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对必需品实行国家管制
7月8日。总统威尔逊今天声明政府对粮食、燃料和军需品的出口实行严格控制。他的这项在本周内将生效的声明在某种程度上使人感到很惊讶,甚至使那些曾经催促他推行这项措施的人都感到惊讶。
在发布这项命令时总统说,只要战争存在一天,就不能给德国提供任何物品,这一点是美国的责任。他还说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要保证美国有充足的日用必需品。限制出口的产品主要有肉类、面粉和食品、煤、焦炭、燃料油、钢铁、肥料、军火和炸药。
命令规定除非有特殊执照,上述任何物品都不准运出美国。这一出口禁令针对56个具体国家及其领地,其中包括敌对国、美国盟国和中立国。在总统这个命令的详细说明中规定,违反出口禁令者都被罚款1万美元或在狱中服刑两年,或同时受到上述两种处罚,而且美国将对任何有关非出口贸易法的船只和货场予以没收处理。
克伦斯基成为俄国总理
7月20日。一位律师兼非马克思主义劳工组织的前任领袖接替了李沃夫的俄国临时政府总理职务。
亚历山大·克伦斯墓仍担任陆军和海军大臣的职务,他是在国家一片混乱之际登临领导职位的。
7月1日作为陆军大臣的克伦斯基指挥发动了一场向任加利西亚的奥地利军队的进攻。战斗开始时他们获得了胜利,但昨天遭到了德军的拚命反攻。俄军目前正在溃逃。
在过去的两周里,数千名乌克兰人反叛,要求自治。乌克兰是俄国的粮仓,临时政府不会轻易地将它放弃,也不会允许很多其它渴望独的少数民族地区做出类似的事情。
面对混乱的局面临时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呢?他们引进了陪审团审讯制度,允许言论、出版和集会自由,答应全部赦免政治犯和宗教犯,给劳工组织以罢工的权力。但是这些都没有超出人们过去要求过的权利。仍有大批群众涌向街头,愤怒的喊声仍很高涨。
克伦斯基今天下午收到了一封从乌克兰激进社会主义团体打来的电报。电报说他们愿意制止内战。今天上午,尽管劳伦斯任一次暗杀行动中受到枪击,但他收到了电报后觉得宽慰多了。
德国首相霍尔维格辞职
7月14日。德国首相霍尔维格今天向德皇递交了辞呈,德皇接受了辞呈。过去几个星期,各方面人士一再要求撤换首相,尤其是在上月,德皇的压力越来越大。
本月6日,德国对外宣传部长埃尔茨贝格在帝国议会全会上就战争的真正目的,发表了毫不掩饰的报告。他这一报告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内四个大党派汇集在一起要求罢免首相。
军方得知这一计划之后,认为这是罢黜霍尔维格的良机,因为他曾反对无限制潜艇作战。本月11日,德军最高统帅兴登堡和大将鲁登道夫告知上述党派。如果霍尔维格继续留任,他们将辞职。而德皇在战争中是绝不能没有他们两个人的。
在各方压力下,霍尔维格终于在今天宣布辞去首相职务,米哈埃利斯继任。
7月16日。俄国布尔什维克在首都彼得格勤发起暴动,意图推翻临时政府,但随即被镇压,没有成功,暴动的领导人列宁及时出走芬兰。这一次的暴动史称“七月革命”。
德国将军普里维资去世
普里维资·翁德·格拉夫龙·麦克斯·冯(1848~1917)德国将军。参加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普里维茨生于1848年。作为一名年轻的军官,他参加了普法战争(1870年8月~1871年2月)。他认为自己晋升到高军衔不是因为自身拥有的天才(这是实话),而是因为其在宫廷中的关系特别是与德皇的关系所致,德皇喜欢听其笑话和淫秽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任将军和驻东普鲁士的第八集团军的司令官,当德国大军按施利芬计划全面进攻法国时,他奉命阻击两个俄国集团军的前进。作为一名谨慎的指挥官,他被第一军军长弗朗索瓦劝说攻击俄军驻古谢夫的第一集团军,因为第八集团军正受到一场不分胜负的战斗牵制(1914年8月20日)。非常关注自己的形势,因为其后方正受到俄军第二集团军的威胁,他通过电话向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冯·毛奇(小毛奇)建议,向维斯瓦后方撤退。这一最终失败的劝告使得毛奇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取代他和其参谋长瓦德西(8月22日)。退役赋闲,卒于1917年。
吴仲华对国防科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17.7.27~1992.9.19)中国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于江苏苏州。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47年获机械工程学博士学位。1951年任纽约市布鲁克林理工大学教授。1954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动力工程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1957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50年代初创立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吴氏通用理论”,其基本方程被称为吴氏方程。以后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又有重大发展,被广泛应用刁:航空发动机。舰船燃气轮机等各项工程设计中,解决丁热力计算中的工程热力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开创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研究和对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56,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Ⅰ项。著有《轴流式、径流式、混流式亚声速和超声速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等。1992年9月19日在北京逝世。
毕希纳获诺贝尔化学奖
(1860~1917)德国化学家
生于慕尼黑。青年时先在糖果厂工作,后到慕尼黑大学学习。1888年获博士学位。1891年成为慕尼黑大学讲师。1895年任基尔大学助理教授。1896年任蒂宾根大学分析化学与药物化学教授。1898年后,先后在柏林大学、布雷斯芍大学、维尔茨堡大学任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预备军官于1914年到军队服役。1916年回维尔茨堡大学。一年后再服兵役,中弹受伤,死于罗马尼亚军事医院。
毕希纳是蔗糖无细胞醇发酵法发明者。在蒂宾根大学工作期间,对发酵学方面一些多年未解决的问题作出正确回答。通过在受控温度下,用砂研磨酵母细胞,制备出一种能把蔗糖发酵成乙醇的无细胞提取物。这项工作表明,活泼的酵母细胞不是发酵要素(正如巴斯德等人假定的那样),标志着现代酶化学的开端。由于这一成就,毕希纳于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毕希纳还探讨了经典有机化学的一些问题。1888年,合成了二碘乙酰胺,并与德国有机化学家库尔提乌斯合作,研究脂肪族偶氮化合物,特别是它们与苯的反应。
毕希纳主要著作有《酒化酶发酵》(与他人合著),于1903年出版。
雷恩沃特获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劳伦斯奖金
(1917~)美国物理学家
生于爱达荷州康斯尔。1939年毕业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理学士学位。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土学位。1939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教。1942年到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工作,1946年任物理学讲师,1947年任助理教授,1949年任副教授,1952年后任教授。1951~1953年和1956~1961年任尼维斯回旋加速器实验所所长。1947年后还担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研究与开发机构科学顾问。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光学会、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学会会员。
雷恩沃特研究中子吸收断截面,介子物理学,核模型,并由μ子X射线测定原子核体积。由于这些研究发展了原子核结构理论,于1975年和丹麦科学家奥厄·玻尔、莫特森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雷恩沃特还获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劳伦斯奖金。
彭托皮丹获文学奖
1917年获文学奖,时年60岁。1857年7月24日生于丹麦的小城镇弗雷德利卡(Frederiea),1943年8月21日死于丹麦的欧德鲁普(Ordmp),享年86岁。国籍:丹麦。教育:曾就读于哥本哈根理工学院,但未获学位。双亲:父,迪内斯·彭托皮丹(DinesPontopidan),牧师;母,玛丽耶(M.MarieKimtinaOxenbollPontoppidan)。配偶:1881年12月与梅泰·玛丽耶(MetteMarieHansen)结婚,1892年离婚;1892年4月9日与安托瓦妮特(AntoinetteCeciliaKofoed)结婚。后裔:无。经历:作家;曾于1879~1882年在丹麦一所高中讲授科学课程。
主要著作:小说《剪掉的翅膀》(StalkkedeVinger),Copenhagen:AndrSchousForlag,1881长篇小说《乐土》(DetForjaettedeLand),Copenhagen:Philipsen,1892年(此书有中译本,见《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11卷,1~222)。小说《守夜》(Nattevagt),1896。长篇小说《幸运的彼尔》(Lykke-Per),Copenhagen:DetNordiskeForlag,1898~1904。小说《冥国》(DeDodesRige),Copenhagen:GyldendalskeBoghandel,1917。小说《男人的天堂》(Mand’sHimmerig),Hyldendd,NorkiskeFofiag,1927。回忆录《走向自我》,于1933~1934年分五册出版。
参考文献:P.Mitchell:《彭托皮丹》(HenrikPontoppidan),Boston:Twdayne,1984。《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11卷,223~238。《20世纪作者》,115~116。《世界著名作者简明辞典》(MasterplotsCyelopediaofWorldAuthors),NewYork:SalemPress,1958,852~853。《世界著名文史学家辞典》,林焕文、张风主编,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5,837。
评述:彭托皮丹“因为真实地描绘了当代丹麦的生活”,与盖勒鲁普分亨1917年诺贝尔文学奖。彭托皮丹是丹麦现实主义文学杰出的代表人物。在6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对社会的时弊作了深刻的揭露,对阻碍社会发展的保守势力以及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作了无情的鞭挞和抨击。他曾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期,因而他的作品中表露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生动地刻画了丹麦农村的生活图景。《乐土》、《幸运的彼尔》和《冥国》三部长篇小说,是彭托皮丹的力作。在他的这些代表作以及所有其他作品中,虽然他真实地揭露了社会黑暗、保守的一面,表示了对劳动人民和一般下层的人民的同情,显示了当时社会上尖锐的对抗,但也往往因为他自己找不到出路而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夹杂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到了晚年,这些感伤的情绪更有增长,使他晚期作品蒙上了一层悲观主义的气氛,对世界的看法越来越失望,甚至认为人生是由命运决定的。
迪勒·菲利斯靠自我嘲讽而成为喜剧演员
(1907~)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俄亥俄州莱马,原名菲利斯·德赖弗。曾就读于谢伍德音乐学校、布拉夫顿学院(在俄亥俄州)。原在加利福尼亚广播电台当广告撰稿员,当她四十岁左右时,在旧金山初次登台演出一部轰动一时的喜剧。之后,在夜总会、电视台等处工作。不久,这位不修边幅、自我讽嘲、奇形怪状、有五个孩子的歌手成为全国闻名的喜剧女演员。六十年代开始上银幕,她有几部影片与喜剧明星鲍勃·霍普搭档演出,包括《孩子,我是否弄错号码了》(1966)、《八名在逃犯》(1967)、《海军军士长奥法拉尔的一等兵》(1968)等。1970年,她在百老汇演出了几个月,主演舞台剧《喂,多利》。
她演出的其他影片还有:《牧场风光》(即《青春梦里人》,1961)、《胖间谍》(1966)、《疯狂的鬼会》(1967,木偶片,配音)、《你听说这位旅行女推销员本人的事吗?》(1968)、《增加的机器》(1969,英,美合拍)等。她主演的电视系列剧有《南安普敦的普鲁蒂斯》(1966)等。
迪福尔·唐出演了《雄性动物》等影片
(917~)美国电影演员。生于衣阿华州拉皮德城。在衣阿华大学和帕萨顿那公学剧院受过教育。1938年在百老汇初登舞台,三年后上银幕。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期间,他在好莱坞影片中扮演主角和主要角色,通常扮演微笑的、容易上当的人物及城市化了的乡巴佬。他还曾在电视连续剧《奥齐和哈里特》和《里兹尔》中国定演出。他的主要影片有:《我们快走》(1941)、《雄性动物》(1942)、《人类的喜剧》(1943),《比翼鸟》(1943),《轰炸东京记》(1944)、《玉笑珠香》(1945)、《苏珊艳史》(1945)、《红袖添香》(1946)、《我的朋友艾尔玛》(1949)、《黑暗的城市》(1950)、《每个港口一个姑娘》(1952)、《跳跃的杰克》(1952)、《战斗赞美诗》(1957)、《活着和死去的时刻》(1958)、《生活的实景》(1960)等。
美国电影演员康里德·汉斯
(1917~1682)美国电影演员。生于巴尔的摩。后去纽约。曾攻读于哥伦比亚大学。1935~1938年在好莱坞演出广播剧。1938年踏进影坛,在《艺苑之花》中任配角,这是他演出的第一部影片。
他还加入过奥逊·威尔斯主持的水星剧团,演出莎士比亚戏剧。在后来的40年中,他拍摄了大约100多部影片。这个带有孤独感的瘦高个,经常扮演东欧和地中海地区的人物,又多半演歹徒、坏蛋,有时也演西部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好莱坞拍摄的《铁蹄血泪》(1942)、《大破秘密党》(1942)、《蜜月烟云》(1942)、《希特勒子弟》(1943)、《地下英雄》(1943)、《梦里征魂》(1944)等反纳粹影片中扮演纳粹大小头目的角色。战后他改变戏路,在影片中扮演了不少喜剧角色。1953年他在科幻片《狄博士的五千个指头》中扮演主角,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在广播剧《我的朋友伊尔玛》中扮演克鲁鲍特金教授,后于1949年搬上银幕,仍由他演这个喜剧角色,也很成功。此外,他演过不少电视片,百老汇舞台剧,《肯肯舞》一剧在1952至1953年连演一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