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竞技球徒
4617500000050

第50章 扯旗招兵

一般来说,俱乐部最大的负担是球员工资,这个比重几乎占预算的5成到6成,秋天队定在了50%。

接下来的预算中,一成多是球场的租金。一成是员工工资,如今队内除了球员,方方面面的人员也有20几号了。

还有三成分配比较杂乱,客场比赛费用,球员餐饮、医疗、员工福利、广告宣传、城内门店经营,还有一些重大比赛的额外奖金等等。

还添置了一大一小两台车。大的做为吴冲率领球员出征的战车,小的是经理的专用车。

几乎目前所有的俱乐部都是这个模子出来的,大同小异。

职业化40多年,足球圈早就摸索出一套可行的方式,借着足球改革5年广泛推广开来。

业界一致认为,独立经营的俱乐部其实是可以自给自足的。

特别是这种独占一地,垄断周边没有竞争的俱乐部。

赚钱的方法不外乎那几样,拉来赞助,形象代言,球员买卖,门票收入,以及周边产品开发。

如果球队成绩好,球迷基数大,推广力度强,甚至会有非常可观的赢利。

不过这些秋天队今年都不用去想了,能步上正轨还是靠了老爷子的一份投资,俱乐部现实的困难还有很多。

广告赞助方面,只有场地内的广告投放卖了出去,这个不难,俱乐部本身的股东基本就把这块给包了。球衣广告还没有下家,不是无人问津,是邱智勇对价格不满意,这可是广告当中的大头。

至于冠名方面也在等合适的时机,如果价格低还不如不卖出去。

还有球队方面。

球员严重不足,除了原班人马20余人,加上通过宋教授推荐的吴一杞、曲小奇、方格还有陆续引进的几人,不过才26人。

锋线比较豪华,中后场严重缺人。

赛季漫长,联赛外的比赛又众多,眼下这些人手根本不足以应付,甚至光把联赛坚持下来都是个大问题。

二线队到目前还没有组建,国内转会市场就要关闭,好在H省地处极北,省内转会期还有20多天才结束,还有时间。

吴冲接手后第一项工作就是招兵。

能利用上的关系一个都不放过,包括以前的教练,队友、经纪人,连续几天他这个主教练比经理还宅,窝到办公室守着电话打个不停,一个一个的确认名单,已经由老杨通讯员升任俱乐部新闻官的杨溢几乎成了他的私人助理,每一个名单下来都由他负责收集相关资料。

不过毕竟时间太短,国内转会市场转眼就关闭了,那就只剩下省内的范围。

挑来选去,总算接触和签约到旗下一个满意者,一名石油城俱乐部的替补中后卫冯南东,吴冲的前队友。

这名很年轻的球员坐了很久的冷板凳,想要换个能踢上球的环境,石油城人员充足,也希望节约资金,于是在郝指导还有经纪人和吴冲以及球员四方共同意愿之下,只用两天就签下了租借合同,为期一年。

人还是不够啊,只能继续寻找。

这几日吴冲为了寻找球员,发动了许多关系,几乎面面具到,可惜他的资历和人脉太浅,找不出什么有用的关系。

吴冲甚至已经做好了去本地学校招一些学生来充数的想法,没想到能力用尽后一个没报多大希望的电话让他又找到希望。

宋教授这些年带过不少学生,好苗子虽然都被挖走,其实有潜力的还是不少。

本来老教授准备把人都推荐给陶指导的足球学校,不过陶指导跑了两个月也遇到不少难题。

办校不难,这种非学历认证的职业学校只需要向地方政府下的教育部门申请即可,陶指导去年的一番表演也确实招来了几许橄榄忮。

体育总局的审批可能会有些难度,大概需要点时间也能解决。

本来陶指导也确实有意将学校设立到北安,就近接收第一批学员,为招生打开突破口。

可是想法是好的,现实太无奈。

他和宋教授多方筹集,才发现仅靠他们二人资金根本不够。

吴冲了解后通过这事让老王和陶指导又有了联系,他希望老王出马帮他把人员直接拉过来。

老王的思维是纯粹的官方思维,在他看来能解决问题的手段无论是什么,有效就行。

秋天队缺人缺二线队,陶指导和宋教授有枪没子弹,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在资金上。

其实这个问题尽管很难,但是只要宋教授和陶指导改变一点策略,先办赢利性质的学校,再花一些耐心去寻找,总归是能找到投资者,毕竟足球产业前途光明。

虽然违背初衷,依然能保证自主经营,不过是仅仅当成初办的权宜之计,倒也无可无不可。

当然老王有更大成算,他抓住对方草创的困境,不但包揽学校在布特哈注册审批,还答应帮助寻找投资人,更许诺将来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全部进入秋天队的二线队队,可以代表秋天队参加今年H省的职业预备队交流赛。

学员还是归学校管理,算做俱乐部交给学校代培,还给了陶指导一个青年队主教练的名头,连他和学员全有工资。

这几条一下就击垮了二人的防线,哪一样人家都帮着想到了,无可挑剔!

特别是可以参赛这项死死点中了宋教授的命门!

无论多有天赋,没有经过比赛的洗礼都是伪天才,以赛代练比任何教学都有效。

深知这一点的宋教授匆忙召集人马,机会难得,学校尚未建成招生却轻松无比,因为第一批学员竟然有工资。

陶指导则赶到布特哈会同老王迅速落实。

除了投资以外,其他的条件对秋天队根本不算什么,都是一个俱乐部正常的硬件配置和开支,老王的办法不过是变相的招安一支队伍来扩充自己。

可是投资哪里找呢?

当然是足球热心人士吴老爷子!

正在指挥装修茶馆的吴父对找上门来跟他东拉西扯,喝了5壶铁观音,一下午一趟厕所没去的老王无可奈何。

直到晚饭时才知道原委,听说自己儿子的事业遇到困境,只好咬着牙又甩出300万认下了足校4成股份,被逼入了伙。

看他拿出这么多,本来凑一起只有两三百万资金的陶指导和宋教授,还想多分老爷子一些股份。

老爷子坚持不受,说好了他不插手经营,只拿红利。

这个定名为小兴安岭的足球学校,多年以后名震中华大联盟,让海内学员趋之若骛,甚至往海外输出球员无数,也为吴家带来丰厚回报。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笔投资当初是这么搞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