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4697100000005

第5章 激励的前提是信任与尊重(4)

父母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的兴趣是在浪费时间、浪费资源,孩子的任何一个尝试和经历都不会是浪费,孩子一定会从中有所感悟和提升。所以,当父母看到孩子又换了一个爱好时,不是说:“你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个常性。”与其父母说这样的话,不如悄悄地观察孩子在这个新的爱好中表现出了哪些特质、哪些天赋。

建议三、努力发现孩子的天赋

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材,关键在于父母有没有发现孩子的天赋,并给予培养。平日里,父母应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和多种多样的体验,通过观察孩子对不同事物的反应,可以发现孩子对于某个领域的兴趣,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卓越的能力。

比如,有的孩子能按曲调唱歌,听到乐曲就很专注,他就有可能有音乐天赋;而有的孩子很少迷路,对色彩很敏感,说明他有美术天赋;有的孩子做事有条不紊,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说明他有数学天赋;有的孩子特别会讲故事,语言表达很流利,说明他有语言天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所在,关键在父母是否能细心发现。

建议四、尽可能为孩子发挥天赋创造条件

当父母在孩子的爱好中发现孩子的天赋时,请给予大力的支持。孩子一旦感受到父母认同自己的特长,孩子就会以特别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爱好。比如,孩子喜欢讲故事,如果听到父母说:“我发现,你在语言方面很有天赋啊!”孩子就会试图把最流畅的表达展现给父母。如果父母能够进一步为孩子提供学习语言的条件和环境,孩子会更加投入。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从小对生活就显示出诗人般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母亲深信只要教育得法,儿子将来一定能在文学事业上有所成就。

莫泊桑13岁时进了神学院读书,但是他却爱上了写诗歌。母亲知道后,非但没有批评他,而且还将他写过的大量诗稿一一过目,并加以修改和整理。后来,母亲为了帮助他提高写作水平,就找到当地一位著名诗人,请他辅导莫泊桑的写作。当这位诗人不幸猝然谢世后,母亲又去请自己的挚友——著名的文学家福楼拜指导儿子写作。于是,福楼拜一路帮助莫泊桑走上了成功之路。

没有母亲的大力支持,莫泊桑就不会有如此的成就。而且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被称为“史格马利翁效应”的现象,就是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期待时,他的能力就会达到被期待的标准。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大力支持,就是在激发孩子前进的脚步。很多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大都是在家庭和父母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由此可以说明,孩子的成就高低跟父母支持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所以,父母应尽可能地为孩子的爱好提供条件,让孩子的天赋得到最大的发挥。

建议五、理智引导孩子在兴趣方面有所发挥

世界上不是每一个人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办法把自己的兴趣和事业融为一体。如果父母能够发现孩子的天赋,支持孩子的爱好,并且一路扶持孩子在兴趣中有所作为,那孩子的一生无疑是幸福的。

当然,孩子在前进的过程中会有彷徨、无助、迷茫的时候,此时,父母要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给孩子鼓励、给孩子打气。当孩子在兴趣方面因取得成绩而骄傲时,父母就要防止孩子在自满中迷失自己。这样,孩子才能在兴趣方面走得更长远,才可以把事业做得更出色。

【教育箴言】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父母尊重孩子的爱好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而兴趣爱好就像树种,如果父母一定要让松树种长成果树,那无疑是违背了孩子的天性。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爱好,放手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中体会快乐、体会成长。

6.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

孩子无论年龄大小,都会有自己的思想,会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反应。父母如果懂得尊重孩子意愿和想法,就是在尊重孩子本有的个性,得到尊重的孩子,也会尊重自己,更会懂得尊重别人。那么,孩子周围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被尊重的自由。

【经典事例】

黄茜上初中二年级,母亲希望她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就打算给她请一个家教,帮助她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当母亲征求她的意见时,她说:“妈妈,我觉得没有必要请家教,因为我学习又不差。”

母亲说:“不是因为你差,才给你请家教,而是让家教帮你在学习上有所进步。”

女儿想想说:“妈妈,我们老师说过,请家教也有弊病。有的同学原本上课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是,因为请了家教就觉得‘反正有家教帮我补课’,于是就不专心听讲了,所以,还是别请了。”

“嗯,对,有这个因素,而且你也有可能受到这个因素的干扰,对不对?”母亲回应道。

“是啊,我有时候没听懂的,下课赶快问同学,这要是请了家教,我就不问同学了,见了家教说不定也忘了呢!何况,请家教不是也费钱嘛!”

母亲哈哈哈大笑起来,说:“你是为了给我省钱啊!”

女儿说:“也不是,我觉得现在没必要啊,我能够自主学习!”

“嗯,看来我的女儿很了解自己,学习也有主动性,请家教对你来说也许不是件好事。那好吧,尊重你的想法。我还是希望你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啊!”

【教育启示】

这位母亲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通过交谈了解到孩子的主见,并最终尊重了孩子的意愿,这也使孩子感受到了来自母亲的信任。很多时候,孩子努力的动力,不是父母催逼出来的,反而是父母的信任激发了孩子的斗志,孩子会带着这份信任不断前进。

其实,父母教育孩子的基础是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良好关系的建立一定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人与人最基本的尊重就是尊重对方的意愿,允许对方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当父母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孩子的时候,孩子是感受不到被尊重的。这样长大后的孩子,不会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而总是会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想法执行,这种强势的态度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很大阻碍。所以,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彼此尊重、平等交流时,孩子自然就学会了与人相处之道。

何况,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理想教育的核心是给予孩子充分发扬自己个性的机会。而落实理想教育的前提,就是父母以平等的心态尊重孩子,特别是父母要放下架子,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孩子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做主,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创造力也会得以发挥。

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一定要落实在生活的点滴处。

【教育建议】

建议一、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观点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希望孩子是最乖的、最听话的。可是试想,如果孩子从来没有自己的想法,毫无主见地顺从父母的意思,长久下去,孩子会失去辨别事非的能力,变成一个盲从者,这一定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初衷。所以,父母一定要允许孩子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这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表现。

一位语文老师这样描述她给一年级孩子上课的经历:

今天的课程是《两只鸟蛋》,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又送还鸟蛋的事。整个课程将要接近尾声时,我问孩子们:“你喜欢文中的这个小男孩吗?”大家齐声说:“喜欢!”可在这“喜欢”的声中,我明显的听到一个男孩说“不喜欢”。

以前也有这种现象,我总是会不高兴起来,并批评那个“唱反调”的孩子。可是,今天又有一个孩子也来和我唱“反调”,我先压住了情绪,然后满脸微笑的走到那个孩子面前问他:“你为什么不喜欢那个小男孩?”起先他不敢正视我,怕我批评他。

看他有所顾忌,我就亲切得对他说:“没关系,你说吧!说出自己不喜欢这个小男孩的理由。”

结果,他小声地说:“因为……因为他没有爱心,把鸟蛋拿去玩。”

这下我明白了,于是对他说:“是啊,起先这个小男孩是这样做的,但是听了妈妈的劝说和教导,他最后又是怎样做的?”

男孩回答道:“听了妈妈的话,他把鸟蛋送还了。”

“是啊!最后他改掉了坏毛病,成了一个好孩子。你还喜欢这时的他吗?”被我这么一说,这个孩子改口说:“喜欢。”

这种认可是发自孩子内心的接受,而不是老师强迫的。

所以,孩子持有不同观点都是有原因的。当父母和老师知道孩子的理由时,会觉得孩子没错,而是自己思路过于狭窄。当父母每一次询问孩子任何问题时,是不是心中已经期待孩子做出符合父母内心想法的回答?如果父母有这种期待,难免会失望。因为,孩子的纯真就在于他敢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想法。而我们教育出的孩子不是谁的屈从者,而是有自己观点,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人。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天性压制住,因为孩子还要用他灵活的大脑去创造属于他自己的未来。

建议二、让孩子自由选择

孩子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会时时刻刻表现在生活的每一处,父母应该让孩子有基本的选择权。在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中,父母有没有一定要让孩子穿某件衣服,或者总是劝说孩子一定要吃某种食物。当然,父母可能有这样做的理由,但是,父母是否感觉到孩子被强迫的痛苦。

李娟上小学4年级,一个清早,母亲拿来了绿色的衣服,准备让她穿上去上学。但是,她执意不穿这件衣服,说想穿紫色的那件。母亲告诉她:“紫色的衣服昨晚洗了,今早还没有完全干,如果穿上会感冒的。”

小娟摸了摸紫色的衣服,认为虽然有点潮气,但是完全可以穿。于是,母女俩就为穿什么衣服互不相让。后来,母亲气急了,就动手打了她,她放声大哭,搞得邻居都来劝说。最终,小娟拖着哭腔穿上了绿衣服,很不情愿地上学去,结果还迟到了。

后来,这位母亲自己说道:“又何必呢?搞得惊天动地的,就让她穿紫色的呗,要是真的感冒了,她就知道我说的是对的了,以后,她自然会听话。”

的确,孩子的选择有时不一定是合理的,如果父母能给孩子讲清道理并让孩子接受,自然是好事。但是,孩子如果一定要一意孤行,父母不如尊重他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其中的利与弊。所以,让孩子在自己的选择中感受成长。

建议三、有些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做主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孩子一路成长过来肯定要面临很多选择。此时,父母千万不要取消孩子发言的资格,而直接替孩子做安排。父母该听听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一点建议,让孩子自己做主。

王冉上小学5年级,班级竞选班干部,她回家征求父母的意见。父亲告诉她:“这件事情由你自己做主。”并且还从不同角度帮她做了分析。于是,王冉开始认真地准备竞选,然而,这一次她竞选失败了,但她并没有灰心,终于在第二次竞选中获得了成功。

之后的一段时间,她的情绪显得非常低落,学习成绩也有下降。原来,由于家离学校远了,路上要换乘公交车,有时耽误班级工作,老师批评了她,她的学习也因此受到影响,当班干部的热情也逐步下降。最终,她向父亲表示不想当班干部了。

父亲没有直接表示赞同或反对,而是说:“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妥善处理好这件事。”王冉后来辞去了班干部的工作,从此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学期末还被评为了区三好学生。

事实证明,每个孩子都有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潜在能力,父母给予孩子的机会越多,孩子就越学会为自己做主的事情负责。所以,父母不要剥夺孩子的自己的权利,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斟酌、去安排,这样,孩子才会更加健康地成长。

建议四、不要因尊重孩子而一味顺从

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是完全听从孩子的想法,而是提供给孩子一些合理的建议,并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孩子从中会有一些思考,思考后的孩子会懂得如何选择。但是,如果孩子的思路确实不对,父母就要引导孩子,说服孩子,帮助孩子做出正确地选择。

上小学5年级的小宝从幼儿园小班就开始学习舞蹈,对舞蹈也很有天赋的,不论从舞姿还是表情上,一直都受到舞蹈老师的表扬。在舞蹈兴趣班里,老师经常请她做小老师,还常常推荐她参加舞蹈比赛。

然而,5年级快结束的一段时间里,小宝回来对母亲说:“不想学跳舞了,太累了,还有些同学也不想跳了。”母亲觉得如果尊重小宝的想法,让她放弃舞蹈,太可惜了,但是如果坚持要求让她学,又怕她学习压力大。母亲也觉得很矛盾,于是请教了一位老师。

这位老师做了如下的回复:“尊重孩子的意见并不是说就一定要按照孩子的要求做。所谓尊重孩子的意见,其实就是接纳孩子的想法,然后和他一起分析,最后决定是否采纳。对孩子的意见,哪怕认为他说的是合理的,都应该和他一起分析,合理在哪里,不合理在哪里,怎么改进这个意见,这才是真正尊重。”

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不是一味地顺从,而是给予有意义的引导。父母在和孩子一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的重视与尊重。所以,无论遇到任何问题,父母应多与孩子交流,把真正建设性的意见提供给孩子,孩子会知道如何去做。

【教育箴言】

父母如果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就不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强迫孩子。只要父母有“按我说的做,就一定正确”的心理的话,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就是一句空话了。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尊重是通过平心静气地交流完成的,谈话的气氛一旦是舒缓的,无论谁服从了谁,大家彼此都是被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