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芳香秘境
4677700000013

第13章 东方香韵(7)

为《香乘》卷23辑要编入,晦斋述自明,代宗景泰三年壬申(1452年),谱序……中指出已经上了谱、錄书籍的外来输入之香料品种,质量好坏或真假不十分清楚,而“一草一木乃夺乾坤之秀气,一干一花皆受日月之精华,故其灵根结秀品类靡”。这样只有靠焚香者窨味之清浊,辨香之轻重,迩则为香,廻则为馨,真洁者可达穹苍、混杂者堪供赏玩。琴台书几最宜柏子沉檀,酒宴花亭所宜用的香料,不同的景致活动场所,都不一样。办事内容,春夏秋冬焚香皆有不同的品种,其提出虽然与古代的五行学说理论联系在一起,属虚属实好坏之分苟且不说,我们惟从香品之异,按不同实际情况而用,这是切合实际的,现在仍然如此。例如:

东阁藏春香、东方青气属木主春季宜华筵焚之有百花香气;

南极庆寿香、南方赤气属火主夏季寿筵焚之……南极真人瑶池庆寿春;

西斋雅意香、西方素气、主秋宜书斋经阁内焚有素灯简编消洒襟……;

北苑名芳香、北方黑气终宜围炉赏雪,焚之有幽兰之香;

四时清味香,中央黄气属土,主四季画堂书馆酒榭花亭皆可焚之香。

上例中的焚香之法除了用方位与时令结合在一起之外,还有具体的条件配合方能得到最佳效果。这与佛教之焚香一样具有不同伦理、对象和香品之分。因受崇儒尊道信佛礼教之影响,加上习俗乡规限制,促使古代线香应用的品类制品向多品系、多性状、明用途等的方向发展。

《猎香新谱》

《香乘》卷25中载有追求新的应用配方。明代时输入进口的香料已有:膏香、油质、水、露等的天然香料的提取物,鉴于这种情况,中国一些原有的传统产品所用的香料,若有新剂型的原料,则也尝试直接用膏、油、水、露代之,并从试用逐步扩大至美容香身类的配方中。如直接将苏合香油、榄(香)油、玫瑰露、玫瑰水等用入复合的配方中。并在加工过程采用茶子油,隔水加热浸泡提取有效成分和色素的做法,以及用纱袋盛之香料浸泡提取油溶性之香成分、制成油质加香产品等等,如头油香、油脂类香。也列出、如宣廟御衣攒香,御前香,内衬香衣香牌,世廟枕顶香,以及除雀斑、酒刺的面香药等等的配方都是直接的应用这种剂型的原料。说明当时用料及加工方法从长期的实践中已悟出了用料之道理,配搭之由,工法之效,逐渐启发理解潜在的揉合哲理之所在。膏、油、水、露的直接应用以及溶剂的热法提取芳香成分,这样的工艺实际上是现代香料工业的先驱。

上面两个旁通香图的配方各料碾为细末,用蜜少许匀如常法烧,表内唯有宝篆香一例的配方不用加蜜处理。这里列出两个旁通香图共28个配方,用料大同小异,说明《香乘》成书直至元代300多年间盘香、香型的发展变化不大。从香图中可以看出用17~18种原料可以构划出14种合香的类型意和、意可、深静、幻想、虚构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的配方形式应用合香的思路已有新的模仿,创意的发展。在这基础上发展至九和香、九和握香、百和香、千合香。又从创新的不同用途的锦囊香发展至连蝉锦囊、锦囊香囊、紫罗香囊、五色香囊、白色香囊等等。明代时期线香、盘香、挂香、袋香、香囊、熏香等等琳琅满目、实用性香型,五花八门,用途也多种多样。这一类系列性的香虽在现代应用方面有其极限性,但作为发扬中国香文化的优良传统,结合卫生、保健、环保、仍然不失却其实用价值。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芳香产业

品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香文化的发展特别需要一个安定繁荣的“盛世”环境。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不安,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与此同时,清朝政府抑制对外通商的政策也较大程度地限制了香料贸易,中国香文化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

(一)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多焚香场景:祭祖拜神、宴客会友,抚琴坐禅……袅袅香烟,卷舒聚散,颇助于营造肃穆、亲切、高雅、温馨、恬淡的气氛。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令宝玉欣然入梦,神游了一回太虚幻境;黛玉的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宝钗的衣袖中散发的是一丝“冷香”,闻者莫不称奇;而倒霉的妙玉则被一阵“闷香”所熏而昏厥,被歹徒劫持……

《红楼梦》中记载的香有数十种之多:藏香、麝香、梅花香、安魂香、百合香、迷迭香、檀香、沉香、木香、冰片、薄荷、白芷等等。香的形状也很丰富,有篆香、瓣香、线香、末香等。

在著名的《中秋夜大观园即景》的联句中,黛玉和湘云便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对句。这描述的是香的一个品种——篆香。据洪刍《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二三尺径者。”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中常用作计时器。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经制出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香的燃烧时间对应相应的刻度来计时。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写警幻“携了宝玉入室。但闻一缕幽香,不知所闻何物”。警幻冷笑道:“此香乃尘世所无,尔如何能知!此系诸名山胜境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很古以来,香在中国帝王宫廷和富贵人家的起居生活中,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就描写说:“贾母歪在榻上。榻下……只一张高几,设着高架缨络、花瓶、香炉等物。”最早的香炉叫“博山香炉”,传说是西王母送给汉武帝的。那形制是仿照传说中海上仙山博山的形象,下面有盘,贮存热水,使润气蒸香,象征海的回环,上面的炉盖如山,香烟从盖里出来,宛如山腾岚气,呈现出一种山海之象,这种香炉,后来又被叫做“宝鼎”。《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联”中,贾宝玉题有一联云:“宝鼎茶闲烟尚绿”,描绘的就是宝鼎炉焚香情景。古人焚香的方式,一般必定在深房幽室之中,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有用银叶或者云母片制成的浅盘盛香。香不及火,使之自然舒缓而无烟燥气,却自香风袅袅。难怪宝玉步入秦氏卧房时,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使宝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了。

《红楼梦》里亦有用香治病的描写:第97回,宝玉在婚礼上揭开新娘的盖头,发现竟然不是朝思暮想的林妹妹,顿时旧病复发,昏晕起来。家人连忙“满屋里点起安息香来,定住他的魂魄”。

安息香,载于唐代的《新修本草》,是安息香科植物青山安息或白叶安息香的树干受伤后分泌的树脂,有开窍辟秽、行气活血的功用,常用来治猝然昏迷、心腹疼痛等病症。再如第7回,宝钗在叙述“冷香丸”的药物配伍时,除了四时之药和四时之水外,也特地说明和尚给了一包“异常香气”的“没药”作引子,指的就是某种有止咳化痰作用的芳香药。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霉菌、驱除秽气的一种方法。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焚香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利用燃烧发出的气味,可以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养生保健。由于所用原料药物四气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性各异的功能,或解毒杀虫,或润肺止咳、或防腐除霉、或健脾镇痛。特别是被称为“国老”的中药甘草的掺入,则使制出的香气味不烈不燥,变得香甜柔润。

作为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红楼梦》中的香谱正可洞观中国古代香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

由于旧中国长期来受到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100多年来政治腐败,人民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处于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环境之中,工业落后,就是零星发展起来的轻工业加香产业部门所须的香料香精都靠进口。但是,我国农村分散生产的芳香植物以至香料除提供调味和羹入药治病外,尚有一些品种可以出口,但品种及数量极为有限,见表1-5,表1-6为麝香出口概况。

上述行业出现的工厂都很小,设备又简陋、资金单薄、周转也困难。辛亥革命之后,倒洋兴邦的呼声振奋人心,国货销售日盛更为日用工业品的发展提供优越的社会环境。香料香精也同样,受加香产品发展的促进与相关进口产品的启发,又受到国外科学技术进步交流的影响,逐步组建与形成了许多芳香植物的加工工场、作坊、公司、工业社……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和生产某些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以配合满足多种加香产品加香的需要。

二、林产化工香料

中国林产资源蕴藏量丰富,特别要提到的是:自古以来松、柏、樟、芸香、木兰等科的松脂、柏脂、樟脑、桂皮、花椒、柑、桔、酸橙、佛手哦、玳玳、以及八角茴香等等。其中广西德宝茴香,早已以“天宝茴油”载誉于欧洲(据德宝县统计1935年该县种植八角茴香树达6000多公顷(9万多亩),年产八角茴香油1599担。又如台湾省的樟脑200年前就闻名于世,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对樟科植物的生长非常有利,清朝中叶时,制脑已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之一,产品主要出口。

花椒、桂皮、八角茴香、自上古至今是烹饪香调料又是药材,故民间用量较大。樟脑及其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同样可做药和赛璐珞的原料,以及多种工业的化工原料。因此这些产品追溯至原料,以至加工提取综合利用乃至深度加工等等。人们都比较感兴趣,从而引起深入去研究,一获取更大的效益。首先以种樟熬脑为例:清光绪年间陈炽撰《种樟熬脑说》将台湾省的制樟脑法加以介绍,至光绪24年(1818年)陈躟发表《炼樟图说》以水蒸气蒸馏法,将制脑方法大大前进一步。1935年梁希又改进了“诸暨式”、“土佐式”。使新的设备优于三浦式,制脑技术跃上新的台阶。抗战前制脑企业有江西南昌生利、江西临川志成、广西西兴、台湾省的台北南门樟脑厂和樟脑精制工厂等。1900年开始已生产甲、乙、丙三种规格的樟脑,至抗战前由于设备的改进,由樟脑深度加工的产品有再制樟脑、乙种樟脑、精制樟脑、白油、蓝油(含倍半萜部分),还有含香料成分的芳油(内含芳樟醇、桉叶油素、松油精和樟脑等等)、赤油(含黄樟油素、丁香酚、松油醇和樟脑)以及松油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