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历史精粹
4729200000018

第18章 宋朝(2)

除以上几方面的措施外,王安石变法还实行了改革科举制、整顿学校等措施。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的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15年。在这15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总归多少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给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使朝廷内外的仓库所积存的钱粟“无不充衍”,稳定了北宋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打击了大官僚、大商人对百姓的疯狂掠夺。因此在每一项新法的推行过程当中,无一例外地都遭受到他们的阻挠和反对。宋神宗逝世之后,哲宗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此前的新法便在元祜初期全被废除。蔡京专权蔡京做丞相以后,打着“绍述”神宗(徽宗之父赵顼)法制的幌子,仿照神宗时的条例司,在都省设置讲议司,自己担任提举,让他的同党吴居厚、王汉之等十余人为僚属。蔡京又借打击“元佑党人”为由,排斥异己,结党营私,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指定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120人为奸党,请宋徽宗亲笔书写,刻石于皇宫的端礼门。其后又把奸党人数扩大为309人,亲自书写大碑,在全国各州郡颁布。还将政见不同的朝中官吏区分为正上、中、下三等和邪上、中、下三等,正者旌擢,邪者降责。童贯对蔡京有引荐之功,蔡京让他先后出任制置使、节度使,领枢密院事,执掌兵权,势倾一时;张康国、邓洵武追随蔡京,分别擢为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亲信吴居厚助蔡京专权跋扈,官为中书侍郎,又升为门下侍郎;蔡京的六子及孙也都先后身任要职,权重位显。而与蔡京有矛盾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打击和迫害。蔡京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增强自己的权势,在京城开封附近的澶(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县)、郑(今河南郑州)、曹(今山东菏泽)、拱(今河南雎县西)四州,分别屯兵两万,派他的姻亲宋乔年、胡师文等人掌管,给这四州屯兵的饷钱比通常兵的十倍以上,想借此收买兵心,以归自己所用。蔡京权势在握,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满朝文武,没有敢吭声的。

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八月,蔡京伙同宦官童贯、杨戬、贾详、何欣、蓝从熙,以皇宫窄小为借口,鼓动宋徽宗于皇宫北拱宸门外兴建延福宫。延福宫工程由童贯、杨戬、贾详、何欣、蓝从熙分别督役。五个宦官争以侈丽高广相互夸耀,宫中殿阁亭台相望,凿池为海,疏泉为湖;有嘉花、名木和怪石砌置而成的假山多座;还建造有鹤庄、鹿砦、文禽、奇兽、孔翠等栅,豢养各种珍禽异兽。蔡京“丰亨豫大”理论的提出以及大兴土木、广建宫室,耗尽了国财和民力,朝野上下,怨声沸腾,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四月,宋徽宗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才不得不令蔡京放弃政权。宋江起义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十二月,宋江与吴用(或称吴加亮)、卢俊义(或称李进义)、杨志等36人发动起义。在宋江等36人的带领下,这支起义队伍迅速壮大。他们离开梁山泊,向周围的州县出击,狠狠打击贪官污吏和地方恶绅,先后转战于青(今山东益都)、齐(今山东济南)、魏(今河北大名)、濮(今山东鄄城县北)各州之间,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十二月,宋王朝下诏对宋江起义军招安。宋王朝在企图以招降之策平定宋江起义军的同时,也逐步加强了京东地区的防范方量。但起义军并没有投降,继续战斗。

宣和三年二月,起义军浮海向楚州(今江苏淮安)、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逼进。楚海两州都设有宋朝的转运仓,积贮甚多,两州又是南北水上交通的咽喉之地。起义军向两州进军,很有战略意义,也使得两州官吏惊恐万分。海州知事张叔夜慌忙派人沿途打探起义军的动向和虚实,商量应付的对策。同时在州县城里张榜,以重金悬赏捉拿宋江、卢俊义等首领。并不惜重金招募了上千敢死士,组成一支颇有战斗力的敢死队。当起义军分别乘坐十余艘大船向海州城逼进时,张叔夜已经准备停当,将上千人的敢死队埋伏在城郊的隐蔽之处,出动轻装官兵列队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大张旗帜,击鼓叫喊,用激将法引诱起义军离船上岸,与他们交战。此外,张叔夜又派出身体强壮、熟悉水性的士兵,潜往海边,悄悄地向起义军的坐船靠近。起义军自从出梁山泊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纵横十州府,陆地或水上,打败过数万官军的围追堵截,虽曾两次受挫,但损失不大,因此有麻痹轻敌思想。起义军在大船上望见海州城已有所准备,但其列队叫喊的官军为数不多,以为可一击而溃,迅速攻下海州。于是起义军登陆攻海州。官军不作正面抵抗,假装向海州城郊败退。起义军并不怀疑有诈,乘势追击。这时,潜伏在海边的另一队官军趁机靠近起义军大船的停泊处,纵火焚烧起义军船只,正在追敌途中的起义军见坐船被焚,才知中计,无心再战,向海边撤退,埋伏在城郊的上千敢死队冲出,起义军顿时陷入包围之中。起义军渐渐难以支撑。激战中,宋江的副手不幸失手被俘,起义军斗志松懈,在张叔夜的利诱和威逼之下,宋江被迫率众投降了宋王朝。海州战败,使得宋江的起义军宣告瓦解。靖康之变

12世纪最初的25年,是宋徽宗统治的年代。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他以蔡京为宰相,同蔡京、高俅等人结成反动的统治集团,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后爆发了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这两次农民起义,渡过农民革命带来的一场统治危机,但是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却使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命运。

早在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宋徽宗就派大宦官童贯出使辽朝,了解辽朝的政治形势。童贯在这次出使过程中,遇到了燕人马植,他向童贯献策取燕,深受童贯赏识,被童贯改名为李良嗣,带回开封。李良嗣向宋徽宗陈说辽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败,女真对辽恨之入骨,如能从登莱过海,与女真族结好,相约攻辽,则燕地可取。宋徽宗对此非常高兴,又赐李良嗣姓赵,开始了谋取燕京的一系列活动。

11世纪时,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强盛起来,女真完颜部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当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每年要向辽进贡纳献。后来,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辽国逐渐衰落下去。宋徽宗与大臣蔡京、童贯密谋决定联金灭辽,趁机收复燕云。于是,他多次派使者从海路到达金国,商议联合攻辽。两国签订了海上之盟,约定南北夹攻辽国,灭辽后北宋收回燕云,并把原来给辽的岁币转交给金国。金军攻入长城,占领了辽国许多军事要地,而北宋根本没有认真备战,宋军连战连败。金太祖阿骨打攻占燕京后,责备宋方不出兵夹攻并背弃前约,不愿把燕云给北宋。几经交涉后,金国要求宋拿出30万匹绢、20万两银和燕京代税钱100万贯才能赎回燕京及六州。金兵撤退时,把燕京城内的财物、人口洗劫一空,北宋得到的只是7座空城。昏聩的宋徽宗还自以为立了不世之功,宣布大赦天下,并刻石记功。

金人看到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决定大举攻宋。宋徽宗惊惶失措,国难当头,他赶陕把皇位传给儿子赵桓,公元1126年初,金军围困开封,钦宗赵桓被迫任命李纲负责东京防务。李纲亲临督战,数次打退金军,这时北宋各路勤王的军队也陆续开到京师,抗金形势转好。但钦宗唯恐得罪金人,就罢免了李纲,向金割地赔款求和,钦宗的做法激起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军民的强烈义愤,以陈东为首的数百名太学生上书请愿。在军民的压力下,钦宗被迫恢复李纲的职务。金军见东京一时无法攻下,就撤兵北返。金军撤走后,钦宗以为天下太平了,就将李纲等主战派撤职,遣散各路勤王军。徽宗也返回东京,仍然过着奢侈腐朽的生活。公元1126年秋,金军再度南下,包围东京,钦宗根本不做任何战争准备,一心想以割地、赔款、求和保住自己的帝位。懦弱昏庸的钦宗一味退让求和,命令各路援军退回原地,不准军民私造武器抗金,甚至将抗金百姓斩首示众。钦宗又亲自到金营求和,向金递交降表,被扣留。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扣留在金营,二月六日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结的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四月初一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北宋从此灭亡,这就是所谓的“靖康之变”。绍兴议和南宋军民在积极抗金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也是秦桧加紧向金乞和的时刻。正是所谓“朝廷遣使通问,冠盖相望于道”。王伦等不断至金议和。与此同时,秦桧进一步迫害那些反对议和的人。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五月,张焘等自河南回来,上疏给高宗,要求“不可恃和盟而忘复仇之大事”,立即遭到秦桧的打击,张焘被贬。秦桧要撤淮南守备,夺抗金将领的兵权,李光极力陈诉金人有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撤”。李光在高宗面前指责秦桧是“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这触犯了秦桧,李光离开朝廷,后来秦桧以所谓“私史”案,迫害李光。解除抗金将领的兵权,是高宗、秦桧为与金人议和扫除障碍的步骤。三大将中张俊又是主和派,枢密院大权实际被张俊所把持。接着刘犄的兵权又被解除。

十月,金人占泗州(今江苏盱眙北)、楚州(今江苏淮安),逼迫宋高宗、秦桧投降议和。宋以魏良臣为金国禀议使。十一月,魏良臣到金卑躬屈膝。金宗弼以肖毅、邢具瞻为审议使,同魏良臣一同到宋,议定要以淮水为金、宋的分界线,要求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和陕西的一些地方,且每年给金人以银25万两、绢25万匹。高宗全部接受金人的条件,并且派何铸带高宗的誓表去金。誓表上说明宋接受金人提的条件,申明如果自己违背盟约,则“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

十二月,何铸至汴,见到金宗弼,又至会宁。金人不断增加新的要求。最后签订和约,其内容是:(一)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高宗赵构为皇帝。(二)确定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归宋,以北属金。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大半土地予金。这样一来,宋仅有两浙、两淮、江东西等十五路,而京西南路只有襄阳一府,陕西路只有阶、成、和、凤四州。宋的疆域大大缩小了,而金人划界后,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府,共十九路,还有其他散府一些地方。(三)宋每年向金人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这就是“绍兴和议”。卢沟桥开始修建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金朝统治者为解决南北交通不便的问题,在北京城西南15公里的永定河(旧称卢沟河)上开始动工修建卢沟桥,历时3年,至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完工,初名口“广利桥”,后因河得名为卢沟桥。卢沟桥是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多孔原墩联拱石桥,桥上有精美的雕刻。桥中心孔两侧与西边第5孔拱顶龙门石上保留的3个龙头雕刻,为金代原物,风格独特,现存桥的整体造型、桥墩与桥身部分构件的雕刻,均为金代原物。桥身两侧各有石雕护栏,281根栏杆望柱,柱头刻仰覆莲座,座下刻荷叶石墩,柱顶刻石狮子大小达485个,个个造型生动,姿态各异。南宋灭亡景定元年,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在蒙古贵族和汉人地主的支持下,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建立了新的王朝,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元。忽必烈在战胜了蒙古贵族中的反对派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后,便把兵锋转向南宋,准备最后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命左丞相伯颜率大军伐宋。南宋宰相对准备灭宋的元军,却不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南宋军队遇到元军,不是一触即溃,便是叛变投降。七月,宋度宗死,贾似道立了四岁恭帝。九月,伯颜率元军主力从襄阳南F。南宋沿江各州守将,大都是吕氏亲属和旧部,也是贾似道重用包庇过的将领,他们望风而降。今湖北武汉等地失守后,迫于朝野舆论的压力,贾似道不得不在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二月率诸路精兵13万,到芜湖抵御元军,并与夏贵合兵。但因指挥不力,丁家洲之战使南宋水陆两军的主力几乎全部丧失。贾似道兵败逃到扬州后,上书请求迁都。谢太后(宋理宗皇后)不许,并命陈宜中为相,陈上书请斩贾似道,谢太后只罢了贾似道的官,贬循州。押解途中,贾似道被押送官郑虎臣杀死。元军乘丁家洲大捷,沿江而下,南宋地方官相继逃跑和投降,沿江重镇,先后被元军占领。抗元名将张世杰率军从荆湖入卫临安,收复了吉安、平江、广德、溧阳,刘师勇收复了常州。这样,浙江降元的一些地方官又归宋。七月,张世杰与刘师勇率万余战船主动进攻元罕,进到镇江焦山却被元军用火攻打败。张世杰退往端山,请求南宋朝廷增兵继续进攻元军,南宋朝廷却不予理睬。

而对越来越险恶的形势,南宋朝廷下达了“勤王”诏书,但只有文天祥从赣州组织了一支勤王军于八月到达临安。随后,文天祥被委任为抗元前线的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元军在推进过程中,遭到沿途人民的英勇抵抗。德祜元年(公元1275年)底,文天祥与张世杰商议,要同元军决战,但宰相陈宜中正向元求和,不予同意。南宋统治集团不断地派出乞和使者:先是求元军班师通好;后求称侄纳贡;再求称侄孙;最后求封小国、称臣。伯颜利用南宋投降求和,步步逼进。宋德祜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游骑到临安北关,文天祥、张世杰请谢太后、恭帝逃到东海上,由他们率临安军民背城一战,陈宜中又反对。正月十八日,谢太后与陈宜中派使臣送出传国玺和投降书,陈宜中随后逃走。十九日,谢太后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让他接洽投降事宜。文天祥与其他执政官至元军营谈判,梦想保住南宋小朝廷,被伯颜扣押。

三月,伯颜率元军入临安,恭帝被送往大都(今北京),谢太后因病暂留临安,后来也被押往大都。南宋临安朝廷灭亡。此后,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领导南宋军民继续抗元。南宋皇室益王赵显于该年五月即位为端宗,景炎三年(公元1276年)四月病亡,八岁的赵芮继立为新皇帝改元祥兴。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二月,元军大举进攻在大海中的笄山的赵芮小朝廷,宋军大败,眼看要被俘虏,宰相陆秀夫背起赵胬跳海自尽。南宋被彻底消灭,元朝实现了全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