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孙中山全传
4671200000008

第8章 求学之路(1)

初见世面

孙眉娶亲结婚,自是孙家的一件大喜事。婚事操办得风光体面,热闹非凡。这在孙中山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婚事之后,孙眉过了一段舒适恬静的生活。然后,便着手办理招募华工的公务。

原来,经营有方的孙眉,在此次回乡之时,得到了檀香山政府的特别准许,准许他多招华工赴檀,进一步发展岛上的垦殖畜牧业。

孙眉乐于担当这一角色,他四处奔跑,不断地向人们介绍檀香山的美丽与富饶,不断地向人们鼓劲:去檀做工,一定能多挣钱并逐渐富裕起来。

孙眉的介绍和鼓动很有魅力。他不仅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海岛风光,而且展示出挣钱的巨大潜力和致富的广阔道路,引得村邻中的小伙子,一个个跃跃欲试,就连孙中山,也被他大哥的介绍与描绘所吸引,不禁心神向往。

其实,最好的样板还是孙眉本人。这个孙家的穷小子,如今的阔侨商,他的经历,他的致富道路,便是最有说服力的广告。他形象地昭示:明天的你和他,也会像我那样发达起来。

于是,陆陆续续有一百多人报名,愿随孙眉前往檀香山。

到了9月,孙眉回乡不知不觉已呆了三个月。他十分放心不下檀香山的生意,心想,是到了该回檀的时候了。

一听说大哥要走,对海外钦羡已久的孙中山,便提出要与大哥一起走。孙眉倒没什么意见,非常乐意带上这个机灵活泼的阿弟,可是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和坚决制止。

两位老人,对出外谋生,总还心存疑虑和莫名的恐惧。虽然儿子孙眉是风风光光地回来了,但是,他们阿弟的惨死,尸骨无归的后果,都给了他们痛悔莫及的打击,给了他们铭刻在心、终生难忘的痛苦,尤其是当他们一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在得知失去儿子后的那种悲恸欲绝的表情时,心里就不寒而栗。何况,两个儿子已经出去一个,另一个就该留在身边,要为孙家留条根苗。

可是,小小年纪的孙中山,怎能体会得到父母的这种感情与担心。他依然吵着、嚷着,就是要跟大哥走。然而,父母像是铁了心,任凭孙中山如何吵嚷、恳求,就是一百个不答应。最后,还是孙眉安慰弟弟道:

“你现在太小了点,等长大些,我一定带你出去。”孙中山无可奈何,嘴上虽不再说什么,心里却是难受极了,失望极了。

不久,孙眉告别父母,领着招募的华工,匆匆走了。孙中山的心也跟着大哥飞走了。很有一阵子,他觉得做什么都无心无绪,提不起精神,课前饭后,常常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家门口,久久地望着大海的方向发呆。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一天,孙中山放学回家,见家里来了客人,原来是大哥在檀香山的同事郑强。他这次受大哥委派,一来招募第二批华工,二来特请孙达成夫妇携阿弟一同前往檀香山生活。

孙中山一听,高兴得跳起来,就催着父母答应赴檀,恳求父母带他一同前往。郑强在一旁,也帮着劝说。年事已高的父亲,说什么也不肯去。倒是母亲听了郑强的劝说和帝象的恳求,心里开始活动起来。她决定去海外看看,去看看自己的大儿子在那块神秘的土地上开辟的天地,并且愿意带上小儿子帝象一起去。父亲虽说不大情愿,也不好再反对。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1878年5月初的一天,孙中山跟在母亲的身边,在郑强的关照下,登上了开往檀香山的轮船。孙中山向往已久而屡次无奈的心,终于得到了满足。

他兴奋无比,好奇无比,睁大眼睛,仔细地观察着出现在眼前的所有的新鲜事物,仔细地体味着所有的新鲜事物给予他的非同寻常的感觉。

首先,是他所乘坐的那艘巨大轮船,船上的一切,使孙中山感到新鲜而惊讶。

这是一艘排水两千吨的英国轮船。巨大的船体,足有十余间房子那么长。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它是怎么航行的呢?见不到一个人划桨,一点也不像香山的小木船,只有隆隆的机器声,船头犁出一股股巨大的浪花,飞速地向后退去,那船便划出一条水道,神气十足地往前奔。真是奇怪!世界上竟还有如此令人感到新鲜奇妙的东西。

最使孙中山着迷而引起他的遐思的,是轮船上的那根铁梁,实在大得令人难以想象。孙中山一边看,一边用手摸着,心想:这么巨大的铁梁该有多重呢?它是怎么装配上去的呢?发明这铁梁的人真是个天才,一根铁梁,将船的两边紧紧地连贯在一起,使船体显得更加结实坚固了。为什么中国人只能做那种小木船,而不会做这种巨大而坚固的铁船呢?

想着想着,一种深恨自己国家落后的不满情绪,便闯进了孙中山的脑海中。

孙中山默默地走回舱底,心里不觉有些郁闷。机器声隆隆不断。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继续航行。

一天早晨,正在熟睡的孙中山,被郑强喊醒了。“小阿弟,走,看日出去。”孙中山迷迷糊糊地跟着郑强来到甲板上。那里已稀稀疏疏地站着一些看日出的人。前行的轮船,带动着清晨的海风,一阵连着一阵,向孙中山吹来。那略带咸味的海风,既使他清醒振奋,又使他舒服惬意。

“小阿弟,快看,太阳就要出来啦。”郑强边说边用手指示着观看的方向。

孙中山眺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只见海天紧紧地吻合在一起,茫茫一片,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

慢慢地,前方的天际处泛出了一抹微红,那红越来越浓,越来越高,最后焕发成一道道清晰而柔和的光芒。接着,一个大火球从水中渐渐浮起,像是被人顶出了水面,巍然屹立在海面。整个大海被鲜红的太阳映照得像是一匹红盈盈的绸缎,散发出晶莹耀眼的斑斓。

孙中山看得呆了,脱口喊道:“很好看,好漂亮哟!”这海上日出的美丽与壮观,深深震撼了孙中山,给那单调、乏味的海上之行带来了不少的生气与活力。这天,好奇的孙中山,又在船上走来走去,这里看看,那里摸摸,总也看不够,总也摸不够。不知不觉,他转到了水手住的顶舱上。只见几个外国水手跑出跑进,嘴里叽哩咕噜,不知在说些什么,脸上的表情却是严肃而神秘。孙中山壮着胆子,悄悄走近那间舱房的门口。朝里一看,只见地板上躺着一个死人,浑身上下穿着一套白衣裳。光着脚,五个脚趾头奇怪地张开着,两只手交叠在胸前,脸色灰白,双眼紧闭。孙中山不觉吓了一跳,忙往后退了几步。

可是,好奇心又驱使他靠近门去。他屏住呼吸,想看个究竟,看看外国人到底是如何处理尸体的。

这时,一个水手打来一盆情水,把毛巾搓了搓之后,小心翼翼地在死者的脸上擦拭一遍;另一个水手拿来一只很大的帆布袋,几个人便七手八脚,把尸体往袋子里面装。那袋子实在够大,整个人全都套了进去,竟丝毫也没露出什么来。然后,水手们又放进去一个小包裹,大概是死者生前用过的什么东西;接着,又塞进去几块沉甸甸的铁块。没什么需要再放进袋子里,一个水手就用针线将袋口缝起来。最后,他们又用绳子,在布袋的上中下三个地方,分别紧紧地捆绑了几道,尸体的轮廓又清晰地凸现出来。

一位长者,像是水手们的头,说了句什么,水手们立刻全都行动起来。只留下四个水手抬那帆布袋,其余的全都去了甲板上,排成整齐的队列。

不一会,洪亮而沉重的钟声敲响。四个水手抬起,在钟声的轰鸣中,默默地走向甲板。甲板上的水手站得更直了,一个个神情肃穆地注视着那缓缓移动的帆布袋。

抬袋子的四个水手,在船舷边停下了。一个水手拿了面鲜艳的旗帜走上前去,把旗子裹在帆布袋的外面,又用绳系好。

然后,所有水手在那位像是船长的人的带领下,做起了祈祷。他们一个个把右手掌竖在胸前,低着头,嘴里一阵嘀咕。

与此同时,四个水手继续往前走了两步。他们把帆布袋的一头搁在船栏上,然后将后面一头高高举起。帆布袋顺着船边,迅速下滑栽进了大海。

等孙中山伸头去看时,帆布袋早没有了踪影,只有汹涌的海浪在发出巨响,海风迎面抚摸着他那惊讶莫名的头脑。

对于眼前这一幕,孙中山实在难以接受。一具尸体扔进海里,被海浪冲来荡去,还会被鱼儿撕咬,到最后,一定会弄得什么也没有。这样做,对死者实在是太残忍了。船长有什么权力不把尸体归还他的家属,竟然投入这茫无边际的大海?

他想起在自己的家乡,想起自幼耳闻目睹的一切:一旦死了人,人们总是四处寻找风水好的地方去安葬他。每到清明,家属又可以很方便地去坟头祭扫一番,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而眼前的情景竟是那样的不合常理。这样想着,比较着,更激起了孙中山的不平。他转过头去。瞪着两只眼睛,将探索的目光在那些水手尤其是船长的脸上狠狠地扫了一遍,希望从他们的表情和神态中寻找出不合理的残忍无道的东西来。

但是孙中山失望了。那船长和所有的水手一样,都默默地站在甲板上,神情严肃而虔诚地注视着大海,像是在给他们的朋友送行,祝福他们的朋友,在大海的宽阔胸怀里找到宁静而安详的归宿。

难道他们并没有错,而是自己错怪了他们?为什么不能海葬而一定要土葬呢?土葬就是对的吗?孙中山原来的想法不禁开始动摇了。他凝望广阔无垠的大海,想到自己即将走向一个崭新的世界,觉得自己原来所奉行的那一套规则和标准,显得是多么的狭隘和幼稚?

他轻轻地抚摸着厚厚的船舷,终于明白了:这世界大得很,新鲜事多得很,他才不过见到一点点世面,才不过领略到这世面的一点点奇异而已。

他必须以活跃的头脑,以豁达的胸怀,以锐敏的观察,去迎接,去审视这世界的一切!

店铺中的小伙计轮船在茫茫的太平洋上,颠簸了二十多天,终于抵达檀香山。轮船发出长长的一声啼鸣,一股浓烟从粗大的烟囱口奔涌而出,然后慢慢地平息下来,就像是一个长途跋涉之后的人,在喘着粗气,努力清除满身的疲倦。

满船的华工,一起涌到了甲板上,满怀着惊异的目光,贪婪地眺望着他们的目的地。这就是他们所向往的地方,他们即将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工作,然后像孙眉以及其他一些人那样发起来。看着,想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和兴奋油然而生。

孙中山与母亲夹杂在人群中,郑强站在他们的身边,不时地伸出手来,指指点点,向他们作点简单的介绍。

缓缓地,轮船渐渐向码头靠上去。到处张望的孙中山,突然对母亲说:

“大哥,阿妈看。大哥接我们来啦!”然后,孙中山就大喊起来:“大哥--”边喊边挥舞着手臂,高兴得直跳。孙眉也看到了母亲和阿弟,他答应着,连连挥手。

轮船终于靠稳了。华工们争先恐后,接踵而下。孙眉逆着人流,往船上走。好不容易,才挤到母亲身边。他兴奋、激动地搓着大手,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亲亲热热地喊了声“阿妈”,就什么话也没有了。然后,挥手在阿弟的肩膀上,重重地打了一巴掌,说:“大哥等你三个小时啦,这下你该满意了。”

孙中山高兴得直咧嘴,兴奋地盯着他的大哥。大哥的一切都使他着迷、钦佩。是大哥把他带出了家门,来到这奇异的地方。真是个好大哥,一个说话算话的大哥。一种感激之情,在孙中山的胸怀里逐渐弥漫开来。对于母亲和阿弟的到来,孙眉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他放下手头的工作,亲自陪伴着母亲和阿弟,在夏威夷群岛上游玩了整整一个星期,每到一处,孙眉便就他所知道的,详细地向母亲和阿弟介绍,包括岛上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

夏威夷,一个风光绮丽的群岛,中国人称之为檀香山。它位于太平洋的中部,成为东西方交往的必经之地,享有“太平洋的十字路口”的美誉。靛蓝色的海水,簇拥在群岛的四周,形成海天同宽的奇景。黄金似的沙滩,在日照下闪闪发光,柔软得如同一张巨大的毛毡。晶莹洁净的温泉,随处可见,长年不断流。挺拔的紫山,翠屏似地矗立在岛中,显得更为峻峭巍峨。草苇茂盛的荒地,广阔无垠,绵延到海天的尽头。终年不息的活火山,常常喷火冒烟,流出的熔岩带着热气缓缓移动,荡漾成浩瀚千顷的岩浆带,蔚为世界的一大奇观。

而且,这里的气候十分宜人。虽然夏威夷地处热带,但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湿润,并无酷热。温和的气候,适合各种生物的生长,岛上土地肥沃,森林密布,枝繁叶茂,奇花烂漫。许多热带作物,如甘蔗、菠萝、咖啡、香蕉以及水稻、烟草,都是岛上的名产,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享有盛名。

夏威夷美丽而富饶,无怪乎西洋人把它称为太平洋的乐园,也难怪不少华侨把它描绘成现实中的桃花源。

此后,孙眉一有空,或只要能腾出时间,就陪着母亲聊天谈心,出外游览,毕恭毕敬,克尽孝道,把个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照顾得开朗舒心,竟使母亲有些过意不去。这样的参观游览,这样的快活自在,对于孙中山来说,却是他从来没有领略过的,也是他求之不得的。十三四岁的他,正是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时候。他跟在大哥、母亲的身后,到处观赏,仔细打量。异域的风土人情,旖旎风光,都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不知疲倦地跑着、看着、记着,想把看到的一切,都铭刻在脑海里。

在所有的景致当中,最令孙中山着迷而惊异不已的,是那腾腾冒火的火山。他真弄不明白,这山怎么会冒火喷烟?那火是从哪里来的呢?问大哥,大哥也说不清。“这世界上的趣事真多”,孙中山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弄清这火山喷发的奥妙呢。”

有一天,孙眉陪母亲阿弟上街游玩,顺便在邮局发了一封信。他在信封上贴了一张小小纸片,将信投入一个箱子,转身就走。

孙中山见了奇怪极了,就问大哥:“那信投入箱子,怎么就能到达收信人手中呢?”

大哥告诉他,只要在信封上写明地址,贴上邮票,世界各地都能去呢。而且很快,比如寄信回中国老家去,就不必等侯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能找到一个归国侨民来带信,什么时候想寄都行。

“大哥以前写信和寄钱回家,就是在这儿寄的吗?”孙中山想起在家中不时收到大哥信款的事,就又追问一句。

孙眉点了点头。孙中山惊愕不已。真是所神奇的房子!他边走边又回过头去,仔细打量那被称为邮局的房子,却又看不出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母亲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执意要回去,尽管生活得舒服,孙眉照顾得体贴入微,但她还是觉得不自在。时间一长,就呆不住了。

可孙中山不想走。母亲见夏威夷确实是个好地方,大儿子的事业又蒸蒸日上,也就不强求帝象跟她一起回去;对于孙眉来说,当然希望阿弟能留下来,学习学习商务,成为他生意上的好帮手。

这就样,母亲搭船回乡了,孙中山跟着大哥,留在了檀香山。母亲回乡的当天晚上,兄弟俩一起吃晚饭。大哥给自己斟上酒,端起杯子,喝了一大口,又盯着孙中山看了一会,若有所思的样子,然后问道:

“阿弟,从明天起,到我的店铺中帮帮忙,好不好?”这时的孙中山,正沉浸在得以留下来的喜悦当中,叫他干什么自然都乐意,他爽快地答应下来,并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