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4693900000025

第25章 教孩子抵抗挫折(1)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应该是孩子的必修课,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孩子学会抵抗挫折,就会成为一个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勇者。不经历挫折,孩子长大后就会因为难以适应社会的多变复杂而痛苦万分。只有让孩子从小经受一定的挫折锻炼,才能使他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一、给孩子创设受挫的机会

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德国)舒马赫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有人说,挫折对不断前行的勇者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所谓挫折,是指事情达不到预期时的情境与感受。挫折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当然,挫折也是孩子的人生必修课。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也有不同的表现。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美国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下面对挫折时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其实,挫折本身不能造就一个人,能够造就人的是在挫折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近几年,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即挫折教育已越来越被重视。

如果父母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替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他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打击到来时独自承受。所以,父母要稍稍克制一下“想帮孩子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个“遭遇”挫折的机会。

给孩子创设“挫折教育”的机会,也就是多提供机会让孩子经历挫折。父母注意在利用自然情境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受挫的机会。

一对农村夫妇对儿子宠爱有加,于是,在蜜罐中长大的儿子养成了一意孤行的坏脾气,做事毛毛糙糙,就连走路也走不好,时常跌进水田里,这让望子成龙的父母感到非常焦虑。

儿子7岁那年上了小学,顽皮的他走路喜欢东张西望,不是把鞋子弄湿了,就是把裤子弄脏了,哭鼻子成了经常的事情。他的母亲整天跟在他后面洗,但也没有办法让他的衣服干干净净的。

孩子的父亲决定要好好教育一下他了。一天,他带了一把铁锹来到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在上面断断续续地挖了十几个缺口,然后用棍棒搭成一座座小桥,只有小心走在上面才能通过。

那天放学,儿子在田埂上走,看面前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的小桥,很是诧异。是走过去,还是停下来哭泣?四顾没有人,哭也没有观众啊!最终,他选择了走过去。当背着书包的他晃晃悠悠地通过小桥时,惊出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没有哭鼻子。

吃饭的时候,儿子跟爸爸讲了今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历,脸上满是神气。做父亲的坐在一旁,夸他很勇敢。以后,他上学的路上再也没惹过麻烦。孩子的母亲对丈夫的举措有些不解,丈夫解释道:“平坦的道上,他左顾右盼,当然走不好路;坎坷的路途,他的双眼必须紧盯着路,只有这样,他才能走得平稳。”

这个故事中的孩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他的父亲松下正楠在他9岁时就因病去世了,去世前,他一再叮嘱松下幸之助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要给他设置一些他能够独自跨越的障碍。如果你一味地让他在顺境中生活,等长大后,一旦他遭遇挫折,就一定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从而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

每个人都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如果孩子平时走惯了平坦路,听惯了顺耳话,做惯了顺心事,那么,一旦他遇到挫折,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父母不妨在孩子的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给他设置一些障碍,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在外出游玩的时候,一位妈妈和4岁的儿子一起去爬山,山路高低不平,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走的。但是,妈妈却有意识地让孩子跌跌撞撞地走,直到孩子踩到一颗小石子摔在地上,妈妈才对孩子说:“呀,摔倒了?勇敢的孩子要自己站起来哦!”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地抗击生活的暴风雨,关键在于父母是否给他创造了合适的机会。德国著名教育专家舒马赫曾说:“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相信,一位合格的父母一定会给孩子创设一些受挫的机会。

1. 故意给孩子制造点麻烦

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父母可以故意给他制造一些小麻烦,把平坦的大道变成小道,让孩子勇敢地走过去,这样,孩子就会重视挫折,敢于战胜挫折。

吴昊今年12岁,上小学六年级。吴昊学习特别用功,当然成绩也非常好,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竞赛,也获得了很多奖。但是,吴昊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在考试成绩比较好时,爱骄傲地翘一下“小尾巴”。吴昊的妈妈也意识到,这样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并没有好处,于是,她就想给孩子上一堂“挫折教育”课。

正巧,吴昊这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又得了第一名,拿回了奖状和证书,当然,又在妈妈面前美滋滋地翘了一下“小尾巴”。这时,妈妈说:“吴昊,真棒!又得奖了啊,呵呵!妈妈知道你数学学得好,我想考考你古诗文,看看你能不能也像数学一样答得那么好。”吴昊说:“没问题,妈妈,你说吧!”因为妈妈早有准备,就说了一句古诗,让吴昊接下句。这回,任凭吴昊怎么冥思苦想,最后还是没有答上来。他感觉很不好意思,但又不好让妈妈告诉他。于是,他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好好想想,想出来再回答怎么样?”“好的!”妈妈微笑着。

吴昊的妈妈就这样给孩子制造了一点小麻烦,创设了一次挫折教育的机会,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以后,吴昊几乎不翘“小尾巴”了。

其实,给孩子制造一些麻烦就是在给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父母应该明白,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一些麻烦或困难可以磨练孩子的意志,有助于孩子挑战挫折,克服挫折,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 把握好目的性和针对性

父母在给孩子创设受挫折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他的韧性,同时又不会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而使孩子丧失信心,当然,父母还要及时鼓励孩子进一步努力。

比如,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如果他拿不到想要的物品,父母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拿到物品。对于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参加各种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游戏,在游戏中让他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等。

有一位外国专家带着夫人和孩子到中国讲学,住进宾馆后,夫人就告诉孩子,马上换好衣服准备出去吃饭,然后那位夫人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不一会儿,7岁的儿子换好一身短衣短裤,走出自己的房间,4岁的妹妹穿着一条红裙子也走了出来,显然,他们还不知道北京的温度比较低。妈妈看了看他们,什么也没说,和大家一起出了门。很快,两个孩子就有点冷了。妈妈看着孩子们发抖的样子,一句埋怨的话也没说,从背包里拿出了长衣长裤递给兄妹俩,孩子二话没说,立刻就穿好了。

其实,这个挫折教育的机会是孩子自己创设的,只是父母没有“阻拦”它,让它成为了一次非常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孩子的机会。

父母可以想一下,如果这个故事中的夫人是您的话,你会怎么做呢?其实,在孩子出门前,很多中国的父母就少不了唠叨,一定会坚持让孩子换上后衣服才出门。这当然也不错,但是如果孩子拒绝的话,可能又会有一场争吵和哭闹……

一般而言,孩子没办法预料自己的认知行为将带来的后果,但是在受挫之后,孩子就会想,为什么会这样,他就会去找原因,这恰恰是提高孩子认知能力的重要时机。如果父母不让孩子成长的路上经历一些障碍的话,那么他也就不会增长排除障碍的智慧。

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受挫机会是孩子的特殊财富,而这恰恰是又父母容易忽视的。因为面对简单的常识,父母很容易过早地或不经意间就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而不是让孩子去体验和思考。

3. 鼓励孩子勇于克服挫折

在给孩子创设受挫机会的同时,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勇于克服挫折,并帮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勉励他正视现实,勇于进取。

要积极鼓励孩子克服挫折,就应该让孩子向挫折发起挑战。那么,有没有鼓励孩子克服挫折的具体方法呢?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曾经教给父母们一个叫做“3C”的办法来帮助孩子们度过困境。所谓“3C”是指control(调整),challenge(挑战)和commitment(承诺)。

“调整”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挫折并不等于绝境”,这是指在孩子心理和情绪上的调整。10岁的宁明因为考试发挥不好,没有进入班级前三名,妈妈鼓励他说:“我知道你考得不好心里很难受,但是,你在学校其他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不错呀,老师还特别打电话给我表扬你呢!”妈妈以此来“调整”宁明的心态。

给孩子“挑战”的感觉则是为了让他学会在不高兴的事情中看到快乐的一面,这是给孩子一种心理挑战。宁明的妈妈继续对孩子说:“一次考不好没关系啊,妈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会考得很好,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也一定会更出色,宁明也一定会加油的,对吧?”

“承诺”指的是用承诺的方式帮助孩子看到生活更为广大的目的和意义。妈妈接着对宁明说:“你一直都是妈妈的骄傲。只要你能够用心、努力,不管考的结果怎样,妈妈都会以你为荣。”

就这样,通过调整、挑战和承诺,宁明也感觉好多了。所以,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努力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让孩子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这才是鼓励孩子克服挫折的关键。

二、磨练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我认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机会,讲到这一点,我还要对千方百计诬陷我者表示无限的感谢!?

——(中国)邹韬奋

挫折承受力是指一个人从挫折中恢复愉快心情的心理素质。不可否认,挫折承受力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要在这个社会上,不管是做什么,他一定会遇到挫折、压力和苦难,如果他的挫折承受力强,他就能够勇敢、乐观地去战胜它,反之,他就只能在挫折面前懦弱、悲观,无所适从,被挫折打败。

今天的孩子大都生活在长辈的宠爱和父母的溺爱中,所以,大多数孩子存在着依赖心理,他们敏感、不愿承受困难、也不能接受批评。其实,这样对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非常不利,父母只有让孩子从小就经受一定的挫折锻炼,才能使他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迎接生活的挑战。

面对当前的这种实际现状,父母一定要找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正确方法,让孩子都有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挫折中接受教育,从而能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联合向1635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时,97%的孩子选择“找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因为他们缺乏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其实,这正是父母过分呵护孩子的结果。

2007年6月25日午饭过后,父母上班去了,18岁的晓军通过互联网查询出了自己的高考分数,只有498分,成绩不理想,与先前估计的560分相去深远。于是,当天下午,他非常不理智地选择用一根绳索结束了生命。父母下班回家后,瘫坐在地。

第二天上午,在市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时,晓军的母亲在亲友的搀扶下几度晕厥。而就在前一天的中午,他们一家还一起有说有笑地吃饭。

晓军是市重点中学的高三理科生,参加了今年的高考。25日是高考成绩公布的第一天。“下午父母上班去了,孩子到亲戚家上网查分,考了不到500分,距离他的期望有一段距离。没想到等父亲下班回家,就出了这事。”家人的朋友很痛心地说,晓军这样做,很可能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觉得愧对家人。

对此,晓军的班主任感到不可思议,她说,晓军的成绩处在上游,数学和英语成绩都很不错,为人也很开朗热情。这孩子平时很听话,还是数学课代表。也能感觉到家人很疼爱他,高考结束后他的父亲就专门给他买了MP3,还说如果考得好奖励电脑。

晓军的离去令人唏嘘,他的一位同学小赵今年的成绩也不好,没能实现自己一类本科的梦想,为此他也痛苦烦躁过,但最终能保持清醒头脑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只有找准问题所在,才知道应该怎样面对现实。”他说。

某心理咨询专家说:“因考分不理想,一些心理素质脆弱的孩子会选择极端路线,在这个‘非常时期’,父母首先应该坚强起来,密切留意孩子的情绪波动。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没能为父母带来荣光的内疚,有对自己前途感到渺茫和失望等。父母应该减少因颜面扫地而引发对孩子的抱怨和责骂,要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失败。告诉孩子,高考并不是过独木桥,人生的机会其实还有很多。”

有心的父母可以关注一下,每年高考后,都有很多关于高考生因成绩不理想而走上极端的报道。其实,这些孩子是典型的挫折承受力不强,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挫折承受力,从而经受不住一点挫折的打击。

心理学家指出,让孩子适当受点挫折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有益。由此可见,对对现代家庭来说,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让他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这非常有助于培养他的独立意识和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美国,一些三四岁孩子玩耍时摔了跟头,美国父母并不去扶起孩子;美国父母去市场购物时,要么一手拉着孩子,要么在前面大步走,孩子在一侧紧追不舍,不管孩子累不累,就是不抱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