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快乐老人不生病
4718300000028

第28章 阿Q术——不学精神胜利法,日子没法过

我认为精神胜利法,是弱者(谁又不是弱者?)发明的最了不起的生存法则。

世人都道阿Q傻,自欺欺人乐哈哈;我道Q哥并不傻,若不自嘲等死呀?

有位大师的文章说:自鲁迅写了《阿Q正传》之后,好像鲁迅把精神胜利法正式授权给了阿Q。阿Q获得了专利之后,就成了具有民族劣根的典型代表。

精神胜利法也成了中华民族的恶劣品质,即中华民族的一个典型劣根。多少人对它横眉冷对,严厉声讨,盼及早予以铲除。从此精神胜利法便被贴上了无形的禁用标签。

如果谁用了精神胜利法,就是在使用中国的垃圾思想武器,谁就会受到人们的嘲笑和讽刺。没有人说我经常运用精神胜利法的。精神胜利法好像在中国也就不敢存在了,谁用,准把你说成是阿Q的子孙,让你羞愧难当。

这实在让阿Q的子孙们大为苦恼。想想也是,像阿Q这样既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政治地位,生活在社会底层,处处受人歧视的人,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他还能从那里再去取得胜利呢?

如果一生中没有胜利,全是失败,如果失败了就只能表现出一脸的愁苦,而不能精神胜利,那还不是就剩下了自杀这一条路吗?

单为了中国的阿Q们,精神胜利法也是不能禁用的,况且精神胜利法还不仅仅是阿Q们的思想武器。从古至今,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都离它不得,没有人不在用它,如此说来,它是真的难以铲除的。

什么是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就是在无法取得实质性胜利的情况下,避开实质性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寻找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人,谁也难免失败,失败了寻求解脱是人的本性。

这样,应用精神胜利法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当初曹孟德赤壁之战从华容道奔逃时,每到一处险峻之地,就放声大笑说,孔明用兵不过如此,如果在这里埋伏一支人马,我命休矣。

在曹操失败得如此狼狈的情况下,采用了精神胜利法。不管罗贯中对曹操的这段描写是对曹操的褒奖还是对它的贬斥,但人们在津津乐道地讲述这段著名的故事时,很少人对曹操表示出不屑的,倒是对他的豁达和自信充满了钦佩。

当初,韩信受胯下之辱,自己封侯发达之后,又找到了当年侮辱自己的那个小子,他不仅没有给予报复,一刀宰了他,去取得实质上的胜利,而且以怨报德,又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官职。这也是韩信采取的精神胜利法。

你想,一个堂堂的齐王,如果去取得一个普通百姓的胜利,这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曲钻胯下,又是奇耻大辱,又是他耿耿不能忘怀。了结这桩事件也许采取精神胜利比取得实质性的胜利更有意义。这可以表现自己的大度和宽容,这实在是一种精明的策略。好像当初的胯下之辱,本就是他不与小人计较的行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精神胜利法也是常用的。知足者长乐,就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既然有无法实现的愿望,那就满足现状得了,知足便没有烦恼。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既然比上不足会徒增烦恼,何必不比下有余,拎快乐而活。

平时所谓的“常想一二”,其实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既然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到底还有一二是如意的,那我们就常用这一二来慰籍心灵吧。

毕淑敏有篇文章叫《提醒幸福》,其中说,幸福是心灵的感受。只要有意识存在,好像谁也抵挡不住我的幸福。

当有人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都会前往表示安慰:一是让人想开一点,二是为他点燃新的希望之火。想开点就是从精神上去得到解脱,点燃他的希望之火就是让他重新获得精神寄托。这实际上也是在帮助他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仔细一想,精神胜利法原来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对自己优点的认识和肯定,是对不幸和灾难的放弃,是对一种不合理义名利的舍得,是一种智慧的取舍。

阿Q精神胜利法与阿Q养生法

把鲁迅笔下的一个草莽小民阿Q,同养生之道挂钩,很可能会写出满纸荒唐言,结果招来一片哄笑声。

话题是由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引起的。

一日,同一楼道周君之妻严某,与对门李某夫妇因楼道堆物小事发生口解。张氏夫妇以高八度二重唱推出系列污言秽语,严某不善相骂,一口难敌两嘴,急盼丈夫援助。熟料周君一言不发,拉着妻子进居室,关上房门,拿出《智取威虎山》音带,置入卡座,顿时,“穿林海,跨雪原……”声振楼板。张氏夫妻感到无趣,也自行退入房中。杨君得意地对妻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严某嗔道:“好个屁,阿Q精神!”周君笑道:“人有时候需要有点阿Q精神,它可以调节情绪,化有气为无气。这是一种非常实惠的“养生之道”。

真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鲁迅先生在塑造“阿Q”这个人物时,大概不曾想到会无意中制造出一个副产品——“阿Q养生法”。人们对阿Q精神胜利法,几十年来有贬无褒。但是,若不涉及重大是非问题,单从养生保健这个小角度看,“精神胜利法”确实有益于调节心态平衡,有利于化解侵入心头的种种烦恼。

所以说,阿Q养生法乃是民众根据实际生活,对精神胜利进行“医学改造”,去芜存精,反为正用,总结出来的民间养生土方。

阿Q养生法的精髓在于“宽容”两字。纵观世上长寿之人可以发现,他们之中几乎无一不是心胸宽阔,豁达大度者。

民间常听到人说:真是活活气死人。人之所以会被气死,主观原因就是心胸狭窄气量小。

三国时代的东吴名将周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周瑜之才完全可与诸葛亮媲美,但他的心胸未免欠宽。因此在诸葛亮的攻心战下,被三气而英年早逝,直到临终还发出“即生瑜,何生亮”的长叹。孔明的攻心战用在周瑜身上屡试不爽,而用在司马懿身上就难奏效,原因就在老司马的心理素质比周瑜好得多。

尽管孔明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女衣”对他进行羞辱,激他出兵,但司马懿照样能忍受,不但笑着对部下说:“孔明视我为妇人焉”;而且宽待来使,若无其事,继续按兵不动。司马懿的这种对羞辱付之一笑的修养功夫,不有点近似阿Q精神吗?

人与人之间仍难免会发生一些纯属人民内部矛盾的小磨擦。如相互不能宽容,必定会气出病来。这种宽容的基础就是理解。

理解万岁。能理解一切,就会谅解一切,便会宽容起来。现在有些人火气很大,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便会引发出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甚至闹出人命案。公交车上挤一下,马路上碰一下,毫无损伤,但有的人会因此争个不停,吵个不休。有人还会把气带回家中,结果惹得肝气不达,胃气不和,血压升高,心动过速,五体不宁。问题就在于缺乏理解精神。

理解往往意味着让步,甚至吃亏。先哲教导我们,处世以让一步为高,对人宽一分是福不是祸。民间也有“吃亏就是便宜”的说法。

这些经验,实际上都包含让步、理解等一系列健康心理的素质,并借此达到我国哲人林语堂所说的“怡然自得乐,潇洒对人生,淡泊以明志,豁达心宽容”的境界,使精神心理常处安然舒适状态。在这方面阿Q精神中的容忍两字确能助人一臂之力。

国外有项研究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之一。与他人相处和睦者的预期寿命,比人际关系紧张者,相对来说要长得多。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就是要宽容,要理解。宽容、理解是美德,人与人之间如能相相互宽容、理解,这世界也许更适于生活,这世界长寿者也会越来越多。

阿Q精神胜利法就是“看得开”

快乐是一种感觉。快乐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理解。这种想法,这种理解,归根到底就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洞穿,一种豁然开朗的洞穿,也就是常人所说的“看得开”。从根本上说:看得开才是快乐。

如果说“永远快乐”是用细碎的珠贝串起的一条缠绕生命的长链。“看得开”就是串联蕴藏快乐光泽的颗颗珠贝的线。

老齐曾是一家有400名员工的企业主,连续两次决策失误,企业黄了。后又借了2万元开了个土产杂货店,没多久被一把大火烧光。老伴急火攻心脑出血,幸好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

老齐每天早晨用车推着老伴在公园转一圈儿,哪儿风景好,哪儿有好看的就推着老伴往哪儿去。这一圈儿遛下来要两个多小时。然后在路上买早点,服侍老伴吃完早饭,自己便扛着板凳上街去磨剪子菜刀。

老齐经历了大起大落,把什么都看淡了,越穷越简单,简单了负担就少,人反而更豁达。只要有老伴在,他的房子就是家。有家,自己的心就有地方存放。心放好了,别的东西都丢了也不怕。

其实要想获得快乐很简单,那就是要有宽容、平和、进取、知足之心。歌德曾说:“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人之快乐,全在于心之快乐。只要对生活不去埋怨,对他人不去指责,对自己不选择后悔,尽力把目前的事情做好,忘记“昨天”,过好“今天”,憧憬“明天”。

生活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变化,太阳也不会因你的痛苦而不放光芒,地球也不会因你的烦恼而不运转,不必想得太远,也不必想得那么复杂,饭要一口口地吃,路要一步步地走,要让自己永远处于快乐的状态。快乐无处不在,快乐无处不有,学会快乐,学会自己找快乐,学会自己获得快乐,那么你的生活就会更幸福,你的明天就会更美好,你的人生就会更加绚丽多彩。

“看得开”是心理平衡的杠杆,并非消极看透人生。如果把人看得太透,从生到死,一览无余,生命就会变的毫无意义,甚至生和死都可以画等号了。那些自杀的人,大概就是生等同与死,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得开”有更深的含义。它决不以无以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为雅致,以自甘堕落,满不在乎为清高。无论在什么境况,什么痛苦面前,既不把名利作为惟一的精神支柱,也决不失去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事业的满腔热忱,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对身边的美的细心品味。苏东坡光照千古的前后《赤壁赋》等绝唱写于最失意的黄州,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豪迈也出自不毛之地——正是这种始终不渝地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看得开”,成就了一位集诗、词、散文于一体的文学史上的大家。

由此可见,“看得开”是一个超越个人“小我”而投入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我”之中的通达大度,是“知足更励前,知止以不止”的拼搏进取,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安之若素,水波不兴——这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正显示了一个人的定力与操守,大智大勇。

看得开,是一种心态的反映,心理学家认为,学会保持最佳的心态,就好像一条鱼,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社会、家庭、生活的海洋。社会犹如一座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底层的总是多数。身处底层,并不说明你无能,更不说明你无德,谁都不一定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这要取决许多客观条件。

生活中我们有许多的理由快乐:

我们有着灿烂的阳光,千姿百态的花儿,有着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有着甜蜜的梦。我常认为,这些,才是构成生活精彩的主要成份,这才是生活的快乐之本。

试想一想,如果生活缺少了灿烂的阳光,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试想一想,如果生活缺少了春夏秋冬的轮回,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

看得开说起来轻松,实行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现实的诱惑不经过一番灵魂的拚搏,是难以挡得住的。哪怕你有多高的道德文化修养,修炼得如何老到,你毕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无论哪个社会,都充斥着不公平,不公平的事落到你头上,你就会心理不平衡,就可能夜晚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不成寐。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人生呢?

看得开并非彻底看透人生。把人生看的太透,丛生到死,一览无余,人生就变得毫无意思,甚至生和死都可以划等号了。把人生看的太透的,毕竟是少数。他们说“看破红尘”,其实多属自以为是。

人们都说,戴面纱的阿拉伯少女迷人。看待人生,应隔着一层面纱,这层面纱由世界的无限性织成,透过它时时产生美好的遐想,总有目标在吸引自己下去,又不纠缠于眼前的得失。这层面纱便是看得开。看得开并不是由于无望而消极沉沦,自我麻醉,更不是因绝望而死于生,而是对生活的热爱消融了诸多不如意,始终保持开朗的心境。

看得开,虽是个人对待生活的境界,也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个健康社会,能让人即对名利看得开,又对人生充满希望,让大家有自我实现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而这样的社会是由身心健全的人合力创建的。

把老伴唠叨当“歌声”

“老伴的唠叨当歌声?”老刘头一听就感到此话新鲜活泼,意深味浓。不是吗,老刘头常碰到要好的老友,当他失去老伴时,都会伤心地对我说:“……她走了,再也没人在我耳边唠唠叨叨了……”一位老友得了老年痴呆症,叫老伴做“娘”!老伴气得啼笑皆非。后来老头子走了,她哭泣着对我说:“有老头子在,我回家总有人叫我一声‘娘’,现在他的声音消逝了。剩下的只有我孤独的回忆和追思。”

是啊!老夫老妻就是这样,常常碰碰磕磕,吵吵闹闹,嫌他唠唠叨叨。一旦失去又痛不欲生,悔之晚矣!老刘头想:还是在有生之年,老夫老妻互敬互让,和睦相处,把“老伴唠叨当歌声”好!

老刘头把“老伴唠叨当歌声”后,老伴再唠唠叨叨时,他却满脸笑容,侧耳倾听。这样多次后,老伴觉察到了。她在一次唠叨后,突然笑着问我:“老头,我罗里罗嗦时,你怎么不吵不叫,脸上还挂着笑?”老刘头哈哈大笑说:“老婆子,你不是唠叨,你是在唱歌呀!我把你的唠叨当歌听,我俩的人生已经过去三分之二多了,再不听听你像唱歌一样的唠叨声,到时候想听也听不到了……”

老伴听了老刘头的话,仿佛顿时大彻大悟了。自此以后,她的唠叨慢慢减少了,而对老刘头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却增加了。这俩老夫老妻的生活过得情如丝,爱似蜜……

冯骥才说:“人生需要智慧,更需要宽容,要懂得在必要的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尤其老年人,一定要注意游刃有余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