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九家智慧
4750700000027

第27章 纵横家的整合智慧——做一个能谋善断的人(1)

纵横家智慧机敏善变,视名利为生命。纵横家一个个巧舌如簧,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苏秦佩六国相印,连六国逼秦废弃帝位;张仪友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唐雎机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尝封地;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不仅完璧归赵,而且未曾使赵受辱。纵横之士智能双全,有不乏仁义之辈,其人其事若鉴于当代,亦必可使受益者非唯浅耳。

1、做个有全局观的人

鬼谷子吸收和发展了老子的阴阳家的思想。鬼谷子主张阴阳化生构成万物,并从这一理论出发,认为纵横策士可以凭借个人智识、权术去“变动阴阳”“以化万物纵横”,促使事物朝有利的一方转化。这一重视个人才智和权术的思想和老子的阴阳家相比,无疑更具有人文色彩。

鬼谷认为捭阖者,天地之道也。“捭”与“阖”,“阴”与“阳”之间相互转化,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一捭一阖,一阴一阳,开到极点归于合,合到极点归于开,阴阳二者,循环使终。

所谓捭阖,仅就字面意思理解,其本义是指开合。鬼谷子说:“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捭,就是指开启、言谈、阳气;阖,是指闭藏、缄默、阴气。据《陶弘景傀谷子注》曰:“捭,拨动也;阖,闭藏也。凡与人之言道,或拨动之,令有言亦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捭阖在《鬼谷子》一书中其含义相当复杂,类似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他们可以指阳气阴气,可以指言谈缄默,可以指开启闭藏,可以指主动被动,可以指积极消极,可以指提拔罢免,可以指开始结束……

捭阖是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进行游说时的主要指导思想。战国时代,七雄纷争,诸侯各国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展开形形色色的军事、外交活动,这也为谋士推销自己政治思想与策略提供了最佳的市场。到了战国后期,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的“合纵”与张仪的“连横”成为影响最大的两种策略,直接决定了当时的政治版图,而捭阖正是他们采用的最为重要的谋略之一。

谋士们奔走于各国,对国君进行游说,其目的是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主张得到君王的认可,因此对于君王或者国之将相的认识就成为重要的一个问题。鬼谷子用“捭阖”表达了自己对人本性的看法。他认为人是可以划分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每个人的个性、才能千差万别,国君也不例外。“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对人的管理也应该因人而异、因人施管。对贤者、智者、勇者、仁义者可以采用“捭、进、贵”的管理方法,也即奖赏、鼓励、提拔等等手段;对不肖者、愚者、怯者刚采用“阖、退、贱”的管理方法,也即惩罚、辞退、降级等等手段,这对于现代管理也有很大启示。

建立在这样一个对人性认识的基础之上,鬼谷子又把“捭阖”作为指导方针的主要原则运用到了游说之中。“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对那些正处于“阳气”(追求或正处于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的人要用正激励,即用崇高的言语来说服他,而对那些处于“阴气”(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的人则可以用负激励,即用卑小的言语来说服。用低下来要求卑小的人,用高尚来要求崇高的人。然后便可以根据对象不同,当说则说,当停则停,这样做的话就没有什么人不能够说服,谋士才能达到“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的最高境界。“捭阖”是世间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捭”与“阖”、“阴”与“阳”之间相互转化,也就成为游说需要遵守的法则之一。“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鬼谷子认为只有处理好“开启”与“闭藏”的关系,才能够说服别人。

捭阖之术,在战略上表现为在认清全局形势的前提下,决策者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当环境形势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时候,应该采取“捭”的战术,开启自己,积极主动进攻,以便获得更大的胜利;当环境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则应采取“阖”的战略,闭藏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但鬼谷子认为“阖”并不是消极地等待时机到来,而是应该主动去创造有利条件,用适宜的战略使形势朝有利的方向转换。“阳动而行,阴气就会停止闭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意思是说,阳气活动开启,阴气就会闭藏;阳气活动出去,阴气则随着进入。

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中详细记叙了吴越争霸时越国采取“捭阖”策略。越国战败时采取了“阖”的策略,忍气吞声,暗中积累力量,用种种措施来慢慢转化不利形势。当形势一旦有利于自己时立即采取“捭”的策略,主动征战,一举吞并吴国,成为春秋时的霸主之一。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范蠡时任越国上将军,辅佐越王勾践,与文种同拜为大夫,是越国的重要谋臣。勾践三年,勾践不听从范蠡进言,进攻吴国。吴王夫差大破越军于夫椒,越王只聚拢起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越王向范蠡求教,范蠡建议到:“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侍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勾践同意了范蠡的建议,派大夫文种去向吴求和,文种跪行叩头说:“您的臣民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伍子胥劝阻了吴王。

文种回越国后,建议用重财贿赂吴国的太宰嚭,勾践便让他给嚭献上美女珠宝玉器。嚭劝说吴王,赦免越王将对吴国有利。伍子胥进谏说:“勾践是贤明的君主,大夫种、范蠡都是贤能的大臣,如果勾践能够返回越国,必将作乱。”吴王最终赦免了越王。

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卧薪尝胆,内用文种,外用范蠡和柘稽,国势日渐昌盛。勾践从会稽回国后第七年想向吴国复仇。大夫逢同进谏说:“国家刚刚殷实富裕,如果我们整顿军备,吴国一定攻打我们。凶猛的大鸟袭击目标时,一定先隐藏起来。现在,吴军压在齐、晋国境上,对楚、越有深仇大恨,在天下虽名声显赫,实际危害周王室。吴缺乏道德而功劳不少,一定骄横狂妄。越国不如结交齐国、楚国、晋国,厚待吴国。吴国志在中原称霸,对待战争一定很轻视,这样我国可以联络三国的势力,让三国攻打吴国,我们趁它的疲惫才可以攻克。”勾践同意了这种策略。

又过了两年,吴王伐齐。文种建议向吴王借粮,借此来揣度观察吴王对越国的态度,吴王将粮食借给了越国。子胥说:“君王不听我的劝谏,再过三年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嚭和逢共同谋划,在君王面前再三再四诽谤子胥。君王开始也不听信谗言,于是就派子胥出使齐国,听说子胥把儿子委托给鲍氏,君王才大怒,说:“伍员果真欺骗我!”子胥出使齐回国后,吴王就派人赐给子胥一把剑让他自杀了,吴王重用韶执掌国政。

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黄池会盟诸侯,留太子与老弱守国。在范蠡建议下,勾践发兵伐吴,袭破吴都,杀吴太子。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也不能灭亡吴国,就与吴国讲和了。

勾践二十四年,越军再度围困吴都三年后破城,吴王请求与越王讲和,勾践想答应吴王。范蠡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了,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您天天劳累,不就是因为吴国吗?谋划伐吴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弃,行吗?且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您忘记会稽的苦难了吗?”最后吴王自杀身亡。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周元王封称他为“伯”。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越国之所以能最后称霸,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其采取了有利于全局的正确的战略。失势时采取了几条措施:首先主动认输,勾践不惜让家人和权臣作奴侍奉夫差,向嚭行贿,先保全国家;其次,对吴称臣进贡,对内则发展壮大自身;第三,用手段迫使对自己防备最深的伍子胥自杀;第四,借助齐、楚、晋等大国削弱吴的实力,这些都是“阖”或者“闭合”的体现。在形势对自身有利后,利用对方主力外出征战的时机,“捭”主动出击,取得了战争的优势。

2、做个有超前观的人

成功者都是有超前观的人——等大家都觉得可以像俞敏洪那样辞职离开北大的时候,他们已经没太多希望了;等大家都想去下海的时候,那时候就可能遇到海啸了,最后谁也回不来了。只有先行者才称得上伟大,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你现在再来喊打倒满清,成立共和,就只能说是滑稽了。

某企业一次在招聘员工时,破例录取了一位为该企业的产品未来担忧的应聘者。当时,该企业生产的产品非常走俏市场,年销售额达到数千万元,订货单源源不断。这位应聘者在来应聘之前,已走访调查了数家商场和市场,发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该产品的仿制品。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于是提出企业要防止别人假冒自己的产品,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该企业及时采纳了这位应聘者的建议,加强了防伪标志的技术含量,避免了伪劣产品的肆意横行,始终使产品热销不衰。

这家企业之所以录用这位应聘者,是由于这位应聘者有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能洞察事物(或事件)发展方向的能力,这种先见之明是十分重要的,有人将其称之为“超前忧患意识”。如果我们不很好地重视这种“超前忧患意识”,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有这样一个典型事例至今还让我们记忆犹新:电脑是上世纪50年代发明的,它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享受到计算机带来的种种便利。70年代初期,一位美国作家在一本书中提出,电脑将面临病毒的危害,必须及时找到应付的办法,在灾难未来到之前要有效地防止它的出现,可惜这样的“超前忧患意识”未得到当时计算机专家们的高度重视,甚至被看成是危言耸听。时至今日,残酷的事实已摆在人们面前,电脑病毒已席卷世界每个角落,人们谈“病毒”色变。这个教训告诫人们,有些看起来纯属子虚乌有、不着边际的预言、忧患,一旦被忽视,往往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韩愈曾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中预的意思就是对事情某种程度的预见性,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超前观。战神拿破仓曾说:“凡事都要有统一和决断,因此成功不站在自信的一方,而站上有计划的一方。”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所计划,即所谓“预”。“做什么”是“预”要考虑的,有了“预”,接下来就是要付诸实际行动: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事情的结果是否能达到的预期的目标,“预”的好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预”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针对问题做出对策,真正达到有的放矢。

付诸行动完成每一个细节:一步一步按计划去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做一下,每过一段时间部结一下,看看是否完成计划的任务。对照目标,做出下一步工作具体的做法。质的飞跃是以量的足够为基础的。

目标的到达就是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完成的。

当然,超前意识的应用还要考虑现实的土壤是否适合你“意识”的生存。

小的时候读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很为小主人公的聪明机智所折服。上中学学历史,对司马光与王安石之争甚是不解:原来司马光也老朽,王安石也政治(换成陶渊明早就卸甲归田南山种豆去了)。并且一厢情愿地想象——抛开政治,两人就文学上相互切磋,定不失为千古佳话。何况怀有真才实学的王安石是由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与宣扬,才有了御前顾问的姿态。

历史并不因个人臆愿而改写。王安石毕竟是王安石,他独具慧眼,目光穿越未来的九百年,让今世的人哗然、惊叹。他企图以现代金融管制管理国事,增强国防军备,这于当时来说可谓“前卫”或“超前”,势必受到旧传统与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他实施的新法当中,“青苗钱”意在青黄不接时贷款于农民,秋收后还款附加20%利息。免役钱”则主张民间普遍输钱助役,其人员公开招募。“市易法”将政府仓廪里存积物品贷之与商人,出卖完毕后连本带息归还,或事先以金银地产作保障金。“均输法”让各转运使将应当送往开封的物品在当地出卖,买得在京城不易到手的货物牟利。“方田法”基于全面的土地测量,以每边5000尺为一方,又按土地之肥瘠分作五等以便按出产量征税。此外,为保障兵员之来源,王安石作“保甲”,即民兵制度。

重新审视王安石之变法,不论其成败与否,真想做出一个野蛮的冲动,砸开王安石的脑袋,看看他的脑浆里是由什么成份组成的(其实那不过是天方夜潭)。其思想境界竟能穿越时光隧道与今天我们的目光相接近,不能不说王安石是奇人超人。但是他把目光投得太远了,而忽略了脚下的沼泽泥泞与绊石,甚至忽略了自己脚上的鞋履。假如宋神宗不急功近利,来个因地施材,局部打造;假如王安石能透彻地领悟到中国历来是以小自耕农为主的国度且官僚机构体制不可破坏,同时认识到当时社会发展尚未达到足以支持这项改革试验成功的程度。那么历史将因之改写。然而,没有假如,新法的失败,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

王安石的变法注定失败。其根本原因是,变法措施虽然有思想上的脉络可寻,却没有事实上的基础。九百年前的王安石到最后只能以梅花直抒胸中之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做个无敌外交的人

纵横家讲“抵巇术”,《鬼谷子》一书中解释到:“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也就是容器的裂缝、缝隙,事物的薄弱之处,引申出来刚是指对方存在的弱点、危险、危机、矛盾;抵是指抵挡、堵塞、维系。抵巇,就是指堵塞漏洞、消除矛盾的意思。应用于游说方面,就是指发现对方的弱点、矛盾,然后乘隙而入,利用他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游说条件,进而说服对方。

抵巇术,在政治上指投机钻营、乘间而入,获知对方的弱点和危机所在,然后巧妙地利用这些巇,达到某种目的;在人际间则是指抓住对手心理、行为、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缺陷和弱点,去说服他们接受观点。如果对方有“巇”,谋士应该善于抓住并利用起来;如果对方没有“巇”,聪明的谋臣会等待时机或者在对方阵营内造“巇”,之后为我所用。防护自己之隙和攻击对手之隙是纵横家经常用的两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