FairyPlay in Five Acts,Tr.by AlexanderTeixeira de Mattos,London:Methuen,1909;此剧本还有詹丽茹的中译本,见《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6卷,103-246)。《宇宙的生命》(La vie deLiespace),1934。回忆录《蓝色的泡沫》(Bulles Bleues),1940。张裕禾等译:《梅特林克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参考文献:Sean-Marie Andrieu:《梅特林克》(Maetedinck),Paris:EditionsUniversitaires,1962。D.Knapp:《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Boston:Twayne,1975。W.D.Halls:《梅特林克的生活及其思想研究》(MauriceMaetedinck A Sindy of His Lif andThought),Oxford:Clarendon Press,1960。人布森:“梅特林克及其一生”,《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6卷,247-258。

评述:梅特林克“因为他多方而的文学活动,尤其是戏剧作品,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这些作品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但却处处充满了深邃的灵感和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获得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斯·梅特林克是比利时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早年的作品属于象征派“死亡戏剧”,表现出一种悲观颓废的心理,宣扬人们无法摆脱的冥冥之力。1896年以后,他的作品开始向真实的世界靠近,肯定了人的善良和力量,相信人是可以战胜自然界尚未被认识的力量和规律的。这种积极思想充分反映在他的代表作《青鸟》一剧中。但由于他脱离现实的社会斗争,所以他的作品仍然带有浓厚的宿命论和神秘主义色彩。

埃利蒂斯

1979年获文学奖,时年68岁。1911年11月2日生于希腊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镇,1996年去世,享年85岁。国籍:希腊。教育:1928年考入希腊雅典大学,攻读法律和政治5年,但未获学位。双亲:父,帕纳约蒂斯,阿莱玻德利斯(Panayiotis Alepouddis),肥皂厂主;母,玛丽亚(Maria Ale-poudelis)。配偶:无。后裔:无。经历:1937-1945年参加希腊陆军,反抗法西斯侵略;1945-1946年任雅典国家广播学会的节日和广播主任;1946-1948年为雅典一家报纸(Kathimerini)担任文艺评论员;1953年任希腊国际广播基金会董事;除此以外,从事文学创作。其他获奖介绍:1960年获美国特拉华州诗奖;1960年获国家图书奖;1965年获Phoenix勋章;1981年获皇家文学协会Benson银质奖章。

主要著作:诗集《方向》(Orientations),1940。诗集《初升的太阳》(Sun,the First),1943。诗集《英雄挽歌》(A Heroic and Elegiac Song for theLost second Lieutenant of the AlbanianCampaign),1946(此书有李野光的中译本,漓江出版社)。长篇抒情诗《俊杰》(To Axion Esti is Worthy),Athens:Ikaros,1959(The Axion Esti of OdysseusEtytis,Tr by E.Keeley and C.Savadis,Pittsburgh U.Press,1974)。诗集《六个和一个对天国忏悔的人》(Six Plus OneRemorses for the Sky),1960。名作(诗集)《至高无上的太阳》(O Ilios Oiliatorus),Athens:Ikaros,1971(The Scvereign Sun:Selected Poems,Tr.by K.Friar,Philadel-phia,PA:Temple U.Press,1974)。诗集《光明树和第十诗四个美人》(To Fotod-hendro Ke i Dhekati Tetarit Omorfia),Athens:Ikaros,197l。诗集《爱之颤声》(The Trills of Love),1973。评论集《对于视界的一些想法》(Offering my Cards toSight),1974。诗集《信号书》(Signalbook),1977。诗集《玛丽亚·尼菲莉》(Maria Nefeli:Shiniko Plima),A-thens:Ikaros,1978(Maria Nefephele,New York:Houghton-Mifflin,1981)。国内有关埃利蒂斯诗作的中译本有:“埃利蒂斯诗选”,《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50卷,1-29;“埃利蒂斯诗九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417-488。郑树森泽“埃利蒂斯诗选”,《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50卷,1-30。

参考文献:“埃利蒂斯及其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50卷,31-37。《现代传记年鉴》,1980,94-96《当代著作者》,Vol.102,171-173。 评述:奥季赛乌斯·埃利蒂斯“因为从源远流长的希腊传统中汲取营养,以强烈的情感和敏锐的智力,展示了现代人为争取自由从事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斗争”,获1979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授奖时还特别指出,埃利蒂斯在写作方法上有他独创之处:“一方面清新隽永,抒情淋漓尽致和落笔曲折细腻,另一方面是严谨细致和一丝不苟,他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也代表着希腊人民的优秀传统。”埃利蒂斯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杰出的成就(他被誉为“新希腊诗派之父”),而且也是一位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1940年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战斗了6年,直到战后才又从事诗歌创作。由于他英勇爱国的行为和杰出的诗歌,他受到希腊人民高度的崇敬。

米洛什

1980年获文学奖,时年69岁。1911年6月30日生于立陶宛(现划归波兰)的塞特尼埃(Seteiniai)。国籍:波兰;1970年加入美国国籍。教育:1934年获波兰威尔诺大学硕土学位。双亲:父,阿历克山大·米洛什(AleksanderMilosz),土木工程师;母,维诺妮卡(Weronika Kunat Milosz)。配偶:雅尼娜(Janina Dluska),1944年1月1日结婚。后裔:两个儿子,长子安东尼(Anthony),次子约翰(John Peter)。经历:1935-1939年在波兰国家广播电台工作;1945-1950年在波兰外交部任职,曾在波兰驻华盛顿、巴黎大使馆工作;1951年开始在巴黎过流亡生活;1960年以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现为该校语言文学系教授。其他获奖介绍:1934年因诗集《冰封的日子》获国家奖学金;1953年因《篡夺者》获第一个欧洲文学奖(与德国作家维尔纳,维辛斯基分享);1973年获波兰PEN俱乐部待歌翻译奖;1978年获联邦德国带伊斯塔特国际书籍奖,以《冬日钟声》获美国奥克拉马大学“当代世界文学季刊”奖。

主要著作:诗集《三个冬天》(Trzy Zimy).Warsaw:Wilno,1936。社会政治学论著《被禁锢的心》(The CaptiveMind),1953年在巴黎出版。小说《夺权》(The Power Taking),1955(此书荣获“欧洲文学奖”)。自传体小说《伊萨山谷》(Dolina lssy),Paris:lnstitut Lit-teraire,1955(The Issa Valley,Tr.byL.Iribarne,New York:Fatar,Stmus andGiroux,1981)。小说《篡夺者》(ThePower Taking),New York:Straus,Giroux,1980)。《诗论》(Traktat Poetycki),Pads:Institut Litteraire,1957。论文集《大地之王》(Emperor of the Earth:Modes of Eccentric Vision),Berkeley,CA:Califomia U.Press,1977。长篇杂文《乌尔卢土地》(Ziemia Ulro),Paris:In-stitut Litteraire,1977。小说《冬日钟声》(BeUs in Winter),New YoM:EccoPress,1978。《1937-1987年诗选集》(The Collected Poems,1937-1987),New York:Ecco Press,1988。米洛什著作的中译本有:《零散的笔记本》,漓江出版社;杜困清译:“米洛什诗选”,《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50卷,1-195;王永年、艾迅、韩逸译:“米洛什诗十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年,494-510。

参考文献:钟文:“米洛什及其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50卷,199-207。C.米洛什自传:《吾土吾国》(Native Realm:A Search for Self-Def-inition),California U.Press,1981。《现代传记年鉴》,1981,305-308。《现代斯拉夫文学》(Modern Slavic Literature:ALibrary of Literary Criticism),New York: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1976(Vol.2),340-346。

评述:切斯拉夫·米洛什“因为以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类在激烈冲突世界中的赤裸状态”,获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米洛什积极参加了反对法西斯德国占领波兰的抵抗运动,秘密编选和出版了反法西斯诗集《无敌之歌》,极大地鼓舞了反德抵抗运动的战士们。除了创作诗歌、散文以外,米洛什翻译了大量美国黑人、拉丁美洲的诗歌,还翻译了彭斯、华兹华斯、勃朗宁及莎士比亚的作品。由于1950年流亡巴黎时,他批评了波兰当时的政策;米洛什受到波兰政府的严厉批判。但到1973年,波兰笔会为了表彰他在翻译和介绍波兰文学方面的成就,授给他“翻泽文学奖”。1975年波兰作家代表大会要求出版米洛什的作品。

戈尔丁

1983年获文学奖,时年72岁。1911年9月19日生于英格兰康瓦尔郡的圣哥伦布城(St.Columb),1993年,去世,享年82岁。国籍:英国。教育:1935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学土学位;1960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双亲:父,亚历克,戈尔丁(Alec A.Golding);母,米尔德里德(Mildred A.Golding)。配偶:安(Ann Brookfield),1939年结婚。后裔:一子一女,子大卫(David);女尤狄丝(Judith)。经历:1939-1940年任英国华兹华斯主教学校教员;1940-1945年在英国海军服役;1945-1961年继续在华兹华斯主教学校任教;1961-1962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霍林斯学院任住校作家。其他获奖介绍:1965年获大不列颠帝国勋章;1979年获出版者奖;1980年获Black纪念奖;1981年获McConnell;出版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