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4697100000020

第20章 孩子的学习同样需要激励(4)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孩子若是能多些怀疑精神,敢于提出问题,这样将有助于他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对他的成长是有利的。父母应当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敢于怀疑。

28.鼓励孩子寻根问底

孩子对新鲜的事物感到好奇,孩子对已知事物想要知道的更多,并提出“为什么”时,这都是孩子寻根问底的表现,父母应该鼓励他的这种行为。正是通过寻根问底,孩子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经典事例】

200多年前,英国有个孩子叫詹姆斯·瓦特。有一天,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忽然,瓦特看见水开沸腾的时候,壶盖不停地往上跳动。他观察了好久,也没想通这是为什么,于是他问祖母:“什么玩意儿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说:“水开了,就这样。”

对这个回答,瓦特并没有满足,他又继续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它就跳呢?是有东西推它吗?”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她应付道:“不知道。小孩子总这么刨根问底的干什么?”

瓦特不甘心,一连几天,他都在火炉旁观察,认真地看水开以后壶盖跳动的样子,而且还拿来杯子、调羹等小餐具做试验,最后他终于明白了推动壶盖跳动的原因——水蒸汽。

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成为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瓦特在日后的精心研究中,继续发扬他寻根究底的精神,终于发明出完善的蒸汽机。

【教育启示】

瓦特的故事是寻根问底精神的一个典范。正是由于瓦特的这种精神,才最终使得完善的蒸汽机被发明出来。当然,瓦特祖母的做法是不值得父母学习的,她没有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反而是对孩子的问题不予理会,这是不可取的。当孩子对问题寻根问底的时候,父母应该欣赏他的这种精神,对他提出的问题加以引导,让孩子学到知识。

在现今社会,寻根究底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与探索创新精神,还能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与经验,为他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寻根问底。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具体该如何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

孩子对某些事物有好奇心,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让他自己提出相关问题,自觉地去寻根问底。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问题的答案,比父母直接告诉他,让他被动接受得来的答案要记忆深刻得多。

9岁的天畅十分喜欢小动物,邻居家里刚刚养了一群鸽子,每天放学回家后他都要和鸽子玩一会儿。

这天,天畅的爸爸也和天畅一起逗起了鸽子。忽然,爸爸说:“你想多了解鸽子吗?”

天畅逗着鸽子点点头:“当然想。”

“那咱们来比赛吧,看谁发现的鸽子的问题多。”爸爸提议说。

天畅高兴地回答:“好啊!”

于是,父子二人开始轮流向对方提出关于鸽子的问题,比如,鸽子为什么不停地东张西望?鸽子的脑袋为什么摆那么快?鸽子脚上的小铁环是什么?鸽子为什么能认识家?等等。天畅一边提问,一边思考回答,遇到父子二人实在不知道的问题时,他还记录下来,准备回去查资料。

就这样,天畅在父亲的帮助下,对鸽子的了解深刻了许多。

孩子能够回答或者提出问题,表明孩子在积极主动地观察。天畅的父亲对天畅的引导和帮助,让孩子学到了更多知识。孩子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寻根问底,也培养了他的观察力与注意力,同时也有助于他思维能力的发展。

建议二、让孩子自己先分析思考

当孩子的问题提出来以后,父母也可以不用立刻告知他答案,针对问题启发孩子,让他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先去分析与思考。即使是孩子最终说错了也不要责备或讽刺他,父母要鼓励并加以引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寻找到答案,让他体会到自己思考寻根问底的乐趣,从而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孩子实在寻不到答案,父母再明确告知也不为迟晚。

同时,父母还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看问题的观点与结论强加给孩子,更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即便问题很简单,也要尊重孩子寻根问底的精神,父母只是启发孩子自己思考问题就好。

建议三、认真对待孩子的疑问

对于孩子自己不能解答的疑问,父母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并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孩子一个较为准确、完整的解答。若是当时并不十分确定答案,父母也要在以后的时间寻找机会给孩子一个准确的答复,以免模糊的答案对孩子产生误导。

上小学3年级的贝贝问爸爸:“为什么南极有企鹅,而北极没有企鹅?”

爸爸听完后想了想,发觉自己对此也是一知半解,又不能胡乱地对孩子解释,于是就说:“爸爸也不太了解。这样吧,我们一起去图书馆查一查。”

一番努力后,父子二人终于了解到,北极原来也是有数量庞大的大企鹅的,但后来去北极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狂捕滥杀,才导致北极大企鹅的灭绝。

当父母对孩子的问题知之甚少,或者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时候,可以像故事中的贝贝爸爸那样,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研究问题,寻找答案。父母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也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父母切忌不懂装懂,随便说个答案搪塞孩子,这样孩子不仅学不到知识,还有可能给他留下错误的结论,为他未来的成长埋下隐患。

建议四、善于向孩子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父母应该善于向孩子提问,通过问题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进而启发孩子对问题寻根问底。下面北宋著名哲学家邵康节的做法,值得父母借鉴。

一天中午,邵康节和他12岁的儿子在自家院子中闲坐。忽然,从院墙外伸出一个人头,向院子中间瞅了一圈又很快缩了回去。

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

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不对。”邵康节启发儿子,“若是小偷,应该看见人就立刻缩回头,他不是还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

儿子想了想,说:“也许是在找东西吧?”

邵康节又继续启发儿子:“他只瞅了一圈,那你看他是在找大东西还是小东西?”

“应该是大东西。”

邵康节接着说道:“那么什么样的大东西会跑到别家院子里去呢?想想那人的农民打扮……”

儿子又想了一会儿,肯定地说:“他是来找牛的。”

邵康节满意地点点头:“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邵康节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教育儿子多动脑筋,培养了孩子寻根问底的精神。父母要善于向孩子发问,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并且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孩子回答不恰当的地方,父母可以通过多次的提问来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让孩子找到正确答案的同时也增强他的学习能力。

建议五、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正确积极的思维,决定了他学习做事的态度。而态度逐渐会演变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与性格成就人的一生。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积极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孩子更深刻地理解问题,对他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也同样大有益处。

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寻根问底的精神应该肯定。而孩子想要知道的问题有很多,面对孩子各式各样的想法,父母就要引导他正确地思考,让他的寻根问底多用于有利于他学习与成长的地方,让孩子少一些对成长无益的偏颇想法。

比如,有的孩子很是不解为什么父母不允许他沉迷网络游戏,这时候父母就要从网络游戏的危害及孩子的身体健康等方面与孩子沟通交流,用一些事实进行教育,或者与孩子一起进行其他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远离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对这些建议和行为深入思考,让他逐渐建立积极、健康、正确的思维方式。

【教育箴言】

父母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生活空间,鼓励孩子对他所遇到的问题寻根问底。并且父母也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既能共同分享家庭欢乐,又能激励孩子求知向上的精神,从而让孩子将他的寻根问底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为他未来的成长铺好道路。

29.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对知识的渴求,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精神生活,从而也就不会有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求知欲是推动孩子成长与进步的动力,父母应当帮助孩子诱发他的求知欲,让孩子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

【经典事例】

徐立从两三岁开始,就对周围事物格外好奇。最初是好奇影子的存在,妈妈发现他的兴趣后,开始在不同的时间陪他看影子,给他讲影子的原理,让他在玩耍中学到知识。

后来,随着徐立的长大,妈妈都会尽量满足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重视他的每一个问题,能回答的尽量回答,一时不能回答的,陪他一起查资料找答案。妈妈给徐立准备了大量的书籍,并鼓励他自己动手做实验。为了开阔徐立的视野,妈妈带着他四处游历,每到一处,科技馆和博物馆都是必去的地方。有了这些经历,徐立的求知欲越发旺盛,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妈妈说,也许孩子并不一定能事事明白,对所读的书也不一定完全能读懂,但他的求知欲却是宝贵的东西,需要父母好好地呵护。

后来,徐立在他11岁的时候参加了省里的科技知识竞赛,获得了特等奖。他说:“这种比赛不需要复习,全靠日常的积累。”看来,还是徐立的求知欲帮助他取得了好成绩。

【教育启示】

徐立有一位好妈妈。这位母亲重视孩子从小就有的好奇心,通过她的引导与教育诱发出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学得更多,成长得更快。

求知欲,就是对知识的学习有一种内在的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周围事物会好奇好问,对他不了解的知识都想要弄个明白。父母应当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保护好他的好奇心,并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对未知产生求知的渴望。孩子只有对知识的学习有持续而强烈的追求欲望,他才能将知识学会学好,才能为他未来的成长打下深厚的根基。

同时,求知欲还能让孩子专注于学习,对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与思维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而且,对孩子求知欲的诱发过程,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方向与学习重点,这将有助于孩子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因此,父母应当重视诱发孩子的求知欲。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体会到知识的作用

孩子的求知欲很旺盛,同时也很随意。他所想要知道的东西有很多,内容与方向都不固定。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首先掌握孩子的知识范围,看他都学会了哪些知识,然后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与沟通中,设法让孩子运用到他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从而让他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作用。

6岁的女儿从来没见过鹅,爸爸带她到乡下玩的时候,两人在池塘里看见了一只大白鹅。爸爸问女儿:“你猜,鹅的脚掌是什么颜色的呢?”

女儿想了想说:“一定也是白色的。”

爸爸笑笑:“你在学校里学过一首古诗,叫《咏鹅》,对吗?”

女儿点点头,眼睛还是没离开那只鹅。爸爸接着说:“里面有一句诗,‘白掌拨清波’是吧?”

女儿立刻大笑起来:“爸爸错了!是‘红掌拨清波’。”

爸爸继续说道:“哦,这样啊!我的女儿也越懂越多了。那你想不想知道更多关于鹅的事情?”

“当然想!”女儿点着头说。

爸爸说:“那我们就去查查书,看看这鹅身上还有什么好玩儿的事情吧!”

“好!”女儿非常兴奋地回应。

父母应该注意观察,时常留心,像故事中的那位父亲一样,对孩子周围发生的事情尽量用孩子所熟悉和掌握的知识来解释,并对孩子加以引导,以此来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渴望,进而诱发他的求知欲。

建议二、赞美孩子的求知欲望

当孩子表现出对某些事物的求知欲望的时候,需要父母给予赞美,因为这是对孩子求知欲的最好的营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