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九家智慧
4750700000046

第46章 农家的四季智慧——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4)

重新建立家庭后,夫妻俩齐心协力,日子渐渐有了起色,除了承包了五亩果园外,邢连凤还喂了60多只长毛兔,10多头猪,为了还债,夫妻俩人磨过豆腐,收过破烂。他们对老人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怕公公寂寞,在她的提议下,他们硬是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钱来给公公买了一台电视机。今年春天老人由于重感冒,高烧不退引起严重肺炎,卧床不起,邢连凤赶紧请来村里医生为公公治疗,但没有效果,她非常着急,这时正是春季果树管理最忙的时侯,她和丈夫全然不顾家里的农活,借来三轮车连夜将公公送到县城医院,在住院的那段时间里,她天天守侯在公公的病床前,端屎端尿,喂饭喂药,在她的精心照顾下,老人的病慢慢好转,邢连凤也瘦了一圈,等到公公出院回到家时,已经错过了果树授粉的时机,老人感动得逢人就夸:“连凤真是俺的好闺女啊!”,并主动帮助他们照顾小孩,农忙时干些家务活,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同样,对冯应全的父母,邢连凤总是嘘寒问暖,有活抢着干,有好吃的总不忘给老人送去。在两个女儿的心目中,她同样也是一个好母亲。

邢连凤,一个普通的农家女——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一个柔弱的女子用真诚的爱和坚强的毅力,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美丽的天空。邢连凤带着公公出嫁,孝敬老人的事迹成为当地人学习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整个焦坡村婆媳关系和谐,村风纯正。她多次被镇妇联、县妇联评为“好媳妇”,2005年重阳节又被省妇联、省文明办、省老龄委表彰为山东省“尊老敬老好儿女”。

朴实善良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而将其发扬光大的是中国的一代代农民,正因为有了这种美德,中国才得以在世界的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有这种美德的人,生活必然给予其丰厚的回报。

8、做一个因地制宜的人

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贷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人可长寿,鸡多下蛋。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栏式竹楼居住。《旧唐书·南蛮传》日:山有毒草,虱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楼下空着或养家畜,楼上住人。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徙。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华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

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其实这样做的根本效用就是能达到扬长避短。

人之于世总是各有优劣,人无完人,也就给了每个人存在的理由,前者诫人不可处处逞强好胜,那样的结果总会有“麦城”之虞;后者说明只要扬长避短,每个人都可以实现可能的更好,如此扬长避短成为处世谋划之要,凡人不察必致败绩。

长短者因人各异,二者自身也构成相对,所谓得即是失成已是败,长短俱以获得自身否定为代价,更因具体环境可能异化而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难得糊涂并不真的糊涂,否则聪明也就可能其实糊涂。因时因事玲珑八面,以聪明而至精明直至现实理性,或可真知自身之长短优劣,如此行扬长避短,一般处世可矣!

凡事须混沌在之中,极端状态虽有极端理性,却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可轻用。一般人不至极端,但常有偏颇或者极限,具体状态失之理性标识,谋事不成起码事倍功半。张扬而至狂妄者,必遭怯极而狂之报复,怯极而至畏首畏尾,亦一事无成而终于狂妄,二者首尾相接同归于败。故扬长避短须具体理性标识,具体只能由自身理性判断和把握,此计只是规律而非具体答案,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

试举例以明:人之饮酒其量各异,与人宴者须知己知彼,否则不能妄饮。有人以为自己量大,却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说不好何时遇到对手,酩酊大醉悔之晚矣!人不可事事争先,尤其不必要之场合,如例之宴饮。一般宴饮只须知己,己之不妄何以醉之?当然功用之宴饮例外,那该不该醉就不好说了,但总可以醉不在酒。

人之长短相对,自身也没有绝对,用之适当即可,有时长之为短、短之为长,扬长避短还要理性认知,如此取长补短大可不必,那恰如重在参与一般愚人。理性自知而又能因地制宜,那样长之故长短之亦长,人以恒长在世,又何以无功?以此知长短不在表象,而是根乎理性,人之理性虽无完满,但只要高于环境,总是比较更强,起码可保自身实现,如此人之一世足矣!

9、做一个顺应天时的人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尽管人们对于它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要求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天的“意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尊重客观规律。

天时用之于农业,即所谓“农时”,中国传统农业非常重视农时,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不违农时”的口号。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以二十四节气等为特征的中国古代历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适应农业的需要而形成的,而中国古代的月令体农书即是农业与历法结合的产物,所谓月令体农书,是指按月列出每月所应从事农事活动及其方法的农书。

除月令体书以外,中国古代的一些综合性农书,也非常重视农时。《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中有“审时”篇,《氾胜之书》将“趣时”做为耕作栽培总原则的第一条,《齐民要术》提出了“顺天时”的口号,对于每种作物的播种期都按照上时、中时、下时做了具体的安排。南宋农学家陈旉就在其所著《农书》中专辟有“天时之宜篇”,讨论天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指出:“在耕稼,盗天地之时利”,“农事必知天地时宜,则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无不遂矣”;而元代《农桑辑要》则有一篇“论九谷风土及种莳时月”,讨论天时与地利的问题;又其后六十余年,王祯在《农书》中将“授时篇”作为“农桑通诀”的第一篇。清代乾隆七年(1742年)官修之大型农书,素性命名为《授时通考》,而“天时”即为其中八门中的第一门。在农业生产实践方面,汉代的卜式因懂得“以时起居”,而成为养羊能手;唐代的郭橐驼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广受欢迎。这些都是顺应天时而成功的例子。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排在第一位的,足见其重要性。要想求生存,必须谋发展;顺时者昌,逆时者亡。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团、一个国家,能在发展中自立、自强者,都必须顺应时势。

想干一番成事业必须明白天时的重要性,一定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行。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是孙中山先生的名言。这同样可以视为成就大业和赚大钱的指导思想。

要做大生意成大事业,首先要“明势”。势,就是事物的发展的规律和趋向。

坐过船的人都知道,逆水而上必定比不上顺水而下的速度要快,顺势而为,事半功倍,逆势而行,事倍功半。

我们想要成就事业,如果是顺着趋势做,那么成功的几率必定要远远高于逆势而行的几率。

做过期货的人都知道,要想赚钱,其关键是要做对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势。比方说,大势向空,你偏做多:或者大势利多,你偏做空,你不赔钱谁赔钱!换言之,你如果做对了方向,想不赚钱都难。

势有大小之分。大者如国家政局的变化、世界格局的重组,小者有市场的需求、自身的优势。对于一个像做生意想做事业的人来说,大到国家领导人的更迭,小到家长里短,你都要万分关注它们可能对自己的影响。在政策方面,国家鼓励什么发展什么,限制发展什么,这些对经商赚钱更是有直接关系。若做对了方向,顺着国家鼓励的方向努力,你就能事半功倍。比如创立新东方学校的俞敏洪先生的成功,就是顺全国性的“英语热”和出国潮这个“势”。

若做反了方向,则事倍功半。再比如说,某个行业,国家正准备制订政策对其进行限制、淘汰,你却偏要赶在这个时候昏头昏脑地撞进去,那就真的想不死都难了。

而要做到准确地把握大势,就要突破陈旧僵化的观点,用面向未来、风微知变得思维方式来解读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

从一个只有几间旧鸡舍的小企业发展到力争上市的大公司,从当初的10万元年产值飙升至如今的3.7亿元,回顾圣农公司20年的“壮大”史,可以说傅光明的成功是“灵性”和“知性”的结合。

顺时而动,乘势而上。在“圣农”成长的每一步,傅光明都能踩准市场的节拍。刚刚起步时,他苦学本领,勤练技术。人弃我取,“高抛低吸”,这一逆向思维让他赚了个盆满钵满。原始积累完成后,他又巧借外力,走产业化之路,通过与跨国集团的合作,使公司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继而,他又不惜重金,借脑生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谋求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为企业的持续强势寻找一个稳固的支点。

傅光明和“圣农”的成功经验还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一个企业要成长,都须经历同样的商海浪击和风雨。小舟行大海难,难就难在不懂借风力、外力顺势而航。傅光明在苦练商海驾驶小舟能力的基础上,摸清市场风向标,通过实力借助外力,终让自己靠近航向目标的同时,成长成一艘万吨航船。

弱者不能左右时势,那么你的选择就只能是顺应时势,你才有了变得强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