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先生彻底出名了!
原先还有很多人对他不屑一顾,特别是那些清高儒酸的文人士子,这下就更加羡慕嫉妒恨了,埋首苦读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获得皇帝的青睐,从而飞黄腾达或者是扬名天下,这些都是需要他们加倍的努力,需要花费几年几十年甚至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而像余先生这么轻易的就获得皇帝亲口封赏,更不用说是天下读书人心目中都向往的国子监,让这么一个无权无势的无名人士轻而易举得到,任何人恐怕心里都不舒服。
而在这之前,这所谓的余先生也只是一个写了几本书的读书人而已,而且很多人都没见过他的真面目,于是就私底下猜测这位余先生也许是为翩翩佳公子,只是碍于世家的族规,不能露于人外。或者是位当朝大儒,因为不想汲汲名利,所以标以假名,以至于造成了很多人都在猜测哪位大儒是此人,以至于造成了很多文人大儒整天被别人拜访围堵,至于他们心里到底是偷着笑还是真的不耐烦,这就不知道了。
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第一种猜测比较准确,于是家里有儿子的,而且年纪在弱冠左右的,都被人拿出来比较过,甚至一些大家闺秀都开始以此为选婿标准了,这使得更多的大家公子开始埋头于苦读,因而许多被强迫的纨绔子弟就对这位余先生更加愤恨了,因为他让他们悠闲自乐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当皇帝封赏余先生的圣旨下来后,这种猜测瞬间变了风向了。
现在都说这余先生相貌丑陋不敢见人,或者是年迈已老,白发垂垂,甚至还有人说他已经病入膏肓了,种种恶毒的猜测都往这位余先生身上倒,而这些猜测在余先生仍没有现身澄清时,更加甚嚣尘上了。
而这则在一位朝中臣子上奏折时,达到了顶峰。
上奏折之人乃是被废太子现义忠亲王门下臣子,翰林院侍读学士,李善常。
李善常是先帝四十六年的二甲进士出身,此人极善于官场之道,没有什么后台,却从一小小的二甲进士做到从四品,要知道荣国府的二老爷贾政这么多年也才是一个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而且贾政还是世家贵族国公后人,由此可见此人能力非同一般。
至于此人为何站在已经被废的前太子一边,已经成为了一个谜,但众人只知道此人是铁杆的前太子一党。
看到李善常上了奏折,众位大臣心里开始打起了小九九,难道这是义忠亲王对皇帝不满的表现?抬头看了看还没到弱冠的年轻皇帝,已经由刚登基时的满脸青涩成为现在表情不外露的严肃表情,再看看站在最前面看不出面上表情的泽亲王,有的内心点点头,虽然皇帝还有点年轻,但内有一母同胞的泽亲王,外有这几年渐渐露出军事天赋的涵亲王,这位子做的还是很稳的。
但是,义忠亲王背后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觑的,毕竟是当了许多年的太子,这背后盘根错节的势力交差,虽然在被废之时打压了下去,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谁知道与你共事多年的同僚是不是也是义忠亲王一脉的?
义忠亲王这么多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不参与朝事,也不与人交际,参加酒宴之类的,宣静帝登基之后,看他这么老实,也就没有打压他,毕竟都是兄弟,于是也就没有再管。而现在来了这么一出,难道臣服多年的义忠亲王要造事吗?
很是热闹的乾清宫内,在李善常的奏折上达后,瞬间安静了下来。
“众位大臣有何见解?”沉默了一下,宣静帝开口了。
但是仍无人出列,只留李善常一人跪在地上。
“那李爱卿,”宣静帝顿了一下,见地上的李善常没有毫无畏惧,“卿为何上这奏折?”
“启禀皇上”李善常一字一句的说道,“这余先生只写了几本书而已,而皇上您就这么封赏,岂不是寒了天下寒窗苦读多年的读书人的心吗?苦读多年,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为皇上您排忧解难,为天下百姓解决难事,但这余先生因为几本书就被皇上封赏,那这些读书人会怎么想?那天下百姓会怎么看?为了天下的读书人,为了黎民百姓,臣冒死进谏,希望皇上您能收回成命,撤回对余先生的赏赐,这样才能对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以及黎民百姓有个交代啊!”说完,李善常又砰砰的磕了几个头。
李善常的一番话,让殿内的气氛瞬间凝固起来,这往小了说,这是对皇帝命令的不认可,那往大了说就是对皇帝本人的不认可。这是□裸的对皇帝的反对。
但是人家也没说错,宣静帝对余先生的封赏可谓大过了,众人心里其实都有点不赞同,但这是皇帝亲口下的圣旨,那为了不惹皇上的反感,没有人敢做着出头鸟了。而且只是封了个封号而已,没有什么实权,触及不到众人的利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是看目前这架势,若宣静帝不做出点妥协,恐怕会出现臣子血谏了,到那时即凡宣静帝再做出任何退步,也难堵天下悠悠之口了,恐怕这将是国之灾难了。
宣静帝开口了,“卿以为此举不妥,但朕却认为甚是妥当。这余先生所写之书,海纳百川,字字句句之间,能引人省思,振聋发聩,而且通俗易懂,即便是刚识得字的孩童都能读懂。而且……据朕所知上到列为臣子,下到黎民百姓,都热爱读余先生的书籍,现在读书气氛这么热潮,使得我朝内识字之人如此之多,难道这些不都是余先生的功劳吗?”
朝内众人听后都忍不住点点头,的确是,家里一向让人头疼的儿子现在竟也拿起了书本,不得不说这里有余先生的很大功劳。
“那朕对做出如此之大功劳的人,难道不应该犒劳吗?朕倒以为,若不是对余先生封赏一番,这才是寒了天下读书人乃至黎民百姓的心呢!众卿以为呢?”
这下,众人都不像刚才那样,沉默不语了,纷纷出声附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