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4690000000029

第29章 第9种方式 宽容犯错误的孩子(1)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与过失,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应有一颗宽容心,要能宽容孩子犯的错误和过失。父母对孩子适度地宽容,会让孩子获得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孩子更加尊重父母,更会与父母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这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更有力。同时,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学到宽容的品质。

宽容是最好的教育

一位老教师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年暑假,我10岁的孙子住在我家。一天,我发现自己归整的一摞旧报刊不见了。我问老伴,老伴说没在意。老伴问孙子是否看见了,孙子吞吞吐吐地说:“没……没看见。”

我见状,心里明白了八九分,只是叨念着:“那摞报刊有几份资料挺有用,真可惜。”此后,我对此事一直没再提,但我敏感地意识到孙子正受着内心的责备。

暑假快结束时的一天,孙子来到我的身旁,低着头说:“爷爷,我做错了一件事,我撒谎了,那摞报纸是我卖的,一共卖了8元钱,我没敢花,现在给您。”我爱抚地摸了摸孙子的头,缓缓地说:“爷爷原谅你了。去,把钱交给奶奶买菜吧!”

尽管孙子现在已经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工程师了,但孙子至今都记得这件小事。

学会宽容孩子非常有必要。当孩子做了错事后,父母应该以一种宽大的胸怀包容孩子,而孩子的内心受到自责,感到悔恨,从而会改正错误。父母学会宽容,才能用宽容心去理解孩子,才能用谅解去感化孩子,这要比对孩子无休止地唠叨、斥责与打骂要好得多。

孩子是受教育者,他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进步和成长的。孩子犯错误一般是不自觉的,或者对错误的后果认识不够造成的。所以,父母应该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有一颗宽容心,谅解孩子。

研究表明,孩子犯错误或有过失时,正是教育孩子最有效果的时机,但父母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有智慧的父母有一个教子秘诀,就是用谅解感化孩子的过失,必要时,甚至为孩子的错误和过失保密,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这种情形下,有过失的孩子会吸取教训,加倍努力,进步很快。

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如果以暴力与专制的方式对待他,只能让孩子心中充满恐惧和仇恨,只有宽容才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力量,这种力量与皮鞭无关。也只有这种力量才能让孩子敬重、信服,并为父母感到自豪。

宽容孩子并不是对他的错误放任不管,而是孩子有了错误或过失时,允许他有一个认识、反省的时间和机会。

《我的母亲》的作者容桂宏谈到小时候被母亲宽容的一件事:“我的邻居家曾有一株龙眼树,当龙眼成熟时,我就和小伙伴偷偷爬上去摘龙眼吃。有一次,我没去上学,一个上午都在龙眼树上摘抢争斗。到了放学时间,我若无其事地跑回家,端起饭就吃。我的逃学没能瞒过母亲的眼睛——裤子被树枝划破,身上还沾着树叶。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而用娓娓的规劝和不动声的‘揭露’令我悔悟。从母亲那慈祥的带有泪水和希望的目光中,我的自尊心被启蒙了,逐渐感到了生命的庄严和可贵。从此,我再也没有骗过母亲,直至长大后走向社会,我都是以诚待人,靠自己的诚实和人格赢得朋友,赢得生活。”

宽容孩子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就是当孩子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的过错,并主动向父母坦白时,父母就不应该再追究孩子,而是宽容,这样收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时,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理解与信任,如果此时父母还要试图“教育”孩子一番的话,并不利于孩子改过,也不利于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小贴士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宽容心,千万不能采用专制、暴力的方法,因为这对于解决问题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温和、宽容地对待孩子,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过把事情办好。所以,给犯错误的孩子一些宽容,父母就会收获一分惊喜,而孩子也会收获一分成长。

原谅顶嘴的孩子

有一个14岁的男孩,因为父母极力反对他上网,他就每日怒目相对,平时经常与父母顶嘴,根本就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于是,母亲带他去找一位教育家咨询。

当教育家问起孩子为什么顶嘴时,孩子就抱怨道:“爸爸妈妈太过分了,整天就知道唠叨。他们根本不理解我!”

“那你理解他们吗?”

听到这话,孩子一下就愣住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想着父母应该怎样理解他。

“是母亲没事找你的茬儿,故意说你吗?”

“不是!”

“管你上网是为了什么?”

“是为我好。”

“为你好,你就接受嘛,你会有什么损失吗?”

“其实每次顶嘴后,我也十分后悔,想长大以后再回报他们。”

“为什么要等长大后再回报?现在就行动!一定要学会爱父母,向母亲说对不起。”

孩子经过一番努力思考之后,当即向在场的母亲说了一声:“妈妈,对不起。”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十几年来,孩子第一次向她道歉。

有了与父母的沟通,他的转变很大,现在已经戒掉了网瘾,开始补习功课了。

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父母一心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以为让孩子拼命学习就是关心孩子。到最后,孩子往往不能感受父母的一片苦心,反而以顶嘴来“响应”,以至于亲子间的冲突与日俱增。

实际上,顶嘴意味着孩子心理的成长,他开始逐渐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是令人欣慰的事。但父母也必须明白,孩子的自我意识还不完整,这表现在他不知道用怎样的种方法来恰如其分地表达想法,顶嘴只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

可见,孩子顶嘴未必就一定是坏事,至少父母能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至少他认为自己是有理的。所以,当孩子顶嘴时,父母应该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如果有道理就接受,然后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教育方法。

很多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碌或心情低落而不好好对待孩子,或是忽略孩子,或是拿孩子出气……孩子就会变得不听话,就会与父母顶嘴。所以,父母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另外,父母不要把孩子的所有反对意见都看成是顶嘴,可以把它看成一次讨论,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

对孩子的顶嘴,父母不要害怕,要教育引导,并注意教育引导的方式。

第一,不轻易责备孩子。

不讲方式和场合批评孩子是父母的通病,有些批评十分尖锐,却不完全正确,就会引起孩子内心的埋怨、愤恨,甚至仇视。所以,不要对孩子乱批评,即使批评也要注意语气、场合和方式,要循循善诱,使他心甘情愿接受。而对孩子的困难,要真心帮助解决。

第二,提醒孩子改变说话方式。

父母如果直接对孩子说“不许顶嘴”,还不如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但你能换一种口气说吗?”或者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话,你可以慢慢讲道理说服我。”

第三,站在孩子的角度。

孩子表达的情绪很简单,如果父母和他站在一起,窥探一下他的心理,就会感到孩子顶撞的话都有情可原。因为孩子的感情很脆弱,他在顶嘴时也害怕父母斥责。所以,对孩子的顶嘴,父母要从理解他的真实想法入手。

亲子沟通小贴士

顶嘴是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方式。当孩子顶嘴时,父母应该原谅他,并鼓励他说出内心的想法,同时引导孩子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尊重他,心平气和地与他沟通。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顶嘴的尴尬局面,同时又达到了解和引导孩子的目的。

允许孩子为自己申辩

“妈妈,您这样做不对。”5岁的儿子大声说,“我有看电视的权利!”听到这话,妈妈非常生气:“你怎么和自己的妈妈这么说话呢?不错,你是有权利,不过,我有管教你的义务。我说不能看就不能看,明天你还要上学,早点去睡觉。”妈妈把电视机关了。

“你要打我吗?”儿子可能在妈妈的语气中感到了威胁,“打我你就犯法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看谁来保护你!”妈妈实在忍不住,把儿子拖起来,照着他的屁股打了几巴掌。儿子大哭起来……妈妈把他抱到床上,他仍在哭泣,好长时间都没入睡。

妈妈坐在儿子的床边,看着他委屈的样子,心里也不是滋味。

在生活中,父母常常凭着自己了解的情况评价和责备孩子,当孩子据理力争申辩时,父母就会更加生气,心想:“犯了错误还狡辩!”于是,就对孩子开始呵斥:“住口,不许狡辩!”父母能想象,孩子这时候该会有多委屈吗?

父母如果经常对孩子说:“不要狡辩!”“不用解释!”孩子可能会渐渐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力,会背负很多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当然,孩子也很有可能反抗父母,与父母对立。正因为如此,李开复才说:“当孩子做了不合自己期望的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发火,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其实,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申辩,鼓励孩子申辩。这会让孩子感觉到无论做什么,只有“有理”才能站住脚,这对孩子个性的发展非常有利。当然,有时孩子也可能会狡辩,这时父母可以正确引导,与孩子耐心讲道理。

一位美国母亲在女儿的要求下,给她做了一个苹果蛋糕,可女儿却说:“妈妈,你错了,这不是苹果,这像一个梨,所以这是梨蛋糕!”听着女儿的申辩,妈妈笑了:“妈妈可以变魔术啊,把苹果蛋糕变成了梨蛋糕!”说完,她们都笑了。

孩子申辩是一件好事,这有利于孩子与父母的思想沟通,通过申辩达成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孩子申辩时,父母千万不要害怕丢面子,不要担心孩子不听话,不尊重你。因为孩子也讲道理,在孩子申辩后,父母可以解释,如果孩子觉得有道理,他会更加亲近、信赖与尊重父母。

孩子敢于申辩,表明孩子在认真思考问题,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是自信、独立、自强与自尊的表现。在申辩过程中,孩子能分清是非曲直,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表达自我的能力,会养成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以理服人的好品质,这也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如果孩子什么事情也不申辩,总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那他很难有勇气、进取心、正义感等,对未来人生的发展也很不利。

亲子沟通小贴士

允许孩子申辩也有利于活跃家庭气氛,促进亲子情感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允许孩子申辩也体现了一种亲情,它能促使父母体验到孩子情感的变化,从而正确对待孩子,正确地对待他所申辩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方式,与孩子更好地沟通。

善待失败的孩子

吴章鸿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也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1997年12月底,她的儿子吴纯被选送去香港参加“首届中国钢琴曲目比赛”。吴纯拿了家里仅剩的6000元钱,自费去香港参赛,遗憾的是,由于临场发挥不佳,吴纯没能拿到名次。

走前,吴章鸿曾对儿子说:“妈妈不去送你,也不会去接你,因为家里没有钱。”但现在她决定去机场接儿子,因为儿子此刻正在经受他人生的第一失败,这时他最需要妈妈的支持和理解。

吴章鸿决定走出家门,把她失败的儿子像英雄一样接回家。可家里距离机场如乘出租车,要花100元钱。最后,她花了1元钱,乘公共汽车赶到民航小区,然后步行走上了通向机场的高速公路。

她步行30公里,在机场等了7个小时,接到最后走出机场垂头丧气的儿子,走下飞机的吴纯忽然听见母亲的呼唤,一脸惊讶:“妈妈,您怎么来啦?对不起,家里花了那么多钱,我却没有拿到奖,你怪我吗?”

吴章鸿流着泪告诉儿子:“正是因为你没有获奖,妈妈才不辞辛苦走了很远的路,专门到机场来接你回家。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以一次的成败来论英雄。相信你能从这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今后会做得更好。妈妈相信你能从这次比赛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回家后,母子二人从基础知识、音乐感觉、演奏技巧、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交谈分析。吴章鸿的一席话,激发了吴纯极大的学习热情,这以后他学习的自觉性更强了,自我要求的标准也更高了,失败的香港之行对吴纯以后出国留学是一次很好的练兵。

实际上,不管是谁,他的成功通常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时,都有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而且通常开始也都是做不好或失败的。只有经过不断实践,才由做不好到做得好,由失败走向成功。

让孩子懂得,任何人一生都不能一帆风顺,如果他不排斥失败,失败就不能打倒他。相反,如果害怕失败、逃避失败,他就能很容易遭遇失败,被失败打倒。

面对失败的孩子,父母不应该斥责、打骂孩子,而是要把失败的孩子拉回父母温暖的怀抱,理解、安慰孩子,及时帮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拿出对策,不要给孩子泼冷水,也不要谴责被挫伤的孩子。父母正确面对孩子的失败,和孩子一起进步,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才能增强孩子面对失败的自信和勇气。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失败。其中,有些孩子也许失败的次数比较多,父母也会由此变得不安,担心孩子的前程,于是处处防患于未然,不让孩子失败。但正是因为失败,才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大脑。正因为如此,日本教育家多湖辉劝诫父母,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失败,要多想想失败所带来的好处。

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过分对孩子求全责备,反而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对他有害无益。其实,孩子有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成功前的练兵,可怕的是孩子没有信心。孩子不会自甘失败,父母试着给孩子一些安慰和鼓励,他就会给父母意想不到的回报。

亲子沟通小贴士

事实证明,“可以失败”要比“不准失败”更能减少孩子的失误。当父母面对孩子的失败时,应该缓和孩子的紧张情绪和心理负担,告诉他,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孩子听后会深受鼓舞、精神大振,肩上的重担也会减轻。当然,事情的结果也会朝着好的方向转化。

理解孩子的错误

孙云晓在他的教育自述中写过这样一件事:

女儿初三年级的一个星期天,提出要去庆贺同学的生日,并在人家那里吃晚饭。说心里话,我不愿意女儿晚上出去,可又体谅她对友情的珍惜,并且答应了人家,一旦爽约是挺难为情的,所以,装作平静的样子同意了。我问女儿她几点回家,她答应晚上8点之前。当时,我家刚迁入新址,我不放心女儿夜归,与她约定晚8点在地铁车站等她。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我准时赶到地铁车站,等候女儿归来。不料,等了一个小时,也不见她的身影。我又担心又气愤: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今后再也不能信她了。我长伸了脖子,冻僵了身子,心里却火烧火燎,她如果出现,依我之烈性,有可能一脚将其踹出去几丈远。

又过了20分钟,女儿终于出现了。隔着好远,可以听见她急促的喘息声。显然,她是跑着冲出地铁的。

在那几秒钟之后,我猛然醒悟过来,使劲儿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我平静地问:“回来了?”

“对不起老爸,我回来晚了。”

女儿一脸愧意,一边走一边解释。原来,那位同学家又远又不靠车站,而女儿去时迟了,人家不让早走,加上归时又找不着车站,又等车又倒车,折腾下来就害苦了我这个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