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九家智慧
4750700000017

第17章 道家的处世智慧——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5)

2006年9月20日,张艺谋的新作品《黄金甲》开始在北京点映。不点不知道,一点吓一跳——好评如潮水般汹涌扑来,大量的媒体纷纷以“《黄金甲》天价点映,观众赞物有所值”、“《黄金甲》北京点映,160元首批观众给99分”、“《黄金甲》有望成首部有口碑国产大片”、“《黄金甲》天价点映,观众被故事感动落泪”、“《黄金甲》点映感染人心,张艺谋赢来赞扬无数》”等标题文章予以赞美。

张艺谋在面对记者谈创作感受时说:“大片,我做到第三部,已经知道用减法,不用加法,不炫技。大片容易炫技,把导演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些细节上去,故事就会不自然。这次我排除杂念,最多关注的是人物和故事。反复地考虑故事、人物,人物、故事,我把自己坚定在人物和故事的纠葛中,坚定在那些戏剧性的东西上,而不是别的。比如,我们的战争场面花了很多钱,我一剪子下去,几十万就没了,工作人员看到都要哭了,因为他们花了很多心血。但我还是要剪。”

好一个“用减法,不用加法,不炫技术”!我想这一点正是《黄金甲》倍受好评的关键原因。

减法,就是抵制诱惑,心无旁骛;

减法,就是聚焦核心,弘扬主题;

减法,就是去芜存菁,精益求精;

减法,就是删除枝叶的遮阴蔽日,给予主干的充沛阳光。

减法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减法是人生的成功诀窍,减法同样也是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终极经营策略。张艺谋以一个减法原则创作了一部成功的大片,周星驰则活用减法原则持续坚持一件事奠定了“喜剧之王”,万科地产、方太厨具等企业则大用减法原则成就了今日市场上的强势品牌。

加法,就是欲望驱使,贪多求全;

加法,就是七拼八凑,无以复加;

加法,就是云遮雾盖,不见天日;

加法,就是放纵枝叶的四处扩张,淹没主干的伟安雄姿。

加法,是一切事物前进的绊脚石;加法是快速发展的大包袱。加法,让《夜宴》因飞箭、强弩、棍刑等技术性的繁文缛节而喧宾夺主,加法让那些既演正派又演反派既演言情又言武打的演员一事无成,同样是加法,也一度让海尔、澳柯玛戴上亏损的枷锁甚至走向破产的边缘。

加法是加法者的死亡通知书,减法是减法者的过关通行证。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如果用减法去处理,说不定也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快乐。比如饭少吃一口、官阶少升一级、金钱少捞一些、虚名闲位少占一点儿,也许就会活得清静自在。以此类推的减法处理,或者用减法思维来想,真的算一种明智活法。

遗憾的是,真正修炼到这个份儿上的人,并不很多。在许多实际利益上,一般人都是加法计算,如,自己的成绩比谁多、自己的资历比谁长、自己的能力比谁强,总之,拿己之长比他人之短,以此满足个人的欲望。

如果达不到个人目的,总是耿耿于怀、斤斤计较,自然就不会有快乐日子。直到把自己折磨得脱层皮,最后总算想通了、觉悟了,还是得归到用减法处理,只是这回减少的是寿命。这样算来更不值得。

倘若开始就用减法计算,想想自己的不足和缺欠,觉得什么地方不如人,或者干脆听其自然,对于自己的身心都有益。

许多民间的寿星老人,之所以活八九十岁,除了他们本身体质不错,更因为有个平和的心态,对名不攀比,对钱不算计,一门心思做喜欢的事情。这样的人老天自然会格外眷顾。

所以老祖宗有话告诫:“退一步海阔天空”;“少吃一口安稳一宿”;“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仔细地品咂一下这些话,其实都是教人用减法处事。

的确,平常遇到什么不顺心事,倘若用减法计算和思索,同样会排除许多烦恼。

所谓往回想就是想自己倒霉时,所谓算总账就是想还能活多久,这么来来回回地一算计,减去这个少去那个,留下来的恰好是快乐。

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妙哉,减法求快乐。

10、学会理性思考做事

理性使人类有别于其他较低等的生物,而且可以使他不致踏上自毁之途。理性不可和智慧混为一谈,理性是发挥智慧的途径之一。由于人类往往分不清他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和事实的真象,所以他经常误用智慧。

当理性与感性产生激烈碰撞的时候,也许我们无法权衡其中的得与失。高难于平衡木的跳跃飞翔,专业之人也难免失落其中。生命中的错误,多半是因为我们试着感觉该从何处思考,以及思考该从何处感觉。

“理性”包括“理性工具”和“理性思维”两个方面,一是,在思考时,只讲究成效,不讲究人情事故,这叫理性工具。二是,在思考时,以科学思维方式为原则,严格遵守形式逻辑规律,叫理性思维。

人没有这两个功底,就很难做到理性。越不理性,就越感性——思维中夹杂着很多个人的喜好、情感、情绪、道德、习俗。

每个人都有其局限,客观上说,因为所处位置不同,观察视角不同,学养构成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会造成对问题看法的片面,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只是不要丧失理性。曾有作家写道,仇恨会让人疯狂,让面貌变丑,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我们需要理性精神的培育,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各种利益集团也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组织的构成也是由一个个人形成的,要让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做到用理性看待处理各类问题,理性精神的培育是何等重要。

有人说:一个成熟的人是理性的,通常不会受感情问题所困扰。如果一个人常为情所困,说明这个人还没有成熟。

哲学家说理性是欲望的向导,心灵的眼睛。也有哲学家把人的情欲与理性比喻为瞎眼的壮汉与明眼的瘸子,由壮汉背着瘸子奔走人生之路。然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尤其是许多不算成功的人,待人处事总是感性太多,理性太少,总是“跟着感觉走”。

在美国华盛顿,有一家报纸曾经面向读者征求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最难的事是什么?”结果谁也没有想到,最后应征中选的“答案”竟然是:养狗。

事情说的是,有一对80岁的老夫妇,家里原来养了一对“牧羊犬”,每天在草原上跑来跑去,给老夫妇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轻松和快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个推销宠物食品的人,他说:“我有一种非常好的宠物食品,你们一定要看一看。”老人说:“我不要,我的狗不会爱吃的,因为我的狗是在草原上抓野兔吃,再去小溪边喝水,他们生活得非常满足,你看它们长的多可爱呀!”推销员想了想说:“这样吧,我既然来了,这箱东西就留下吧,算是我免费赠送了。”然后推销员就走了。

转眼间过去了七八天,这东西老夫妇谁也没有动。有一天晚上,老太太对老头子说:“这箱东西放在这里也占着个地方,干脆给狗吃了吧。”他们就给狗吃了一袋。没想到两只狗都特别喜欢,第二天晚上狗又汪汪地叫着要,于是又打开了一袋。一个月过去了,那个推销员又来了,说:“我顺路走到这里,看看那箱宠物食品吃完了没有?”老人说:“吃完了,没想到我的狗那么爱吃,我这回就买一箱吧。”

又过了一段时间,推销员又来推销宠物帽和护腹袋。老人想那就买吧。狗戴上了漂亮的小帽子,再不用担心跑的时候撞到头了;它有了护腹袋,趴在地上也不怕潮湿着凉了。这时,狗也开始偷懒了,每天吃着宠物食品,兔子从它身边过去,它眼皮都不愿再抬一抬。后来推销员又来了,向他们推销两室一厅的宠物房,往那儿一摆放可漂亮了,老人也给狗买下了。从此狗整天都呆在小房子里,连撒尿都不出去,慢慢的变得又胖又懒,怎么也不肯去草原牧羊了。

有一天,母狗下了只小狗崽儿,两位老人开始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小狗崽儿身上。这时候推销员又来了,推销奶瓶和奶嘴。因为母狗懒得给小狗吃奶,老人还得给小狗崽儿喂奶,天天都累得够呛。于是,老夫妇就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请求给登个广告,把他们的狗送给别人家。他们现在实在养不起了,太难了。

读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感到很可笑,但这就是一个由于缺乏理性的思考,最后给自己带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的有趣的故事。是的,人一旦缺少理性,就失去了冷静的头脑和平稳的心境,由此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如何去干了,从而往往使自己陷入盲目和蛮干的泥潭。

追求成功不仅需要有悟性,需要有韧性,需要有德行,但更需要有理性。理性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辨证地认识、把握和遵循规矩,以调控自己的欲求和情感,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更能随着环境改变自己,以求有效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理性愈是成熟的人,就意味着愈是善于认识、把握、遵循规矩,愈是善于调控自己的欲求和情感,愈是善于使行动更为有效。很难设想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如何运用理性,任凭欲望、情感的驱使,而能够比较好地为人处事、立足社会和谋求发展。

一个人的理性,在生下来时是张白纸,随着年龄增长、身心成长以及生活历程的延伸,会日趋成熟,或者说,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日趋成熟。

但是与生俱来的感性常常与理性发生冲突,于是生活中我们就有了许多彷徨、困惑、迷茫和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冲突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因为,每个人的理性成熟过程,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而且这些影响和限制是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所以,任何人都有局限性,都有弱点、缺陷或出错。因此,一个人的理性成熟程度和境界决定了这个人的人生高度。

理性,是一种洞悉能力和逻辑能力。

做事不要理由,不计后果的人也许需要锻炼你的理性思维能力。当然你保留你的风格是你的自由。

11、学会打破常规做事

在第一条里我们强调按规律办事,在这里我们又提出打破常规,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规律是死的,人是活的,人还有主观能动性,如果囿于常规,局限于常规,陷入条条框框中,就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从“地球中心说”到“太阳中心说”……打破常规是进步发展的表现,也是进步发展的需要。

多人常抱怨自己能力不够,干不了大事,实则不然,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所使用的能力只有我们所具备能力的2%~5%,人可挖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而提倡打破常规无疑是打开这扇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年看起来是不正常的,一般人觉得他们精神上有点问题,在行为上和普通人不太一样。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不一样,才和普通人有所不同,在某个领域成功了,一举成名天下知。

澳大利亚曾经出现了一位打破常规的农夫。每年,从悉尼到墨尔本有一项耐力长跑比赛,全程875公里,比赛要耗时5天。这项比赛一般都是年轻的专业选手参加,而且他们有着精良的运动装备。1983年,一位61岁的农夫也报名参加比赛,并且夺得了冠军。是这位农夫有着超人的体力?曾经是运动健将?都不是,其实他没受过专业训练,只在农庄里追赶过羊群,他赛跑时用的是很不规范的小碎步,穿了一双橡胶靴子。他的成功就在于,别的选手跑一段时间后都要休息几个小时,睡一觉。而这位农夫并不知道中途是可以休息的。就这样,他一直跑了五天,用他特有的“碎步”跑了五天。因为速度较慢,前几天他是被人甩在后面的。可是后两天因为别人休息,他却没有停止,赶超上来,最终获得冠军。他的成功秘诀就是:日夜不停地奔跑,打破常规。

早在我国古代,便有不少打破常规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例子。宋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人们更多的评价却是他的机智,却忽略他此时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设想,倘若司马光陷入常规思想的枷锁,另一个孩子极有可能便已淹死,在此时似乎凭己之力难以解决的当儿,唯有打破常规,才有可能化险为夷,扭转乾坤。

在近代,进化论的创始者达尔文也是一个具有打破常规精神的人,在当时教会占统治地位,人们深信上帝不疑之时,他敢于创新,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尽管在当时不能为人所接受,然如今终为生物界发展的主流,自己也名垂千古。

如果总结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所有成功者都是敢于打破常规的人,勤奋的人,有毅力的人,能够坚持的人,不随波逐流的人,超越自我的人,敢于冒险的人……敢于冒险?是的,打破常规也是一种冒险,在冒险中寻找获胜的机会。

曾有一位探险家深入雪山被困,食粮耗尽,精疲力竭,虽与外界取得了联系,但在茫茫雪海之中寻人又谈何容易?警方虽出动了数架直升机,仍是难寻踪影,在如此“弹尽粮绝”却又无外援的情况下,按常理已是希望渺茫,然此时探险家打破常规,割肉放血,这虽是加速自己的死亡,可鲜血染红一片,在一片白茫之中格外显眼,最终,他获救了。在似乎绝望的困境中,他打破常规解放思想,终于寻找到了希望,创造出了新的生机。

谈古论今,任何成大业,干大事者无不具有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化缺点为优点,化弊端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在如今这个发展飞速的时代,无论在任何领域,都是急需这种人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想要占得先机,胜人一筹,打破常规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打破常规实际上是突破了一种思维定式,向自己身体和智力发起的挑战。是和正常人相反的一种状态,而使人们看起来有些“不正常”的状态。有时候,看到某个人不正常,那就是他要专心做一件事情了,他把身体和精神全部投入到这件事情当中,为了心中的目标,把日常琐碎的东西全部忽略了,甚至忘了回家的路……

打破常规也是同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做斗争。也许那个农夫的身体很棒吧,要不然怎么5天不睡觉?而为了心中的目标,你是否能够坚持住,同不断闯进来的私心杂念做斗争?人生的道路上,为心中的目标你坚持到了最后,那么你就是敢于打破常规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