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静生活
4749200000046

第46章 静读训练——静,方能品出书中真味

有人挑选了16世纪以来欧美伟人400名,看看其中哪类人的寿命最长,结果是读书人居首,平均寿命为79岁。我国也有资料对秦汉以来13088名著名知识分子的寿命进行统计分析,其平均寿命为65.18岁,远远超过其他职业人员的平均寿命。因此说:“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

陈村先生说过:“读书是安静时的选择。一个不安定的人,心绪烦乱,神情迷茫,想读书也读不进去。即便在读,舍不得忽略热闹,无非读点搞笑的、励志的、厚黑的、武侠的读物。金庸先生的大作被列为首选,大概是这喧哗时代的必然。”

在这浮躁的世界,能坐下来静心读书是一高雅,也是一种福气。真正的静心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思维的碰撞。

读书的佳境是深夜静读。夜深人静之际,一盏台灯、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和嘈杂的干扰,你尽可全神贯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劳累了一天,晚饭后,洗漱完毕,坐在写字台前,任台灯桔黄的光流泄一室温馨,捧一本书静静地阅读,悠悠的思绪伴随着淡淡的书香。于是,喧闹的尘世远去了,烦燥的心灵得到了安歇。自由自在的你沉浸在一种超脱的陶醉和愉悦之中。

当然这是爱读书的人才能感受得到的享受。

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如果能静下心来,我们的灵魂就会与书中的世界融为一体,而书中的一切也同样会像冰融化在土壤里一样融化在我们的灵魂里。

在静心读书中,你仿佛置身于名山大川之间,行云流水将你陶醉,清风朗月给你灵感。记得有位作过一篇很大气的文章,题目叫做《开卷读山川》,文章写道:“开卷读山川。卷中有石上清泉,可洗濯我们心尘埃;卷中有绿湖白莲,可赋予我们高洁的品德;卷中有奇峰峻峦,可赋予我们挺拔的人格……”真的,心是一块风动石,只要心不褪色、不沉沦、不苍老,捧卷在手便会有一种居高临下满目青山的大气。”

在静心读书中,你仿佛在与先贤哲人雄心置腹、促膝交谈,你尽可默默地同他们高谈阔论、畅所欲言。从书本中,你可以洞穿芸芸众生的心灵,观赏各色人等的表演,把握人生命运的真谛,了解社会历史的变迁。你的思想可在书本的字里行间穿梭飞越,你的情绪可随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起伏波动。

书中的情理韵味可以引发心灵深处的共鸣,往日积存的忧郁和愤懑可以借书中的语言文字抒发排解。偌大的世界在书本中变得很小很小,历史的长河在书中恰似瞬间。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马恩列斯、毛刘周朱,成千上万的风云人物在你眼前闪过,你的心中便矗立起一个个伟岸高大的形象。一首首隽永优美的唐诗宋词元曲,会将你的精神感染,把你的心灵震憾。夜读像一道茶,自斟自饮,有苦有甜;夜读如一壶酒,细细品尝,回味无穷;夜读像一面镜子,让你的庐山真面目原形毕露。

你在静心读书的享受中,“书”也在“读”你,在拿捏你,把握你,这就是所谓的双向交流,你思壮阔而有蓝天大海,你想柔情则有芳草花香,你欲返归乡情而有小桥流水……书随你调遣、使用,服服帖帖,一旦你入迷于书,不再感到孤独与寂寞,你便会不知不觉地被对方“生擒”,而手不释卷,跌入她的怀抱,或拥她而眠。

有一些看似文雅的学究人,其实是个对书敬而远之的人,是个粗俗的不能再粗俗的人,你别看他也有漂亮的书房,书厨和书桌,也有许多豪华的精装书,但那是充当门面的,有一句歇后语:绣花枕头稻草包,腹内空空没好货。这些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也始终是难得于潇洒起来的。唯有经过书卷气的相当浸润,才可能超越自我,辉煌自我。

著名学者欧阳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对此,古人还有“五福”之说:“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惊之友谓之福。”“五福”之中,读书为首,其中“有学问著述”也包括读书,试想一个讨怨读书的人或学而不深不精的人怎么可能著述?能著述立说,也算是功成名就的,当然是有福之人。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乐于此必疏于彼,热衷于吃喝玩乐必懈怠于事业,无时间读书。在五光十色的物欲世界和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多静心读书,才能及时增添知识才干,不断给自己加油充电;多静心读书,就会多一份淡泊坦荡,少一些心烦意乱;多静心读书,才会把握住前进的方向,避免陷入歧途遮迷双眼;多静心读书,对人生就会有更深的感情,对社会也才能多一份奉献。

文字飘香,书能养心。在与书的对话里,我们会愈来愈觉得自身的渺小,还有那些未知的事物,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感知。

当我们习惯于网上阅读,中间闲下来,与外界保持一段距离,在一个阳光清晨,捧读一部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在院子里,从早读到晚,那该是怎样的幸福呢。

想来,做一个清淡的读书人,有书可读的人,是自在安详而温暖的。

正如衣袂飘呀飘所言,读书使人安静。读书,也可以滋养我们的灵魂。读书,让女人更美丽。读书,让你的人生更加丰美。

毛泽东善写豪放文章,也喜读豪放文章,尤其喜读喜听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认为能安神镇静。有一次做眼睛手术,毛泽东特地叫张玉凤放《满江红·怒发冲冠》曲子,以驱除手术室的紧张气氛。当室内飘扬着这首著名的《满江红》曲子时,毛泽东显得更加从容镇定。

唯有经常静读的人,方能品出书中真味。一部好的书,就是你的良友,它会给你许多智慧的启迪。读书,思想,给了你清明的智慧。于平淡日子里读书,便是生活的点缀,精神的给养。同样的,我相信,一个懂得读书的人,也是一个懂生活的人。读书,给你开启了一扇智慧之窗。静心读书,可以让你的心灵变得洁净柔软。读书一部好书,如同享受一顿美味,令人心情愉悦。

惟有静读让我的心灵如清水般宁静。惟有深入自己灵魂中的,惟有与我共鸣的,惟有在我无助孤独时能给我启发的,惟有在众人皆醒我独醉时陪伴我的,才能让我给我一颗禅悟之心,回归内心最真实的自我。于最静的角落,听到时间走动的声音,听到内心与自然最美妙的和声。

心灵的宁静,需要音乐来倾听,需要大地来倾听,心内的和谐,需要日月星辰来倾听。内心真实的平静和温暖,总在默默里,靠近。在逐渐靠近的温暖里,我再一次真真切切地感知到,文学可以让人一点点崇高起来!

静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静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在读书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后,你会感到静读的乐趣。静读也许正像走一条山路,当你走过泥泞崎岖到达峰顶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乐,与哲人对话的快乐甚至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快乐,就会油然而生。这是心灵的快乐,是灵魂的升华,是一种超越自我的人生感悟。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的世界里头有着太多太多的诱惑。不知从什么时候,在五彩缤纷的诱惑面前,人心开始变得浮躁。有人为了前呼后拥的荣华;有人为了花花绿绿的钞票。

有人什么都不为,就是说不出来的空虚,就是看哪儿都不顺眼,终日牢骚满腹。就是因为别人的浮躁而静不下心,整天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于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走单位、串科室、说闲话、侃大山;呼朋唤友在酒海中迷醉,在麻将桌上、扑克牌旁、电视机前消磨时光;走门串户联络感情、编织关系网……可是当一串串日子呼啸而过,许许多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忙了些什么,心灵感受到的是寂寞、空虚,是干渴与荒芜!

其实,只要淡泊了名利,心就会安然、恬然、超然。只有走进书乡,心灵才会回到精神的家园。

那么,怎样才能静下心来很有效率地读书呢?

首先要给自己设置一个计划,比如读什么书,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而不是笼统地说“好好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

然后经常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达成这个目标”,当您忍不住要偷懒的时候,要不时的向自己提问“我今天的目标达到了吗?”这时候您的心智系统就会起来强化您的意志,而摆脱偷懒的思想,您一旦达成了第一目标之后,千万别忘了奖赏自己一把,以起到正强化的作用。

其次学以致用。

有人提出人生三境界:“读万卷书”即读有字之书,第一境界也——读哲学书籍,可以培养大气;读专业书籍,可以培养才气;读休闲书籍,可以培养灵气。“行万里路”即读无字天书,

第二境界也——行旅游之路,可以扩大眼界;行探索之路,可以扩大世界;行助人之路,可以扩大胸界。“听万人言”即读人书,

第三境界也——听苦难之言,可以磨砺意志;听幽默之言,可以磨砺情志;听褒贬之言,可以磨砺心志。把这三境界运用到教育教学以及社会交往之中去,使您的学生和朋友受益而促使您更加热爱读书。

第三,给自己一点压力,比如,给自己报一些自学考试或在职硕士课程进修以类的考试,这样可以促使您有动力看书,并且也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了。第

第四,心中常怀一种被淘汰感,您想一想“长江后浪超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其他的人都在“快马加鞭”奋力向前,说不定哪天就会被甩到最后面或被挤到犄角旮旯里去了,到那时后悔已经晚了。这样也可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进而促使自己静下心来读书。

静心课三十八

从生活中琐碎小事到重大的事情,实现高效率的秘密在于能结合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最大限度的活动状态和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