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快乐老人不生病
4718300000007

第7章 知足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古人说得好,“知足者常乐”。清人胡澹庵所编《解人颐》一书中的一首《知足歌》是这样写的:

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

思量悲难苦,平安便是福。

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

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

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

我劝世人,不可不知足。

很显然,这首《知足歌》告诉人们一个最简单、最纯朴的生活哲理,知足,是人们生活之大福。

对于进入老年阶段的人来说,知足的心态当然是必需的,因为只有知足,才能“常乐”;只有知足,才能保持一种轻松、和谐、平静的境界。知足了,才没有了年轻时那种不甘人后,事事处处想争先的劲儿。

人生的大戏演到了结尾,最乐于接受的结局是皆大欢喜,在个人的财富储柜中,能衣食无忧,足矣;能进到小康,则是意外之喜,拥有太多,反而是累赘和包袱。能时常这样劝慰自己,能听得进别人类似的劝戒,那就证明自己进入了一种“无为而治”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对于老年人,绝对是一种福音。

知足是福

幸福在哪里?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在苦苦寻觅。可悲的是,有些老年人辛辛苦苦找了一辈子都没有结果,退休了还整天在烦恼、苦闷、牢骚中度过……

其实幸福就在你身边,一位经济学家说过,我们越来越富,但是体会不到幸福,原因是我们总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相比。幸福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古人说知足之人即使卧在地上犹知快乐,不知足者就是处在天堂也不会称心如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巴尔的摩哲人》一书的编辑曼肯曾经指出,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情非常简单,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人,与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总在做相反的事。美国教授弗兰克做过调查:你是愿意自己挣11万美元,其他人挣20万美元,还是愿意自己挣10万美元,而别人只挣8万美元呢?大部分美国人都选择了后者。

由此看来,幸福不幸福,取决于个人心态。纷繁的社会,相同的人生际遇,却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同样面对金色晚霞,有人叹息有人赞美。只要有阳光般明朗的人生态度,就会看花花有情,看树树可亲,看山山含笑,看水水怡人。

幸福从不嫌贫爱富,也不厚此薄彼。人生的不幸福不如意,常常因为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提过高要求或过分攀比所造成的。

幸福其实很简单,从狭义上讲,幸福就是早晨起来的一抹微笑,是回到家时爱人和子女给你泡上一杯热茶,是一声“您好”的亲切问候……从广义上讲,幸福就是有一个好的心态。得之是我幸,不得是我命,顺其自然,不必强求。这样,身在福中更知福,天天快乐如意、笑口常开、幸福美满。

一对老夫妻,经常在楼下的广场上散步。老两口相扶相携,如影随形,步态安详。他们脸上总是浮现着一种对生活的满足,大家都明白那是幸福的感觉,很实在的幸福。听人说老两口退休金加在一起只有400多元,那日子肯定免不了拮据。

老人家住两间屋,屋的墙上有一幅字,写的是《知福歌》,人生受尽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聪明就是福;思量饥寒苦,饱暖就是福;思量负累苦,逍遥就是福;思量离别苦,团圆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着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许多福;可惜世间人,几个会享福?我劝世间人,不要不知福。读完了它,也许你就读懂了老人。

在非洲的一个小镇,有一块快乐墓地。那里的坟墓墓碑上都刻着劝人快乐的碑文——

人生在世,不在于你干了什么,也不在于你是否成功或失败,千万别为一种目的折磨自己,那样会把自己弄得很不快乐。

不要老是感觉自己缺什么,只要快乐,你就什么都不缺。

自寻烦恼是人生最大的自我冤枉,你何必要冤枉自己呢?

行善吧!真诚地去帮助别人,这样你就会得到快乐,你会感到来自内心的一种亲切感,你就生活在快乐之中,你的人生因此而美丽。

这些碑文,可谓别出心裁,让人大开眼界。一般而言,多数墓碑大多刻上亡者的功绩、官位,极少有让人快乐的醒世良言。

人生在世,总要经历沟沟坎坎,遭遇急流险滩。当人走完短暂的人生之路时,总会对走过的路有所感,有所悟,这便是穷其一生的经验总结。用自己的人生总结昭示后人,让后人少犯或不犯自己犯过的错误,这是功德无量的事。而那种标榜成功的豪言、官位升迁的曲线,于后人无补。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总结,都是他人生之书的提要,让人们间接地吸取他的人生营养,使其脚步走得更稳当,过得更快乐。

上述劝人快乐的碑文,不啻为名人名言。仔细读读这些文字,让人如同置身于阳光下的花园之中,让人倍加珍惜充满阳光的生活,让人更加珍爱活着的幸福。

一句快乐碑文,是一个人的人生提要。活着的时候,每个人都应把人生提要写好。

时下,对生活体会不到幸福的老人并非鲜见。其实,幸福真的很简单。有例为证:一老人说:“医院里没有咱家病人,监狱里没有咱家犯人,日子就过得舒心幸福。”这位老人的幸福感就这么简单。又一日我去乡下探亲,见近七旬的四爷劳作了一上午,中午饭只是馒头蘸大酱,一口一口吃得津津有味。我上前说:“四爷,日子过得这么清贫呀?”四爷回我话说:“过去地主老财也没能天天吃白面馒头,现在的日子福着呢!”显而易见,四爷的幸福感是从比较中得来的。

美国作家亨利·曼肯说:“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情非常简单,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会增加。”

知足就是度,度就是分寸、智慧,更是水平。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人生。在知足人的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流。

当然,知足不是强调人生无为、不思进取。生活中不该你拥有或不是你的,你强求不来;是你的或该你拥有的,别人也拿不走。要争取你该争取的,追求你应该追求的,做到取舍有度,适可而止。

其实,世间值得人们喜爱的东西太多,面对太多太多的诱惑,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只是本能,而明白自己不需要什么才是人生的智慧。一位哲人说过:真正的幸福并非所拥有的多,而是所求的少。幸福就在一种时时惜福的心境里。

珍惜拥有,知足是福,是每一个老人都应该学会的生活智慧。

知足常乐

镇上有个老头,开着一家小店。小店因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顾客盈门。

一天,当会计师的小儿子回家来探望他。看见父亲把支票放在一个大信封内,把现金放在一个礼品盒里,把到期的账单都插到票插上……给人的印象随意而糊涂。儿子说:“老爸,你是怎样记账的?我实在搞不懂,像你这样,如何计算利润和成本呀?我替你设计一套现代化会计系统好吗?”

老头说:“不必了,孩子,我心里有数。你爷爷是个农民,他去世时,留给我的遗产是一间茅屋和一把锄头。如今,我有一个贤惠的老伴和三个成才的儿子:你哥哥是大学教授,你姐姐是记者,而你是一名注册会计师。我和你妈妈住在一所挺不错的房子里,还有一部汽车。我经营着一个商店,我不欠人家一分钱。”

老头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的会计方法挺简单,把这一切加起来,扣除那间茅屋和那把锄头,剩下的便都是利润。”

老人说,这是我的“快乐哲学”。

古人说:“布衣得暖胜衣锦,粗茶淡饭亦清甜。”无病无痛便是福,温饱无灾便是福,平平安安便是福,宁宁静静便是福。显然,这位老人,已经从滚滚红尘中超然淡出,他活得很从容。

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有个“六然”养生诀,其中第一“然”叫“自处超然”,是说自我感觉要超逸洒脱,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位老人,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去深刻感受发自内心的快乐,从而便有了怡然自乐乐无穷的心境。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不管西方还是东方,快乐的本源是一样的。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挥霍不尽的金钱,宝马香车,红粉佳人,可他却觉得自己不幸福。后来,他听说世上有一种幸福外套,无论谁穿上它都会幸福无比。国王就下决心要得到它,他走了很多地方也没有找到。这天,他来到一处村庄,就上前问道:“你这么快乐,一定是拥有幸福外套的人了?”“幸福外套?”农人嘲弄似地说:“就算给你,你也一定穿不上。”“为什么?”“因为你是一个贪婪的人,披的是欲望的衬衫,它一个劲儿地向外膨胀,你又怎能穿得上别的衣裳呢?”

只有扔掉欲望的衬衫,才能得到幸福的外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漂亮了还想更漂亮,钱多了还想更多些,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人的劣根性导致在永不“知止”的底线上挣扎,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一直可望而不可及。

人人皆有欲,有欲需有度,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别人能容忍的范畴里,这世界不是从此变得更美好更绚丽?

有个人特别羡慕别有骑马,他非常渴望有匹自己的马。他觉得骑马多潇洒,而用脚走路真是太麻烦太没意思了。别人告诉他,要想得到马,必须用用你的双腿来交换。这人听了,立刻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双腿。于是他得到了一匹马。这个人骑上了马的人真是太高兴了,马的奔驰带给他一种飞翔的梦一般的感觉。但是他渐渐地发现,人不能总骑在马背上,当他下马时,他才发现他今后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当我们想要很多很多幸福的时候,幸福是一个魔鬼;当我们“知止”的时候,幸福就是一个天使。俗话说:“退一步阳光大道,进一步死路一条。”知足者常乐。

人生在世要知足

如果不知足,布什总统会天天坐在白宫哭鼻子,因为他虽贵为总统,但同比尔·盖茨相比却还是个“穷人”。而比尔·盖茨呢,也会唉声叹气的,因为他连在白宫住一个晚上的资格都没有,钱财再多也枉然。

可以说,如果不能知足,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是有福的。

“不知足”的人,古已有之。正如清朝诗人胡澹庵写的一首打油诗《不知足》所说的那样: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要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面南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这首打油诗把某些人贪婪的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先哲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是,虚荣和生命,哪个更亲切?生命和财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丧失,哪个更有害?因此,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愈多,也必然损耗得愈多。而只有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可以拥有永久的幸福!

这其中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说明你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贪得无厌必然会使人身心俱疲,精力消耗过度,从而有损健康。放眼看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不正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吗?他们贪得无厌不知满足,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人财两空!

试问:你们认为一个拥有一千万的人和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哪个更幸福?大多数的人可能会说拥有一千万的人更幸福。

其实幸福生活的标准不能只是以物质的拥有来衡量的,无形的精神享受和健康的身体也是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举个例子:拥有一千万的人为了拥有这一千万,他的付出一般来讲肯定比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更多!比如为了得到一千万,他们会加更多的班,会参加更多不必要的应酬,会失去更多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会承受更多更大的压力等等,诸如此类,这难道不是一种损失吗?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和压力对人的健康是多么重要。

而只要赚五百万的人在这几方面不都失去的更少吗?如此一中和,可见一个拥有一千万的人并不见得比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更幸福!

先观古往,因贪得无厌而人财两亡的例子不计其数。东汉时的大将军梁冀,贪财贪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大凡想在仕途上腾达者,必须行贿于他,否则休想。他专权20多年,疯狂敛财,难计其数,用搜刮的钱财建造的私人苑囿绵延近千里。结果,不但30多万不义之财被没收国库,而且遭满门抄斩。再者,堪称第一贪的清朝权臣和珅,搜刮的财物价值白银达8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当时20年的国库收入,结果不到50岁就被送上了断头台,落了个人财两亡的可悲下场。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清东陵慈禧太后的墓里陪葬物特别多,生时要享受,死后也要享受,因此要多藏财物在地宫当中。但是,老子的话又应验了,正因为你“多藏”所以盗墓的人也马上盯住不放过,就盗挖,结果死了也不得安息啊!如果慈禧太后能看到后来这样盗挖她的墓穴,还会多藏吗?她也许会反思“我为什么这么惨?为什么死后还要‘多藏’?为什么就不知道老子的那句话‘多藏必厚亡’?”

富贵是好事,贪欲却是祸根,守住清贫是福分。

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人因为富有,便处心积虑防着别人。豪华住宅的防盗门换了又换,里外加锁;防盗网里一层外一层,焊了又焊。家养恶犬,高筑院墙,生怕别人沾光。疏远了乡亲邻里,疏远了生活情趣,意思不大,味道不美。为官者也不轻松,当好官、清官当然好;恪守清贫,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便是好官清官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清苦、廉洁、有政绩,受人尊敬。去世后,人民纪念他、怀念他、学习他。但是贪官赃官,正义的惩罚却紧紧跟在背后。他们腰缠万贯,穷奢极欲,但无时不胆战心惊、提心吊胆。曾在江西工作过的刘方仁,官至省委书记,官不可谓不大,后来竟成了贪官赃官,带给自己的是牢狱之苦。

倒是有些离、退休干部,每月几百元、千把元养老金,心甘情愿地守住这份清贫,心平气和地过着平安淡泊的生活,心里踏实。因为守住清贫就是守住了晚节,省去许许多多私欲引起的烦恼,不会有失落感,不会因此郁郁寡欢;不会迎逢阿谀,不会斤斤计较。不存在年老色衰的危险;不存在江郎才尽的尴尬。扪心自省,就会更深刻地感到,有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爱,有家庭的天伦之乐,有朋友的互相关心,就足够了。

人到老年来日已少,守住清贫地广天宽。不论生活的风雨最终馈于我们什么,这都无关紧要。守住清贫,才是真正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