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德高于一切
4747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一把标尺,衡量着高尚与卑微;它是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它更是一种力量,鞭策人们与真为邻,与善为伍,与美同行。

我国向来就是一个崇尚道德的国度。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后来“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语言,是人们纯洁内心弹奏的最美妙的音符。从尧舜禅让到孔融让梨,从多舍生取义、为道献身的革命先烈到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一个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故事,是人们崇高品德绽放出的最美花朵。翻一翻中国的历史,不管是古代史还是近代史,无不闪烁着道德的光芒,无论何时都会让人们心潮澎湃、无限敬仰。

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物质达到了空前的丰足后,人们的道德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贫乏。当众生喧嚣几乎遮蔽凶手连捅受害者八刀的残暴,当留日学子将屠刀挥向自己的母亲,当瘦肉精和染色馒头大行其道,当大学生把撞到的妇女连捅数刀,当躺在车轮下的小悦悦面对的只是路人冷漠的眼神……面对这一切令人咂舌的惨剧,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怎么了?!我们的社会俨然迎来了必须深刻反思的“底线时分”。

《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就是精神,器就是物质,两者必须平衡。人类几千年来都被这两者撕扯着,也一直在做平衡的努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中国曾经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国家,人们的社会生活,处处被绑架上了道德法庭,接受道德的拷问,乃至于忽略或者践踏正常人性,“道德杀人”曾经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我们需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陷入物质主义的糟粕中,导致道德上的虚无、扭曲与异化。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社会,只有真正构成和谐关系,才能重建道德高地。

转型期社会,传统道德全面解体,而新的道德观尚未建立起来,我们正处在这样的真空中。一方面抛弃了传统道德,比如说,“仁”与“义”,比如说,“礼”、“义”、“廉”、“耻”等,很多准则被我们抛弃了,道德重建,需要我们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另一方面,很多人片面理解了西方道德,认为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中,就是掠夺剥削,就是自私自利,就是尔虞我诈。

温家宝总理说:“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不能只流淌利润的血液。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是公正的法官,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道德问题不能完全靠体制,个体的修炼和塑造同样显得重要。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官员也好,学者、公众也罢,都应上有对精神信仰的敬畏,下有对制度约束的顾忌,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应该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正视道德失范现象,正是为了促进道德重建。我们欣慰地看到,我们身边依然有不少人,固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有着自己高尚的道德追求和道德操守。道德重建,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事例,精辟深刻的论述,阐释了道德的内涵以及道德修养的途径。无论你是企事业单位领导、普通职工,还是在校学生,都有必要沉下心来好好读读,因为只有重建道德高地,我们才能拥抱一个灿烂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