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德高于一切
4747300000004

第4章 心纵如马,道德为缰——道德是人性丛林的最高准则(3)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们做不了什么伟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塞尔维亚特蕾莎修女这样说。这段话,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憾。的确,我们也许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是,做一个怀揣仁爱之心处处与人为善的人,应该不是什么为难的事。若此,那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仁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温暖;仁爱,是炎夏时的一杯清茶,给人舒畅;仁爱沙漠里的一片绿洲,给人希望;仁爱是一根根坚硬的柱子,支撑起人生的高楼大厦。

诚信开天下大德载万物

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一个社会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沦丧,比任何事情都可怕,后果最严重,最不可弥补。

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信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

曾参是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不料,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发现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生气地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人不能言而无信,对待孩子这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

诚信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可以是对社会、对他人的期望,但首先应该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诚信不能以他人的诚信为前提。对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来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身体力行,影响周围,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在边城乌鲁木齐,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件感人的事。

一位名叫吴玉兰的75岁老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她的丈夫和儿子——两位至亲至爱的人,都因重病久治无效,相继离她而去。丈夫和儿子走了,却给吴玉兰老人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一贫如洗的家。

悲痛欲绝且在这个世界上已无任何牵挂的吴玉兰老人,曾以服药自杀的方式试图追随丈夫和儿子而去。然而,当她清醒过来后,想到家里因给丈夫、儿子治病还欠下了5.4万元的债务时,她又强咽下自己的悲伤,重新振作起来,开始走上一条九年拾荒还债的漫漫之路。

九年的时间,可能对有的人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可是,对于吴玉兰老人来说,这九年可谓是千辛万苦、度日如年。这期间,老人捡过废品、卖过破烂。后来听人说钢渣好卖,她又开始每天凌晨4时到附近钢厂捡钢渣。捡满一袋钢渣约20公斤,每天老人总要捡满五六袋的钢渣。而且,为了让自己的钢渣一公斤能多卖几分钱,她总是要多走十多公里到另一个收购点去卖。不仅如此,九年来为了还别人的债,吴玉兰老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节俭和苛刻,可能也是我们许多人都无法想象的。这些年来,老人没买过一件衣服、一双鞋子,甚至是一双袜子。无论寒暑,老人几乎都是冬天不烧煤、夜晚少开灯(据说,有时一个月她仅用了1.2度的电)。为了节约开销,老人每天有时间还要去菜摊上给人帮忙,为的只是每天收摊时,别人能送给她一些没有卖完的剩菜……

在吴玉兰老人九年的漫漫还债路上,有许多好心人给了她极大的同情和帮助,而且,所在社区的领导得知她的情况后,也专程上门看望和慰问。然而,这位吃尽了千辛万苦的善良老人,面对大家的帮助和领导的慰问时,却显得有些难为情和不自在,甚至还因为自己的事情给大家添了麻烦而自责。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管多难,我都要自己还清”。这是吴玉兰老人在这漫漫九年中和事后接受采访时,最爱说的、也是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2008年,吴玉兰老人终于靠着自己的省吃俭用和手拉肩扛,还清了所欠全部5.4万元的债务。据说,那一天,如释重负的吴玉兰老人一个人在家里开心地唱了整整一天的歌。事后,老人为了奖赏自己,还特别花了30元钱,为自己买了十多年来唯一的一件毛衣。

古人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然而,近年来相继发生的一系列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从三鹿奶粉到染色馒头等等,这些都在表明诚信这一传统美德不是被发扬光大了,而是被某些人完全抛弃了。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诚信缺失现象犹如毒瘤正在日益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肌体,值得我们深思。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企业家,他的身体里必须流淌着道德的血。这同样也是对我我们公民的要求。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诚信无欺的环境中,可诚信环境的形成取决于每个人对诚信所持的态度。我们有一位北京市民说:“树立诚信意识要从每个人做起,只有自己做到了诚信,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做。社会由个体组成,每个人都以诚信要求自己,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诚信社会。”这句话很朴实,但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己的诚信与赢得他人的诚信成正比,自己越诚信,就越会赢得他人的诚信回报。诚信建设是每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这就需要大家积极参与,添砖加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人人有责,人人有利,个个出力,个个受惠。

道德是责任最明亮的眼睛

事物总有消亡的一天,建筑物也一样。这世界上,没有不倒的建筑,只有不倒的灵魂、不倒的道德和不倒的责任。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成为社会的一员,肩上便有了责任。为人子女有孝敬父母之责;为人父母有教养子女之责;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爱国、守法、诚信等是应尽之责。身为共产党员,从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起,肩上便有了神圣的责任。能够承担责任的被称赞为勇者。古人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训,才有历史上种种惊天动地之举,而不能承担责任的是懦夫。而道德是责任最明亮的眼睛,它看守着责任,审视着责任,不是通过他律、而是通过自律规约着责任的认知程度和执行力度。

人作为自由能动的动物,这种强制性的制约机制总是有限的,要真正使人们认识到责任,切实履行责任,关键还在于增强人自身的责任感,而对责任感的提升关键在于道德的提升。道德是责任最明亮的眼睛,它看守着责任,审视着责任,不是通过他律、而是通过自律规约着责任的认知程度和执行力度。

有一年的初春,一天,河南郑州的一座百年老屋的主人,突然收到一封信,信是用英文写的,满怀着疑惑,主人小心地拆开信,但里面也全是英文,于是找人翻译,信是从英国的一所大学寄来的,信尾的署名是一位名叫汤姆的人。

主人敢肯定,他根本没有外国朋友,更谈不上亲戚了,这封信,是不是寄错了呢?可是地址没有错,信封上的收信人栏里明明白白写着“房屋的主人”收。

等看完翻译译好的信,情况才明白了,信是这样写的:

我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很荣幸设计了您所居住的房子,从开始到竣工,融入了我大量的心血,它是我年轻时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可是再怎么美观的建筑,也会像人一样,有衰老的一天,世界上任何建筑物都逃不了这种劫难。当您收到我这封信时,这座房屋的寿命也将尽了,再住下去,只会导致您与家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不必要的损失与威胁!虽然,这所房屋的处理权不在我身上,但是作为这所房子的设计者,我有责任与义务提醒您:请在房屋使用寿命前搬离。

房主遵从了设计师“汤姆”的忠告,很快地搬离了这所房屋,并封了它。同时,他按照寄信人的地址回了一封信,真诚地感谢并邀请“汤姆”来中国做客。

之后,房主收到了回信,信是“汤姆”的孙子小汤姆寄的。原来,小汤姆的爷爷老汤姆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建筑设计师,一次来到中国旅行,设计并建造了这座房屋。可是,老汤姆已去世几十年了。这封信,是老人在遗嘱中重点提到的,要求他的子孙,在要求的期限内务必将这封信交到中国房屋主人的手中。

这封信,经过老人孙子的手,并通过外交途径,终于及时地转交到了现在房主的手上。不久,一个暴风雨之夜,伴随着狂风电闪雷鸣,这座长达百年的建筑物,真的轰然倒塌了……

远隔80年之久,这家设计事务所仍对自己的“产品”如此负责!这座楼当初的设计者早已不在人世了,而工程师、建筑工人大概也走了。然而,人虽不在,责任却没有丢弃,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向下传递。远在异国的一座小楼,却始终能有人对它负责,能做到这一点,真是令人惊叹。

这样的一种责任,是对产品质量和公司信誉的最好保障,只有对自己的产品负责,用户才能放心踏实地使用。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负责任的表现,才能使得这家事务所历经80多年仍旧屹立不倒。

80年后的房子倒塌了,汤姆在法律上可以不负这个责任,但道德在审视他和要求他负起了这个责任。这就是道德的力量,更是道德所施加于责任的力量。

事物总有消亡的一天,建筑物也一样。这世界上,没有不倒的建筑,只有不倒的灵魂、不倒的道德和不倒的责任。灵魂,道德,责任,比那些屹立不倒的建筑,比那些刻在建筑物上的名字,更让人油然而生敬意。那些高尚的人格,更是立世的基石!

点燃道德的灯火

道德高尚的人光洁身自好是不够的,还应致力于群体关系的洁净与和谐,进而实现全社会对于正义和正气的坚守与执著,让高尚道德具有社会性的批判力量和审美力量。

讲道德的人和人一起共事,一定都是很懂得坚持原则的,也就是俗称的:按游戏规则办事。按规则办事,按道德规范为人,表面似乎损伤了利益,但从长远观点来看,道德是一把标尺,能够测量出你内心的善念。

一家公司的女职员把公司的稿纸拿回去,给上小学的孩子当作业本用。而孩子老师的丈夫就是另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该家公司正要与女职员所在的公司合作一个项目。当他无意中看到孩子的作业本竞是公司的稿纸时,他就想:“这家公司的风气太坏了,这样的公司怎么能做好生意呢?”于是便中止了与该公司的合作计划。

别小看这些不值钱的小东西,它不仅能反映一个员工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也反映了这个公司整体的道德文化水平。对一个人来说,得了不该得的物质,也就失了不该失的道德;对一个公司来说,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也表现为公司整体的道德力。

古语说:“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许多人在职场打拼多年,没有取得成功,就是败在自己不良的职业操守上。或许他们就是败在无意间将公司的时间或物品占为己有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这些人心安理得地占公司的便宜,揩公家的油,认为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但是这些小动作所造成的伤害,远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然而,那些守住了道德,以德行事的人就真的吃亏吗?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账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我今后常来!”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就是道德的魅力。

初创事业者,遵从道德,做一个有德者,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奠基,一个事业有成者遵从道德,做一个有德者是为自己的人生添砖加瓦,为自己更大的成功储蓄力量。

有一次,一个记者问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什么赚钱的秘诀?”结果李泽楷说,父亲赚钱的方法什么也没有教。记者觉得很吃惊,“不可能吧!”李泽楷说,“父亲从没教过我做生意的诀窍,只是教了我做人处世的道理。我父亲跟我说,你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们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这是什么意思?他让别人多赚2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李嘉诚合作会赚到便宜,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人,他现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8分的话,100个会变成5个。所以他和任何人合作,伙伴都会越来越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人即使没有丰盈的家底,令人羡慕的家世,但只要品格高尚,他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道德会闪烁出最耀眼的光芒,这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