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策
4745500000336

第336章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

【原文】

秦败魏于华①,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为魏谓穰侯曰②:“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③:‘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④,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⑤,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⑥,战胜暴子⑦,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⑧,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今王循楚、赵而讲⑨,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求无亡⑩,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

“《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夫轻背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陶必亡,则前必弃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君及楚、赵之兵未至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而得以少割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陶启两道,几尽故宋,卫效单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注释】

①华:指华阳,在今河南密县。缪文远本:“华,地名,即华阳,在今河南密县东南。”一说,华阳在今河南新郑县,郭人民本:“华,华阳,春秋郑邑。战国属韩。在今河南新郑县北五十里,故城犹在。”②须贾:魏国大夫,鲍本:“魏人。”郭希汾本:“须,须句之后,以国为氏,贾为魏中大夫。”③魏王:指魏安釐王。④三梁:赵国地名,在今河北肥乡县。⑤子之:见《齐策二·韩齐为与国》注。⑥蚕食魏,尽晋国:秦国蚕食魏国,魏国从晋国分得的土地将要被吞并尽了,郭希汾本:“言魏国所得晋国之地,为秦蚕食且尽。”⑦暴子:指韩国大将暴鸢(yuān冤)。姚本作“睾(ɡāo高)子”,《史记》作“暴子”,从《史记》。⑧北宅:即宅阳。缪文远本:“宅阳故城在今河南郑州市原荥泽县北。”姚本作“北地”,《史记》作“北宅”,从《史记》。⑨循:犹“遁”,回避。⑩国求无亡:姚本作“国救亡”,《史记》作“国求无亡”,从《史记》。少割而有质:少割让土地而要秦国出人质。郭希汾本:“谓欲与秦讲和,少割地而求秦质子。”质,质子,人质。维命不于常:此语出自《尚书·康诰篇》,是说天命不定。缪文远本:“句言天命不常,佑助之情难测。”幸:上天的宠幸。数:屡次。背:姚本作“信”,《史记》作“背”,从《史记》。战:姚本作“戴”,《史记》作“战”,从《史记》。陶:穰侯封邑,在今山东定陶县。姚本作“阴”,《史记》作“陶”,从《史记》。君:姚本作“之”,《史记》作“君”,从《史记》。至:姚本作“任”,《史记》作“至”,从《史记》。君后择焉:您在这之后就可以从楚、赵、魏之中从容选择盟国了。绛:指晋国故都新田,在今山西侯马市。安邑:邑名。缪文远本:“安邑,魏早期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启两道,几尽故宋:姚本作“启两机,尽故宋”,《史记》作“启两道,几尽故宋”,从《史记》。单父:邑名。缪文远本:“单父,卫地,与陶邑邻,地在今山东单县东。”姚本作“尤惮”,《史记》作“单父”,从《史记》。秦兵可全:秦国军队可以保全,犹言秦军不用,使其不受任何损失。缪文远本:“‘兵可全’即上文‘兵不用’。”姚本作“秦兵已令”,《史记》作“秦兵可全”,从《史记》。

【译文】

秦国在华阳击败魏,赶跑了魏将芒卯,又乘胜包围了魏都大梁。这时魏中大夫须贾替魏国对秦相穰侯魏冉说:“听说魏国的重臣和王公贵族,都对魏王说:‘当初惠王伐赵,在三梁战胜赵国,并且派10万大军攻陷赵都邯郸,赵国并没有割让土地,邯郸仍归赵国。此外齐人攻燕,杀死燕相子之,攻陷燕国故都蓟丘,燕国也没有割让土地,蓟丘仍归燕国。燕、赵所以能保全国土,兵威不衰,而没有割让土地给诸侯,主要是靠他们能忍辱负重,绝对不轻易牺牲土地。反之宋和中山两国,每当遭受邻国侵略时,就割地屈膝求和,到最后两国都归于灭亡,所以我认为,燕、赵两国可以效法,宋和中山两国不足称道。秦国是一个贪婪暴虐的国家,从来不守信义。他们蚕食魏国,侵吞全部晋国的国土,战胜韩将睾子,迫令韩国割地8县;还没等把割让的土地接收完,秦国的大军又四处出击,可见秦国是贪得无厌之国。现在秦兵又打败芒卯,继续北掠,这不仅是为了攻打魏国,而且也是威胁大王多割土地,请大王千万不要理睬。大王如果背叛楚、赵而讲和。那楚、赵必然非常愤怒,跟大王争相事秦,秦国必然接受。假如秦国率领楚赵之军再度攻魏,到那时魏国就无法图存了,希望大王绝对不能轻易讲和。假如大王想要讲和,一定要少割土地,而且要有秦国的人质,否则就等于是受欺骗。’以上是我在魏国所听到的,恳求阁下能参考这些来拟定决策。

“《周书》说:‘所谓天命并不是永久不变的。’这意思也就是说,幸运不会接连出现。例如秦兵战胜韩将睾子,韩国割地8县,这既不是出于秦兵的精锐,也不是出于秦将的奇谋,多半是出于上天赐予的侥幸。然而现在秦兵又击败芒卯,侵入北部攻打魏都大梁,这等于把天赐的侥幸当做常事。但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却不仗恃这些。“我听说,魏国动员100个县的精兵死守大梁,我估计总数不下30万人。凭30万大军,固守10丈高城,我认为即使商汤王、周武王复活也难以攻下。轻易相信楚、赵的兵力,攻打10丈的高城,面对30万敌军,却想要把大梁攻下,有史以来还不曾听说过这种事。假如攻而不能克,秦兵必然疲惫,那阁下必然丧失封地阴,这就等于前功尽弃。如今魏国正处于和战举棋不定的阶段,可以割让一些土地加以笼络。所以希望阁下在楚、赵军队还没开到大梁之前,赶紧割让少许土地加以笼络。魏国既然处于和战疑惑阶段,假如能割少许土地就能讲和,必定欣然接受和议,到那时阁下就可以获得所希望的土地了。“楚、赵由于愤恨魏国先讲和,必然争相臣事秦国,如此合纵之盟就要瓦解,这时阁下也可以有所选择。而且阁下曾经割晋国的土地,又何必经常使用武力呢?不用兵而又能让魏国献出绛、安邑,同时又为阴开辟两条路,全部吞并旧宋地,而卫国更献出尤惮之地。秦兵已经出发,阁下如果想要控制,那又有什么得不到的呢?那又有什么不能完成的呢?所以我希望阁下深思熟虑,不要冒险行事!”穰侯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于是秦兵乃自解魏都大梁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