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孙中山全传
4671200000002

第2章 家世渊源(1)

动荡中诞生

历史的巨轮在所有人的感觉和目光里,大气磅礴地驶入了19世纪。整个世界一片躁动。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亦日趋尖锐。19世纪三四十年代,就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政治斗争。

1831年至1834年,法国发生了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英国爆发了声势浩大、动员广泛的宪章运动,并且持续了十二年之久;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掀起反抗运动;1833年到1837年,在短短的五年里,美国先后爆发了一百七十余次全国范围的罢工斗争;这一系列的斗争,深深震撼和打击了西方资产阶级。他们为了摆脱自己的危机,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便把欺凌与剥削的魔爪,伸向了中国大地。

1840年,英国政府以中国禁烟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这一年的6月,英军进攻广州,掀开侵华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但是,由于武器装备的落后,更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致使清军在广东、江浙等几个战场连遭失利。1842年8月,英国军舰驶入南京江面,惊“惶失措的清王朝立即屈膝投降,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包括割地、赔款在内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至此,历时两年余的鸦片战争以中国人的失败而告结束。封闭的中国被侵略者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大门,从此失去了宁静与平衡。紧步着英国的后尘,法、美、俄等侵略者相继进入中国境内。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泱泱封建大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可是侵略者们并不满足。为了谋取在华的更大利益,英军伙同法军于1856年在美俄的支持下,又发动了一场新的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延续了四年之久,侵略者的铁蹄从南到北,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践踏,迫使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半殖民地化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灾难进一步加深了。

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软弱无能、卑躬屈膝的清王朝,对待自己的臣民却是一副凶残嘴脸。他们变本加厉地压榨、剥削人民,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陷入了更加困苦的境地。

忍无可忍的中国人民,相继爆发了一场又一场反对清王朝黑暗统治和抗击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起义和斗争。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部队称为太平军。旋即打出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一举打到江苏省会南京,遂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其进军速度之迅猛,声势之浩大,令人民欢欣鼓舞,令清王期胆颤心惊。

1853年9月,小刀会首领刘丽川等在上海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以响应太平天国革命。

与此同时,各地捻党从秘密的反清团体,公开建成一支反清军队,攻城陷阵,转战于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直隶(今河北)各省,成为太平军在北方的一支强大友军。

1862年5月,陕西渭南地区的回族人民,不甘忍受压迫,揭竿奋起反抗,迅速占领了临潼、华州等十州县。不久,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民纷纷响应,在西北地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清斗争。

一时间,广袤的土地上,到处燃起了起义的烈火,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狠煞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历时十四年,纵横十八个行省,写下了近代农民战争最壮丽的诗篇。

1864年,清王朝调集大批军队,并勾结外国入侵势力,向太平天国发起大举进攻。7月,长期被困的天京不幸失陷,不久各地太平军也相继覆灭。

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共同围剿中,终于失败了。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了。但是,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并没有泯灭。驰骋于北方的捻军,活跃于西北的回民义士,仍不时给统治者以打击。更多的中国人,则以他们特有的沉默与等待的方式,在慢慢地积聚力量,默默地锻造精神,痛苦地孕育着一种新的觉醒,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

然而无论如何,这时的中国,进入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在遭受了外国侵略者的欺凌之后,封建统治显得更为腐朽不堪,整个社会显得更为动荡不安,广大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艰辛。

就是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中西各种势力大撞击的动荡年代,在一个跟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贫穷艰难、世代务农的家庭里,一个伟人诞生了。

公元1866年11月12日,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广东省香山县一带下起了大雨,刮起了大风。夜晚,雨仍然没有停息,渐渐沥沥地敲打在瓦片上,发出连续不断的烦人心绪的声响。深秋之夜的狂风,夹杂着雨水,一阵紧似一阵地袭来,给人以丝丝寒意。

夜深了,翠亨村的人们早已入睡。唯有一户姓孙的人家的破旧的窗格里仍透出一缕昏暗的灯光。房间里,一个中年男子,不停地来回走动,一副坐卧不安的神情;帘子后面传来一阵阵呻吟与喊叫,那是他妻子临产的征兆,是女人忍受分娩剧痛时的自然抒发。可是这呻吟这呼喊,却使得做父亲的更为焦急难耐了:怎么这样久?该不会出什么事吧?

时间像凝固了一般,令人窒息。在漫长的等待中,突然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那哭声竟是那样清脆响亮,划破了深夜的宁静,融入大自然的风雨声中,似乎传出很远很远。

父亲高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下来。他一步跨进帘内,用他那双蒲扇般的粗糙大手,轻轻抱起刚刚坠地的骨肉。啊,是个男孩!他向妻子投去了感激而奖赏似的目光。疲倦的妻子从这目光里感受到鼓舞,嘴角边露出一丝快慰的笑意,像是回报自己的丈夫。然后,微微闭上双眼,平静而心满意足地昏昏睡去。

在这个如墨的深夜、伴随着凄风苦雨降临人间的男婴,就是孙中山。孙中山的乳名叫帝象。广东中部的乡村妇女有个习俗,每当生了儿女之后,便拿着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时(俗称“生辰八字”)去求教卜相家,然后根据卜相家的指点,供奉当地庙中的菩萨为孩子的义父(广东人称“契爷”)以保长寿平安。“帝象”一名,传说是母亲在抱着幼小的孙中山敬拜村中北帝神象为义父之后给他起的。

这一乳名的由来,还有另一种传说。他的父亲虔诚地信奉北帝。村中的北极殿里供奉着三尊村神,中间坐着一个男神,两边各立一个女神。男神便是北帝,是翠亨村的主宰。他手持宝剑,拇指朝天。村民们在这里烧香,祈求村神给他们带来好运。一天,怀孕的妻子做了一个梦。她对丈夫说:在梦里,北帝垂头丧气向我走来,他披头散发地哭着,好像我怀的孩子是他的克星似的。我们必须设法消灾避难,把孩子奉献给神,求神保佑,我们就把孩子取名为“帝象”吧。

丈夫同意了。儿子出生后就给取名为帝象。做父母的,希望把孩子奉献给神,他就不会危害神灵了。

至于孙中山的正式用名,是单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日新的粤语谐音),此后他在广州、香港、澳门学医、行医及游历欧美各国时常用此名。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孙中山”一名传布于世。以后,又曾取名为高野长雄。在欧美及南洋各地从事革命活动时,他还用过许多化名,如陈文、陈载之、吴仲、高达生、杜嘉偌及自署公武等。

在众多的名号当中,最为后人广为传颂、妇孺皆知的,就是那响彻寰宇的三个字:

--孙中山。

更夫家的儿子孙中山的出生地,是广东省香山县的翠亨村。香山县名的由来,据说是由于本县山中盛产“沉香”的缘故。沉香木是一种常绿乔木,树干很高,给人以俊逸挺拔的感觉;长着卵形或披针形的叶子,开着乳白色的花,绿叶白花,衬托得和谐而好看。沉香木的材质坚硬而重,泛着黄色,散发出淡淡的香味,不仅是制作家具的好材料,而且可以入药,具有镇痛、健胃的效用。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后又改为中山市。

香山,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的南部,与南海毗连。交通便利,南边直达澳门、香港,北面直通广州,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冲。

在香山县的东南部,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就是翠亨村。

翠亨是透明的碧玉的意思。村庄依偎在珠江与南海的旁边,坐落在香山县城石岐和澳门之间。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是个十分秀丽的地方。村里大约有七十余户居民,百余间房屋疏密不等地依次坐落在山坡土岗上,掩映在绿树丛中。

村里的百余间房屋,大多是红砖绿瓦,只有少数几间是土墙茅顶的泥草房。村中有杨姓和陆姓两家地主,拥有村里的大部分耕地。其余的村民,大多靠租种杨、陆两家的土地来维持生活。

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素以美丽富饶而闻名天下。然而,坐落在这里的翠亨村,却只得她的美丽,而没有得到她的富饶。翠亨村的耕地大都比较硗薄,坚硬而不肥沃,耕种起来十分吃力,收成自然不会很好。这实在是老天爷作弄翠亨村的农民。佃农们不仅要把收成的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七十交给地主,而且还要忍受衙役酷吏的不时盘剥,生活十分艰辛、窘迫。

孙中山的家庭,就是翠亨村里众多贫苦佃户中的一户。村边有一座泥草屋,乍一看是一副破旧的景象,草屋的主人叫孙达成。

他便是孙中山的父亲。孙中山的降临,既给孙达成带来喜悦,又给孙达成以忧虑。喜的是,自己又有了个儿子,那白白胖胖的圆脸,实在招人喜爱,将来一定是自己耕田作活的好帮手;忧的是,儿子的出世,将给他带来更大的生活负担,真不知道如何才能把这嗷嗷待哺的孩子养育成人。就是这眼前,他竟无力弄到一点像样的东西,来喂饱他那身心交瘁的妻子。

孙达成望着啼哭好一阵刚刚安静下来的儿子和昏昏沉睡的妻子,心中一阵酸痛,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他记得自己从刚刚懂事的时候,就开始跟在父亲的身后下地干活。父亲没有土地,父子俩今天跑东家,明天跑西家,或头顶烈日,或脚踩寒露,打短工,卖苦力,勉强挣回一碗糊口的番薯饭。

小小年纪的他,由于长期干活,皮肤晒得乌黑乌黑,掌心磨起了许多血泡。有一次,他的母亲握着他的小手,用针把血泡一个一个地挑破,然后用一块小布片蘸上盐水,轻轻地擦去血污。母亲小心翼翼地做着这一切,怜惜的泪水,沿着惟悴的脸颊,默默地往下淌。懂事的他忍住疼痛,反而安慰起母亲来:这根本就不疼,根本就不疼??

后来,他的两个弟弟也慢馒长大,能够帮助父亲干活了。可是没有土地的父亲,却揽不到更多的活干。家中的生活便更艰难了。一家人常常不得不靠野菜充饥,不得不忍受饥饿的煎熬。听说澳门有很多店铺,需要雇佣帮工。与其一家人围在一起忍饥挨饿,不如出去闯荡闯荡,或许能混碗饭吃。于是在十六岁那年,他便告别双亲,独自一人,徒步去了澳门,在一家鞋铺当学徒。

学徒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起早摸黑,不仅仅只是学搓麻绳、纳鞋底、上鞋帮的活,还得侍奉老板,照顾师傅,忙里忙外,从早到晚没个歇息的时候,动不动还得挨师傅的骂,遭老板的打。好在总算有碗饱饭吃,他终于挺下来了,而且一呆就是十几年。

那一年他已经三十二岁了,仍然是孤身一人,尚未婚娶。父亲从家中捎来口信,要他回家完婚,否则将不认他这个不孝的儿子。古人有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孙家长子的他,已过了而立之年还没有娶媳育儿,这该会使老人多么伤心和失望啊!

他的父亲这时已五十六岁了,他感到确实愧对自己的父亲,也感到孤身呆在澳门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返回了阔别十六年的家园,与附近隔田乡(今崖口乡)一位姓杨的女子结了婚。

他的妻子杨氏,是位温柔善良、勤劳贤慧的女人。就在结婚的当年,便为他生下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终于使他那可怜的父亲满足了做爷爷抱孙子的心愿。

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下了第二胎、三胎和四胎。第二胎是个男孩,由于先天不足与营养不良,三岁上便死了。就在这一年,他那辛苦操劳一辈子的父亲也去世了。第三胎是个女婴,体弱多病,六岁时夭折了。第四胎又是个女孩,如今已满三周岁。算起来,今夜所生的这个男孩,已是他们夫妻俩的第五个孩子孙达成勤劳聪慧,厚道持重,颇得村民的尊敬。他与贤慧的妻子一道,把家调理得井井有条,并且佃租了几亩田地,自耕自种,养家糊口。

虽说佃租田地比他的父亲四处打工要好一些,但家境依然窘迫。因为他一方面要赡养老母,抚育儿女,另外还要担当照顾两个弟媳的责任。他的两个弟弟先后去了美国,在海洋的那一头辛苦卖命。

仅靠几亩薄田,哪里能够承担这样的家庭重负?为了贴补家用,他便做起了打更的更夫。每当夜深人静,村民们都呼呼大睡的时候,他却必须带着白天的劳累,忍受瞌睡的侵袭,一手拿着竹梆,一手拿着竹棍,边走边敲,边敲边吆喝。这既是为了震慑鸡鸣狗盗之徒,也是为了向村民报时。于是,他隔一个时辰,就必须绕着村子巡逻一圈。

一想到打更,孙达成突然从沉思中惊醒过来。该是打三更的时候了。他内疚地看了看床上的妻儿,戴上斗笠,披起蓑衣,顶着风雨,走出门去。

不一会,风雨声中,隐隐约约传来了竹梆的敲打声,还有孙达成那浑浊嘶哑的喊声。这声音里,似乎传达出他今夜得子的一缕喜悦,更多的却是渗透出他不辞辛劳、奋力持家的艰难与辛酸而此时此刻,幼小的帝象却睡得很沉很香。他两脚叉扒,两只小手微屈上举,静静地偎依在母亲的身边,是那洋的温驯、乖巧。

孙达成的打更声远去又近来,在翠亨村的上空久久回荡。它伴随着帝象度过了来到人世的第一个夜晚,这是父亲送给他的第一件礼物--一支高亢厚重的击梆喊更催眠曲。

家境日窘帝象出生后,孙家的境况更为困顿了。父亲孙达成整日在外干活,傍晚回到家里,端上碗,匆匆扒上几口,就赶紧躺下,迷糊几个小时。到了夜里,他就不能再熟睡了,必须敲着梆子满村转。然后,就只能利用时辰之间的间歇,随便靠一靠,似睡非睡地打个盹。

这样没日没夜的劳累,又加上夜晚的风寒,使父亲落下个咳嗽的毛病。五十多岁的人,面黄肌瘦,皱纹密布,像榆树皮似的粗糙,与他的实际年龄显得很不相称。母亲杨氏操持家务,丝毫不比父亲轻松。一大早,她就得起床,趁着帝象还在熟睡时,为外出干活的丈夫烧好早饭,打扫房屋。帝象醒来之后,她就把才几个月的帝象背在身后,继续做着各种家务,几乎没有一刻安闲的时候。小帝象哭了,母亲一边干着活,一边抖抖晃晃,嘴里还轻柔地哄着:“帝象乖,帝象乖,帝象不好哭,妈妈这就给你吃奶啦。”

可是母亲并没有放下手中的活。安静了一会儿的帝象,由于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于是又啼哭起来。母亲这才擦擦手,解开背带,放下帝象,撩起衣襟,将乳头塞进帝象的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