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贤敏诗忆
46923000000107

第107章 诗词格律及作法归纳

诗歌的格律和作法

【四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盛行于春秋以前.它集中地保存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部集《诗经》之中.东汉以后,五七言诗兴起,此诗体渐趋衰落,唐以后四言诗则少见.

【骚体】即楚辞体,诗体名.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此类作品突破了四言定格,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文采绚丽,语言优美,抒情成份较浓,富于浪漫气息.后世把这种形式的诗歌称之为骚体.

【乐府】诗体名.乐府原是音乐官署,汉武帝(刘彻)时始建,掌管朝会游行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把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之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其以后的诗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宋元以后的词、曲,因为是入乐的,有时也称为乐府.

【古乐府】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后代摹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汉代题用“行“者较多,如《陇西行》、《妇病行》等.南北朝题用“歌“者较多,如《子夜歌》、《琅琊王歌》等.文人拟乐府的作品,诗题也常标以“歌“、“行“.“歌“、“行“有时在诗题中连用,如汉乐府民歌有《怨歌行》,曹植有拟作的《怨歌行》.“歌“、“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当两者连用时,则作为一种诗体名称.歌行体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句式可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歌行体的诗,题目并不一定都标上“歌行“的字样.

【古风】诗体名,即“古体诗“、“古诗“.风,即诗歌的意思,是由《诗经》中的《国风》而引申出来的.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作古体诗,还有以“古风“作诗题名的,如唐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与古体诗相对称,产生较早.每首句数不拘,句式有三、四、五、六、七言和杂言等形式,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比较自由.

【古诗】1、古代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古诗十九首》,因不能确定作者和写作年代,故称古诗.2、古体诗的简称.参见“古体诗“.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它的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此名是唐人的说法,后人沿用.

【新体诗】指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又称永明体.当时的诗歌创作,特别注重声律对仗,同汉、魏、两晋的诗歌比较,在形式上有了显著的区别,因而称之为新体诗.它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参见“永明体“条.

【格律诗】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若有变化需按一定的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初唐.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或押或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不许换韵.中间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一般必须对仗.每一句各字的平仄都有规定.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凡一首诗超过十句的,称之为排律.

【排律】诗体名,又名长律,近体诗的一种,是律诗定格的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多至二百句以上,句数必须偶数.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排律一般是五言,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三韵律】律诗的一种.每首六句,隔句押韵,共三个字押韵.如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水春云母碓,风扣石榴花.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每首四句,或用平韵,或用仄韵.始于南朝齐梁新体诗,如《玉台新咏》即载有“古绝句“.唐代通行的为律绝,属于近代体诗的一种,平仄和押韵都有规定.以五言、七言为主.亦有少量六言的,称“六绝“,但未通行.

【五言诗】诗体名.每句五字,有五古、五律、五绝、五排之别.起于汉代,魏晋至隋唐,大为发展,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旧时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武、李陵《河梁赠答》古体五言诗之始.

【六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南朝梁任昉《文章缘起》称西汉谷永有六言诗,《文选左思〈咏史〉》李善注说西汉东方朔已有六言诗,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唐人也有偶然写六言诗的,如王维的《田园乐七首》、顾祝的《过山农家》.有古体、今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有七古、七律、七绝等.旧说始于《诗》、《骚》,或说起于汉武帝《拍梁台诗》(见“柏梁体“)近人多以为起于汉魏,至六朝而趋于兴盛,到了唐代,大为发展.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魏曹丕的《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杂言诗】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诗中句子长短不齐,无一定标准,短句仅一字,长句有长达十字以上,而以三、四、五、七字相间杂者为多,是一种较为自由的诗歌形式.《诗经》中已有杂言诗,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也写了不少杂言诗.

【五古】五言古诗的简称.

【七古】七言古诗的简称.

【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

【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

【离合诗】杂体诗名.逐字相拆合以成文.汉魏六朝时即已有之.如汉末孔融有《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奇施张.(上联离“鱼“字,下联离“日“字,合为“鲁“字.)吕公饥钓,合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上联离“口“字,下联离“或“字,合为“国“字.)好是正直,女回于匡.海外有截,准逝鹰扬.(上联离“子“字,下联当离“乙“字,古文与今文不同,合为“孔“字)六翮不奋,羽仪未彰.蛇龙之蛰,俾也可忘.(上联离“鬲“字,下联离“虫“字,合为“融“字.)玫璇隐耀,美玉韬光.(离“文“字.)无名无誉,放言深藏.按辔安行,谁谓路长.(上联离“与“字,下联离“才“字,合为“举“字.)全诗离合共成“鲁国孔融文举“六字.见《古诗记》.

【回文诗】即“迥文诗“,杂体诗名.一般指可以倒读的诗篇.亦可反复回旋,得诗更多.相传此体始于晋代傅咸、温峤,诗皆亡佚.现存以苏蕙《璇玑图》诗最为著名.

[辘轳体]杂体诗名.律体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五首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

【神智体】杂体诗名.一种不把诗写出来,而“以意写图,令人自悟“的诗.因能启人神智,故名.据宋桑世昌《回文类聚》载:神宗熙宁年间,辽使至,以能诗自夸.帝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以诗诘轼,轼日:“赋诗亦易事耳,观诗难事耳.“于是作《晚眺》一诗,诗意为:“长亭短景无人画,老人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但苏轼未写出诗,而只写十二字,有长写,有短写,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有倒写.辽使看后,惶惑莫知所云,声言“自是不复言诗“.

【宝塔诗】杂体诗名.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唐张南史有此体六首,其中之一《雪》:“雪.花片,玉屑.结阴风,凝暮节,高岭虚晶,平原广洁.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噎.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此时双舞洛阳人,谁悟郢中歌断绝.“后人有增至八字句或九字句者.因每句或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名.

【盘中诗】杂体诗名.晋(一说汉)代苏伯玉妻所作.诗中叙述苏伯玉出使蜀地,久而不归,其妻于长安作此诗以寄,诉思念之情,吐别离之苦.全诗一百六十八字,二十七韵,四十九句,写在盘中,屈曲成文,寓婉转缠绵之意.

【八音歌】杂体诗名.全诗为五言十六句,从第一句起,每隔一句冠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字.“金““石“等字,代表中国古代八类乐器,称为“八音“.此诗体因以为名.宋黄庭坚《山谷诗外集》中有此体,史容注引李淑《诗苑类格》云:“陈沈炯为此体.“

【璇玑图】东晋十六国前秦女作家苏蕙字若兰所作的回文诗.据《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因罪被徙流沙,其妻苏蕙织绵为《回文璇玑图诗》寄滔.唐武则天《璇玑图序》说:“五色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宋元间僧起宗以意寻绎,得三、四、五、六、七言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为七图.明康万民增立一图,增读其诗至四千二百零六首,合起宗所读,共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

【建除体】杂体诗名.南朝宋代诗人鲍照有《建除诗》,共十二联二十四句,每联第一句开头分别冠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等字.(古代占卜迷信者用“建““除“等十二字与十二地支相配,除会以定日辰的吉凶,称“建除十二辰“,简称“建除“.)后人遂称此种诗为建除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建除体“.

【藏头诗】一名藏头格.杂体诗名.有三义:1、《冰川诗式》卷七:“藏头格,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与情,而不言题意,至结联方说题之意,是谓藏头.“2、《诗体明辨》: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3、将所言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字,如《水浒传》吴用题卢俊义宅中诗,即于四句首字中暗藏“卢俊义反“四字.

【游仙诗】以描述“仙境“来寄托作者思想怀抱的诗歌.《昭明文选》列“游仙诗“为一类,选录晋代诗人何劭及郭璞的作品,“游仙诗“由此而得名.后世拟作者很多.至于借游仙写男女爱情之作,已失本意.

【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的诗.因诗中别有寄托,不便标明事题,即用“无题“名之.唐李商隐集中尤常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八:“唐人诗中有言无题者,率杯酒狎邪之语,以其不可指言,故谓之无题,非真无题也.“或以诗的起首二字为题,但诗题不能概括诗的内容,也属“无题“一类.

【田园诗】歌咏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的诗歌.古代对现实不满,退居田园,通过对自然景物、田园生活的描写,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有的幻想回复到远古纯朴的生活中去,表现出消极避世的思想.东晋陶渊明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对后世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山水诗】南朝宋初兴起的一种诗体.其内容主要是描写山水景物,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并且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最早写作山水诗的名家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唐代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等都写了大量的山水诗,以后各代诗人也都热衷山水诗的创作.山水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宫词】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多为七言绝句.内容虽有反映被禁锢宫女的悲哀愁怨,但写宫中琐事之作为多.唐代诗人王昌龄等均有此类作品,至唐大历中王建著宫词百首,始以“宫词“为题.历代继之而作的诗人很多.汲古阁有《十家宫词》,收录自王建至宋王珪等十家所作.清张海鹏辑《宫词小纂》三卷,收录明清人撰宫词九种.

【竹枝词】又名竹枝,乐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刘禹锡据以改创新词,盛行于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唐人所作多以写旅人离思愁绪或儿女柔情.后人所作多歌咏风土人情.

【杨柳枝】乐府《近代曲》名.本作《折杨柳》或《折柳枝》.唐教坊曲名《杨柳枝》.白居易依旧曲翻为新歌,作《杨柳枝二十韵》,题下自注:“《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刘禹锡也作有《杨柳枝》十二首.其体制为七言四句,内容多以咏柳抒怀.又沿用为词牌.敦煌曲子词及《花间集》中,有于七言每句后各加三字或四五字句者,将添声填为实字,亦称《添声杨柳枝》.

【帖子词】古代侍臣于节日献给宫中的诗.宋代八节内宴,命翰林作词,贴在阁中门壁上,称帖子词,也作贴子词.多为五七言绝句,大多是粉饰太平,美化帝王后妃的作品.如欧阳修、司马光等集中都有春帖子词.

【试帖诗】诗体名.也称“赋得体“.唐以后科举考试所采用,多为五、七言的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定韵脚.平时文人亦有用此体来写诗.以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为主要内容,并须切题.

【应制诗】古代臣属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诗.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要内容,少数作品流露出对当时政治的期望.

【格律】指诗文关于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诗歌的格律是构成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特别讲究格律严整,因称为格律诗.新诗虽也讲格律的,但限制不严格.

【八病】声律术语.指诗歌声律上的八种弊病.南朝梁代沈约等讲究韵律,探讨诗文声病,提出八病之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后人对八病的解释不尽相同.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第二字不得与第六、第七字相同(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的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宋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纽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人“、为一纽,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更安“衽“、“任“、“人“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八病说原为研讨声韵和谐变化,对律诗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琐,反而束缚诗歌内容的表达.

【拗体】律诗和绝句不依平仄常格而加以变换者,称为拗体.两联不依常格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拗体诗多见于初盛唐.

【拗句格】诗律术语.详见“拗体“条.

【拗救】诗律术语.在律体诗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凡“拗“须用“救“,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该仄的则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一拗一救,协调平仄,使音节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句自救,即狐平拗救.律诗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狐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用平声字来补救.另一类是对句相救,有两种情况.其一,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其二,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粘对】诗律术语.近体诗调平仄,有粘、对的规则.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前一联对句和后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相反对立,即平对仄,仄对平.粘对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否失误.最关键的位置,是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必须分明.

【失粘】作旧体诗术语.指作律诗、绝句时平仄失误,不相粘贴,即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的平仄不合粘的规定,致使前后两联雷同.又据宋的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文,若平仄失调,有当时也叫失粘.参见“粘对“条.

【失对】作旧体诗术语.指作律诗、绝句时,平仄失误,即一联之内上下句平仄不符合相反相对的规定.失对就造成上下句雷同.

【诗韵】把同韵的字排列在一起,每韵定一字为韵目,作为押韵的依据.隋陆法言著《切韵》,共分二百零六个韵部,分部过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邻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一百零七个韵,后人又减为一百零六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人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的大致相同.

【双声叠韵】音韵学术语.双声指两个字的音节声母相同,如珍珠、参差等.迭韵指两个字的音节韵部相同,如窈窕、荒唐等.双声迭韵是古汉语中构成双音节词的重要构词手段,用于诗歌,则增加语言的音乐美.

【押韵(压韵)】诗词等韵文为使声韵和谐,在句末用同韵的字,谓之押韵,也称用陨.一般是隔句押韵,也有句句相押的.近体诗都把韵脚放在偶句上.词和曲的押韵视不同词调和曲调而定.

【韵脚】指诗词等韵文在句末或联末押韵的字.

【宽韵】诗韵术语.韵书中包含字数多的韵部,与“窄韵“相对而言.如平声的东、支、先、阳、尤等韵,是宽韵.写诗时,在宽韵中选择脚字,余地大,比较轻松.

【窄韵】诗韵术语.韵书中包含字数少的韵部,如平声的微、文、删、蒸、侵是窄韵,写诗时,在窄韵中选择脚字,余地小,限制大.

【叶(xie)韵】也称协句.诗韵术语.今韵与古韵因古今音变不同,故以今韵读古韵文,多不和谐.南北朝有些学者用当时语言读《诗经》,对不和谐的句子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称叶韵.至宋人提出古韵通转,不烦改字之说.朱熹作《楚辞集注》推用稍广,其弊至于一字数读,随处可叶.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清代对古音研究逐渐安定因素精确,叶韵之说随之废除.

【通韵】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可以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的“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徵“、“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转韵(换韵)】指一首诗中押了两个或更多的韵.在古典诗歌中,古体诗隔若干句则可以转换一韵,至押二韵或二韵以上者.唐以后的古体诗,有的一韵到底,也有的转韵.近体诗不得转韵.新诗用韵自由,不受限制.

【险韵】诗韵术语.1、诗韵中包含字数极少的韵部.如平声的江、佳、肴、咸等韵,写诗时从其中选择韵脚字,余地小,甚至有选不出的危险,故名.2、指诗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险,但能化艰僻为平妥,能造成奇特的效果.唐代韩愈喜用险韵,宋代苏轼曾以“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尖叉】指称善于用险韵作诗.宋苏轼有《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末二句为:“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其二,末二句为:“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用“尖““叉“二字押韵,虽用险韵,而造语自然,平稳妥贴,为险韵之名作.后因以“尖叉“为善用险韵之代称.

【首句用韵】作旧体诗术语.近体诗是隔句用韵的,但首句入韵(押韵)或不入韵都可以.如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句不入韵,五言诗多如此.唐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首句入韵,七言诗多如此.

【失韵】即出韵.指作诗词押韵违反格律,使用非同韵部的字.多就近体诗而言.唐宋以来,律赋、骈文、诏令、表启之类,上下句平仄不调,也叫失韵.

【进退韵】亦称进退格.律诗用韵的一格.进退韵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与甲韵,第四、第八句则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寒“、“删“二韵,或“虞“、“鱼“二韵,一进一退,相同押韵,故名.

【辘轳韵】亦称辘轳格.律诗用韵的一格.辘轳韵是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双出双入,有如辘轳,故名.

【葫芦韵】亦称葫芦格.为作诗用韵的一格.葫芦韵是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如葫芦,故名.

【和韵】和诗一种方式,即比照原诗中的韵作诗,可分为三种情况:⑴用原韵,而与原作韵脚的字不同,称依韵.⑵用原韵,也用原字,且韵脚字的先后次序都相同,称次韵,亦称步韵.⑶用原韵原字,而韵脚字的选后次序不同,称用韵.

【次韵】又称步韵,和韵的一种.即和他人诗词,用原作的韵和韵脚,且韵脚字的先后次序相同.始于唐代元稹与白居易的互相唱和.《旧唐书.元稹传》自叙:“白居易雅能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细排旧韵,别创新辞,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至宋以后,尤为盛行.

【分韵】又称赋韵,旧时作诗的方法之一.数人相约赋诗,选定数字为韵,由各人分拈,并依所拈的韵,赋成诗句.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人分韵并不限于联句.

【赋韵】即分韵,旧时作诗的方法之一.赋是给予或分配的意思.(参见“分韵“条)

【限韵】指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一个韵,依韵成篇.限韵有两种情况:⑴限韵不限字.⑵限韵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韵中的某几个字.

【和诗】指作诗与别人相互唱和,多用于诗人间的酬答,和诗有不限定和韵或限定和韵两种方式.

【分题】旧时作诗方法之一.诗人聚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谓:“有分题“.自注:“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某物也.或日探题.“分题有时也分韵,但不限制.

【口占】指作诗的一种方式,不拟草稿,随口吟成.如随口吟成绝句或律诗一首,称做“口占一绝“或“口占一律“.

【口号】⑴古体诗的题名.表示作诗未似草稿,随口吟成,与“口占“相似.如南朝宋鲍照《还都口号》.唐李白、王维、杜甫等都有口号诗.⑵颂诗的一种.宋时皇帝每当春秋节日和皇帝的生日举行宴会,乐工致辞,然后献诗一章,歌功颂德.这种诗称做口号.见《宋史乐志》.

【联句】写诗的一种方式.两人或数人共作的一诗时,人各一句或几句,辗转相继而成篇,叫联句.相传汉武帝与群臣合作的《柏梁台诗》,为联句之始,不可信.此作诗方式起于南朝,沿至唐代较风行.

【集句】用前人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的作诗方式.晋代傅咸的《七经诗》为现存最早的集句诗.宋代集句之风,更为盛行,王安石亦工于此.明代传奇中的下场诗也多为集句诗.

【赋得】凡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南朝时已有此作,如梁元帝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试贴诗、应制之作、诗人集会分题、即景赋诗者,亦都常在题首冠以“赋得“二字.

【首联】指律诗的第一、第二两句.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一首诗分成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首联不必对仗.

【颔联】指律诗的第二联(三、四两句),必须对仗.参见“首联“条.

【颈联】指律诗的第三联(五、六两句),必须对仗.参见“首联“条.

【尾联】指律诗的第四联(七、八两句),不必对仗.参见“首联“条.

【平仄】声律专名.古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时诗词歌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和谐,谓之调平仄.

【一三五不论】作近体诗时调平仄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指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依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单明快,便于记忆,但不全面、不准确,不能概括近体诗调平仄的复杂变化.

【三平调】诗律术语.指诗句末尾连用三个平声.此为作近体诗的大忌,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

【狐平】诗律术语.律诗大忌.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犯狐平“,也就是说,除了韵脚之外,只余一个平声,是不许可的.倘若用了仄声字,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出句】律诗、绝句都以两句作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句】见“出句“条.

【律句】指按照平仄规律所写的诗句.律诗绝句都必须用律句,唐以后的古风,有的也有用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