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历史精粹
4729200000022

第22章 明朝(3)

但在对待英宗回朝后如何处置的问题,景帝虽然主要是为了对敌斗争的需要,但同时也暴露了其害怕英宗回朝会危及自身帝位的心理。在英宗被放回京后,他只是假惺惺地谦让一番,便将其幽禁于南宫。不但自己不加以礼遇,而且也不许群臣与他往来。凡有言善待英宗者,均遭贬责。不久,景帝又不顾群臣劝阻,意欲立已子朱见济为太子,以取代早已确立的英宗之子沂王朱见深。景帝的这些所作所为,不仅激化了自己同英宗兄弟之间的矛盾,而且也引起了一部分官僚的不满,更使极少数醉心于功名利禄的分子,乘机活跃起来。总兵武清侯石亨,都督张鞔、张轨,左都御史杨善,尤其是副都御史徐有贞(即徐理)等,都以为与其谋立太子,不如请太上皇复位。于是借机投靠英宗,开始密谋策划政变。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二日,景帝病于南郊斋宫,后转到宫中养病。群臣极力请求早立太子。景帝降旨:“候十七日御朝再议。”十六日晚,石亨、徐有贞勾结太监曹吉祥,再次密谋策划加速政变进程。于是在当晚夜半,率兵从南宫拥出英宗,闯入宫中,直升奉天殿。十七日晨,当百官上朝后,才知有变。徐有贞大呼“众人听着,上皇今已复辟矣!”在武力迫胁下,群臣均不得不就班朝贺。当时在重病中的景帝听到钟鼓乐声,一问方知其兄已经复辟,无可奈何地连声说:“好,好!”次日,英宗正式临朝,立即下诏,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和大学士王文,以及都督范广等,投人监狱。同时,升任复辟有功的副都御史徐有贞以本官兼翰林院学士,人值内阁,参与机务,后又晋升为兵部尚书。二十一日,英宗又下诏,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二十二日,徐有贞迎合英宗意,以“意欲迎立外藩”罪,判于谦等死刑。当时英宗还认为于谦抗战功巨不忍诛杀,徐有贞则又以“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指复辟)无名”为理由,才使英宗下定决心。于谦、王文、范广等终于被屈杀于东市。二月初一日,英宗下诏废景泰帝号,后转禁于小南城(今南池子普渡寺)。死后以亲王礼葬于金山口(即今西山的景泰陵)。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南宫复辟”。东林党争万历时期,以皇帝、宦官、王公、勋戚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中最反动腐朽的势力操纵了朝政,朝中一时政治腐败,军事窳败,财政拮据。横征暴敛十分严重,人民群众反抗不断出现。崛起于东北的满洲贵族,日益构成对明朝的威胁,而且对朝廷虎视眈眈,伺机人关。

面对国事每况愈下的形势,一批政治头脑清醒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发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呼声。当时的代表人物是明末东林党人著名领袖顾宪成。顾宪成是无锡人,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他敢于直谏,因争立皇太子,引起神宗反感。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朝廷公推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均为神宗厌恶,因此更加触怒了神宗,竟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

顾宪成回到家乡无锡,在东林书院讲学,在从事讲学中,也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另一批贪权的官僚,依附皇室、勋戚、交结宦官,结党营私,不断打击、排斥清廉正直的官员,形成反对东林党的几个“党”。按籍贯而言,这几个“党”是:浙党、昆党、楚党、宣党、齐党。其中浙党势力最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先后出任内阁首辅,齐党、楚党、宣党、昆党等重要人物纷纷占据要津,成为“当关虎豹”,他们不以国事为重,专门热衷于攻击东林党,并且往往作为他们首要任务,不遗余力地残酷打击东林党人。而东林党人则一再抓住他们的弊端,加以揭露和参劾,于是出现了明末历史上著名的东林党争。明宫三案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三月,万历帝命福王到洛阳封地,但是郑氏集团阴谋夺取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并未终止,他们一再策划谋害太子朱常洛,因而发生了明末著名的宫廷三案: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梃击案发生于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四日。这一天,有个不知姓名的男子,手持枣木棍,从东华门直奔内廷,闯入皇太子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内官,一直闯到前殿檐下,才被内官韩本用抓获,交东华门守卫指挥朱雄收留,第二天,皇太子奏闻,命法司提审。负责审问的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是浙党官吏,奏称“人犯供名张差,系蓟州井儿峪民。臣再三考讯,本犯口中呶呶称吃斋讨封等语”。企图以“疯癫”病人为借口,糊涂结案。五月十三日,东林党人、刑部提牢主事王之案通过单独提审,认为,张差“不颠不狂,有心有胆”,只是害怕刑罚而不敢招,给他饭吃,才开始有点想说,其中必有疑。他主张穷追到底,揪出幕后指使者,愿皇上缚凶犯于文华殿前朝审。户部郎中陆大受上奏言:“张差业招一内官,何以言其名?明说一街道,何以不知其处?”奏中提到“奸戚”二字,矛头直指郑贵妃之兄郑国泰,怀疑郑国泰是张差的后台,所以建议神宗“大振朝纲,务在首恶必得,邪谋永销,明肆凶人于朝市,以谢天下”。神宗对王之案、陆大受等奏十分厌恶,疏俱不报。御史过庭训及知州戚延龄都说其致颠始末,以张差“疯癫”二字定为此案了事。红丸案发生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九月。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神宗病死,皇太子朱常洛即位,是为明光宗。八月十日,光宗得病,召医官陈玺等诊视。八月十二日,他病情越来越重,“圣容顿减”。八月十四日,内臣崔文升进献泄药。光宗服后病情更重。八月二十九日,光宗在乾清宫召诸臣,因问“有鸿胪寺官进药何在?”方从哲奏称:“鸿胪寺丞李可灼自云仙丹,臣等未敢轻信。”光宗即下令李可灼前来。李诊视后,不说病源及治法,进奉光宗两颗红丸,光宗服后不到两天,在九月初一日突然“驾崩”,于是廷臣哗然。对于光宗服红丸立即升天,中外藉藉,认为李可灼误下劫剂,担心有情弊。而方从哲反而草拟敕书赏赐李可灼白银五十两,这更加激起了朝臣的责难。御史王安舜认为崔文升、李可灼是“庸医杀人”,声称“往者张差谋逆,实系郑国泰主谋”。由于郑氏集团和方从哲等人的阻挠,此案没有进行追究下去。直到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朝廷才判处李可灼遣戍,崔文升被贬谪到南京。

明光宗即位后,郑贵妃为了进一步控制他,将自己宫中的李选侍(选侍系宫中无封号的宫嫔)送给光宗,李选侍深得光宗的宠爱。光宗死后,由其长子16岁的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这时李选侍应立即迁出乾清宫。但是,李选侍企图挟持熹宗以擅权,仍与朱由校居住在乾清官内,不肯迁出。她还让心腹太监盗窃宫中珍宝,以贿赂首辅方从哲制造舆论,说皇长子年幼,需要李选侍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指出,皇长子已经长大成人,“何必托于妇人女子之手?”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借抚养之名,行专制之实”。惠世扬指斥“李选侍原为郑氏私人,丽色藏剑”,指责方从哲通过内监得到大量贿赂珍宝,同李选侍相勾结。在这场移宫案的争议中,郑贵妃、李选侍和方从哲一方面理亏,另一方面当时还没有夺取最高权力,因此,东林党人后来占了上风,李选侍终于移出乾清宫。朱由校在东林党人的支持下,摆脱了李选侍的挟制,于九月初六日正式即位。萨尔浒之战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清),建元天命。两年来,努尔哈赤为做好征明的准备,发布“七大限”,诉说明军“起衅边陲,害我祖、父”,宣扬与明军有深仇大恨。同时,修整器械,申明军纪,颁布《兵法之书》,进行军事上的训练。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四月十五日,努尔哈赤计取抚顺,装着令部夷到市,潜以精兵跟在,突人抚顺城,杀死中军千总王命印、把总王学道等,俘获李永芳等,攻陷了抚顺城。八旗兵不仅夺占抚顺、东州、马根单,而且劫掠小堡、庄屯五百余处,掳获人畜三十余万。抚顺清河被攻破,明总兵张承荫等全军覆没的消息,传至京师,明廷上下,举朝震骇。万历帝怒不可遏,立即下征努尔哈赤的上谕,要求做积极进攻后金的准备:以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周永春为辽东巡抚,起用了山海关总兵杜松,征调还乡的老将刘挺,特起已废将领李如柏。到第二年二月,调集福建、浙江、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兵星驰援辽,集驻辽阳,号称二十四万,分四路深人进攻赫图阿拉,每路兵六万,实则不过九万人。由兵部侍郎杨镐任四路总指挥,坐镇沈阳。

三月初一,杜松军到了萨尔浒(今抚顺大伙房水库地方)。努尔哈赤命代善、皇太极以二旗兵援助界凡,自己亲率六旗铁军攻打明军萨尔浒大本营。明军列炬以战,金兵从暗击明,万矢雨集,发无不中;而明军从明击暗,铳炮都中了树木,八旗兵却并未受伤。明军最后被金军一鼓作气攻下萨尔浒大本营。

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大战中大败明军。据统计,明军文武将吏死亡310余员,军丁死亡45870余人,阵失马、骡、驼共计28600余匹。后金士卒仅伤数百人。萨尔浒之战,是决定后金兴明朝亡最为关键的一次战役。之后,明朝只得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则由防御转为进攻。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二十四日,李白成的大顺军渡河东征的消息传到京城,崇祯坐卧不宁,决定命李建泰以督师辅臣身份“代朕亲征”,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遣将礼。但李建泰率兵到邯郸时,传来了大顺军左营刘芳亮部沿黄河东进的消息,立即往北开始撤退。

与此同时,朝廷也开始商议抽调驻守宁远防备清军的吴三桂部队。不久,起义军更加逼近,明廷一片恐慌。于是于三月初六正式下令放弃宁远,命蓟辽总督王永吉,宁远总兵吴三桂统兵入卫京师,并檄调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兵勤王。但吴三桂因路途遥远,直到京师被占队伍还在跋涉途中。刘泽清接诏后,谎称坠马负伤,无法从行。唐通率8000兵卒至京,屯扎于齐化门(即朝阳门)外,但不久又撤兵而去,盘踞在居庸关上。大小群臣们见大势已去,也纷纷逃离京师。三月十五日,大顺军进抵居庸关,唐通随即投降。

大顺军围攻北京时,李自成在昌平与北京之间的沙河设下临时总部,由大将刘宗敏担任前线总指挥。

崇祯领太监王承恩爬到煤山(即景山顶嘹望,见无处可逃,便决计自尽。

三月十九日,大顺军占领了北京。军队通过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进入城内。午刻,李自成由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等文武官员陪同,由沙河的大营人城。

从此,执政276年的明王朝,被李白成农民起义军推翻。四月初,大顺政权将崇祯帝厚葬于昌平县田贵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