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居家生活的500个魅力科学
4710300000053

第53章 急救(6)

正确使用止血带止血的方法是:不要在受伤位置的近端进行包扎。否则,会阻断静脉回流,而动脉却在继续供血,这样的话血不但止不住,还会越流越多。包扎应该在伤口远端进行,如手腕受伤就在手臂上进行包扎,并且绑扎的时间不能过长,每隔1小时松开止血带15分钟,再绑扎。以防止因绑扎肢体时间过长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死。此外,还可在一定要在显著的部位标明上止血带的时间。

不可强行给患者喂药

家属和伤病者本人在突然发病时出现慌乱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慌乱无措却无益于治疗。生活中,不少市民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在遇到家人紧急发病时,除了惊叫、哭喊,就是不知所措,或是拿来水和药强行给患者喂下。

正确做法:在遇到突发的伤病者时,一定要镇静。因为一旦患者家属出现慌乱无措,就会错失最佳的抢救时机。此外,在无法判断患者究竟身患何种疾病的情况下,患者家属切勿急于应对,例如,一些脑中风患者发病后应避免强行给药、服水,否则会造成患者窒息。

自己盲目送医院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市民出门打车越来越方便,不少市民在家中有了急症病人时,往往会紧张失措,急急忙忙地开车或者直接“打的”去医院。疏不知,对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突然发病,慌乱的家属总想着将患者赶紧送进医院,但是却不懂得如何搬运病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家属会抱起病人。这样,由于处理位置不当,反而增加患者的心血管负担,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专家提醒,心血管病的患者最好不要移动,如果病情严重或者昏迷,必须学会一些急救措施,或者等医生赶到。此外,骨折以及脊柱损伤的病人需要专业的固定和搬抬工具,烧伤病人要进行一些防止感染的简单处理和包扎,传染病人应有防护措施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这几种类型的病人都不宜自行送院。

不可直接用酒精来退烧

用酒精拭擦身体来降烧是很多家庭为发烧病人,尤其是小儿高烧时采用的降温措施。但医学专家提示,这种降温措施不安全。因为小儿皮肤的吸收能力较大人强,酒精更容易进入小儿体内,他们对酒精很敏感,容易损害内脏器官。其实,无论是小儿大人,降温时都最好采用物理降温法,以保证安全:

(1)冷敷法:这个方法简便易行,用冷毛巾敷在前额,毛巾变热后再用冷水浸后重新敷用。用冷水袋或冰袋敷效果较用冷毛巾敷前额要好。

(2)全身温水拭浴或泡澡:将宝宝衣物解开,用温水(37℃左右)毛巾搓揉全身或泡澡,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每次泡澡约10~15分钟,约4~6小时一次。

如果要使用酒精最好是将70%酒精兑自来水1/1,或75%酒精兑水1/2,亦可用二锅头酒兑水1/4,放在一个小碗中。擦浴时将门窗关好,用纱布或柔软小毛巾蘸碗中的酒精,擦患儿手心、脚心、腋窝和上臂内侧、前胸和大腿根部。稀释后的水温约为37~40℃,再擦拭四肢及背部。

若出现高烧情况,应当叫医师检查一下,或者到医院的急诊室就诊。

急救忌乱掐人中

病人出现急症时,错误的急救方法并不能达到抢救的效果,有些民间土法盲目“崇拜”掐人中。在人晕倒的时候掐人中穴,这个方法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在电影和电视剧中也屡见不鲜。但专家表示:掐人中只是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并不能救人。尤其是对心脏病人,乱掐人中只能是等死。

某女士因心脏病突发,晕倒在家,女儿记得掐人中能让患者苏醒,便一直掐着母亲的人中,直到急救车到家,可照样没能挽回她的命。

专家解释:人中沟是上嘴唇与鼻下部之间正中部的一条浅沟。因为这个穴位特别敏感,掐起来特别痛,能对病人造成强刺激,有促使其恢复知觉的作用。若掐人中,患者没反应,就应开放气道,进行下一个急救步骤,长时间掐人中反易延误抢救时机,轻者影响患者康复。

不要忽视小而深的伤口

生活中难免有磕磕碰碰,受点小伤司空见惯。但即使是小伤口,也需要认真处理,否则不仅伤口难以愈合,还会引起感染等并发症。

首先要清洁伤口。先在干净流动的冷水下冲洗伤口。用干净布蘸肥皂擦洗伤口周围的皮肤。注意不要把肥皂水弄到伤口里,否则会有刺痛。再用纱布或镊子把伤口里的脏东西清理干净。

接下来是止血。不要认为流血是坏事,少量流血可以帮助清洁伤口。如果想要快速止血,最好用一块干净的布附在一个硬一些的物体上压迫创口。如果伤口在四肢,把受伤的部位抬高,使它相对高于心脏,也可减少出血。

第三步是包扎。一般的小伤口,用创可贴即可。保持干燥和清洁,出现红、肿、痛等情况立即到医院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出现下列情况,要及时请医生处理:伤口里的脏东西无法清除干净;伤口不规则,边缘裂开,不易包扎;伤口很深;血液呈喷射状;用硬物压迫超过10分钟仍未止血;无法将边缘复原,需要缝合;伤口周围麻木,没有知觉;伤口颜色改变,变软,有红肿发炎迹象;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

鱼骨卡喉勿信食醋等土方

大多数人都会遇到被鱼骨卡住咽喉的麻烦事。通常大家都会采取喝醋、吞米饭等各种招数来对付鱼骨卡喉,但实际上,如果发生鱼骨卡喉,千万不能靠强行吞咽食物进行处理,因为很可能导致鱼骨所卡角度更严重,给医生的处理造成更多麻烦。鱼骨卡喉时,吞咽大的干饭团,对小的鱼骨可能会有效,但稍大一些的鱼骨会因挤压而刺得更深,甚至使原来可以看见并取出的鱼骨难以发现。

喝醋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醋里的醋酸成分浓度只有3%,对软化鱼骨中的钙的作用不大。实验把鱼骨放入醋中泡一天一夜,鱼骨也不会变软,所以,喝醋的治疗作用基本就是心理安慰而已。

此时,应立即停止就餐,尽快取出鱼骨。反之,如果鱼骨长期停留在咽喉部,会导致发炎、水肿、化脓。正确的做法是:张大嘴发“啊”的声音,借助光线或手电筒看清鱼骨,再用镊子夹出;若未发现鱼骨,则鱼骨可能卡在更深的喉咽部,需要到医院就诊。鱼骨取出后,在短时间内仍然会有咽喉部异物感,这是局部黏膜被擦伤的缘故,不必介意。

专家建议,如遇到鱼骨等异物卡喉,尤其是幼儿喉管纤细、气道发育未完全,千万不能随意使用偏方治疗,最安全的做法还是尽快就医,让医生通过专业手段取出。

小飞虫进耳道不可乱掏

夏天是小飞虫滋扰人们最甚的季节,稍有不慎,飞虫还会进入人的耳道。此时,人们往往会乱掏一气。专家提醒,小飞虫飞进耳朵乱掏最有可能损害听力。

人的外耳道是一条一端开口的管道,长约2。5至3厘米。许多小虫尤其是小飞蛾、蚊子容易飞进耳朵里,这些虫子在耳道内爬行或飞动捣乱时,往往会给人们带来难以忍受的轰隆耳鸣声和疼痛。当飞虫触及到耳道深处的鼓膜时,还会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你不断地触动耳道或耳廓,只会使耳道内的小虫受到刺激向里乱飞乱爬,更增加痛苦。严重的会引起鼓膜外伤,损坏听小骨,影响听力。用掏耳勺乱掏也容易损伤鼓膜。

正确的做法是:到黑暗的地方,用手电光照着耳道,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用光引出飞虫。也可以在耳道内滴几滴烹调油,使飞虫的翅膀浸湿而无法张开,再用耳勺将虫掏出耳道。若上述方法不奏效,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扭伤别立刻抹正红花油

扭伤后马上用正红花油,对扭伤处进行涂抹,并揉搓,却发现涂抹、揉搓后没多久,扭伤的地方就肿胀得更厉害了。

这是因为,在损伤的急性期即24小时内,皮下软组织周围的小血管会发生破裂。此时,如果涂抹正红花油等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揉搓,就会加重局部的血液渗出,从而使肿胀加重。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扭伤呢?在扭伤的急性期,可以使用毛巾包一些冰块,对扭伤处进行局部冷敷;同时避免过多活动,严禁热敷,也不可涂抹活血化瘀药物以及进行揉搓;急性期过后即24小时后,扭伤局部会进入血肿吸收和组织修复期,这时才可以使用正红花油等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每天涂抹患处4~6次。

若扭伤处皮肤出现破溃,则不要使用正红花油;使用后皮肤发生过敏者,也应立即停止使用。

大多数轻微扭伤者经过上述治疗,再配合扭伤局部适当的休息,一般一周后即可痊愈,但用药三天症状仍然没有缓解者,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急性腹痛难忍就吃止痛药

由于止痛药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很多人在急性腹痛难忍之时,都会在没有就医的情况下就先服止痛药止痛。虽然,各种止痛药物虽然能暂时缓解腹痛,但不能制止病变的进展。盲目应用止痛药物,往往适得其反,掩盖症状,影响及时诊断而延误治疗。

腹痛是日常中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夏季尤其多见。

引起腹痛的原因众多,在患内科消化道和其他系统的疾病时,如肠痉挛,胃炎,肠炎,溃疡病,便秘,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过敏性紫癜等,往往自诉腹痛。许多外科急腹症如急性肠套叠,肠梗阻,急性尾阑炎,腹膜炎,卵巢囊肿扭转等,腹痛是一个主要的症状。

因此,出现腹痛时,必须查找是什么疾病引起腹痛。急腹症病情复杂,大多需及时手术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由于一般患者不了解医学知识,可能病情一时难以确定,需及时到附近医院就诊,以便尽早确定腹痛的原因。

因此,在未能排除外科急腹症,明确引起腹痛的原因时,要慎用止痛药物。

脑溢血急救忌“震动”

有人把脑溢血比喻为人脑内的一次“地震”。如未及时得到救治,可在数小时内死亡。然而,在日常的救护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病人家属采取了极其错误的做法,结果使病人的病情立即加重、恶化,甚至死亡。如为了弄醒病人,家属猛烈拍打其肩膀,摇动其头部;随意翻转、搬动、拖拉病人;在病人耳边高声呼叫其名字或失声痛哭等。以上做法只会使已破裂的大脑血管裂口增大,出血量增加,脑压升高,病情必然迅速恶化。

因此,对脑溢血病人,应当采取如下急救措施:

(1)病人家属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感情,切勿大声叫喊、哭闹或随意搬运或颠簸病人,病人周围环境应保持安静避光,减少声音的刺激。同时,应专人看管,以免因躁动而坠床。

(2)病人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枕后不放枕头。将病人领口解开,用纱布包住病人舌头拉出,及时清除口腔内的粘液、分泌物和呕吐物,以保持气道通畅。

(3)用冰袋或冷水毛巾敷在病人前额,以利止血和降低颅内压;搬运病人动作要轻。途中仍需不断清除病人口腔内分泌物、痰液和其他异物,注意保持气道通畅。

心脏病家庭急救3误区

误区1:遇到突发心脏病患者时,在患者心脏处进行按压。

胸腔按压,是使心脏复苏的方法之一。受专门培训的人员才能掌握这项专业的按压方法,但目前在我国此项培训还没有广泛地开展。如果仅凭简单的文字介绍,凭感觉模仿动作,不仅意义有限,相反会对患者起到副作用,造成肋骨和胸骨骨折,引发局部血管出血,甚至把肺压破。

误区2:心脏病患者在家中突发心脏病后,家属立即让患者吸氧。

对于有生命危险的心脏突然停跳的患者,吸氧是没有帮助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医生对患者使用除颤器。

误区3:服用阿司匹林对发病中的心脏病患者有急救作用。

由于阿司匹林能抗血小板,减少血凝和血栓的形成,因此大部分心脏病患者通过长期服用该药来预防心脏病。但阿司匹林没有急救作用,且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对突发心脏病患者,正确的急救方法是先让患者平卧,以防脑缺血,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医生的专业治疗。没有心脏病史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和中年男性,当发生胸痛及上腹部疼痛时,不要一味忍耐,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