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老爸老妈幸福生活宝典
4751300000026

第26章 投资理财:让夕阳更加美好(6)

其次,老年人往往承受风险能力更强。因为老年人工作了一辈子,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在他们过往的岁月中,可能遇到过许多艰难险阻,经历过许多严峻的煎熬与考验,这些他们都挺过来了,如今搞点投资,其中的风险一定能够承受。且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成熟,更理性,这使他们具有更大的识别风险、承受风险的能力。

再者,老年人也未必没有精力。老年人多数已退休了,他们脱离了往日繁忙的工作,精力比以往更从容,可以拿出一部分时间来研究股市,研究基金。从这一点上讲,他们对股市和基金的了解不一定比青年人差。

当然什么事也要辩证地看,有些老年人文化低,一辈子积攒了一点钱准备养老,或者年岁过大,他们当然没有什么风险承受能力。对于这部分老年人他们完全可以不进入股市,而把钱交给银行或买国债。

老年人投资股票须谨慎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有价证券,它体现着所有权关系,是股东对企业进行投资同时并取得企业所有权的证明,股东持有股票就是具有了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权、股息分配权、剩余财产清偿权、优先认股权等。股票购买后不能还本,股东的利益由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收益水平不受法律保护,所以,投资股票具有很大的风险,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收益可能。在美国,最初认购可口可乐、微软等股票的投资人后来都有机会获得数十倍、数百倍的收益。中国作为新兴的证券市场,机会是无穷的,只要仔细研究,控制风险,就一定能够得到不匪的收获。

根据权威的美林公司证券分析师研究:历史上所有股票上涨的日子要多于下跌的日子,统计表明,以一天为投资期限,那么买入股票后,股票上涨的机率是55%;以一个月为投资期限,则这个机率上升为60%;以一年为期限这个机率是66%;以5年为期限,这个机率是99%,以10年为期限,这个机率为100%。所以在回答人们关于应该什么时候购买股票的问题时,美林公司的专家说:随时买。对于老年人来讲,只要不是用于看病救急的资金,手头的余钱就不必存入银行,而可以长线投资股票,买了不卖。根据巴非特的投资经验一般的股票投资周期为4年半。有试验表明:一个金融专家所选的作为组合投资的10只股票,和他5岁的儿子随心所欲的10只股票10年以后的收益率差别不大。所以,针对人们关于应该买入哪一类股票的问题,专家说:随便买!

当然,在看到股票投资诱人收益的同时,切不可忘记风险的存在。目前的中国股市,公司造假丛生,中介、券商助纣为虐,导致中国股市泡沫化、“赌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来重危及股市的健康发展。入世后人民币要逐渐过渡到自由兑换,国内外金融市场要逐步交融,这些都会对中国股市产生压力。中国股市平均50到60倍的市盈率也是压力重重,调整在所难免。世界经济低迷、股市疲软,中国经济虽“风景这边独好”,但不能长期独善其身。所以,投资股票,时刻要提高风险意识。

老年人投资收藏,爱好赚钱两相宜

除了资本市场的投资以外收藏古董、邮票、火花等都是很好的投资方式。自娱自乐之余,只要慧眼独具,注重观察、收集,意想不到的财富或许就会从天而降。这类投资不仅风险小收益大,而且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完全可以成为都市老年人崭新的理财方式。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收藏品都可以成为一种投资。决定收藏品价值的往往是时间的推移、年代的久远,而老年人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时间的阅历。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缀满银制小挂件的小孩帽,当时在中国不值几文,召集到了外国人手上,仅一个小挂件就涨到100元人民币,身价陡增百余倍。

20世纪的许多收藏门类都有自己的热门品种,像邮品中的梅兰芳小型张、庚申猴票,瓷器中的青花官窑,书画中的名家力作等等。21世纪,参与收藏活动在整体上肯定会空前发展。但是就具体品种的受追棒程度而言,肯定是风水轮流转,不定转到谁。比如瓷器,20世纪初,大行其道的是清水出芙蓉的单色釉,可到了世纪末的几年里,粉彩、青花却红透了天。21世纪会不会出现轮回?又比如字画,现在是李可染的最贵,但李可染也曾被评论家们骂得体无完肤,21世纪肯定会是个比今天的李可染还红的大师现身。

可见把握收藏市场的冷暖,最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追势的最好适可而止,挑冷的也不宜固步自封.有一点最重要,收藏离不开兴趣,只要兴趣所至,心态平和,即使收藏了一个世纪的冷门,也能获得一个好心情。

20世纪有三种收藏,一种是纯粹用收藏品进行投资,邮市上的炒作行为最典型;第二种是纯粹出于兴趣爱好在不断地积攒、研究着自己的藏品,如醉如痴,至于藏品将来会不会升值,想得很少,甚至从未想过;第三种是中间路线,兴趣占主导,升值也在想,但既不急功近利,也不孤芳自赏。

21世纪把收藏品看作纯粹投资手段,一味低买高卖的行为将大为减少。因为整个社会环境提供给人们的投资渠道将显著增加,除了现有的储蓄、保险、证券、期货以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投资收藏。同时,社会环境提供给人们的收藏品种、数量也大幅度增加,社会公众会在很大程度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藏品,使社会收藏资金趋于分散,广泛性的囤积居奇很难形成。相比之下,完全出于兴趣的收藏方式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原因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需求进一步增长,休闲娱乐的时间进一步增多,人们不再在乎藏品的能挣多少钱,个性化的收藏将广泛流行。

中国散落在民间的宝物俯拾即是,但人们常常视而不见,到了有心人的手里就成了价值连城的珍藏,有时便化做滚滚财源。爱好旅游的老年人,每到一地,不妨留心一下散落当地民间的老物件,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许还会能淘到“真金”,旅游投资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

老年人投资理财“五宜五忌”

老年投资理财是一门学问,有着许多“说道”,尤其是在“实战”过程中,更须科学而谨慎。以下是投资理财专家总为老年人总结出的投资理财“五宜五忌”。

1.宜多足走路,忌孤注一掷

人到老年,很多人手里的积蓄不是很多,而且这部分钱多半又是养老用的“过河钱”,所以投资时一定要慎重。我认为,老年人在投资理财时,最好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将手中的有限资金进行科学分解,而不能把全部积蓄都投在一个方向、压在一个“宝”上。

2.宜平稳前行,忌跳跃鹜行

应该说,老年人手里的钱都是多年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因此不能在理财时“豪掷”。老年人承受能力差,加之身体健康方面原因,因此最好不要把积蓄投向风险性大、起伏波动频繁的投资渠道,而应选择那些稳妥、保险、稳中有升的投资渠道。

3.宜独出机杼,忌东施效颦

一些老年人理财时,常常摇摆不定,于是便求教于他人,任由他人“指点迷津”。其实,这种作法并不可取。老年人理财,虽说不能我行我素,但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傻子种地——看界毗(邻居)。因为别人的建议或所谓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每个老年人的经济基础情况不尽相同,“一刀切”只能是“削足适履”。

4.宜耳听八方,忌孤陋寡闻

“耳听八方”,是说老年人在理财时,要勤跑理财机构,比如银行、证券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多方打探消息,及时掌握理财的发展动向和出台的最新政策。信息灵通,才便于自己科学决策。有些老年人在理财时喜欢“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不研究政策,不关心动态,对投资理财的相关政策知之甚少乃至一无所知,所以在投资时,就变成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如此理财不赔才怪呢!

5.宜定期盘点,忌一劳永逸

生活中,有些老年人图方便,往往将钱投到某一投资项目上后,便不再过问了。这种一劳永逸的作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投资市场虽谈不上“瞬息万变”,但短期内的变动还是存在的。因此,“一朝投资,十年不问”的作法显然没能跟上投资市场变化的脚步。

养老投资莫入五大误区

养老,这是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养老还存在许多误区。

1.计划养老还太早

说到养老,许多人都认为那是60岁以上的人的问题,与己无关。其实,养老计划应在青年时就开始。有些年轻人收入不菲,但每月钱还不够用;而有些有理财意识的人就买基金、买保险、炒股票、买房子等等,为将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省吃俭用留子孙

老年人都是从困难时期走过来的,那时样样凭票证,计划供应,因此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但现在老年人的工资、退休金也不少,市场上商品又丰富,理当好好享受生活。长辈们吃得好,玩得好,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子女们才能安心工作,这比留钱给子女还有意义。

3.投资理财太保守

许多老年人平时生活需要用钱时,就从工资卡、退休金卡中支取,对卡内资金也不闻不问,最多把余钱从活期转定期。但现在储蓄利率是负利率,余钱存银行不但不能保值增值,还在贬值。老年人应在对投资市场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适当投资一些国债、基金、股票,尤其是保障型的保险,如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险、住院补贴险。

4.社会养老不合算

一些独居或生病的老人,除了居家养老外,也可选择社会养老,虽然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但老年人起居有人照顾,平时有伴聊天、娱乐,也减少了子女的后顾之忧。有些老年人或子女觉得社会养老不合算或没面子,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社会分工的细分这是大势所趋。

5.精神养老不重视

老年人都有退休金,可谓衣食无忧,但现在子女成家后,大都与老年人分开居住。一对老夫妻单独居住或老人一个人独居越来越普遍。老年人最缺的还是精神养老,建议子女买房时最好离父母居住地近点,这样既能常回家看看,也方便老年人经常到子女家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