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历史精粹
4729200000020

第20章 明朝(1)

明朝是朱元璋在南京建立的统一王朝,它建立于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灭亡,共276年,先后经历了16位皇帝。朱元璋称帝后,又经过20年的征战,统一了全国。朱元璋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对前朝的制度革故鼎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使经济在洪武年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明朝自英宗朝开始走向衰落,宦官当权,吏治腐败,土地兼并加剧,农民起义频频爆发。阶级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北京,宣告明朝统治的结束。

朱元璋称帝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县一个贫农家里,自幼丧父母,因此人皇觉寺为僧。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败了在濠州的元军,元军撤离濠州时,将皇觉寺焚掠一空。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25岁的朱元璋走投无路,于是来到濠州城,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因他打仗机智勇敢,很快被提拔为亲兵十夫长。每在关键时刻,郭子兴都让朱元璋出谋划策,故两人“亲如左右手”。公元1354.年,在进军滁州(今安徽滁县)途中,李善长来到军中谒见。朱元璋问李善长:“如今四方战乱,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李善长答:“秦末大乱时,汉高祖以布衣起兵,他为人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五年而成帝业。”又说,“你是濠州人,离刘邦的家乡沛县不远,只要你认真学习这位老乡的长处,天下是可以平定的。”李善长的这一席话,对朱元璋的影响十分深远。攻占滁州后,郭子兴势力逐渐壮大,并发展成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当郭子兴等五帅失和之时,郭子兴乘机从濠州发动进攻。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正月,郭子兴用朱元璋之计,派张天枯等进攻和州。郭此时命朱元璋统领其军。三月,郭子兴病死。刘福通占据安丰和颍州之后,派人把逃匿在砀山夹河的韩林儿及其母杨氏,迎回到毫州(今安徽亳县),拥立韩林儿为皇帝,号小明王,建国号为大宋,年号龙凤,定都毫州。大宋建立不久朱元璋就成为大元帅,郭子兴的旧部全归他指挥。朱元璋按照下属能力大小任官职,注重招贤纳士。早在江北初起时,就陆续招集了一些随从起义的地主儒士,如上文提到的李善长,还有冯国用、冯国胜,作为参谋。攻下太平后,又召用老儒李习为知太平府,陶安参谋幕府事。接着,朱元璋攻取了溧阳、溧水、句容、芜湖等处。公元1356年二月,朱元璋率领大军,在采石大破蛮子海牙舟师。至此,起义军打破了元军对长江的封锁,农民起义军重新振作起来。是年三月起义军攻下集庆,并以它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派诸将先后攻克镇江、广德、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等应天周围的据点。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七月,诸将尊奉朱元璋为吴国公。并设置了江南行中书省,自己总管此省所有事务,设僚佐,但名义上仍用韩林儿的大宋旗号。

当朱元璋攻下安徽徽州(今安徽歙县)后,他召见名儒朱升,问:“今后我该怎么办?”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是说,首先要巩固后方基地;其次要在后方发展生产,屯田积谷,增强经济实力;最后,不要急于称王,免得树大招风。朱元璋把他留在自己军中当参谋。公元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公元1366年,朱元璋发兵进攻张士诚,并正式与红巾军决裂,年底派人把韩林儿沉入江中溺死。公元1367年先后打败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其后明军北伐,灭了元朝。鄱阳湖之战元朝末年,南方各反元武装不断取得胜利。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以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以湖北武昌为统治中心、自立为汉帝的陈友谅,以应天(今南京)为统治中心的吴国公朱元璋和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统治中心、自称吴王的张士诚三大势力。由于辖区相邻,彼此展开武力兼并。时陈友谅兵强志骄,张士诚粮足财富而无远图。朱元璋处于两强之间,为避免两线作战,决定采取先灭陈、后攻张的方略,对张士诚采取守势,并争取浙东方国珍,减少东顾之忧。公元1363年三月,朱元璋领兵北上解救安丰之危,击退张士诚大将吕珍对安丰的围困。四月,陈友谅大举进攻南昌,直抵城下。时朱元璋诸将分门拒守,邓愈守抚州门,赵德胜守宫步、士步、桥步三门,薛显守章江、新城二门,年海龙守琉璃、澹台二门,朱文正居中总领,亲自控制两千精兵的往来策应。四月二十七日,陈友谅督兵进攻抚州门,邓愈以火铳击退。陈兵极力猛攻,城坏二十余丈,朱文正督诸将拼死作战,一边作战,一边筑城,朱军损兵折将多人。五月,陈兵又攻新城门,薛显开门以锐卒突袭,敌兵被打败,陈友谅又进攻宫步、士步二门。南昌被围已久、内外阻隔断绝了关系,朱文正遣千户张子明前往建康告急,又诈遣卒要求陈友谅降,以缓和其攻势,等待援兵的到来。朱元璋知道南昌危急情况后,一面命徐达围庐州,一面自己回到建康。后来朱元璋认为仅仅为了庐州而失掉南昌,此非计也,因此在七月七日,亲自领兵20万,急救南昌,并命令徐达等自庐州参战。

七月十六日,20万大军驻扎在于湖口,先遣一军屯于泾江口,一军屯于南湖咀以阻挡陈友谅军的归路,同时又调信州兵守武阳渡口防其逃跑。七月十九日,陈友谅东出鄱阳湖迎战。朱元璋率诸将进行了抵抗。七月二十一日,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进兵迎战,激战三日之后仍相持不下。朱元璋采纳郭兴之策,以火攻陈军之巨船,死者大半。陈友谅弟友仁、友贵及平章陈普略等皆被烧死。陈友谅历经艰难突围出湖口,而朱元璋在泾江口拦击,陈友谅中流矢而死。余部挟其子陈理逃回武昌。朱元璋自己驻住建康,徐达守备吴。九月十六日,朱又率诸将亲征陈理。十月至武昌,分兵立栅,围其四门。湖北诸郡皆来投降朱军。十二月,朱元璋回建康,命常遇春等诸将继续围攻武昌。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是元末农民战争中最关键的一年,春季,张士诚部杀刘福通,大宋红巾军灭亡。秋季,朱元璋部杀陈友谅,吴国及汉国败亡。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正月,赣州熊天瑞出城投降,其所统领的南安、雄州、韶州诸郡也都投降。至此,朱元璋消灭了汉国陈友谅,地盘更加扩大,势力也更加强大。但是,张士诚在助元灭宋后,本想要挟元朝封王爵,但未能如愿。于是,又叛元自立,在平江自称吴王。张士诚吴国(东吴)据地东至海、西括汝、颍、濠、泗诸州,南至绍兴,北越徐州,至于济宁之金沟。这样,江南地区形成了张士诚东吴与朱元璋吴国两吴并立的局面。攻克大都元末,朱元璋在初步控制了江淮地方,便开始策划南征北伐,志在统一天下,于公元1367年,令部属徐达率大军进行北伐,目标对准元朝的统治中心大都。徐达率军一路摧枯拉朽,经山东、河南、渡河进入河北,于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七月夺取通州。通州是元大都的东部门户,也是其重要的交通要道,想要攻克大都,就必须首先攻下通州。而当时通州由元朝的嫡系精兵以元将五十八国公率领敢死队坚守。在攻取通州的战略上,大多数人主张强攻,而指挥郭英主张设伏兵、诱敌深入,以求智歼。第二日天气大雾,郭英以千人埋伏在道旁,自己率精骑3000直攻通州城下,元将五十八国公果然率万余敢死队前来迎战,从两翼而包抄。战许久,明军佯装不敌,元兵乘胜追击,元军陷入徐达布置好的军事“口袋”,全部歼灭,通州大捷,徐达消灭了元大都的主力部队,占据了通州这个战略要地。

通州大捷后,明军逼近大都,朝野大震。但明军并没有立即向大都进军,统帅徐达命令明军做好了在大都之外与元军进行野战的准备。

就在七月二十八日明军攻克通州的这一天晚上,元顺帝仓惶撤离了大都,其后,明军派出的哨兵“至燕都城下,不逢敌兵,城上亦无旗帜,疑有伏兵而回。”明军在野外前后等了五天,并没有元军出大都城来接战,统帅徐达只好作出攻城的决定。八月初二日,徐达“分兵为左中右三路”向大都进军。

明军在向大都进军的路途中,遇到了一股元兵。徐达命令明将尹坚冲阵,冲破了元兵的阻挡,明军终于到达了大都城下。大都城共有十一个城门,历来由元军中的“怯薛”轮番守卫的。但此时的“怯薛”军已经跟随元顺帝出走了,守城的仅剩下一些赢兵而已。

明军从大都齐化门“填壕登城而人”,非常顺利地攻克了大都。八月二日,大都的陷落,宣告了元朝统治的结束。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意在平定北方。靖难之役朱元璋在位时,为了使朱氏王朝长治久安,决定分封诸王。他先后把众多儿子分封在全国各地。出于“西北边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悍外患”的考虑,在长城沿线分封9国,谓子塞王,如燕王棣、晋王纲、宁王权等,授以兵权,命他们镇守北方,抵御蒙古。另一部分则驻扎内地,负责监督地方官吏。诸王中,以燕王、宁王、晋王势力最大。他们拥有“清君侧”的权力,这种做法导致藩王权势过重,反而构成对皇位的威胁,埋下了隐患。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朱标嫡子朱允妓继为皇太孙。而朱元璋平时喜爱第四子朱棣。对于懦弱寡断的朱允炆,太祖忧虑他难以担负国家重任。一日,太祖有意考皇孙智力,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想了一下答:“雨打羊毛一片腥”。这看似对仗可以,却太平凡了,毫无远大抱负,太祖皇帝气得脸色大变。恰在此时,朱棣侍立身旁,随即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这自然有气势,太祖无比欣慰。当然,燕王虎视眈眈,觊觎皇权威仪,早已垂涎三尺。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炊即帝位,史称明惠帝,年号建文。太祖尚未驾崩前,曾召大臣议立燕王为帝,但刘三吾等都反对,说:“孙承嫡统,古今通礼。若立燕王,那么燕王之兄秦王、晋王将如何处置?决不可违背祖规。”

因此,朱允炊当了皇帝后,首先感到几位边塞藩王因屡番建功,手里握有重兵,尤其是驻北京的燕王朱棣兵力雄厚,对皇位威胁最大,务必实行削藩减少实力。他命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等策划。齐、黄认为燕王觊觎皇位已久,仓促削他,一时难图。不如先削其手足,再向燕王开刀。建文帝同意此举,先用一年剥夺了周、齐、湘、岷、代五个藩王的实权。削藩至燕王时,就引起了内战。一般说的“靖难”、“靖国”,是指为使国家安定而发兵平乱。当建文帝向燕王开刀时,燕王却装疯到处逛荡,使惠帝造成错觉。后燕王府长史葛诚告密,张信因与燕王有旧交之情,冒死劝慰,燕王方出兵南下,以“清君侧”为名,直取南京。建文帝派出耿炳文、盛庸等将军率军30万讨伐,亦接连被打败了。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四月,燕王朱棣的大军先后攻下盱眙、灵璧等地。他陈兵江北时,惠帝朱允炆派出朱棣的姐姐庆成公主前往割地议和,燕王不予理睬。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尤为严重,史书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皇陵之变

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生来狡诈,好习武艺,善于骑马射箭。朱棣起兵时,借“清君侧”之名,夺取帝位,朱高煦响应从征,多立战功,曾受到其父朱棣的赏识。朱棣夺得帝位,成为皇帝后,在决定立太子时,却以应立长子为理由,立朱高炽为皇太子,而封朱高煦为汉王,在云南建立封国。由此朱高煦对其父明成祖朱棣很是不满。其后,朱高煦日夜思量如何夺取皇太子之位。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朱棣将他改为封国青州,他借故拖延上任,希望留在皇帝左右,朱棣拒绝了他的请求。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汉王朱高煦因图谋不轨,被安置在山东乐安州。但是,朱高煦仍不悔改,在他的府中私属的军士三千多人,这些军士不归兵部管辖。大臣杨士奇认为他既不肯就封云南,又不肯去青州,而且在得知朝廷将迁都北京之后,自己又想留在南京,心怀叵测,便建议朱棣及早处置,以绝后患。朱棣在得知朱高煦私造兵器收养亡命之徒、造船、教练水战等情况,大为恼怒,把朱高煦禁闭在西华门内,准备惩处,皇太子朱高炽却尽力救护,朱棣仍将他安置于乐安州。朱高煦到乐安州,十分怨恨,谋位之心更加强烈。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病死,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后改年号为洪熙。八月,将朱高煦召到北京。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仁宗派汉王朱高煦之子朱瞻圻到凤阳看守皇陵。五月,仁宗病死,皇太子朱瞻基继皇位,是为明宣宗朱高煦向他提出了利国安民的四项建议。朱瞻基对侍臣说,汉王朱高煦这次是出于诚心,说明他有心改过,所建议不可不听。于是下令政府予以施行。

但朱高煦谋反夺位的野心,始终没有改变。尽管朱瞻基登位以后,对朱高煦十分优待,但这样不但没能感化他放弃夺位的野心,反而助长了他反叛的念头。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谋反。他私派枚青到北京,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张辅却将枚青逮捕,并向明宣宗奏报此事。他又拨动山东都指挥靳荣等在济南叛变,以作为应援。朱高煦谋叛,私设五军都府,分为前、后、中、左、右各军,派他的四个儿子各监一军,朱高煦亲领中军,准备向北京进军。

明朝廷作出征讨叛王朱高煦的部署,随后宣布朱高煦的罪行,告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百神,明宣宗下诏亲征,率京营五军将士从北京出发征讨。在途中,明宣宗诏谕朱高煦,劝他投降,朱高煦置之不理。十二天以后,亲征大军到达乐安城北。明廷大军四面包围乐安城,朱高煦仍然令部下乘城举炮,攻城大军发神机铳箭,声震如雷,城中人皆惊慌。将领们要求攻城,明宣宗没有答应,仍再次致书劝朱高煦投降。在大军夺城的情况下,乐安城中许多人想将朱高煦捆起来献给明宣宗。朱高煦十分恐慌,派人到明军部表示愿意归降、请罪。高煦出来拜见明宣宗,大臣们都请求将他处死,明宣宗没有接受大臣们的建议,随即撤军回京,将朱高煦父子及同谋反叛的文武官僚一同押解到北京下狱。

明宣宗回北京后,亲自撰写《东征记》,详细叙述了朱高煦叛变及朝廷用兵征讨的始末,发给群臣阅览。最后将朱高熙拘禁起来看管,其同谋文武官员640多人处死刑,另有1500多人由于故意纵容、藏匿参与者等行为处死或发配边疆,发往口外的还有727人。

土木堡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