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经商性格绝学
4751400000002

第2章 胡氏求胜性格(1)

做生意都图一个“利”字

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意人,如果只赔不赚,恐怕是绝对承受不了的。有一个叫阿布比的商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利’字能让天下所有商人都销魂。”的确,一个商人不谈利十之八九有些虚假。有些商人只是心里和嘴上想求利,但是一遇到实际竞争,就会丢掉这种求利的大欲望,或者降低自己的标准,或者贬低自己的能力。这些问题都与其性格相关。按照成功商人的利润法则:钱币是从性格中挖出来的。

胡雪岩经商的性格。首先应为“求胜”两字。他在与周围生意人打交道的时候,不是给人冷脸面,而是始终改变自己性格上的劣势,尽可能给自己注入一个“强”字.让自己成为能巧妙布势、拔地而起的强者。这是他在性格方面的成功之道。

(一)借势性格:找到自己的一块跳板

借势打开自己的实力之门

关于商人的性格,这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课题。这不是说我们没有 注意到,而是说研究商人的性格是非常困难却非常实用的一门经商 绝学。

我们关注“红顶商人”胡雪岩(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清末安徽绩溪人)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商人的成功绝非仅靠自己的 经营术,而是需要从他自身找出许多成功的原因,例如思维能力、性 格、习惯等等。毫无疑问,离开这些,要谈经商、成功,是非常滑稽 可笑的事。根据本书主题,我们以性格为要点来分析胡雪岩赢得财富人生的性格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好了,现在让我们切人本节主题。

性格是成功的第一财富。很多商人总想一夜暴富,想起一堆堆白 花花的银子,就高兴得站不能站、坐不能坐;但在实际的商场上却屡 遭挫败,怨天尤人。其实,任何失败都是自己造成的,尤其是被某些 性格弱点所耽误。譬如过于封闭自守的性格,就很难做到借势打开自 己的实力之门,因此主动开放的性格绝对是大商人的一种优质性格。 在胡雪岩的商业经营活动中,他十分注重借势经营,与时相逐。在他 的商业活动中,十有八九是围绕取势用势而展开的,他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取势用势的机会,从而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地盘,张扬自己的势力。没有势,就没有利;没有利,就没有势。势,就是力量,就是走向。积蓄起来的力量为势,找到走向的道理也是势。正如古人所说:“理有所至,势所必然。”

对此,胡雪岩有自己的一套经商理念,即:“势利,势利,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所以现在先不要求利,要取势。”可以看出,胡雪岩呈现出主动开放的性格,积极地去借势经营,把自己摆在主动者的位置上,所以有大的收获。

对于胡雪岩来说,积极求势的主动性格主要有四种,他说:“权场的势力,商场的势力,江湖的势力,我都要。这三势要到了,还不够,还有洋场的势力。”综合胡雪岩经商生涯看,其突出特点就在他的“借势取势”理论。权场势力、商场势力、洋人势力和江湖势力他都要,他知道势和利是不分家的。有势就有利,因为势之所至,人们才马首是瞻,这就没有不获利的道理。另一方面,有势才有利,社会上各种资源散溢着,就像水白白流走一样,假若不予蓄积,没有成熟,就也无法形成一种力量,一种走向。蓄势的过程,就是积聚力量,形成规模,安排秩序,形成走向的过程。积聚力量和安排调度,正是一个大商人积极主动性格的主要体现。

在胡雪岩看来,凡事总要超出别人一截,眼光总比别人放得远,才能步步得势——权场的势、商场的势、江湖的势、洋场的势,进而因势取利,水到渠成。

胡雪岩经商的一大特点是主动发挥权场的作用,并以此来打开成功的商道。对于胡雪岩来说,“某些人”在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他们组织起来充分利用,就是积累财富的过程。明明是个九品芝麻官,胡雪岩却能够把他利用了,派他购丝、办货;明明是个尚无多大权势的人,胡雪岩能把他鼓动起来,让他尽己所长,安定地方。权场和江湖有嫌,洋人和官府有隙,胡雪岩却非要他们前嫌尽弃,沟壑尽平,大家携手来做生意,求利益。这种作为,一般人想不到,胡雪岩想到了;一般人做不到,胡雪岩做到了,所以人们称赞他神,称赞他奇。这种神奇,在胡雪岩身上所表现的,就是与众不同的性格。

胡雪岩善于借取商场势力。胡雪岩借商场势力的典型一例是他垄断上海滩的丝生意,体现了胡雪岩在商业谋略上的与众不同。

第一批丝运往上海时,适逢小刀会肇事。胡雪岩通过权场渠道了解到,两江督抚上书朝廷,因洋人帮助小刀会,建议对洋人实行贸易封锁,教训洋人。

只要官府出面封锁,上海的丝就可能抢手,所以这时候只需按兵不动,待时机成熟再行脱手,自然可以卖上好价钱。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能控制上海丝生意的绝对多数。和庞二的联手促成了在丝生意上获得优势。庞二是南浔丝行世家,控制着上海丝生意的一半。胡雪岩派玩技甚精的药房合伙人之一刘不才专和庞二联络感情。起初,庞二有些犹豫。因为他觉得胡雪岩中途暴发,根底未必雄厚。随后,胡雪岩在几件事的处理上都显示出了能急朋友所急的义气,而且在利益问题上态度很坚决,显然不是为了几个小钱而奔波,在丝生意上联手,主要是为了团结自己人,一致对外。有生意大家做,有利益大家分,不能自己互相拆台,好处给了洋人。庞二也是很有担待的人,认准了你是朋友,就完全信任你。所以他委托胡雪岩全权处理他自己囤在上海的丝。胡雪岩赢得了丝业里百分之七十强的生意,又得庞二的倾力相助,做成了商业上的绝对优势,加上官场消息灵通,第一场丝茧战胜了。接下来,胡雪岩手上掌握的资金已从几十万到了几百万,开始为左宗棠采办军粮、军火。

就这样,胡雪岩所希望的商场势力已经完全形成。这种局面的形成和他在权场的势力配合甚紧,因为加征蚕捐,禁止洋商自由采购等,都需要官面上配合。尤其是左宗棠外放两江总督,胡雪岩更觉如鱼得水。江湖势力方面,像郁四等人,本身的势力都集中在丝蚕生产区,银钱的调动,收购垄断的形成,诸事顺遂。因为他们不只行商,而且有庞大的帮会组织做后盾,虽无欺诈行为,但威慑力量隐然存在,不能不服。

在胡雪岩的其他生意方面,商势促成了经营这一点也很突出。比如钱庄,从杭州发展到宁波、上海、武汉、北京,在同治光绪年间已经位居江南诸钱业同行之首,与北方的山西帮票号遥相犄角,声名大振,信誉日上。又借官款为后盾,成为客户心中不倒的金字招牌。

典当行的发展更为迅速,全国已开设到二十九家。和阜康的钱业、胡庆余堂的药业一样,都成为胡雪岩在商场立足发展的巨大支柱。

胡雪岩敢于借取江湖势力,这是他经营的第三种重要手段。

胡雪岩借取江湖势力自有章法。王有龄初到海运局,便遇到了漕粮北运的任务。粮运涉及地方官的声望,所以督抚黄宗汉催逼甚紧,前一年为此还逼死了藩司椿寿。

按照胡雪岩的主意,这个任务说紧也很紧,说不紧也不紧。办法是有的,只需换一换脑筋,不要死盯着漕船催他们运粮,这样做出力不讨好,改换一下办法,采取“民折官办”,带钱直接去上海买粮交差,反正催的是粮,只要目的达到就可以了。

通过关系,胡雪岩找到了淞江漕帮管事的曹运袁,漕帮势力大不如前了,但是地方运输安全诸方面,还非得漕帮帮忙不可。这是一股闲置的、有待利用的势力。运用得好,自己生意做得顺遂,处处受人抬举;忽视了这股势力,一不小心就会受阻。

而且各省漕帮互相通气,有了漕帮里的关系,对王有龄海运局完成各项差使也不无裨益。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王有龄也不至于受捉弄,损害名声。

所以和尤五打交道,不但处处留心照顾到松江漕帮的利益,而且尽己所能放交情给尤五。加上胡雪岩一向做事一板一眼,说话分寸特别留意,给尤五的印象是,此人值得信任。

有了这个印象,“民折官办”购粮一事办得很顺利,尤五把他尊为门外兄长,凡事请教。

后来表明,尤五这股江湖势力给胡雪岩提供了很大方便。胡雪岩在王有龄在任时做了多批军火生意。在负责上海采运局时,又为左宗棠源源不断地输送新式枪支弹药。如果没有尤五提供的各种方便和保护,就根本无法做成。

胡雪岩很注意培植漕帮势力。和他们共同做生意,给他们提供固定的运送官粮物资的机会,组织船队等,只要有利益,就不会忘掉漕帮。胡雪岩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宗旨就是:“花花轿儿人抬人。”我尊崇你,你自然也抬举我。势的做成就是这样。

江湖势力在晚清渐趋衰落,主要是因为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引起的。比如洪门和漕帮,当年借重的是连接南北的运输河道。河道一旦冲淤堵塞,财路一步步衰微,江湖势力也就一步步减退。又比如镖局,当年押银护款,呼啸南北,哪一个钱庄不需要借重镖师?后来银票兴起了,划汇制度也形成了,镖师就逐渐由有人尊敬到无人借重,势力就自然江河日下。

不过,即使大不如前,江湖势力也还一直以各种形式重新组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比如国民党时期上海的青帮,蒋介石还曾投帖门下,借重他们以求在上海滩的立足和发展。

所以,在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江湖势力仍是影响社会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胡雪岩把这支力量组织起来,和自己在官场的势力、在洋场的势力结合起来,作出了花团锦绣的市面来。

胡雪岩借取的最后一个“势”是“洋场势力”。

我们都知道,胡雪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和清朝政府被迫对外开放,因为这两者使得当时的中国成了一个乱哄哄的局面。而在这之中,胡雪岩善于应对,认得准方向,把握得准秩序。他对洋场势力的借取,也正是得益于他的这种宏观把握的能力。

起初,胡雪岩尚未投入做丝生意时,就有了与洋人抗衡的准备。按他的话说就是,做生意就怕心不齐。跟洋鬼子做生意,也要像收茧一样,就是这个价钱,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拉倒,这么一来,洋鬼子非服帖不可。而且办法也有了,就是想办法把洋庄都抓在手里,联络同行,让他们跟着自己走。至于想脱货求现的,有两个办法:第一,你要卖给洋鬼子,不如卖给我。第二,你如果不肯卖给我,也不要卖给洋鬼子。要用多少款子,拿货色来抵押,包他将来能赚得比现在多。凡事就是开头难,有人领头,大家就跟着来了,具体的做法因时而转变。

在胡雪岩首次做丝茧生意时,就遇到了和洋人打交道的事情,并且遇见了洋买办古应春。二人一见如故,相约要用好洋场势力,作出一番市面来。

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确定,是他主管了左宗棠为西北平叛而特设的上海采运局。

上海采运局可管的事体甚多。牵涉和洋人打交道的有,第一是筹借洋款,前后合计在1600万两以上;第二是购买轮船机器,用于由左宗棠一手建成的福州船政局;第三是购买各色最新的西式枪支弹药和炮械。

由于左宗棠平叛心坚,对胡雪岩的作用看得很重,凡洋务方面无不要胡雪岩出面接洽。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胡雪岩的买办垄断地位。

洋人看到胡雪岩是大清疆臣左宗棠面前的红人,生意一做就是二十几年,所以也就格外巴结。这也促成了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形成。

胡雪岩在丝茧生意上和洋人打商战,时间持续了近二十年。其间,胡雪岩节节胜利,中国人扬眉吐气。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先进的丝织机已经开始进入中国,洋人也开始在上海等地开设丝织厂。胡雪岩为了中小蚕农的利益,利用手中资金优势,大量收购茧丝囤积。洋人搬动总税务司赫德前来游说,希望胡雪岩与他们合作,利益均分。胡雪岩审时度势,认为禁止丝茧运到上海,这件事不会太长久的,搞下去两败俱伤,洋人自然受窘,上海的市面也要萧条。所以,自己在这方面应该从中转圜,把彼此不睦的原因拿掉,叫权场相信洋人,洋人相信权场,这样才能把上海弄热闹起来。但是得有条件,首先在价格上需要与中国这方面的丝业同行商量,经允许方得出售,其次,洋人须答应暂不在华开设机器厂。和中国丝业同行商量,其实就是和胡雪岩他自己商量。因为胡雪岩做势既成,在商场上就有了绝对发言权。有了发言权,就不难实现他因势取利的目的。

势力一旦形成,别人就不易进入。就像自然保护区一样,在保护区内是受保护的动物的天下,外类不得涉足。想涉入也是不大可能,因为洋人认准了胡雪岩,不大相信不相干的来头。江南制造总局曾有一位买办,满心欢喜中接了胡雪岩手中的一笔军火生意,却被洋人告之,枪支的底价早已开给了胡雪岩,不管谁来做都需要给胡雪岩留折扣。

由此看来,在胡雪岩经营性格中,包含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成分,他总是善于动脑筋,找渠道,形成一股强大的商势,打开了自己的经商人生之门。相反,如果胡雪岩是一个性格内敛、不善用势的人,这些利益恐怕就属于别人了。所以积极主动的性格告诉商人们这样一个好处:可以借势打开自己的实力之门!

借势而行是上策

一个人的性格有多种多样,但是怎样才能有借势而行的性格,则关系到能否成大事。有些人的性格过于自敛,不善于让自己处于开放的状态中,所以很难借势而打天下。我们知道,势是一种力。做事要如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商人应当具备借势而行的性格和能力。

不少商人,希望以一己之力摇旗呐喊,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态势,殊不知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真正高明的商人必然是顺流而行,乘势而行。胡雪岩为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措军饷向洋行借款成功,就是乘势而行的结果。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商人。而在他之前,政府还没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且有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借款。例如曾是军机首领的恭亲王就曾拟向洋人借银1000万两用于买船,所获批示却是:“其请借银1000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这种情况甚至让一向果敢有决断的左宗棠对向外商借款能否获朝廷批准也心存犹豫,是胡雪岩一番关于当下时势以及办大事要懂得乘势而行的剖析使他得以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