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九家智慧
4750700000008

第8章 儒家的做人智慧——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1)

修身养性的金科玉律,儒君雅士的行为准则;中华文化的源泉,文明智慧的结晶!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它的中间点上,他一手创建了影响身后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开山鼻祖。孔子之前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孔子之后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视百代的大智慧。不了解儒家精神,就不能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核,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

1、做一个仁爱的人

“仁”,即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告诉他:“仁者,爱人。”这是最明白的答复。凡是内有“仁”心的人,表现于外的,则必然是“爱”心的行动。因此“仁”和“爱”是一体之两面,分不开的。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在自己,不在外,不在他。只要能战胜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仁”心、“爱”心合乎“礼”(理),那么天下归“仁”、四海归“心”。这是说大,若非君王领导阶层,只要能“克己复礼”,必定会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德不孤,必有邻”。《大学》上更警惕世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财,不一定指金钱,功德财、法财、从“爱”心中发挥出来的救人、救世的言语,比有限量的金钱财高出千万亿倍!这说明了不论是什么“财”,聚则不祥,散则大吉大利!

你有“仁”心而没有“爱”的行动,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颜渊是何等聪慧的人,他不需要像我们这样解释这么多,他一听到孔夫子讲“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便马上问:“请问其目?”做的方法是什么?孔夫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是个大修行人,要再加一句“非礼勿想”)礼者,理也,做人、做事能够合乎“礼”,必不会悖“理”。“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知理而又守礼的人,一举一动皆有分寸;进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如此则“四海一家,天下一人”。把“仁爱”发挥至理想的最高境界,除了发扬中华文化,发挥仁心、爱心之外,简直别无他途可循。

孔子对问“仁”的弟子,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万善归“仁”却都是相同的,由此也可见“仁爱”是众善的根源。

孔子只举出一个“仁”字,就道尽了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理,因此,孔子从来不离开“仁爱”去谈什么生死。“仁爱”是至高无上而且是独尊的,所以孔子也从不离开对“仁”的笃信、力行而去谈论什么鬼神。

此外,对人格的鉴定,也以“仁”作为衡量的尺度和标准(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对于居住的选择也以“仁”为标准(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言行全都是从“仁”心里流露出来的,“仁”便是孔圣人的全人格。

至于孟子,言必“仁义”,轻蔑权势、不重财利,对于“仁爱”的发扬及宣导,可说是毕生“鞠躬尽瘁”。且看《公孙丑章》中的一段: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之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人之双臂、双腿,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四体,那就不是个健全的人了。

“爱”是生机,是创造,“恨”是死亡,是毁灭;“爱”象征着光明和温暖,“恨”便是黑暗和冷酷。所以离开“恨”,人类就不会有毁灭的危机;离开“爱”,也找不出人类进化的原因。只有充满了“爱”的人生,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

一个缺乏“爱”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颓废、堕落、道德沦亡而趋向于毁灭的社会。证之古今中外史实,也只有炽燃爱心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够表现出洋溢的热情,呈现出蓬勃的朝气,也才能够奋发向上,不屈不挠。

你为什么没有仁爱之心,为什么不愿为别人付出爱心呢?你害怕什么,让你伸出去的手又缩了回来!你害怕你的爱心得不到回报,你害怕自己的付出被别人认为是自我表现。

你想通过付出立刻得到回报,最好能大于付出的价值。但是你往往忽略了一点,接受别人爱心的时候,你是否感到快乐,你还给付出者哪些了?辛辛苦苦把你养大的父母,他们对你的爱是无私的,给你带来快乐,供你吃穿,你今天能坐在这里接受训练都要归功于你的父母。然而他们向你索要什么回报么?他们只是希望你能幸福的生活。还有比如那些无私的社区服务人员,他们为你带来了干净清洁的生活环境,可是当你要参加义务活动的时候,你却退缩了,你不想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因为那跟你好像没有一点关系。你冷漠至极,完全是因为你不知道爱的伟大和付出的快乐,你把付出当成一种痛苦。

你想想父母看到你茁壮成长时的笑容,你想想那些社区服务员看到社区漂亮时他们灿烂的微笑,你想想那些被志愿者照顾的老人们感动的泪水,你想想那些对你微笑的陌生人……你可否感到这个世界因为爱而变的美好?可是你的冷漠之心让你离这个美好的世界越来越远。

冷漠还可能因为你所遭遇的人生经历和经验积累。你也许有这样的经历:一次你因为帮助你的同事而遭到了老板的数落,他觉得你做的实在太多太过分了,这个时候你可能内心深处对付出爱心画了问号——“付出爱心,让我遭受这样的痛苦?”。可能随后的日子里,你因为看到路边的不公平事情付出爱心,结果遭到伤害。这样的事情经历过或听到过很多次,于是你觉得付出爱心就等于痛苦。当你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潜意识会拽住跟你说:“小心再受伤害!”

结果你的表现就像个僵尸,你的一生会孤独寂寞,郁郁而终。

从生命的出生,到生活和生存的维持、延续,无不以“爱”为起点,为肇始。如果没有了“爱”,根本就不会有生命。连生命都没有了,这个世界和宇宙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可以说:

“爱”是一切的根;

“爱”是宇宙万有之源;

“爱”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创造的“能”;

“爱”是森罗万象孕、化、生成之“母”……。

在这时间无限、空间无际的大宇宙里,因为“爱”而有了芸芸众生,因为“爱”而美化了人生、美化了世界、美化了宇宙,乃至人的品质的提升、性灵的超越,都必须以“爱”为基点。因为当我们把小爱扩展到大爱时,纵使一个平凡的人,也会成为贤人、圣人,例如孔子、孟子、佛陀、基督……等,都是把“爱”提升、扩大为“仁”(仁者爱人),而又能行“仁”的人,因此昔贤形容得很好:“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世间若无佛,众生永沉沦!”由此可见,生命中最不可缺少的“爱”,必须从爱自己、爱父母、爱妻子、爱儿女、爱家庭为起点,扩展延伸到爱邻里、爱乡亲、爱同胞、爱众生……。当我们把爱心扩展到无限大时,就会到达生命的圆满——“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再由幼年、少年到青年,这一段人生是学习的过程。这一段人生虽然无所作为,但却为他自己即将踏入社会而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容器”,我们把这个“容器”比喻是个“空袋子”吧!这样更容易明白。离开学校就要就业;就业、工作就等于往袋子里开始装东西啊!

“袋子”究竟应该装些什么东西?学生时代虽然对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社会这个“大染缸”对人的诱惑和影响的力量仍是很大的,历来从这个事实所衍生的现象,像一幕幕的“影、戏”不断地在上演着。但不论如何,操控这袋子的主权永远都在自己的手里。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他的“袋子”毫无内容,什么东西都没装进去,交了白卷,使人生成了空白,与草木同朽地白活了一辈子。

有些人的“袋子”装进去的东西太少,便显得他的人生不够充实。

有些人的“袋子”装进去的是令人敬仰、叫人羡慕的东西,他所到之处散发着芬芳的馨香,散发着爱的光芒。他那些无比珍贵的内容,不仅是他劳苦、血汗所累积,而且也为他灿烂光耀的未来,储存了无量、无限大爱的种籽。

也有些人,他们不知珍惜自己的“袋子”,在不知不觉中,装进去些乱七八糟甚至很肮脏、很污秽的东西,给人生创造了“负面”的价值。他们不但活得很“臭”,臭得人人掩鼻,而且臭得很远!

晋朝时代周处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他与南山猛虎、桥下孽蛟,并称为江苏宜兴地方的三大害。后来宜兴县令化装为一个老人,用言语点化了他。因此,他上山射虎、入水斩蛟,他自己也隐瞒姓名,到浙江去埋首读书。在晋朝曾做到御史中丞的官。后来在晋朝边境有个叫齐万年的人,啸聚二十万众作乱,有人建议晋帝,可派周处前去平乱,但只给他五千人马,也无后援。周处孤军奋战,最后全军覆没。死后晋朝册封他为平西将军。

从周处的故事,可知孟子的“主性善”和荀子的“主性恶”,都是一偏之见,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才算说对了,因为善恶是心意动了以后的行为。如果心不动、意不萌,何有善恶之事?

周处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是应该向善的,人人是可以做好事的。”善事、好事都是爱心的表现,爱心的发挥;坏事是做不得的,做了你就会造下恶业,做了就会使接近你的人感到厌恶。人人都有“良知”,都可以“为善去恶”,发挥自己的“良能”。所以,人应该有个理想、有个目标,有决心、有抱负,确立了光明正大的方向之后,就付出全部的精神、毅力、意志去努力,这样你的成就、成功与贡献,不但是个人努力的回报,同时也是对社会、对别人爱心的回馈。我们在生活上,固然必须人人为我;但在社会的责任、义务上,自己不是也该为别人着想吗?

2、做一个有礼有节的人

“有礼”也可做“有理”,除了礼仪,还包括道理、理性和理解,在现在的社会中“理”字融合了多个方面的因素,做事要讲道理,要有理性,在某种时刻理解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有理应该是多个方面的去理解的。做事有理需要的是正直。

有节,或者说是节制、节奏,或者说是一个尺度。做事情一定要把握适宜的尺度,做事的时候我们要掌握的是节奏,要把握的是尺度,有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把它理解为一中约束,和一种心态跟气度。

有礼(有理)、有节属中庸处事之道,中庸之道又是需要历练后潜心修为才能将其中的道理参悟的透彻。

当直来直去会伤害别人自尊心的情况下,当有棱有角会使自己陷入难堪境地的情况下,当方方正正不能达到满意效果的情况下,有些人会采用圆滑变通的策略。明明是正确的,应该义无反顾地坚持,但因为坚持的阻力太大,就违心地装聋作哑了;明明是错误的,应该理直气壮地驳斥,但为了一己私利,就压抑着默不作声了。这些人宁可雌伏苟且,亦不雄扬招妒;凡事权衡利害,决不感情用事。这些人,就是内方外圆的人。他们洁身自好,处世练达,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因为聪明强干,而又锋芒不露,喜怒不形于色,所以四平八稳,八面玲珑,在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中,亦往往游刃有余。在大厦将倾之际,内方外圆的人会和内方外方的人共同构成支撑濒危建筑的梁柱。洞明世事的诸葛亮、谦虚自律的曾国藩,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

同这种形态的人物交往,就是要有礼有节。内方外圆的人虽然表面随和,但内心却是厌恶粗鲁,仇视邪恶,无礼无理的人是不能和这类人结为至交的。如果想缩短同这类人的心理距离,就必须表现出你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交往心态。耻于见人、低三下四的言行举止,尽量在这些人面前少出现,如此,才能得到这类人物的认同。二要有节有度。内方外圆的人,即使对他人相当反感,也不会把不满情绪表现在脸上,他表面上对你很友好,但他的内心究竟如何却使你捉摸不透。因此,同他们交往,要讲究分寸,把握适度,不要因为他的脸上挂着微笑,就得寸进尺,忘乎所以。

一位富有的华侨雷先生,想到贫穷落后的故乡考察办厂。接待他的王乡长非常热情,先是请他到酒店小聚,雷先生抹不过面子,只好“入乡随俗”了。但雷先生不擅饮酒,几杯下去,就面红脖组,摇头拒饮了。可是王乡长为表达自己的“地主之谊”,哪难不让其喝足呢?于是说尽好词,劝其“再进”、“再进”一杯酒。雷先生不忘自己的谦谦君子风范,就勉强地多喝了几杯。酒后,王乡长为表达自己的“好客之情”,力邀雷先生“OK”一番,本来雷先生不喜欢唱歌,但为了不伤及王乡长的自尊心,便陪着他折腾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雷先生留下了1000元钱,用以支付昨天的招待费,便离开了这块尚是贫瘠的家园。王乡长非常纳闷,雷先生一直兴致勃勃,为什么会突然离开呢?唉!王乡长不明白雷先生的特点:内心方正,看不惯王乡长的强人所难,看不惯王乡长的浪费时间;对外却又圆通,不去当面指责,不丢自己风度。如果王乡长在接待雷先生一事上有礼有节,恰到好处,那结果又会怎样呢?

这个故事同时也说明,对于“礼”也许是很好掌握,可是对于“度”却是很难把握的问题,也是往往被人忽略的问题。正所谓物极必反,做事情,无论好事坏事难事易事,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否对他人有影响,到了一定程度就够了,如果不及时收手,最后现在拥有的也会失去。

在一个朋友的QQ签名里看到一句话:喝酒不要超过六分醉,吃饭不要超过七分饱,爱一个人不要超过八分。

没错,凡事该有个度。吃饭喝酒如此,待人处事亦如此。

比如说话,很多时候,不要因为对方是你的朋友,说话的时候就无所顾及,口无遮拦;也不要因为对方曾经是你的敌人,而一味的恶意排挤;世间的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他日的敌人也许明日会成为朋友;同样的,昨日的朋友明日也许会成为敌人。要不,庄子怎么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呢?这个“淡”正是社交距离的一种体现。

无度不是适度。过度也不是适度。适度是不多也不少,不大也不小,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这么说吧,适度就是正好,适度就是健康,适度就是稳定,适度就是和谐。

朋友聚会,总有比较活跃爱开玩笑的人。开玩笑也要适度,要分场合,看对象。有的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若真能说出个三六九来,听听倒也无妨。怕就怕不管是什么场合、不问什么人在座,他都来上几个黄段子,还辅以口沫四溅,手舞足蹈,实在令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