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大病求医,小病求己
4732600000030

第30章 常见疾病的防护(7)

(1)进行卫生宣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2)早期发现病人,尽快隔离治疗,病人应隔离40天。

(3)接触者应观察21天。患儿污染环境及物品,用一般消毒法及采用通风、日晒等清洁措施。

(4)保护易感儿:

①预防接种:小儿生后满3个月即可单用百日咳菌苗,每日1次,需注完全程3次之后才能产生免疫效果。初次注射后次年仍要加强济射1次,以后可以4岁、6岁时分别再注射1次。

②药物预防。水煎鱼腥草,每日10克,分3次口服。百日咳流行期间,口服大蒜,或用大蒜液滴鼻,均有预防效果。

肺结核

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其中痰中排菌者称为传染性肺结核病。排菌病人是传染源,主要由患者咳嗽排出结核菌经呼吸道传播,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容易感染发病。本病可累及所有年龄段,但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老年人发病有增加趋势。

1.病症表现

(1)结核中毒症状

①发热:一般为长期低热,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日凌晨降至正常。

②倦怠乏力、食欲减退、夜间盗汗、体重减轻等。

(2)呼吸系统症状

①咳嗽咯痰:干咳无痰或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可有脓性痰。

②咯血:为痰中带血或单纯咯血,呈鲜红色。

③胸痛:部位不定的胸痛。疼痛固定,随呼吸、咳嗽加重者,是胸膜受累的表现。

④气急:慢性进行性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紫绀。并发气胸及大量胸腔积液时,可出现急性呼吸困难。

2.自我防护

(1)有传染性的活动期病人,应进行隔离治疗。

(2)避免接触具有传染性的病人。

(3)既病之后,需耐心坚持治疗,治疗彻底,避免复发。

(4)注意休息,高营养饮食。

(5)忌烟酒。

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是一种常见病,是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发红、发炎,常发生于冬、春季节,患者以儿童或青少年为多。

1.病症表现

(1)一般发病较急,咽喉疼痛,吞咽时加剧,并能放射到头部。头痛、发冷发热。

(2)感染区四周的腺体肿大且有触痛感。

(3)成为身体的一个重要隐患,在某些诱因的影响下,会发生各种疾病或原有疾病发生恶化。

2.自我防护

(1)急性扁桃体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易转化成慢性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的症状与治疗同急性扁桃体炎基本一样。

(2)患急性扁桃体炎后要少食炙烤煎炒食物,多饮清润之羹剂,少食辛辣食物。

(3)急性扁桃体炎具有传染性,对于急性扁桃体炎患者,尽可能隔离,以免传播病原。

(4)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多接触空气和阳光,注意个人卫生和口腔卫生,戒烟酒,少食辛辣之物。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学称“痄腮”,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5~15岁发病最多,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接触腮腺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后25日内可以发病,在学校或托儿所等儿童集中的场所易造成流行,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大多预后良好。

1.病症表现

(1)发病初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症状,l~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体温可达39℃以上。儿童患者症状较轻,可无明显前驱症状。

(2)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向后、向下发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因腺管发炎部分阻塞,故进食酸性食物促使腺体分泌时疼痛加剧,颊黏膜处的腮腺管口早期可有红肿。

(3)有些病例1~4日后又可累及对侧,并可同时累及颌下腺、舌下腺。颌下腺肿大时颌下肿胀,可触及椭圆形肿大的腺体包块。

(4)舌下腺肿大可见颈前颌下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也可单独累及颌下腺、舌下腺。除腮腺肿大外,腮腺炎病毒可侵犯不同器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乳腺炎等。可伴随腮腺炎先后出现,一般认为是并发症,也有单独出现者。

2.自我防护

(1)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可采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肌注预防。

(2)患儿应隔离至腮肿消退。

(3)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以流质、半流质为主,不宜食用酸性食物,肥腻及油炸食品。

急性结膜炎

是眼结膜的急性炎症。是眼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多见的病因为病毒、细菌和过敏反应。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科一韦氏杆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和葡萄球菌等。常见的病毒如腺病毒8型、19型、37型、3型等及肠道病毒70型等。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接触眼镜;各种眼药、化妆品等。急性结膜炎特别是由病毒、细菌引起者,可引起广泛流行,对社会和个人造成危害,应积极防治,但预后好,对眼视力无大威胁。

1.病症表现

病人自觉眼痛或痒,有分泌物及流泪。检查眼睑、结膜水肿,结膜充血。

2.自我防护

(1)对于病毒性、细菌性结膜炎应注重预防。病人应做到不去公共场所,如游泳池、浴池、理发店。

(2)健康人群应加强防范意识,如不用脏手揉眼,彻底洗净双手等。

(3)对于医务人员,检查病人后应彻底洗手,甚至在消毒液内浸泡。

(4)病人接触过的器械应消毒,以防交叉感染,此外,病人应少食辛辣发物及高营养品,以免加重病情。患眼不应包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临床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淤胆型肝炎等。目前已知肝炎病毒分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及戊型(HEV)。甲、戊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乙、丙、丁三型主要经过肠道外途径传播。

1.病症表现

肝区疼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腹胀,便溏,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黄疸。

2.自我防护

(1)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防止血液、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对高危人群注射疫苗。

(2)患者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避免纳入过多的脂肪。

(3)注意休息。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为常见。常因进食被痢疾杆菌污染又没洗干净的瓜果、蔬菜,或是喝生水以及通过苍蝇进行传播。

病人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每日十数次到数十次,并伴有里急后重、身倦无力、恶心、呕吐、头痛,高烧可达39℃左右。病情严重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表情淡漠、意识模糊、面色青灰、血压下降、尿少、脉搏细微、呼吸浅而弱等,称为中毒型菌痢,治疗不及时常会有生命危险。一般性菌痢经及时合理治疗,多数病人可在短期内痊愈。少数病人由于治疗不及时而转为慢性,给治疗带来困难。

1.病症表现

(1)普通型:一般有高热,病初可有1次惊厥,也可低热。大便脓血、黏冻或黏液,伴腹痛与里急后重。轻者或乳儿大便可以似一般腹泻。腹部体检可有左下腹压痛。

(2)中毒型:多见于3~7岁小儿,中毒症状可先于肠道症状数小时,也有在较轻腹泻数日后突然变化者。一般高热在40℃以下,可有意识障碍与惊厥,面灰肢冷,脉数,血压正常或稍低;重者体温40℃以上,神志昏迷或浅昏迷,惊厥频发,可伴血压下降、紫绀、皮肤花纹等严重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征象。

(3)慢性型:多因初发治疗不彻底,或合并营养不良及肠寄生虫病引起。有3种表现:

①迁延型: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或虽仅有肠道功能紊乱而大便反复培养阳性者。

②慢性型:急性发作,在症状时好时坏的漫长过程出现急性症状,大便培养得到与过去相同的菌型。

③慢性隐伏型;过去有痢疾病史,现已较长时期无临床症状,但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有溃疡及增生病变,或大便培养痢疾杆菌仍阳性。

2.自我防护

(1)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消灭蚊蝇,不食用变质及不洁净食物。隔离传染源。

(2)患病期,食用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类食品。忌食多渣、油腻刺激性食物。

(3)慢性痢疾应积极坚持治疗:生活有规律,劳逸适度,情绪乐观等。

蛔虫病

蛔虫病是由于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寄生部位一般在小肠。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脐周疼痛为特点,严重并发症有胆道蛔虫病和蛔虫性肠梗阻。病人及肠道蛔虫感染者为传染源,虫卵经口吞入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儿童感染率最高。

1.病症表现

(1)幼虫所致症状:表现为咳嗽,哮喘,气急,发热,痰中带血或咯血,重者可出现紫绀、呼吸困难。

(2)肠蛔虫症状:反复发作的脐周疼痛,伴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食欲不振,营养不良。亦可有磨牙,顽固性荨麻疹等表现。

2.自我防护

注意饮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