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4690000000006

第6章 第2种方式 静下心来倾听孩子(1)

倾听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方法,因为父母的倾听能够让孩子倾诉心声,能够把心中的郁闷、压力等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从而变得心情舒畅、精神抖擞。学会悉心倾听孩子就等于握住了一把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金钥匙,就能顺畅地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一个善于倾听的父母,注定会赢来孩子的理解和配合。

引导孩子说出真心话

女儿:明天我不想上学了。

母亲:不想去?有点奇怪,你一直喜欢上学的呀!妈妈很纳闷,想知道你是不是担心什么事情。

女儿:(眼含着泪水)是呀,可能是因为玲玲和嘉嘉吧!

母亲:今天在学校与玲玲和嘉嘉发生了一些事吧?

女儿:是啊!今天在课间休息时,玲玲、嘉嘉都不理我。

母亲:啊,你一定很难过吧!

女儿:是呀!

母亲:看来,明天你不想上学是因为你担心玲玲和嘉嘉在休息时又不理你。

女儿:嗯。我每次朝她们走去,她们就会走开忙其他的事。

母亲:哎呀!要是我的朋友也这样对我,我也一定会非常伤心的。

女儿:就是呀。我感觉自己好想哭。

母亲:啊,我的宝贝儿,让妈妈抱抱。对这件事我感到很难过,你的朋友这样对你,我能够感受到你的愤怒和悲伤。

女儿:就是这样,明天我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我不想上学。

母亲:因为你不希望她们再次伤害你。

女儿:嗯,而且她们一直是我的好朋友啊!

母亲:你希望妈妈帮你想些好办法吗?

女儿:当然希望了。

母亲:你也许可以跟玲玲和嘉嘉谈谈当她们不理你的感受。

女儿:我做不到,那多尴尬啊!

母亲:对,我能了解你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觉,那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

女儿:让我想想吧!

母亲:你也可以等着,看看会发生什么事。你也知道,她们或许明天就会比较友善了。

女儿:但如果她们不呢?

母亲:有没有别的同学想跟你一起玩?

女儿:没有。

母亲:我曾看到你跟涵涵在一起,而且你跟她在一起还很快乐。你也许可以请她教你玩球。

女儿:也许吧。

母亲:好,现在你就有另外一个办法啦!

女儿:是呀,也许能行得通。但万一不行呢?

母亲:看来你还是很担心呀,担心到时候没人跟你玩啊!

女儿:对呀。

母亲:你可以想出自己一个人玩的有趣的事吗?

女儿:是跳绳吗?

母亲:是呀,是跳绳。

女儿:嗯,我可以带着跳绳去上学,以防万一。

母亲:好。

女儿:我可以这么做。

母亲:那么现在还不把跳绳放进背包里,免得明天忘记了。

女儿:这个主意好极了。

这是一位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位母亲非常有智慧,她在倾听孩子的同时,一步步引导女儿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

所以,遇到类似的情形,父母应该多花一点时间,以同理心去倾听孩子,并引导孩子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引导他自己去解答问题。这样,父母就能引导孩子作出可行的选择。

在倾听孩子诉说的时候,父母应该注意适当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引导他来表述想法,从而把问题进一步说清楚。比如,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是吗?你认为这件事情他们做的对吗?”“宝贝儿,我想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孩子,告诉爸爸你真实的想法,我想我是能够帮助你的。”……

要知道,这种引导性的语言可以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能够让孩子更容易、更乐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然,如果孩子对问题阐述得不完整,父母也可以做一下适当补充,比如可以说:“孩子,你说得已经非常好了,现在妈妈还想再补充一点。”“妈妈和你的意见不太一样,你可以听一下妈妈的意见吗?”……

如果孩子的表达思想有所偏差,父母也应该及时纠正。但给孩子的感觉一定要友善,千万不要用过激的语言刺激孩子。否则,孩子就不再愿意与父母继续沟通了。

亲子沟通小贴士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应该鼓励孩子或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就是说出真心话。这样,父母才能了解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也能够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

心态平和地倾听孩子诉说

父亲:我儿子有什么事情都不会跟我说,可他跟同学朋友一下却能聊上几个小时。每天回家后,就进入自己的房门,然后就一锁不出来了。无论你怎么敲门或站在门口跟他说话,他就把音乐开得很大声,吵得你连自己的话都听不见。

儿子:我爸爸从来都不认真听我说话,哪怕他心平气和地听我说一句话,可他一点儿都做不到。他就简直就像一个发布上级命令的喇叭。每次我说了我的意见后,他仍然按照他以前的想法去做,总是认为我的想法太幼稚,只有他的想法才是时的。在我的印象当中,我们的每次谈话都是不欢而散。

这样的父子关系确实比较糟糕,他们的想法就好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有交叉的一个点。实际上,这位父亲与儿子间的矛盾并非因为什么大事,而只因为生活中一些细节,长期以来,使他们形成了不良的对话习惯。

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父母的教育。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责任就在父母,不能怨孩子。所谓“养不教,父母过”,关键是在教育孩子时,在与孩子说话时没有做到“慎于始”。

作为父母,一定要能够做到心态平和地去倾听孩子的诉说。

第一,要让孩子有发言的权利。

对孩子提出的意见与看法予以尊重,不能还一句都没听就把孩子的话一棍子打死。很多父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任何细节都替孩子打算好了,什么事都替孩子包办好了;连问都不问孩子一声,或者认为自己已经考虑得十分周全,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最完美的了;认为孩子的话都是童言稚语,没什么参考的价值,所以也没有问的必要。于是,心平气和地倾听孩子的诉说自然也就成为十分罕见的事。

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千万不能等发现孩子软弱时才责怪他没出息,问题并不在孩子,而在于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扼杀了他自主的能力。

第二,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看法。

孩子毕竟是孩子,其经验、知识的积累远不如父母,但父母也不能因此就坚持己见,独断专行,不认真对待孩子的看法。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一定会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探讨问题,听他讲清楚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而不是随着自己的性子随便打发孩子。

第三,不能忽视培养孩子的主见。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在未来能独当一面的人,就应该从细节入手,努力培养他的自主能力,让孩子对事情有主见、有自信,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所以,这就要求父母在平时要多静下心来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给孩子表达自我的机会。

亲子沟通小贴士

心理学研究表明,4岁的孩子就已经有自己的主张了,如果长期对父母唯命是从,他就会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判断问题的能力,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精神。如果在任何生活细节上,父母都不能心平气和地听取孩子提出的看法,那么,孩子表面上沉默了,听话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不仅破坏了亲子间的感情,而且也阻止了亲子沟通的渠道。

这样,一方面会影响孩子形成独立的个性,使他从与众不同逐渐走向平庸;另一方面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助长孩子的叛逆心理,可能促使他学一些敷衍父母的招术,对父母阳奉阴违,什么真心话也不说。无论哪一种结果对孩子的成长都非常不利,也都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要想有效避免这些问题,那就从现在开始真正静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吧!

不要打断孩子的话

事例1:

星期天,一对夫妻带着5岁的儿子去爬山。爬到山顶上时,他们非常口渴,年轻的妈妈对儿子说:“吴昊,把你背包里的苹果拿出来给爸爸妈妈解渴,好不好啊?”

儿子理刻拿出了3个苹果,然后竟然挨个咬了一小口。见到这种情形,年轻的妈妈很懊恼,正想劈头盖脸地训斥儿子一通时,儿子突然开口了:“妈妈,我就是想先尝尝……”这时,年轻的爸爸耐着性子对儿子说:“好孩子应该是懂礼貌的孩子,你这样做有礼貌吗?”

“爸爸,我想先尝尝,然后把最甜的苹果留给爸爸妈妈。”儿子奶声奶气地说。这对夫妻的心头一震,为儿子的回答感到自豪,同时暗暗自责,原来自己冤枉了孩子。

事例2:

凯丰上小学四年级了。以前,他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告诉父母。但现在,那个开朗乐观爱说爱笑的他突然变了一个样,变得沉默寡言了。老师经过与凯丰的耐心谈话,知道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凯丰的父亲没有太高的文化,所以就把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希望他能考上一所好大学。所以,他对凯丰的学习抓得特别紧。他认为凯丰说的很多话都没有用,都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凯丰一张口,父亲就会打断他:“别说了,光说废话,你把这说废话的心思用在学习上该多好啊,赶紧写作业去。”

一次,凯丰说了班级发生的一件事情,正说得兴高采烈时,父亲突然说:“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别说这些废话,你还说,你再记不住,看我不揍你!”结果,吓得凯丰一个字也不敢说了,低着头回到自己房间去了。

以前,凯丰还特别爱问个为什么,开始的时候,父亲还回答他。可后来,父亲就不耐烦了:“别问了,你怎么有那么多问题?去,赶紧学习去!”就这样,凯丰越来越没什么话说了,而且渐渐地,他的性格也改变了。

父母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这样不利于孩子提高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对孩子来说,对父母诉说内心感受是他提高表达与交往能力的好机会。如果父母打断孩子,就等于剥夺了孩子的这一机会,孩子就容易与他人产生沟通障碍,当然与父母的沟通也不会顺畅,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不利。

当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而打断他时,往往出于这样的心理:

第一,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这样的父母比较顽固,不听孩子的解释,老是主观地认为孩子是在找借口。长此以往,孩子就慢慢会习惯沉默,哪怕是面对委屈与误解,仍旧会沉默不语。

第二,总是认为孩子有很多缺点。

父母总认为孩子有许多缺点,认为他会犯很多错误,对孩子的这种主观心理促使自己不愿意去听孩子的诉说与解释。

第三,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

这样认为的话,父母就不会有耐心听孩子说下去。虽然孩子的思维比大人的要简单很多,但他一般也能够从复杂的事情中看到本质的东西。

第四,孩子让父母没面子。

因为孩子的话说到了自己的痛处,让自己没面子。正所谓“童言无忌”,孩子都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会刻意去忌讳什么。所以,父母不妨以一种十分轻松的心态去听孩子怎么说,说不定还会让自己受到启发。

实际上,要想做一位善于倾听的父母,就不应该随意打断孩子的谈话,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孩子的话进行过早的评论。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美国小姑娘这样对爸爸说:“我是你的孩子,所以你要倾听我的话。请不要笑,这不是让你笑的,而是让你听的,否则我不原谅你。”可见,孩子是多么希望父母做他忠实的倾听者,而不是评论者。

一位中国母亲也在儿子的一句话中也悟到了倾听的真谛。一天,上小学的儿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对她说:“妈妈,学校今天发生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妈妈正等着儿子接着往下说,可是儿子却郑重其事地说:“妈妈,这些事您听着就是了,千万可别打断我啊!”

这句话让这位妈妈突然意识到,原来她老是在那里自以为是地打断儿子,使儿子根本无法完整地表达一件事。这位母亲还进一步认识到,有时候,她对儿子说的事情的评价总是站在成人立场上,有些评价对他来说也许不太适合。从那以后,她知道,一定要认真听完孩子的话,不打断孩子,更不妄加评论他的话。

其实,这是非常明智的。父母一旦这样做,就能更有效地倾听孩子。

亲子沟通小贴士

孩子就好像一块无暇的璞玉,是否能够成器,关键在于父母的雕琢。在生活上,几乎所有的年轻父母都能做到十分关爱孩子,可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上,很多父母却忽略了。所以,当孩子在向父母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时,父母一定要做孩子的忠实听众,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要让孩子把话说完。只有这样,亲子间才能相互沟通顺畅,彼此理解,进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要有主动倾听的意识

“知心姐姐”卢勤在她的著作中写过这样一件事:

我有一个孩子。我30岁时生下他,起名叫李悦。儿子出生时,我从下乡插队、工作的吉林白城地委调回北京,跨入了我从小向往的中国少年报社的大门。我非常珍惜这个工作的机会,因为不是所有的知青都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

为了全身心地工作,我把1岁零8个月的儿子送进幼儿园全托,每周只接一次。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总是说:“妈妈,咱们谈谈话。”有一次,竟然哭着向我请求:“妈妈,我知道你很忙,没时间陪我在家,可你能不能把我转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儿园?”

我没能满足他的请求,我和我丈夫常常出差,没有时间照顾他。

每次孩子回家,总是兴致勃勃地给我讲幼儿园里的事,不管我爱听不爱听。儿子需要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而妈妈是最合适的人选。遗憾的是,开始我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浪费了我写稿子或思考的时间。所以,每次孩子和我讲话,我总是做出很忙的样子,眼睛左顾右盼,手里还不停地翻动着书报。

没想到,我的“忙碌”给孩子的语言表达带来了障碍。由于他是个思维能力很强的孩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话说完,他就讲得很快,慢慢地变得讲起话来结结巴巴的。

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开始注意改变自己,尽量抽出空来,倾听他讲话。渐渐地,儿子竟成了我学习儿童语言的老师。是他把我领入了奇妙的儿童世界,使我后来对儿童教育工作达到入迷的程度,也使我学会怎样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这本书,竟然还成了我当“知心姐姐”的教科书。

与孩子沟通,有时候父母并不需要自己说,只需要让自己做一个倾听者,给予孩子以极大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对孩子最有效、最大的帮助。倾听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但作为父母,一定不要被动、无奈地去听孩子说话,而应该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倾听。

某市的一位记者曾经该市文化广场对一些3~9岁孩子的父母进行过一次随机采访。在采访中,记者询问了家长这样几个问题:“宝宝最喜欢你穿什么样的服装?”“他今天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你自己为什么喜欢和某个小朋友交往了吗?”“他做的每件错事你都听他辩解过吗?”“你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听宝宝讲自己的事情吗?”

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平常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注意到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些问题,被采访的那些父母都感觉非常惊奇。有些父母甚至表示,他们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些问题。对于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说是为人父母者的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