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4683500000020

第20章 拉吉夫·甘地之母甘地夫人:抽点时间陪陪孩子(1)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真正的爱并不是迁就孩子,让他们随心所欲,要和孩子心贴心,要随时约束和教育他们,这一点,甘地夫人始终没有忘记。作为国家的领袖,她对印度有着杰出的贡献;作为母亲,她是孩子心中最好的导师。

甘地夫人(1917-1984),印度前总理。生于北方邦阿拉哈巴德市,尼赫鲁的独生女。曾在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学习,后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历史、人类等学科。12岁就参加国大党的反英政治活动,印度独立后任其父尼赫鲁总理的私人秘书,1959年任国大党主席,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入阁,任新闻和广播部长,1966年1月当选国大党议会党团领袖,政府总理,1967年、1971年和1980年三次出任总理,1983年主持第七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任不结盟运动主席,1984年10月31日遇刺。

拉吉夫·甘地,1944年8月20日出生于孟买,印度前总理。他的任期是从1984年10月31日到1989年12月2日。1991年5月21日逝世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斯克里伯鲁布德。

心和孩子在一起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每个婴孩的出世都带来了上帝对人类并未失望的信息。”甘地夫人说,她的大儿子拉吉夫的出生是她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刻之一,虽然那时他看起来长得相当丑。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做母亲是个最崇高的天职。她把一个新的生命带来这个世界,看着他成长,梦想他有伟大的前程。这真是最令人陶醉的体验,使人总感到新奇和兴奋。

由于政治斗争,甘地夫人的童年过得很不正常,充满了孤独和不安,因此她下决心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来照顾她的两个孩子。她认为,孩子们之需要母亲的爱抚,犹如幼苗之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对一个母亲来说,她应该经常把孩子放在首位,因为孩子们对母亲有着非常特殊的依赖。对她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她所负责的公职和她对家庭、孩子应尽的义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甘地夫人的两个儿子拉吉夫和桑贾伊还是婴儿的时候,她就不赞成那种叫别人来关照孩子的想法。她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多做些事情。在他们上学以后,甘地夫人就在他们上课时间内安排约会,以便孩子回家后自己有空闲陪伴他们。

在桑贾伊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和他的母亲来到甘地夫人家。这位母亲是位有钱人家的妇女。她在评论甘地夫人的公务活动时,说她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同孩子们在一起。

这句话刺伤了桑贾伊,在甘地夫人还没想好如何答复时,他就冲口而出地替母亲解围,说道:“我妈妈有许多重要的工作要做,但是,她同我玩的时间比你同你儿子玩的时间还多。”

聪明的小儿子在这么小的年龄就能分辨出,哪一种类型的母亲是真正意义上的负责任的好母亲。孩子的感觉是敏锐的,和孩子的心到底有多近,不在于在孩子身上花多少时间,重要的是对花这种时间抱什么态度。

当儿子看到母亲尽管很忙,依旧抽出很有限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时,孩子的心中自然会生起对母亲的信任和依赖。甘地夫人总是很忙,可是,不管甘地夫人怎么忙、怎么累、怎么不舒服,她总要抽一些时间和儿子一块玩,一块读书。

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孩子们对谎言或虚伪非常敏感,极易察觉。如果他们尊重你,依赖你,他们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也会同你合作。

甘地夫人的大儿子拉吉夫是个活泼、愉快的孩子,但在他3岁的时候,他的小弟弟出生了,加上当时全家迁离了住惯的阿拉哈巴德市等等变化,使他非常不快。

当时,甘地夫人的身体也很不舒服,同时她发现孩子的脾气非常暴躁。要是骂他吧,情况就会更糟,所以甘地夫人尽力同他讲道理,告诉他,自己还是和过去一样地爱他,但孩子的大吵大闹使甘地夫人很不安。

拉吉夫说:“我有什么办法?我不想哭可总是忍不住。”

甘地夫人说:“花园里的喷泉多美!你想哭的时候就到喷泉那儿去哭去吵。”

在那以后,每逢拉吉夫要流泪的时候,甘地夫人就轻声地说“喷泉”,于是拉吉夫也就走开了。在花园里有许多东西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他会很快忘掉一切烦恼。

甘地夫人有时会因公务而与孩子们分离。然而就是他们也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她正是通过这些活动,为所有印度儿童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工作。

孩子长大后,就到寄宿学校上学了。孩子不在家时,甘地夫人开始到全国各地旅行,只是在假日里才同孩子们在一起。在同孩子们分开时,她至少每星期给他们写一封信,有时还多一些。这样,孩子们就会知道母亲一直在惦念着他们,母亲的心一直和他们在一起。

教子点睛: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有人说,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确实,有些人即使整天在一起,可是并不能互相了解,对于这些人来说,最远的距离就是两颗心的距离。其实,对于母子来说也是同样,有些母子虽然整天见面,可是苦于不能相互理解,而有些母子虽然不常常在一起,可是他们的心灵始终相通。对于我们来说,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他,用真诚和尊重的心和孩子相处,孩子的心自然会和我们贴的很近。

学会尊重孩子

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说,现在每隔四年出生的人就有一个代沟,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就更不用说父母和孩子之间了。有多少父母察觉到了这个思想鸿沟呢?多数人一心只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延续,只想让他实现自己的未酬壮志,却从来没体会过孩子的真实想法。

甘地夫人对这样的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将之运用到自己培养孩子的实践中来,她认为:

青年人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有时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愿望和爱好,放弃自己所选择的、也许有着特殊兴趣和才能的领域,而去屈从父母或保护人的愿望。这种痛苦的选择往往足以压抑他们的热情和对人生的乐趣。

这对社会来说,就好像是在已经死气沉沉的生活中又增添了一个消极因素,而不是增加一分生机勃勃的力量,这支力量能让人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发挥作用,造福社会。

只要可能,哪有做母亲的不愿意愉快地为儿女分担痛苦的?但令人感叹的是,到头来,我们既不是父亲也不是母亲,既不是丈夫也不是妻子或儿女,我们都只不过是个自我的、孤独的个体,我们应按自己的法则、自己的个性生活。

甘地夫人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母亲,她常常反问自己:难道做父母的到头来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任凭子女自行其是,不予劝阻,不加指导吗?不,生活并不那么简单。我们做父母的担负着悉心指导子女这一极其复杂而又细微的重任,不应该力图用我们的个性去影响孩子,或者把我们的愿望强加于他们。甘地夫人始终认为,应该赋予子女以勇气和自信,还要帮助他们加以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在无情地加速着。为了生存、谋生,为了所有这一切而进行的斗争,越来越使人心力交瘁。为了跟上形势的发展,人们必须经常使自己适应周围的变化。年事渐高的人对这些变化自然就更难于适应。结果是,出现了两代人之间日益扩大的思想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