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历史精粹
4729200000024

第24章 清朝(2)

七月初五,戈洛文使团到达尼布楚。初八,双方进行第一轮会谈。谈判一开始,双方即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戈洛文一口咬定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即为俄国领土,却又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指责中国“突然派兵侵犯”俄国领土,制造流血事件,引起战争,要求清政府赔偿俄国损失,惩办有关人员。索额图对戈洛文的无稽之谈逐条予以驳斥,以大量事实说明,鄂嫩、尼布楚等地皆为中国人民世代居住之地,当地人民一直向中国政府交税,其首领和子孙至今仍在,因俄国侵略而逃到内地。索额图在回顾了俄国侵略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以后指出,当地中国各族人民多年来遭到俄国侵略者的蹂躏,绝不是如戈洛文所言仅仅为“小小纷争”。对此,中国政府曾多次提出抗议、警告,但俄方始终置若罔闻,中国忍无可忍,只得以武力驱逐侵略者。因此,引起战争的正是俄国的侵略和屠杀,如果说要“惩凶”、“赔偿”的话,那么俄国首先应惩办侵略凶手,赔偿中国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最后,索额图表示,中国使团是为争取和平而来,故只谈边界划分,谋求达成协议,并不想要求俄方“惩凶”和“赔偿”。在无可争辩的事实而前,戈洛文等理屈词穷,无话可说,在随后进行的划界谈判中,戈洛文首先提出以黑龙江为中俄两国边界的方案,遭到索额图等断然拒绝。清政府提出以勒拿河与贝加尔湖划界。也未被俄方接受。第一天会谈没有结果。次日举行第二次会谈。开始,戈洛文仍坚持以黑龙江划界,后见中国使团坚决反对,又提出以牛满河为界,仍将黑龙江上、中游北岸划归俄国。时此,中国使团当然不会同意,但索额图等以为俄方已然让步,于是提出以尼布楚为界的新方案。由于中国使团缺乏外交谈判经验,一下子就将事先确定的最后方案拿了出来,因而上了戈洛文等人的当,将尼布楚轻易划给了俄国。戈洛文见清政府肯让出尼布楚,不由喜出望外,但为了勒索更多的利益,故意与中国使团继续纠缠,拒绝了这一方案。第二天会谈仍无结果。

索额图等不知戈洛文的真正意图,以为最后方案遭到拒绝,谈判已经破裂,准备返回北京。戈洛文一见,急忙通过在中国使团中充当译员的两名传教士——法国人张诚和葡萄牙人徐日升,劝中国使团留下来继续谈判。七月初十至二十三日,张诚与徐日升频繁往来于中、俄使团驻地,进行会外活动。经过激烈辩论,中国使团又作出一系列重大让步,有些甚至超出了康熙帝允许的范围。戈洛文等见此行目的已基本达到,又赶上大批受俄军残害的中国各族人民听到中国使团到来的消息,纷纷突破俄军封锁,来到尼布楚附近,引起他们的恐慌,于是表示愿意接受中国使团的方案,同意撤出雅克萨。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两国正式签订(伲布楚条约》。

(伲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其正式文本为拉丁文本,由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另有满文和俄文副本。(伲布楚条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其内容也未超出两国政府愿意接受的范围。条约明确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国边境相对安定,人民往来和贸易关系皆有所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

清中叶以后,英国等国向中国大量输出毒品鸦片。公元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次年3月,林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了对华战争的拨款案。公元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自此开始,战争经历三个阶段。英军首次北犯(公元1840年6~12月)。根据英国政府的训令,远征军封锁广州、厦门(今属福建)等处的海口,截断中国海外贸易,并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伶舟山市),作为前进据点。此时,中国沿海地区,除广东在林则徐督促下稍作战备外,其余均防备松弛。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慑于兵威,罢免林则徐,改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同时,英方也因疾疫流行,秋冬将临,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英军南下后,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抚筹防海口,并命两江总督伊里布率兵至浙东,准备收复定海。公元1840年12月,琦善与义律在广东开始谈判。公元1841年1月7日,:英军不满谈判的进展,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2月26日,英军又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一路占据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东北各炮台,并炮击广州城。在此形势下,奕山等接受英方条件,纳银600万两,换取英军撤出广州地区。英国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带民众自发武装起来进行抗英斗争。英军再次北犯(公元1841年8月~公元1842年8月)。英国政府对义律在广州所获侵略权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公元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舰船37艘、陆军2500人离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厦门,占据鼓浪屿。旋北进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公元1841年2月,英军因疾疫流行,放弃定海),10日攻陷镇海(今属宁波),13日占宁波。时英军兵力不足,遂停止进攻,等待援军。厦门、浙东兵败后,道光帝又派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并陆续调集兵勇以备反击。公元1842年3月,奕经因兵力已足,决定水陆同时反击,企图一举收复宁波、镇海、定海。3月10日夜,清军对宁波、镇海分别发起反击,接战均不利,纷纷撤回原驻地。进攻定海因风潮不顺而延期。3月15日驻宁波英军乘势反攻慈溪(今慈城镇)和城西大宝山等地,清军大败,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见久经准备的浙东反攻又告失败,遂调盛京将军耆英赶赴江南,准备与英军讲和。公元1842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镇。6月16日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运河。7月21日,英陆军6900余众,发起镇江之战,遭顽强抗击,被击毙169人后攻陷镇江。27日,英舰队驶抵南京江面,清军已无力再战,全部接受英国侵略要求。8月29日,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军民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第一次战争,广大官兵英勇抗战,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由于清廷和战不定,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挥,战法呆板,加之武器装备落后,终为英军所败。鸦片战争的实践表明,落后的封建军队已不能战胜初步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军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起义

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于公元1842年8月在英国军舰“臬华丽”号上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为支付鸦片战争赔款,弥补财政亏空,加重旧税,农民无以为生,由此引发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自幼博览群书,聪明好学。长大后渐明事理,对腐朽的清王朝深表痛恨。公元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落第,忧愤大病一场。传说中他恍恍惚惚觉得自己上了天,历代圣贤为他剖腹换心,一位披黑袍的金发老人赐给他一把宝剑和一颗金玺,封他为“太平天王大道君全”,叫他斩尽妖魔,建立地上天国。公元1843年,他组织创立了“拜上帝教”,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领众多信徒在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由于得到了各地人民的拥护,起义军很快发展壮大。

公元1853年3月初,太平军占领了重镇南京,洪秀全将南京改称“天京”,把它当作太平天国的京城。不久,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到公元1856年的上半年,太平天国已经控制了江西、安徽、湖北和江苏的大部分地区,并先后击溃了清朝的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但就在这时,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几位领导人为了争权夺势,竟不惜动用武力,刀枪相见。这场大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由强到弱的转折点,太平天国运动由此一步步走向了衰败。

这时,杨秀清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中的实力增强了。他错误地认为建立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的时机已经到来,便向洪秀全“逼封万岁”。

事后,洪秀全心怀极大不满,采取措施置杨秀清于死地,以防后患。很快,韦昌辉深夜到达天京,把杨秀清及其全家通通杀死。翼王石达开闻讯后,愤怒斥责韦昌辉心狠手辣,滥杀无辜。韦昌辉听后很恼火,又要派人去杀石达开。石达开吓得赶紧连夜逃走。直到11月,洪秀全为形势所逼,不得不下令杀了韦昌辉和秦日纲,总算平息了这场可悲的变乱。韦昌辉被杀后,洪秀全召石达开回京辅政。不久,洪秀全对石达开又生猜忌,公元1857年6月,石达开一气之下,带领20多万太平军的精锐部队擅自离开天京,向四川进军。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兵攻占了苏州后,便向上海大举进军。外国侵略者鉴于太平天国反对他们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毒害中国人民,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利益,就与清政府相互勾结,大力镇压太平军。

太平天国后期虽然取得了很大胜利,势力发展到十几个省,斗争长达14年之久,但最终还是败在曾国藩和左宗棠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及英、美等侵略者的联合进攻下。太平天国尽管失败了,但它毕竟给外国侵略者和清朝军队以沉重打击,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清朝灭亡的进程。太平天国提出的口号和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和内心的呼声,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于9月25日进攻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4月20日,英、法、美、俄四国公使会集白河口外,几天后,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派全权大臣在北京或天津举行谈判。英法公使限令六日内答复,否则即采取军事行动。美俄公使则打出“调停”的旗号,劝告清政府尽快会谈。与此同时,联军舰队陆续驶抵大沽口,做了进攻大沽炮台的各种准备。

清廷接到四国照会后,咸丰帝令谭廷襄与其谈判,要求英法美公使返回广东,听候黄宗汉办理,俄公使则仍到黑龙江等处会办。英法借口谭廷襄非全权大臣,拒绝谈判。美俄公使则假充“调停人”单独和谭廷襄周旋,麻痹清政府。英法联军在美俄掩护下,做好一切战争准备,并于5月20日对大沽炮台发动突然袭击。

驻守炮台的官兵奋起抵抗,由于直隶总督谭廷襄等文武官员带头逃跑,使得大沽炮台很快失陷。英法联军占领大沽炮台,直犯天津,并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政府惊慌失措,急忙派伞权大臣桂良和花沙纳赶赴天津议和。桂良等与四国代表进行了多次交涉。在英法代表蛮横要挟下,桂良等被迫接受了全部要求,分别于六月二十六日和二十七日签订了中英饫津条约》和中法饫津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今营口)、登州(今炯台)、台湾(今台南)、淡水、潮州(今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扩大领事裁判权;对英赔款四百万两、对法赔款二百万两;修改税则等等。条约规定第二年在北京交换批准书。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六月,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各率一支舰队开赴大沽口,准备进京换约。清政府指定换约代表由北塘登陆经天津至北京,并要求换约代表不得携带武器,各兵船武装人员不得登陆。而英法公使却仗恃武力,坚持要从大沽口溯白河进京,蓄意利用换约时机,重新挑起战争,向清廷索取更多的权益。25日,英法兵舰突然炮轰大沽炮台,守军奋起迎击获胜,英舰司令贺布受伤,击沉击伤联军兵舰十余艘,伤毙敌兵四百多人,英法舰队在美舰支援下撤走。不久之后,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次任命额尔金、葛罗为特命全权代表,以陆军中将格兰特和孟托班为英法远征军总司令,组织一支新的联军约两万余人,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春开始第三次北犯。先后占领了舟山、大连湾、烟台。七月联军再次闯入大沽口。由于北塘守军毫无戒备,联军顺利登陆北塘。而后,清军又在新河、军粮城、唐儿沽(今塘沽)节节败退,大沽炮台失陷,联军占领天津。

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后,咸丰帝极度惊恐,急派桂良为钦差大臣赶赴天津,会同直隶总督恒福向英法联军乞和,因联军索需苛重,天津、通州谈判相继破裂。于是联军又进攻通向北京的要隘张家湾、八里桥,清军先后溃败。消息传到北京,清廷极为震惊,咸丰帝命其弟恭亲王奕诉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督办和局”,自己却于9月22日带着皇妃等逃奔热河。

公元1860年10月5日,北京附近海淀失陷。英法联军将圆明园内的宝藏洗劫一空,最后又纵火焚烧。火势延续三昼夜,罕世名园成了一片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