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如何提高你的凝聚力
4719400000038

第38章 宽容与忍让(5)

齐国与鲁国相邻,由于国界绵延相连,武力冲突不断。齐桓公5年,齐国打败鲁国,鲁国只得割让自己一块土地求和。鲁王与将军曹沫一起前往齐国谈和。议谈中,曹沫突然站起来举起短剑抵在齐桓公胸前,以必死的眼光逼视着桓公说:“我鲁国是个小国,如今由于大王的侵略,国土越发狭小,无论如何请齐王退回所夺去的土地。”

“我答应。”桓公只得听命。

“那么,就在这里订下归还土地的盟约吧!”

由于短剑抵在桓公胸前,谁也不敢插手,于是签订了归还土地的盟约。

桓公为了保命才归还土地,并非真的要归还,于是在鲁王离去后,立即向群臣说:“盟约另行书写,绝不退出占领地,原有盟约无效。”此时管仲劝谏桓公道:“主君的心情我理解,但那样做必定因小失大。轻易破坏既定的法则,失信于诸侯,将会失去天下最重要的后盾,千万不要迷恋于这样的一小块土地。”

桓公立刻冷静下来,接受管仲的建议,收兵而返。这件事很快传到邻近诸侯的耳里,大家传颂齐王的果断,更敬畏桓公的英勇,齐国的信誉大大提高了。

齐国北方的燕国受到周边少数民族——山戎的攻打,求救于齐国。齐桓公出兵征讨山戎,燕王为了表示感谢,亲自把桓公送回齐国境内。这在当时是违反礼法的行为,因为越境送别只限于对侍公子。桓公便在自己与燕王之间挖了一道鸿沟,把燕王所到之齐地都给了燕国。

桓公赠给燕王一小块领土,小小的恩惠却被广为传诵,诸侯听说桓公所为,均归顺齐国,齐桓公霸业乃成。

“一年之计,如植谷。十年之计,如植树。终身之计,如植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为谷,一分耕耘十分收获是为权,一分耕耘百分收获是人才。”

这是管仲留给后世的著作《管子》中的一节。

管仲之所以能够当上宰相,这与他的好朋友鲍叔牙有很大关系。他们年轻时曾秘密约定辅佐齐建立霸业。当时在公子纠处当师傅的管仲对当小白师傅的饱叔牙说:“齐国必定是由纠或小白当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继承。很幸运,我们在这两个优秀的公子旁边当师傅。不管谁继承王位,我们都要合力辅助君主。”

结果,公子纠失败,桓公继位,因此鲍叔牙召来管仲,救了他的命,并且推荐他为宰相,遵守了彼此的约定。

鲍叔牙年轻时就发觉了密友管仲卓越超凡的才智,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有一次,两个人一起去做买卖,鲍叔牙将所得利益的三分之四送给管仲。因为管仲穷困,所以鲍叔牙认为这是应该的。又有一次,管仲为鲍叔牙做了一件事,反而使鲍叔牙陷入窘境,然而鲍叔牙关没有怨恨管仲。

由这些事,可以看出鲍叔牙对管仲有如家兄一般。而鲍叔牙本身也是个有才略的人,深谋远虑,处事恰如其分,正确无误,推荐管仲为相只是自己策略的转嫁而已。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齐桓公平定乱世成为开创霸业的先驱。

桓公在位43年,管仲在桓公死后两年也去世,这期间管仲一直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你无须负起任何责任,却把你的理想通过我来实现,你没有性命之忧就实现了理想。但是我能为天下做点事,也是应该无悔了。”管仲临终时对最好的朋友鲍叔牙说。

“我感谢你所做的一切,因为你使我没有性命之忧就实现了理想!”鲍叔牙如此回答。

鲍叔牙不因为管仲贪小财而看不起他,知道他是一个有大才干的人,而齐桓公也是任人唯贤,不计较他曾射了自己一箭的小仇。正是这样,管仲才发挥了他的才能,齐国也得到了治理,成为强国。如果只是一味地考虑这个人的小毛病,那么这世界上哪有完人呢?用人就是要用他的大才干,不要纠缠于小过失,否则天下就没有真正的能人可用了。

青年人要以古为鉴,善忍小节,培养自己成大事的良好习惯。能够忍耐小的过失和缺点,才有机会成就大的事业。

□ 耐住委屈,以柔克刚

在生活中,事业中,都难免会有受委屈的时候,而如何以柔克刚,尽显本色,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青年人是否可以成大事,也看你在这样的时候是否以一种良好的习惯来控制自己,是否能够以柔克刚。

青年人还要学会量力而行。在对手面前,要根据对方的实力来,决定自己是守,是攻还是退。只有这样才不会冒险。对于蛮横暴虐的掌权者,千万不要与他硬抗,先忍耐一时,因为硬抗必然彻底毁了自己。必要时不妨先顺着对方的“逆性”延挨一段时间,取得机会再谋求反击。这可以被称为“以柔克刚”。当然,这样做需要忍受很大的委屈和冒一定的险。但在不这样做只有被毁灭的情况下,这算是上策了。

能忍一时的委屈,才会有将来的成绩。

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她以严刑峻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的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就多得无法统计。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匦”(即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管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反坐。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无幸被株连者不下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降旨诱供,说什么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奏武后,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争万分。审讯的日子到了,来俊臣在大堂上读武后供的诏书,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他个“谋反是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要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听后,感叹地说:“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体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了,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主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叫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太后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太后的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没有不承认的。”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一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死于严刑酷法了。”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柔克刚,忍一时委屈,而最终达到目的的例子。狄仁杰的做法告诉我们,有时候忍耐住刚强直率的性格与对手周旋,是斗争中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会让自己吃大亏,这样做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不明智的。青年人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在事业的开创中,以此为鉴,学会忍让的习惯,记住柔亦可克刚。

忍,有时候是一种退却,但退也是进。以退为进,不但不会减缓成功的脚步,反而还会给它增加动力,忍人所不能忍,这需要勇气和毅,需要青年人拥有良好的宽容与忍让的习惯和作风,同时,更需要一种成事者的大家风范。青年人要成大事,这种习惯和作风是必不可少的,惟有如此,才会在关键时刻显出英雄的宽宏大量的风范,才能在事业的开创之路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和拥护,帮助,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生命的波涛中,只有宽容、忍让、开阔的胸襟、高尚的品德才是你最好的航船,才会让你“长风破浪、直挂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