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女性心理枕边书:洞察女人心理要掌握的200个常识
4675500000045

第45章 中老年女性心理(2)

女性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体现在自卑感、心神不安、精神紧张、社交减少、对生活缺乏兴趣、焦躁多怒、不愿或忌讳与他人交谈生育方面的事情,这在农村文化水平偏低的不孕症患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然,这与农村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较深,对今后的生活问题考虑较多,担心将来失去生活保障有关;其次,与自身的应对能力、思想意识、自我调节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也有一定的关系。女性长期不孕、特别是经多方治疗没有效果,常常导致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随着婚龄延长、年龄增大,心理上的压力更加沉重,有的甚至存在“后继无人”的失落感,精神压力进一步加重,而越来越缺乏治愈的信心。

应当说明的是,女性不孕症心理状况与精神承受力及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高神经质、高精神质、性格内向的患者所表现的心理压力尤为明显,这一部分患者所表现的症状明显,病程较长。

对于不孕症心理障碍患者,主要还是要靠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方式是多方面的,既要靠大夫,也要靠家人、靠自己。

对于心理障碍症状明显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找正式大夫咨询,明确不孕症的原因,分清是相对不孕还是绝对不孕,在明确疾病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尽早解除不孕的痛苦。必须强调的是,患者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了解医学知识,增强自我控制疾病的能力和对不孕的适应能力,不必为一时不孕而一筹莫展,不可因患某种疾病懊恼不已。消极的心理只能增加疾病的程度,而积极的心理才有益于驱除疾病。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发生障碍,往往会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排卵障碍,形成越想怀孕越难以怀孕的局面。这一道理,患者本人要了解、家人也要了解。

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家人,特别是丈夫的作用。对于不孕症患者,要尊重她们、关心她们、体贴她们,平时不宜议论有关不孕如何如何之类的话题,家人更不宜有意无意地埋怨、斥责、挖苦,而需要的是开导、鼓励、帮助,这样不仅仅有利于患者康复,而且也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同时,患者自身也应当提高“免疫力”,在心理上保持健康,减少疑虑、烦恼、自责、自卑,不怨天尤人、不讳疾忌医、不钻牛角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认识上的提高,而认识的提高就需要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临床观察提示,文化水平较高、医学知识丰富、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干部和科技人员,罹患不孕症后发生心理障碍者比文化水平偏低、医学知识贫乏、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患者心理障碍发病率低得多。

减少或减轻不孕症患者心理障碍,不仅可以提高自然受孕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确是一个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

女性如何克服怀孕期间的情绪波动

你是否发现,你周围的某个孕妇或者就是你自己,刚才还好好的,突然一下子就变得莫名其妙地悲哀起来?或者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大发脾气?

如果出现过,不要紧,这完全是孕妇的正常心理反应,这里将给你提供几条很好的建议,不妨试试看,也许会很管用!

其实,妇女在怀孕期间情绪经常波动是非常普遍的,也很正常。从物质上说,孕期分泌大量增多的孕酮和雌性激素是导致情绪波动的主要原因。但有许多专家分析指出,情绪波动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心理方面的原因。因为怀孕是大事,面对巨大的变化和不确定的未来,喜怒无常是孕妇在压力面前作出的必然反应。

有的时候,女人会为即将拥有一个可爱的宝宝而欣喜若狂,可是不一会儿,她又该为将来发愁了。虽然她很想要个小孩,可是养孩子却不那么容易:工作与带孩子的关系怎么平衡?什么时候恢复上班?要是把孩子带得足够大再恢复工作,自己的技能还能跟上时代吗?还能找到好工作吗?在经济上能承受吗?自己从来没带过孩子,宝宝的健康可千万别出问题啊?还有将来孩子的入托入学,以至以后他的前途怎么办?诸多问题给她本来美好的梦想与期待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另外,由于怀孕后在身体和生活上的巨大变化,例如不断增加的体重使她行动越来越不方便,容易饥饿、心痛、疲劳,经常上厕所等等,都是不小的负担,使她在心理上感觉不好受,所以也容易发生情绪波动。

曾对1000多名孕妇的调查资料表明:有各种心理负担的竟占总数的87.8%。她们的主要精神负担是“怕”字当头:怕难产、怕分娩疼痛、怕生畸形怪胎、怕婴儿性别不如人愿;其次无明确原因的情绪紧张。当受调查者被问到临产时最需要什么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迫切希望自己最亲的人——丈夫或母亲守护在自己身边。

孕妇情绪波动在孕期的头12周内最容易发生。随着她逐渐把一切事情都想清楚了,心态平和了,身体适应了,情绪也就会逐渐稳定下来。

情绪波动是妇女在怀孕期间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几乎所有的母亲都曾经经历过,所以不要怕,也不用担心。

要以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相信你自己,相信你的爱人,只要你们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未来属于勤劳善良、积极上进的人。

如果你确实很难受,简直不能自拔,或以请求丈夫或亲人带你出来走走,向他们倾诉,特别是那些有过生育经验的人会给你很好的建议。其实,很多事情一旦说出来,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不要老是一个人闷在家里,单跟自己过不去。改变一下环境,情绪很快就会好起来。

如果家人和朋友都无法帮你克服这一问题的话,就要去看妇产医生或心理医生了。其实因为心理原因去看医生也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难为情。医生对你来说是拥有专业知识的朋友,他们能为你提供很好的服务和帮助,这也是他们的职责。

那么,孕妇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失衡呢?主观上,孕妇应阅读一些有关育儿知识的书籍,强化生儿育女的信心。但更重要的是应培养热爱子女的心。爱的产生,会随着胎儿的发育而逐步萌发、发展,同时孕妇也可通过音乐、艺术的欣赏来保持愉悦的心情。

客观上,孕妇内心对婚姻生活的疑惧与不安全感,是构成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丈夫应审度一下,自己在妻子怀孕以后,态度上有哪些变化?孕妇的嫉妒与无理取闹,往往是渴望丈夫的关注、支持。特别是在妻子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大的情况下,丈夫更应在精神上给妻子以更多的支持和关心。第一次怀孕的妻子,心理上产生恐慌是自然的,若丈夫不闻不问,我行我素,这必然增加妻子内心的不安与不满。其次,丈夫也应在一些具体事务上多提供服务。如主动分担家务,闲暇时少外出,多陪伴孕妇娱乐、聊天、散步等,丈夫的关心、支持、帮助,是孕妇战胜怀孕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临近分娩时,应尽量少外出,多在妻子身边为她“壮胆”。作为母亲或婆婆,应该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给临产妇减轻精神负担。此外,一些可能引起临产妇不快或忧虑的事情暂不要告诉她,以保证她能安心待产。

产后患上忧郁症该怎么办

从生理上解释,母体在怀孕期间会分泌出许多保证胎儿成长的荷尔蒙,但在产后72小时之内逐渐消失,改为分泌供应母乳的他种荷尔蒙。在这段很短的期间内,母体内的荷尔蒙因此发生剧烈变化,而导致精神上种种不安,如头疼、轻微忧郁、无法入睡、容易掉发、手足无措等症状,这就是所谓的“产后忧郁症”。

症状的轻重视个人状况以及家庭的支持度而定。初产妇、个人过去曾有情感性精神病、产后沮丧或忧郁,皆是产后心理疾患容易发生的对象;此外,那些家中没有其他家人同住或得到较少家人支持的产妇也值得注意。

本来女性在怀孕阶段就承受了极大压力,除了体内荷尔蒙的剧烈变化、生产过程的痛苦、体力的消耗之外,同时在社会心理方面也必须面对角色的转换以及生活适应的问题。这个时候,若没有给予产妇适当的照应与支持,产后心理疾患的发生是很有可能的。

美国精神医学会已经在1995年认定“产后精神疾患”为一项病症,意指发生在产后四周内的情感性疾患或精神病。由于健保实施以来,产后妇女住院日数缩短,所以许多精神疾患是在家中发生的。以下简单介绍三类产后精神疾患,依程度不同分为:产后沮丧;产后忧郁症;产后精神病。

大部分的产妇或多或少都有第一类“产后沮丧”的现象,它的发病率是26%~85%,不过症状很轻,只是一种轻度的情绪疾患,是最常见的产后心理调适问题。病人常会有一种失落、哭泣、空虚的感觉,接着会产生激动、失眠、焦虑、疲倦、头痛、胃口减退的心理与生理症状。这种状况一般发生在产后第三天到第一周,多半是因为产后休息不够,疲劳没有消除所引起;治疗上仅需要心理上的支持与适当病情解说,因此给予产妇情绪发泄的机会、情绪支持与保证是很重要的。

第一次当妈妈的人比较容易产生第二类“产后忧郁症”,这是因为产后忧郁症中50~60%的比例与压力有关,首次生产发生的几率为10%~15%。通常会在产后第二至三周开始,产后第四至五个月达到高峰,症状可持续六至九个月。产妇们会有忧郁症及神经衰弱的现象,情绪低落,凡事都提不起兴趣,食欲减低、失眠、思考及注意力变差,有罪恶感、无助绝望感、虚弱无力感,身体不适,自我评价低;一旦发生,绝望感的再发率是50%。

产妇除了会觉得无法照应新生儿外,高达50%的人会有不自觉想伤害婴儿的冲动。这种情况的发生,与个人过去精神病史、怀孕期间的忧郁情绪、生活压力,以及配偶的支持,包括产前、产后的情绪与物质上的支持,都密切相关。家人一定要尽力协助产妇排除环境中不利或不安的因素,解决情绪障碍,使产妇安然接受母亲的新角色。如果因此而使用抗忧郁症药剂的话,千万不可以哺乳。

这三类当中最严重的要属“产后精神病”,但是发生率也最低,只有千分之一或千分之二。一般发生在产后的第一个月,患者容易失眠、自我感丧失、妄想婴儿死亡或是表现出妄想幻觉,明显的联想松弛,语无伦次,紧张性或混乱性行为,同时亦可能合并躁症或忧郁症的发生,出现精神分裂方面的症状。如果没有经过妥善的治疗,下次生产时复发率高达13~30%,且常发生在产后的第三至十四天,也就是两周内,最明显的症状是对周遭环境以及自己产生不真实感;值得注意的是,90%的人以呈现情感性疾患的症状为主,50%的人会自杀,而4%的人会杀死自己的婴儿。

总之,心理压力、荷尔蒙改变、产科问题以及对母亲的社会支持与照顾等皆会影响产后的精神调适,这不仅是产妇的问题,更需要亲人助一臂之力。

心理疗法可减轻产后抑郁症。谈话疗法可以使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得以缓解。这一发现使母乳喂养婴儿的妈妈,可以不吃抗抑郁剂,从而不让抗抑郁剂的副作用对婴儿造成影响。

虽然精神科的大夫总是强调用药,但心理医生确实能对产后抑郁症起帮助作用。如果病人坚持不吃药,心理疗法也算是一种替换的选择,需要家庭的谅解和支持,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老年妇女的心理特征有哪些老年妇女的最明显特征是,感觉和知觉能力逐渐衰退。在视觉方面,随着年龄增长,瞳孔逐渐变小,晶状体透明度降低,囊膜增厚,出现了视力减退,老眼昏花的状态。在听觉方面,由于听力下降,她们对高频声音辨别不清,对快而结构复杂的语句分辨不清。在味觉、嗅觉方面,由于舌头表面变得光滑,味蕾数目明显减少,嗅觉细胞更新变慢,因此味觉和嗅觉灵敏度显著降低。很多做了多年饭菜的老年妇女,现在做起菜来不是咸就是淡,原因就在于她们对甜咸的味觉不灵敏了。

由于神经系统的衰老,老年妇女的痛觉也比较迟钝,耐寒能力较差,她们一般都比较怕冷。

其次,老年妇女的记忆能力也开始下降,表现为提笔忘字,做事丢三落四,说话扯东到西,见到很熟悉的面孔叫不出名字来。

一般来说,老年妇女很喜欢在记忆中过生活。她们经常为晚辈讲述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体会。尤其是过去曾经干过一番事业,有点作为的老年妇女,常津津乐道于当年如何过五关、斩六将的历史。对往事记忆犹新,喜欢回忆过去,这是老年妇女很重要的一个记忆特点。

老年妇女由于接触客观事物的天地变小,有些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变迁,思想显得保守,与下一代形成了一些代沟,因此,看不惯晚辈的一些生活习惯和作风,总爱在小辈面前说长道短,评头品足,所以显得有些唠叨,社会上说的“婆婆嘴”,就是指的老年妇女的这个特点。

老年妇女虽然体力比不上中青年妇女,但在学识、经验与处人对事的治家本领上却更加趋于成熟。老年妇女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比中青年妇女逊色。当然,由于神经系统的衰老和视力、听力的下降,老年妇女思维活动的速度,平均是青年人的一半。所以一些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年女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讲课感到力所不及了,但退休后,在家慢慢思考一些问题,写些文字的东西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老年妇女爱静不爱动,并且非常害怕孤独,害怕无人关心自己,害怕自己会遭到别人的嫌弃。因此亲和需要显得更为迫切。她们一方面要求和家人亲热和睦,和邻居友好往来,一方面又怕拖累别人,所以她们喜欢的家庭类型是“分而不离”的,即要分开居住,又要住在附近。这样一方面老人可以不陷入家庭琐事和人际纠葛的羁绊里;另一方面老人与子女相距不远又可经常见面,生活上得到照顾,免去思念之愁。看来,这种家庭生活方式将是今后城乡家庭发展的主要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