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穷小子的翻身日记
4728300000014

第14章 立志,让梦想照进现实(3)

信上写着:“……我现在每天不断地画漫画,这是因为它是我自小立下的志向,它在我的内心不停地鼓舞我,让我不懈努力、不断进步,我不仅要做全乡最好、全彰化最好、全台湾最好、全中国最好的漫画家,我还要做全亚洲最好的漫画家。……”

经过20多年的辛勤努力,蔡志忠终于成了全亚洲最好的漫画家。

蔡志忠的作品更是获得了台湾地区艺术家梦寐以求的“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

新东方让许多人认识了俞敏洪。他博闻强识、娴于辞令、幽默儒雅的儒商气质让许多年轻人崇拜有加。现在他站在演讲台上以成功者的姿态谈论他的奋斗史,看似辉煌,其实一路艰辛。但是他走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他骨子里要改变自身命运的因子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俞敏洪出生在农村,当年也是穷人,为读不上书发愁,他也很有可能成为只为“改变生活”而奋斗的穷人。

1989年对俞敏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那时候,高考是唯一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俞敏洪不算聪明,经过三次高考才考上了北京大学。俞敏洪顺利完成北大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留在北京大学任教。北大人文气息浓厚,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俞敏洪当然也是非常喜欢这里的工作。

经过四年的任教生涯,俞敏洪好不容易分到了一套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这让他非常兴奋。他逐渐被这样的生活同化了,甚至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了。

然而,一个内心充满激情的人是不可能在安逸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的,渴望改变命运的人更是无法克服追求的冲动。再看看身边的同窗好友都一个个跨越太平洋去了彼岸,让他感到自己不应该就这样混下去,毕竟人生的道路还是非常漫长的啊。

俞敏洪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生活,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超越自我,能够去过一种自由和不被人控制的生活成为俞敏洪的目标,他要奋斗,决定留学。接下来,就做积极出国准备.但是,出国需要的不仅是成绩,更需要资金的支持,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成了俞敏洪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可能会放弃,安心在北大好好当教师,为副教授甚至是教授的职称而努力。当然了,评上职称要现实的多,也能够很快改善生活。

可是,俞敏洪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梦生涯,为了筹集留学资金,他在北大外面办了托福班。当时教师办班很多人都不理解,也被瞧不起。于是,没有多久,北大就因为俞敏洪在校外用北大名义办培训班对他进行了处分。俞敏洪被处罚的消息传遍了北大,俞敏洪离开北大成了唯一的选择。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专心办培训班,他实现了一个老师到一个经理人的转变,不断打磨自己,丢掉了“眼睛向下,鼻子朝上”的北大姿态。开始学习行销,学会和社会、政府的各色人打交道。

现在,成功的俞敏洪成了中国民办教育的典范。

在功成名就时,俞敏洪让公司上市,俞敏洪希望用严格的美国上市公司管理规则来规范新东方,以制度说话,避免前面出现的人情和利益纠葛,从而让企业顺利发展。

俞敏洪在回忆自己走过的路时,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年落榜、留学失败、被北大处罚后接受大家的劝说,安静地过日子,现在我可能是个农民,可能是个外语系副教授,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样过着单位、社会为你设计的被动生活。”

如今,俞敏洪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拥有了决定自己人生走向的能力,也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俞敏洪在改变命运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改善生活”的抉择。

俞敏洪的成功在于,他没有把目标定在改善生活上,而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一名富人。

深度点评:

内心涌动的激流是成功的密码,是一个人成功的驱动。激情是对人生理想的渴望,更是对成功的许诺。如果,一个人希望成就一番事业,他的理智就会告诉他,一定要保持激情。这是自我内心的驱动,是对未来生活的渴望。

生命中总会有某些事情能够让人冲动和保持激情,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这也将伴随着人们的成长而进步。但是,事实上,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始终保持这种激情。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信心衰退、意志消沉、缺乏志向的现象,就要想办法扭转。千万不能让热情冷却,不能让志向的火焰熄掉。要下定决心,让自己明白:绝不能再没有激情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更不能浑浑噩噩地虚度一生。保持振奋的心情,保持旺盛的斗志,让自己的人生有目标的生活,就一定能够大踏步地走上成功的道路。

心理科学:

奋斗目标,是一个人实现理想的要求,更是一个人心胸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有远大的志向和强烈的成功欲望,就会为这个目标去努力。没有方向和目标的人生一定不能成功。

人和动物一样,功利心很强,只不过大多数动物吃饱后不是休息就是玩乐,而人吃饱后会有更丰富的活动。

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得到更多的财富,实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能够更加多姿多彩。

卓越人生:

在现代这个以财富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会里,贫穷已经不是光彩的事情了。我们不要掩盖自己对财富的渴望,因为只有获得了更多的财富,人才能获得更大的人生自由度,也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体验生命。

这就像鸡和鹰的故事一样,鸡在自己的世界里转圈圈始终走不出去。

老鹰纵身一跳,飞上高空,翱翔在云端,成了空中之王。

对于渴望财富的人,就要把目标定的远大一些,才能成为时代的骄子和富有的人。

有了大志向就更容易取得大的成就,容易获得财富的青睐。

“30年河东,30年河西”,“谁也不会一辈子当富人,谁也不会一辈子是穷人。”

穷和富不过是人生成长的一段历程,已经富裕的,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不断进步。没有富裕的,继续努力,不断成长,立下远大志向。

经验总结:

人生苦短,黄粱一梦,贫不失其志,富不要骄矜。做到了这些,就可能富贵,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梦想。

一时的穷困,不应该成为终生的负累,有时候穷更能成为未来前进的动力和经验。当然,穷人要能够及时地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人穷志不短”的理念和信心,不断按照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进行努力,就一定能够在理想和信念指引下不断前进。

知难而上是一种精神

理论精读:

“物证大师”“科学神探”“当代福尔摩斯”“让全世界凶手睡不着觉的华裔神探”……破案无数、被无数光环围绕的美国著名华人刑侦专家李昌钰博士应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的邀请,到福建会堂向260多位警界与法学界人士作专题演讲。

演讲中,李昌钰一直贯穿着一个中心词:使不可能变成可能。确实,他将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怀揣着50美元来到美国,成为美国首位州级华裔警政长官;由厕所改装的康州刑事鉴识化验室,经过他20多年的努力,现在成为全球最先进的刑事化验室;锯木机杀妻案,本不能立案的无尸案件,他和其小组人员搜查了现场,在河里捞了好几天,最终发现了不足31克的证据,将凶手绳之以法……

对于成功,李昌钰的心得是:永远不要说不。“中国成语很棒,但唯有一个差——知难而退。因为胜者会在问题里找到答案,在困难中看到机会,只有知难而上,才能成功。”

李昌钰无愧是世界级专家、学者,出语就是不同凡响。知难而退,于理智的人是明智的选择,于昏庸的人是糊涂的表现,于强者是羞辱的字眼,于懦夫是无能的借口。理智的人、强者即使退,也是为了进;昏庸的人、懦夫进了还是会退。回盘点走过的历程,还真是这样:知难而进,进了;知难而退,退了。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强者视苦难为成功的垫脚石。

弱者视苦难为绊脚石、万丈深渊,被它压垮。

经典案例:

松下幸之助从不向命运低头。

松下幸之助因为家境贫困,不得不外出赚取生活费。他远赴大阪谋职,母亲为他准备好行囊,并送他到车站。

临行前,母亲哭着向同行的人拜托:“这个孩子要单独去大阪,请各位在旅途中多多关照。”母亲悲凄的背影给了他深刻的印象。不久,松下幸之助到了大阪,在一家船场火盆店中当学徒,从此就开始了艰苦的谋生。

小小年纪的松下幸之助远离亲人,在那个陌生的世界里感到孤独无助,也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有一次,店主叫住他,递给他一个五钱的白铜货币,说是薪水:他吃惊极了,他从来没有见过五钱的白铜货币,这对一个生长在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这可观的报酬激起了他工作的狂热,也扬起了他奋斗的风帆。

靠着不可思议的欲望,他变得更加坚强了。他不辞辛苦地打杂,磨火盆,一双手被磨得皮破血流,提水打扫的活儿都干不了,但他还是咬牙挺了下来。终于,松下幸之助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深度点评:

穷二代面对更多的是苦难,但我们要视苦难为财富、为机遇,向它宣战。你成功地征服它后,就能拿到回报,捧起金灿灿的奖杯,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甘甜,人生的价值。让克莱斯勒汽车起死回生的艾科卡说:“即使遭逢逆境,仍该奋勇向前;即使世界分崩离析,也要不气馁。”

人生就怕遇到一点挫折就站不起来;遇到一点失败,就一蹶不振。

心理科学:

世上并无绝对的幸运儿,所以,不论谁想从苦难中获得启迪,该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机会和材料的。世态炎凉,好运不过尔尔。那种一交好运就得意忘形的浅薄者,我很怀疑苦难能否让他变得深刻些。

卓越人生: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的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的做作。

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灵魂,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在一所学校的足球练习比赛中,一位男学生跌倒了,手臂跌断了,刚好是他的右臂。等救护车把他送去医院时,他要同学递给他笔和纸。

同学问他:“这种时候,你还要纸笔干吗?”

他回答说:“你们不知道啊,我的右臂既然已经断了,我想应该训练自己用左手写字。”右臂坏了,这当然是一种不幸。可是,如果能够积极用左手完成右手应该做的事,则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经验总结:

遇到挫折不要急着沮丧,要学会及时转化。

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斯通先生幼年丧父,为了替母亲分担家用,于是出去卖报纸。当他进入一家饭馆叫卖报纸时,一次次地被老板赶出来,甚至踢出去。

尽管尝尽苦头,最后他以不达目的不死心的毅力,感动了客人,买了他的报纸,终于成为美国的商业巨子。

英国瓦特,在母亲去世,父亲生意失败,连资助他的人也因经济不景气而破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理念,花了20年的时间,发明了蒸汽机。

不凡的人物,都是在挫折中,凭着理想以及不屈不挠的毅力,写出一个大写的“人”的。

坚持到底不要妥协

前文导读

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个人原本做了决定,但在听到自己朋友的反对意见时犹豫动摇、举棋不定,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个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无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他不是在一切事情上积极进取,而是宁愿在原地踏步,或者说干脆是倒退。古罗马诗人卢坎描写了一种具有恺撒式坚韧不拔精神的人,实际上,也只有这种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种人首先会聪明地请教别人,与别人进行商议,然后果断地决策,再以毫不妥协的勇气来执行他的决策和意志,他从来不会被那些使得小人物们愁眉苦脸、望而却步的困难所吓倒——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行列里都会出类拔萃、鹤立鸡群。”

今天,成千上万的人虽然在能力上出类拔萃,却缺乏果断的个性而沦为平庸之辈。要知道,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信心百倍地做出自己的决断都是一个悲剧。许多人正是因此导致失败,而非缺乏能力。成千上万的人在竞争中溃败而归,仅仅因为无原则地妥协。

穷人志短,穷就必然受制于人,迫于生计,很多时候只能妥协,妥协埋没了自己的才华,错过了发展的机会,最后只好随波逐流,一直穷下去。

经典案例:

美国有一个穷人的儿子叫福勒。他的人生经历很是不一般。

刚刚5岁,因为家里贫穷,就下地参加劳动。到了9岁,他还是靠着赶骡子维持生计。对于这样贫困的家庭,劳动是自然的事情,贫困像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人想着去改变。大家都认为这就是生活,生活就应该是这样过的。尽管这样的生活仅仅能维持生计。

劳动和贫困并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这些家庭还认为贫穷是命里注定的,没有强烈改善处境的要求。

幸运的是,福勒的母亲不这样想,她不满足于仅能够糊口的生活,而是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只满足于简单的生活,生活丰富多彩,贫穷不是注定的,有想法就一定能够从贫穷中摆脱出来。她说上帝不是导致贫穷的原因,出身不是致富的障碍。缺乏理想,缺乏对富裕的想象力才是贫穷的根源。

福勒听了母亲的教诲,觉得自己应该改变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