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大病求医,小病求己
4732600000018

第18章 自诊自疗——小毛小病不求医(1)

疾病,与人如影相随,生命的过程也是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难免会偶感风寒,生点小病,也会由于不小心,身体某处磕破损伤。你不得不感叹:我该拿什么来拯救自己,怎样才能摆脱这些司空见惯又让人束手无策的烦恼呢?

生了病要看医生,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过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知识的普及,对于这类小毛小病可以不去医院,每个人都能进行诊断,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对意外出现的伤痛进行简单的处理。这样既节约去医院就诊的时间,又减少开支。

观状辨病的学问

一、观察面色巧辨病

察神色巧辨病

面部神经是全身精神气血的综合反映。气血充盈,则神采奕奕;气血衰少,则精神萎靡。

正常神色时,两眼灵活而有光彩,神志清晰,反应灵敏,动作矫健,表示脏腑功能未伤。

当出现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目无光泽、语言无力、答非所问时,则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良。进一步可出现语言错乱、神志昏迷等危重征象。

另外,如果原来沉默寡言、语言低微、时断时续的重病、久病者,突然出现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来神志模糊者,突然清醒;原来不能饮食,突然出现大口进食;原来面色晦暗,忽见两颧发红如涂油彩等。这些反常的假象,俗称“回光返照”,预示病情会迅速恶化,有生命危险。

疲劳可能是种病态

引起疲劳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体力消耗;精神抑郁、忧虑等心理原因;体内潜伏着某种疾病。前一种属于生理性疲劳,后两种属于病理性疲劳。

生理性疲劳只是在活动量过大、过猛、劳动时间过长时才出现,如果得到休息,疲劳很快会消失。

病理性疲劳往往伺时伴有畏寒、发热、恶心、咳嗽、心悸、食欲减退等表现,而且疲劳消除也显得缓慢或不容易。

因此,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疲惫不堪,休息后也不易恢复的情况,就要尽早去医院进行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治疗。

晕眩、头晕与疾病

眩晕是种错觉,常感天旋地转、脚往下沉等,并出现晕吐;多是前庭器官功能异常所致。常见于如晕机、晕车、晕船等。

头晕则含义广泛得多,包括头昏、头脑不清醒、头重脚轻、有不平衡感等,没有具体的定位。如睡眠不足、持续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贫血、血压高、血压低、脑供血不全等均会使人有头昏感。

早晨出现头晕,多提示颈椎骨质增生、血黏度增高。因为颈椎骨质增生可能压迫椎动脉,或血黏度增高时血流减慢,大脑供血供氧不足,而早晨是血黏度的高峰期,所以会出现头晕、头昏症状。

观面容巧辨病

1.浮肿面容

面部浮肿,手指按压前额,可出现凹陷,常见于肾病、心脏病等。

2.假面具面容

面部表情呆板,好似戴有一副面具,多见于脑炎、震颤性麻痹症患者。

3.甲亢面容

面肌消瘦,眼球凸出,眼裂开大,双目圆瞪,目光惊恐,面黄肌瘦,兴奋不安,烦躁易怒等。

4.贫血面容

面色苍白,唇舌色淡,神疲乏力,心慌气短等。

5.二尖瓣面容

双颊暗红,口唇紫绀,心慌气短,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

6.满月面容

面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小须,见于皮质醇增多症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

7.半侧瘫痪面容

一侧面部表情动作完全丧失,前额无皱纹,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坠,见于面神经麻痹和脑出血、梗塞等。

8.半侧痉挛面容

半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规则抽搐,或短暂性痉挛、口角抽搐,可见于面神经瘫痪后遗症及三又神经痛、中枢神经障碍。

9.恶病质面容

面容极度消瘦、面色萎黄、颧骨高耸、眼窝深凹,皮肤弹性差,常见于严重的结核病,或晚期癌肿。

10.淡漠面容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少气懒言,多见于肠伤寒、脑脊髓膜炎、脑炎等。

观面色巧辨病

1.面黄观病

面黄可由疾病引起,也可因饮食引起。如因过多进食橘子、南瓜、番茄等含较多胡萝卜素类食物引起的面黄,同时掌心和脚心也变黄,不用担心,停食后即消退。

由疾病引起发黄,最多见的是黄疸病。如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多为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胆囊炎、胆囊癌或胰头癌等病症;钩虫病病人由于体内存着长期慢性失血,引起面色枯黄,这就是俗称“黄胖病”。

严重性贫血症、恶性肿瘤或慢性肾炎的人皮肤也会发黄,此外还有疟疾、药物中毒等;也可引起面黄。

2.面红察病

面红是因面部充血所致,多与发热有关。

结核病患者由于低热,两颧部呈现绯红色,下午更为明显。

红斑狼疮患者的面颊出现对称的蝶形红斑。

煤气中毒时,面部也会泛出樱桃红色。高热性疾病患者,面色通红,伴有口渴甚至抽搐。

高血压患者,也常红光满面。

另外,饮酒、日晒、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也可出现面部潮红,不属疾病之列。

3.面色苍白观病

健康人的脸色白里透红,久居室内之人,皮肤较为白皙,这些都是正常之色。若色

如白蜡,则非正常之色,当属病态。

面色与疾病有着密切关联。气血充盈,面色正常;气血虚衰,则面色异常。

寒冷、惊恐、剧烈疼痛,由于疼痛刺激毛细血管强烈收缩,可出现面色苍白;寄生虫病、白血病、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过多等,皆可导致贫血,出现面色苍白;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慢性肾炎等患者。面色较正常人苍白;铅中毒时,以面色灰白为主要特征,医学上称为“铅容”。休克时,因面部血液循环障碍,常出现脸色发白。

4.面色青紫查病因

一般说来,面色青紫是缺氧所致。

窒息、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都可能出现面色青紫。

胃部或肠部痉挛性疼痛、虫痛、胆道疾病引起的胆绞痛发作时,亦可使面色青紫。

肺结核病晚期、肺气肿等肺部疾患,都可使面色缓慢出现青紫。

另外,小儿面呈青色,两眉间较明显,大多是惊风的预兆。

5.面黑敲响疾病的警钟

古语说:“黑色出现在天庭,大小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庭”在颜面部最高位置,即额部,此处出现黑色,是病情危重的信号,病人常会突然衰竭而死。

面黑多是慢性病的征兆。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患者,都可能出现面色变黑。病情愈重,颜色也愈浓黑。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抗癌药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变黑,但停药后又能恢复正常。恶性肿瘤患者,脸色会渐渐变得黑斑重重,给人一种脏兮兮的感觉。

6.面色发灰应警惕

脸颊发灰时,说明身体缺氧,肺部功能不佳,应多去公园散步、慢跑,并多吃绿色蔬菜,增加蛋白质、矿物质和粗纤维的摄入。

如额头皱纹增加,表明肝脏负担过重,必须戒酒,少吃动物脂肪,多饮矿泉水。

观耳巧辨病

1.从耳形看健康

(1)耳轮粗糙不平的棘状结构

见于腰椎、颈椎骨质增生等疾病。

(2)耳折症

耳垂出现一条自上而下折痕较深的皱褶,称为耳折症。多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

(3)耳垂肉薄呈咖啡色

多见于肾脏病和糖尿病。

(4)耳郭血管扩张

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支气管扩张等病。

另外,耳廓上出现白的糠皮样皮肤脱屑,可能是患有皮肤病。

2.观耳色辨病

(1)耳白

耳呈白色为寒证,如耳廓上出现白的糠皮样皮肤脱屑,可能是患有皮肤病。

(2)耳红

呈红色为热证。

(3)耳青黑

呈青黑色者,为痛证。

(4)耳焦黑

焦黑、干枯者,为肾精亏损的征候。

(5)耳廓心区呈红

如呈红晕、鲜红、黯红、黯灰等,很可能患有冠心病。

(6)耳垂为青色

性生活过度之征候。

观鼻巧辨病

1.观鼻尖

(1)鼻尖呈紫蓝色

是患有心脏病的象征。

(2)鼻尖呈黑色

则有胃病。

(3)鼻尖呈白色

为贫血的表现。

(4)鼻尖“五彩斑斓”

即有棕色、蓝色、黑色等杂色,则提示脾脏和胰脏出现危机。

(5)鼻尖发肿

可能心脏正在扩大。

(6)鼻翼和鼻尖部发红,并有小脓疱

可能是痤疮。若妇女鼻尖发红,可能是患有妇科病的征兆。

2.观鼻梁

(1)鼻梁明显扭曲

多数脚有毛病,通常鼻尖歪向哪一侧,哪侧的脚多患有疼痛性足综合征。

(2)鼻梁出现黑褐色斑点或斑片

可能是内脏疾病在鼻部的反映。

(3)鼻梁部出现红色斑块

且高出皮肤表面,并向两侧面颊部扩展,可能是红斑狼疮。

(4)鼻子很硬

常常是动脉硬化的迹象或是胆固醇过高,心脏脂肪过剩。

3.观鼻色

(1)红鼻子

可能心脏和血液循环方面有病。

(2)鼻端、鼻翼部发红

并皮肤受损,有毛细血管扩张和组织增厚,可能是酒糟鼻。

(3)鼻黏膜萎缩、鼻腔分泌物呈绿色

并伴有使人难闻的腥臭味,则是患了慢性萎缩性鼻炎。

观唇巧辨病

1.观唇色巧辨病

(1)唇色发白

若双唇淡白,血气不足,多见于贫血或失血症;若双唇苍白,则失血过多;仅下唇苍白,为胃虚寒,如胃痛、呕吐、胃部发冷等症状;若上唇苍白泛青,多为大肠虚寒、胀气、腹痛、泄泻等。

(2)唇色发红

若为淡红,多为体弱、血虚或气血两虚;若为深红色,多见于发热征象;若为发绀,则为缺氧,多见于肺炎、心衰者;若为樱红色,多为一氧化碳中毒。

(3)唇色青紫

多见于心衰、肺心病和血管栓塞。

(4)唇色发黑

若环口为黑色,多为肾病;唇呈干焦紫黑,更为恶兆;若唇色黯黑而浊,多为消化系统疾病。

(5)唇色微黄

多见于心脏衰弱。

2.嘴唇发黑与老人健康

老年人嘴唇发黑,并经常出现疲倦、厌食,多半是消化系统出了毛病;同时,如口唇边缘还出现色素沉着,则可能是由于肾功能不全所致。

双唇黑紫略带红色,是缺氧的明显症状,常见于肺炎、心力衰竭、气喘、肺心病。另外,便秘、腹痛腹泻也可出现这种症状,均应及时诊治。

观发巧辨病

1.白发

青少年白发,如无遗传因素和精神的压力或重创,可能患有胃肠疾病、结核病、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等。

2.黑发

未进行特别护理,头发突然发黑,警惕某些肿瘤所致。

3.脱发

过早颅顶脱发,可能是结肠炎、胆囊炎所致;男性前额或头顶脱发可能是肾虚;女性脱发可能患有肾病;突然迅速脱发,可能是营养不良、贫血、肿瘤等。

4.断发

头发脆弱易断、缺少光泽,可能是甲状腺的毛病。

5.干枯

多为肾脏气亏血亏虚。

二、细看舌头巧辨病

中医诊病为何要观舌

在就诊时,中医总要认真观察病人的舌头。

察舌又称舌诊,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脏腑通过经络与舌发生联系,脏腑的精气可上营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可从舌象的变化上反映出来。所以望舌可以诊察内脏病变。

舌与脏腑相关的部位是这样划分的:舌尖部是反映心肺的状态;舌中部反映脾胃的状态;舌根部反映肾的状态;舌边部反映肝胆的状态。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正常的舌质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如果出现异常则是病态。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上蒸而生。正常舌苔是薄白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病苔则是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当然,舌诊固然重要,但正确的诊断还必须联系病史,参照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分析,故中医看病首先要察看舌头。

从舌质巧辨病症

1.舌质淡

淡白舌多见于贫血症、营养不良、慢性肾炎、内分泌腺功能不足等疾病。

2.舌质红

整个舌头发红,常见高热症或化脓性感染。若由红转绛,患者心神不安,要预防败血症;舌边发红,常见于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发烧;舌尖发红,常因劳累、失眠,消耗过多,导致体内维生素或其他营养物质缺乏所致。

3.杨梅舌

舌质红而有刺,类似杨梅,称为杨梅舌,常见于猩红热或高热持续几天以上的患者。

4.舌质青紫

多提示缺氧或血液循环障碍,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部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等疾病。另外,妇科疾病和胃肠疾病也可出现青紫舌。

若舌质长期呈暗红或紫色,要警惕癌症侵扰。大多数癌症患者的舌质呈暗红或紫色,其中食管癌、贲门癌呈现率最高。

5.瘀点瘀斑

少女舌尖或舌侧部位出现分散的青紫色瘀点或瘀斑,常表示有月经失调、痛经或子宫功能性出血等病症;成年人的舌质出现这种情况,则表示体内有瘀血存在。

从舌形巧辨病

正常人的舌形应该是不胖不瘦。出现某种疾患时,舌形有可能会出现异常变化。

1.裙边舌

舌头超过两边口角的范围,显得浮肿而娇嫩,舌边有齿印,犹如裙子的边缘,即裙边舌。多见于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蛋白质。

2.肿胀舌

舌胖大,不得不把舌头伸出口外,多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肢端肥大症。若是充血肿胀,呈蓝红色,则是肝硬化的特异性表现。

3.瘦瘪舌

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伴有全身消瘦。

4.芒刺舌

常见于高热和肺炎。经常吃粗渣滓食物,如甘蔗,舌乳头也会有芒刺。

另外,如果长期缺乏维生素,舌面上的味蕾会丛聚在一起,形成沟脊的现象。当营养不良或体液亏乏时,舌面上的味蕾会消失,光滑如镜面。

从舌态巧辨病

正常人的舌态应该柔软灵活,当机体出现某种疾患时,舌态可能会出现异常变化。

1.舌痿软

常见于唾液分泌减少、神经系统疾患、舌肌无力等症。

2.舌强硬

常见于乙型脑炎、高热昏迷、肝昏迷、脑血管意外、脑震荡、脑挫伤等症。

3.舌歪斜

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舌下神经损伤、面神经麻痹等症。

4.舌颤动

常见于体质虚弱、甲状腺功能亢进、衰老、酒精中毒、神经官能症等。

5.舌纵

常见于克汀病、伸舌样痴呆、毒血症等症。

6.舌缩

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的休克期,肝性脑病、乙脑深昏迷等症。

察舌苔巧辨病

正常人的舌苔薄白而清净,干湿适中,不厚不腻,不滑不燥。当机体出现不适时,舌苔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1.苔白厚而滑

滑是指非常湿润,看上去反光增强,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症。患这些病症后,常会咳吐大量痰液。

2.黄厚苔

多半是浅表性胃炎、胃溃疡。黄色的深浅与炎症的轻重成正比。胃热伤津者亦可见。

3.灰苔

多见于体弱者患热性病,或病久兼消化不良。

4.白苔

出现在舌中间,预示着十二指肠病变;出现于舌体后1/3,提示小肠与大肠病变。

5.地图舌

舌面呈点片状白色顽癣,形似地图状,称为地图舌。表明消化不良。

三、皮肤体态巧辨病

观手形巧辨病

正常人的手指转动灵活,伸屈自如,五指搭配协调。一旦手指变形或笨拙,健康状况多存在隐患。

指尖比指节更粗大,如同敲鼓槌子,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脓肿、肺结核、肺癌、肺心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