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华丽血时代两晋南北朝人的另类历史
461700000092

第92章 91 一生事业 万古流芳

回溯中华历史,仔细

推敲,就可以发现北魏孝文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过程中最最关键的人物之一,正是从他开始,汉人渐渐消除了对“胡”族统治者的恶感,消除了以往中原地区最难泯灭的民族界限,使北人南化,南人北化,文治武功,泽远流长。孝文帝,如此雄才大略之主,把鲜卑种族的勃勃生机,注入至汉文明衣冠礼仪之中,精粹相揉,惠及海内宇中人民,大隋盛唐,皆由此肇源而出。

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夏,孝文帝改革顺利进行,便又想彰显武功,发兵二十万,直向南朝杀来。但天下事无完满,孝文帝南伐没有多大成功,在宛城还被南朝南阳太守房伯玉埋伏的虎纹衣士兵差点暗杀掉,受惊匪浅。左兜右转,魏军也没有占得什么大便宜。太和二十二年秋末,南朝齐明帝崩殂,笃信儒教的孝文帝下诏称“礼不伐丧”,引兵而还。

回军途中,孝文帝因为年长日久的四出征伐劳累,忽患重疾,便赴邺城养病。

太和二十三年春,孝文帝还洛阳。不顾自己病躯未愈,一入城,孝文帝就召任城王元澄入见,问:“朕离京以来,风俗有改变吗?”

元澄谨答:“圣化日新。”

孝文帝说:“朕入城,见车上妇人犹戴帽,穿小袄,依旧代北鲜卑的装束,如此又怎谓‘日新’?”

元澄回言:“穿鲜卑旧服的人少,不穿的很多。”

孝文帝语重心长:“任城王,此话怎讲!如果放任自流,满城妇人肯定都会穿回鲜卑旧服!”

元澄及留守诸官,闻言皆伏地叩首,免冠谢罪。

不久,孝文帝又处理了冯皇后与太监高菩萨通奸案,幽闭冯后。

四月间,感觉自己身体所有恢复,孝文帝又御驾亲征,想完成他统一中华的梦想。行至梁城,病势加重。不久,孝文帝疾驾,只能北还。行至谷塘原,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孝文帝安排身后大事,先赐冯后自尽,以防她日后垂廉称尊,****国家;接着,又亲写手诏给太子元恪,嘱咐他亲任叔父元勰等人,并遗诏元澄等六人为辅政大臣。

公元499年阴历丙午,元宏崩逝于谷塘原,年仅33岁,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其子元恪即位,是为世宗宣武帝。

孝文帝一生,除了他迁都、改制的宏伟大业之外,个人品德方面也良善多多,史不胜书:

“(孝文)帝幼有至性,年四岁,显祖曾患痈,帝亲自吮脓”;

文明太后掌权后,眼见孝文帝日渐聪明,忧其日后不利于冯氏家族,“将谋废帝。乃于寒月,单衣闭室,绝食三朝。”由于大臣李冲等人苦谏,冯太后才又回心转意。对此,孝文帝从未对祖母记恨于心,只是深念李冲等人救护的思德;

友爱诸弟,始终无亏;

宫中太监进食,惶恐间把热羹浇在孝文帝手上,又曾发现饭中有死虫等物,孝文帝称“笑而恕之”;

冯太后执政,太后身边有太监说孝文帝坏话,太后“杖帝数十。帝默然而受,不自申明”。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也不追思旧怨,对讲坏话的太监打击报复;

南征北征之前,有司上奏要修砌皇帝专用的驰道,孝文帝均诫令:“粗修桥梁,通舆马便止,不须去草铲为平地”;

出征南朝,进至淮南齐境,“如在内地,军事须伐民树者,必留绢以酬其值,民稻粟无所伤践”,最早施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北魏国民和敌国人民待遇如一;

本性俭素,常服浣洗旧衣。御骑马鞍不施金玉,周勒铁木而已;

“听览政事,莫不从善如流。哀思百姓,恒思所以济益。尚书奏案,多自寻省。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每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也亲为兄弟······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入伤,役已利物······”

史官美言,绝非虚讲!

当然,后世少数学者,尤其以明清交际的大儒王夫之为代表,从中华“正统”出发,认为孝文帝拓跋宏一切行为皆归于“伪”,其立国学、定族姓、禁胡服、载考绩、改胡姓,等等所为,“皆汉儒依托附会、逐末舍本、杂谶纬巫觋之言,涂饰耳目,是为拓跋宏所行之王道而已。”王氏所说,全盘否定孝文帝改革,并诬之为“淋猴之冠、优绯之戏而已矣”如此,一直以“索虏”视拓跋氏,真是太过偏激。但是,只要想一想王夫之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亡清朝兴的时代,王夫之托史讽谕,不承认“索虏”正统,当时别有一番深意,为此,我们当代人读书,应该追本究源,认识到文字后面的深刻寓意,这,也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无论如何,无论汉族学者生前身后如何“诋毁”孝文帝,他的丰功伟业绝不会泯灭无闻,且会日益为后人重视。就史论事,元宏确为我中华大家庭中一位赫赫人杰!

(另外,讲起河南少林寺,大家都会想起达摩和尚、李世民什么的,其实,少林寺就是最早由北魏孝文帝所建。少林寺原本是孝文帝为印度来的一位高僧跋陀所修的“静院”。所以,少林寺东牌坊内侧横刻有四个大字:“跋陀开创”,估记现在没有几个人知道其中含意。孝文帝喜爱佛法,又敬重跋陀这位大和尚,便于496年在嵩山建少林寺,崇养跋陀。自此之后,洛阳附近陆续有近一千四百多座佛寺,北魏灭亡前全国共有三万多佛寺,至今,绝大部分已经全然消亡,只留下少林寺等为数不多的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