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工作中无小事
4735900000015

第15章 明确你的方向(1)

生活中最聪明的人不是那些只知道把事情做好的人,而是知道该做什么事的人,所以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该往哪个方向走至为关键,可以说,确定了方向,也就确定了你整个人生的蓝图。

1目标正确比做事正确更重要

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说:“砌砖。”

第二个工人说:“我正在赚工资。”

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

简短的回答,使各人的工作态度跃然纸上:第一个工人是为工作而工作;第二个工人是为赚钱而工作;第三个工人则是为创造目标而工作。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人一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人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人在年轻时,对事物的变化比较敏感,能抓住发展的机遇。再加上事业心、干劲,成就一番事业,就比较容易了。青年人要找准方向,不怕困难和起伏,埋头苦干,一定能作出成绩来。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一只鼬鼠向狮子挑战,要同他决一雌雄。狮子果断地拒绝了。

“怎么,”鼬鼠说,“你害怕吗?”

“非常害怕,”狮子说,“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竟和鼬鼠打架。”

这只狮子无疑是明智的,因为它非常清楚,与老鼠比赛的麻烦在于:即使赢了,你仍然是一只“老鼠”。一般情况下,对于低层次的交往和较量,大人物是不屑一顾的,就像一个优秀的武士,是不会与一个蟊贼公开决斗的。

其实,生活中最聪明的人往往是那些知道做正确的事情的人,他们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可以改变命运,也知道什么事情只会消耗青春。这样的人对那些较重要的事物无一例外会感到兴奋,同时也善于把无关紧要的事情搁在一边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

多么经典的论述!请注意,在这段论述中,彼得·杜拉克提出了两组并列的概念:效率和效能,正确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在工作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都在于前者:效率和正确做事。但实际上,第一重要的却是效能而非效率,是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地做事。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说:“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效率,其结果是让我们更快地朝目标迈进;“做正确的事”强调的则是效能,其结果是确保我们的工作是在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换句话说,效率重视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效能则重视时间的最佳利用——这包括做或是不做某一项工作。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是有本质区别的。“正确地做事”是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正确地做事”将变得毫无意义。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存在正确地做事。正确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这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很重要的管理思想。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或者组织而言,“做正确的事”都要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

麦肯锡资深咨询顾问奥姆威尔·格林绍曾指出:“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这是一条对所有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告诫,他告诉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方法,如果我们一时还弄不清楚“正确的道路”在哪里,最起码,那就先停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吧!

许多时候,做一件正确的事情,要比正确地做十件事情重要得多。在短暂的人生面前,做正确的事情是“延长”生命的最好办法。不要任意挥霍你的精力和时间,把它们用在正确的地方吧。

2当面前摆有两条路时,你要选择第三条

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否会遇到这种状况?——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要么这样做,要么那样做。

但是,不管你选择哪一条,都会有不好的后果和影响。

这实际上是出现了“两难”的局面。两难问题是所有问题中,受限制最大、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有利有弊,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

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当两条路摆在你面前时,学会选择第三条。”“非此即彼”的选择,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对第三条道路的选择,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有人曾经出了一个游戏题目:“如果把你关在一间没有窗户的很坚固的房子里,再把门锁好,不给你饭吃,不给你水喝,你如何从房子里走出来。”

许多人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合适的办法,最后一个7岁的小孩子轻松地回答了这个游戏,他说:“我不玩了。”

结果就这么简单。

出题的人总想让别人按照他指定的思维方式去思维,没想到小孩子却来了个逆向思维:这个游戏我不玩了,不就出来了吗?

每个员工要想开辟达到成功的第三条路,必须敢于打破思维的条条框框,敢于创新。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曾说过:凡是能够成功打破常规的,都能在人生之路上赢得成功。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达到目标,只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一种局限,不能突破自我。

小约克在看完马戏团精彩的表演后,随着父亲到外面去观看表演完的动物。小约克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问父亲:“爸爸,大象的力气那么大,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们不能挣开那条铁链逃跑吗?”

父亲笑了笑,耐心地为儿子解释:“没错,大象是挣不开那条细细的铁链。在大象还小的时候,驯兽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来系住小象。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小象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铁链,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就甘心受那条细铁链的限制,而不再想逃脱了。”

驯兽师聪明地利用了一条细铁链就限制了大象。在工作中,是否也有许多无形的细铁链在束缚我们的思维?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将其视为理所当然。于是,许多员工独特的创新被抹杀,认为自己无法成功。

在这个以新求胜、以新求发展的社会,作为一名员工,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就不能把心局限死,要敢于在工作中创新,打破常规,开辟自己的第三条路。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某军事科研部门着手研制一种高频放大管。科技人员都被高频率放大能不能使用玻璃管的问题难住了,研制工作因而迟迟没有进展。后来,由发明家约克逊负责的研制小组承担了这一任务。上级主管部门在给约克逊小组布置这一任务时,鉴于以往的研制情况,同时还下达了一个指示:不许查阅有关书籍。

经过约克逊小组的共同努力,终于制成了一种高达1000个计算单位的高频放大管。在完成了任务以后,研制小组的科技人员都想弄明白,为什么上级要下达不准查书的指示?

于是他们查阅了有关书籍,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原来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如果采用玻璃管,高频放大的极限频率是25个计算单位。“25”与“1000”,这个差距有多大!

后来,约克逊对此发表感想说:“如果我们当时查了书,一定会对研制这样的高频放大管产生怀疑,就会没有信心去研制了。”

人很容易向定论屈服,而不被定论所左右,往往就会超越定论!

几乎所有在工作中取得成果的员工,他们一般都不从常规去考虑问题,而是站在创新的立场上考虑。这种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员工,常常是老板迫切需要的。因为员工的创新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创新力的高低,而公司的创新力,又决定着公司的竞争力。

1999年,一位年轻男子进入美国某大电机制造公司的费城营业所,他的名字叫桑迪亚。进入公司后,桑迪亚就决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他不计较其他的推销员的推销比他多或少,只顾全心全意地做自己应做的工作——到商店销售更多的收银机。

他的工作干起来并不轻松,在商标意识相当浓厚,形成连锁经营的超级商场上,要说服人们去销售一种名气不大的公司的产品,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经过苦思冥想,桑迪亚设计出一种新的营销战略:他锁定几家连锁商店的特约经销处,过段时间他都要定期巡访各家商店,拟定各种展示方法。与此同时,对于连锁店的各直销店,他积极展开销售工作。

许多连锁商店对于桑迪亚的新方式和服务相当满意,各店的销售量不断增加,所以他们也对桑迪亚渐生好感。过去没有销售过这种收银机的商店,现在也开始向桑迪亚订货了。采用新形式的商店越来越多,桑迪亚的销售业绩也直线上升,一跃登上销售冠军宝座。

纽约的总公司对这个年轻人甚为关注。公司的销售主管赶到费城,实地调查原因,当他听了桑迪亚的说明后,对他的创造性相当佩服。不久,桑迪亚被调到总公司,成为公司销售部的营销总监。

同样一项工作,有的员工可以十分轻松地完成,而有的员工却时不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又如在生产一线,假设同一个时段里,同一台设备,生产同样的产品,让不同的人来做,产量和质量结果就会不一样。这除了个人反应能力等先天条件外,关键就在于有的人用大脑在工作,他会考虑如何用有效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而有的人只是用两只手在不停地忙碌。

优秀员工的工作方式是用大脑工作。用大脑工作的员工会考虑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时间把工作结果做得更好。

在一家建筑公司为一栋新楼安装电线的工地上,安装工人正要把电线穿过一根10米长。直径只有3厘米的管道,而且管道是砌在砖石里,并且弯了6个弯。他们开始感到束手无策,显然,用常规方法很难完成任务。

正在这时,一位爱动脑筋的年轻装修工想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主意,他立即到附近的动物市场上买来两只小白鼠,一公一母。然后,他把一根线绑在公鼠身上,并把它放在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并轻轻地捏它,让它发出吱吱的叫声。公鼠听到母老鼠的叫声,便沿着管子跑去找它。它沿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拖着跑。就这样,穿电线的难题顺利得到解决。这位爱动脑筋的装修工,也因为善于解决问题得到老板的嘉奖。

如果我们顺着一种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往往冥思苦想不得其解,但如果沿着相反的方向去考虑,反而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开拓创新的眼光,可以使员工摆脱本行业的条条框框,突出自身的创造力。当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物时,创新的智慧会让你得出独到的策略,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工作。

因此,工作中努力是好事情,但是光努力是不够的。员工在工作中要学会思考,学会用思维工作。在工作中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员工的心不要被限定死,要多动脑,多思考,这样才能最快最好的达到结果。

在工作与生活中,当我们面临“两难”问题时,应该学会以“两全其美”的方式去处理,而要两全其美,往往需要思考是否有第三种方式或道路。

3做错了比没有做要好100倍

一座寺院里住着一位老和尚,他身边有着一帮虔诚的弟子。

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所有的弟子都无功而返,有些垂头丧气,惟独有一个小和尚高兴地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惟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父的衣钵传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差的结果总比没有结果强!做错了总比没有做要好上100倍!

许多员工总想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去承担重责,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解决工作中别人无法克服的难题,可总是担心会出错,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怕出错使很多人虽有了表现的机会,却不敢动手去做。

其实,一个员工不可能不犯错误。任何工作,哪怕是做了许多年而非常熟练的机械性的工作,也难免出错。一个员工怎么能因为怕出错就什么都不做呢?

正如一个孩子在路上捡到一只活的小麻雀,欢天喜地拿着往家赶,到了家门口,突然想起母亲不喜欢这类小东西进房间,于是就将小麻雀藏在家门口外,进屋去请示。当孩子奉命去拿他的宝贝时,小麻雀已经落入猫的嘴里了。

怕做错就是怕担责任。事实上,工作本身就意味着责任。承担责任不仅是必须的,也是一份荣耀。承担的责任多,是因为你有承担的能力。

曾国藩曾经心有体会地说:“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因为怕噎着而不吃饭,就会饿死。因为怕犯错而不做或少做工作,就永远也不会有进步,最后只能成为一个人云亦云、混迹职场的庸才。

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就职演讲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正处于鼎盛时期的美国重视并期待每个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鼓励人们勇于承担责任不是让人们充当替罪羊,而是对人的良知的呼唤。虽然承担责任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但是你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更加深刻的成就感。”

企业需要每个人恪尽职守,担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做好每一个细节,这样企业才有希望。不勇敢地去尝试,不愿主动地去承担责任,看上去你没有损失什么,但实际上你在原地踏步。

现代企业的领导往往都很开明的,他们往往鼓励员工犯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当你勇敢地面对工作中的每一个难题,你失去的是狭隘的自我;当你解决了这些问题,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并从中体味到成功的美好。即使是失败,你也会从中学到东西。

青年男女谈恋爱时,如果你怕对方拒绝而不敢大声说出你的爱,就可能永远不会得到你的爱。同理,在工作中,如果你怕犯错而不敢去尝试你不熟悉或充满风险的工作,你可能会永远也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

从0到1的距离,常常大于从1到1000的距离。做任何事,勇于走出第一步最为重要。许多人不成功,只因为他们总在起点上耽搁,在门外徘徊太久。

艾顿公司董事长布隆尔的人生观是“70分主义”。他认为:“100分主义无法再发挥潜能,若以70分为起点则成就当不止100分。”

他曾在一篇演讲中阐述:“只要能成功,失败无所谓。谨慎行事可能没有失误,但充其量最多也只能有50%的效果。若对每件事只有70%的把握就去做,则集合各件事的效果,成就就不止50%了。”

爱默生说得好:“要去某一地点,可以有20条道路,其中有1条是捷径,不过还是立刻踏上其中的1条吧!”

许多员工与其说是因为恐惧而不去行动,毋宁说是不去行动而导致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