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官场笔记
4751700000010

第10章 敛财手段绝对贪婪(3)

平了苗乱,福康安准备掉转队伍专心去收复朝州城,可不知何故,战役还没打响,福康安就从马背上摔落下来不治身亡了。噩耗传回京城后,举国悲痛,和珅更是像失去了自己的亲弟兄般哀伤,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二人交往甚密呢。

福康安死后,平叛的大军群龙无首,为了早日安定军心,和珅推荐自己的弟弟和琳出任大元帅。这个时候,和琳早已是福康安手下的得意副将,也是接管帅印的不二人选,就这样在嘉庆元年五月,乾隆和新登基的嘉庆皇帝一起在热河避暑山庄拜和琳为帅,而和家则是一文一武两大臣,牢牢的朝廷局势掌控了起来。

二、控制科举打击政敌

和珅是继承了父亲的官位才得以入朝为官的,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是科考制度中的失败者。可是就是这个科考场上的失败者,在仕途通达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控制这个系统,这是因为,和珅明白科考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性。

封建王朝,皇帝选拔官吏主要依靠的就是科举制度,而在科考中脱颖而出的人们往往能够入朝为官。谁如果能够掌控了一个国家的科考,谁也就掌握了这个国家的人才。和珅虽然得到皇帝的宠信,但是他要想统治朝纲,仅仅凭这是不够的,而在朝廷中培植自己的亲信,要远比收买百官来的更简单。

为了控制科考,和珅多次出现在清王朝文化系统的各个位置,比如他先后担任教习庶吉士、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和殿试读卷官及兼任廷试武举发策等职务。这些官职为他培植心腹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他可以借此之便控制官吏,或者借机安置自己的亲友、党羽安放到要害部门,至于那些排斥他的人则无一例外的遭受到和珅的拍击。以至于最后整个科举可以仅凭和珅个人的好恶随意进退科名。

《清史列传》中《和珅》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乾隆五十四年,山西举人薛载熙赴京考取进士。考试中,薛载熙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得到了进入复试的机会,可是就在他准备复试时却被无情的告知自己被出名了,没有资格参加复试。薛载熙顿时蒙了,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复试人选早已定妥,为何一夜之间自己就突然没有了资格呢。于是他便向众人打听,最后才有人告诉他,怕是他得罪了主持考试的和中堂和珅。

听了别人的话,薛载熙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他这样的草民哪里敢得罪和珅啊。薛载熙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所以然,他认为自己唯一与和珅的有牵连的事就是之前没有去和府拜访和珅,可是这又哪里算得罪呢?要不说薛载熙是一书生,事实上正是因为他没有拜访和珅,让和珅这个大人物记仇了。

和珅希望那些进入复试的人,都是顺从自己之人,如果有人胆敢不顺从,那就以各种借口将其除名,阻止其参加考试,至于金殿会试那样的事情就更是想都不用想了。薛载熙没有拜访自己,可见是不顺从之人,于是他在对薛载熙进行评价时说:此人就其学问而论,尚属可以中取,试卷文理无大疵,惟诗粗率,奏请停科。

如果是平时,薛载熙也就可以收拾铺盖回家了。可是这次正值乾隆母亲皇太后八十岁寿诞,乾隆心情非常好,所以在接到和珅的奏折后,也就不打算与薛载熙这样的小人物过不去了,他批复说:尚可加恩宽免,交与和珅与诸考官再行商议。

商议,有什么好商议的呢?和珅说:“以薛载熙试卷复与中卷不符,难保无代倩情弊,请追革在案。他都这么说了,其他人谁还敢多言呢?于是薛载熙就因为试卷复与中卷不符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情打发回家了。

回到山西后薛载熙发奋读书,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再想着金榜题名了,因为并不想去攀附和珅这个大奸臣,他也知道和珅一日不垮台,那他就一日不会考取到功名。读书之余,薛载熙还每日焚香祷告,诅咒和珅能够早日被国法严惩。还别说,这个日子后来还真是让他等到了。嘉庆皇帝登基后没几年,和珅就被处死了。

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薛载熙在北京城外遇到了嘉庆皇帝外出巡视。一腔冤屈的薛载熙拦住圣架,哭诉了自己当年的冤情,嘉庆也曾听闻此事,认为薛载熙斥革本非皇考之意,和珅办理此事,实属从刻。为了给薛载熙一次机会,嘉庆皇帝当即命试以诗,没承想薛载熙十年磨一剑,果然非同凡响,嘉庆听了薛载熙的诗句之后,以为诗句较前稍胜,著加恩赏还举人,总算给薛载熙平了反。

被和珅打压的学子何止薛载熙,比他有才的也大有人在。清人沈祥年在《借巢笔记》记录了自己祖父的一件往事。乾隆五十二年,沈祥年的祖父在科春闱中名列殿试前十,当时和珅见此人文采飞扬,很想拉拢到自己身边,可是沈祥年之祖父早已听说过和珅之恶名,早已对其人深恶痛绝,再加上自己成绩优良,心想凭借自己的成绩一样可以谋得一官半职。

一日,和珅邀请沈祥年之祖父到家中叙谈,结果沈祥年之祖父的婉言谢绝了和珅的邀请。和珅见这个人如此不懂味,非常生气,于是便决定给这个年轻人点颜色看看。于是第二天便向乾隆奏了一本,乾隆皇帝也不多问,照例批准了。就这样沈祥年之祖父的殿试名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取消了。

和珅一而再,再而三的操控科举,使得民间学子知道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能不能中举,不在于你文采的好坏,知识的多寡,而在于你能不能拍和大人的马屁,会不会给和大人送礼。就这样,科举考试也沦为和珅私人敛财的工具,至于那些被名利冲昏了头脑的士子则大多会在科考之前为和大人送去重金,以求顺利考过。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决定将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嘉庆。当时为了庆祝两位皇帝的交接仪式,特颁布命令在三年之内连续举行会试。对于那些十年寒窗苦的读书人来说这可是难得的机会,他们可以在三年之内连续展示自己的才华,即使头年不能高中,来年也能再次应试。一时间民间学子个个都摩拳擦掌,力图中榜提名。

可是全天下最高兴的人恐怕非和珅莫属了,为什么呢?因为以前是三年在科举上发一次财,而现在一年发一次,真是财运齐天了。和珅想的没错,这个诏令颁发后不久,四方士子纷纷投靠在和珅门下,他们或是许以名画珍玩,或许以重金,和珅乐的连觉都睡不着了,一心想着天下士子悉数落入他手中的美梦。

祸福相依,就在和珅做着发财梦的时候,乾隆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为了显示自己对嘉庆的宠幸,乾隆让嘉庆自己选取会试考官,虽然嘉庆推辞再三,但最终还是拗不过自己的父皇。于是便点了左都御史窦光鼐任会试主考官。这一任命让天下学子都傻了,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之前送出去的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

最生气的莫过于和珅本人,可是气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想方设法继续插手到科举考试之中,谁知窦光鼎一点都不给他面子,于是和珅又打起了两个副考官的主意,可一来两位副考官资历尚浅,无法成为窦光鼎的掣肘,二则副考官洪亮吉丝毫不给个人面子。和珅真是自己讨了个无趣。

一计不成,和珅又生一计,他唆使他人诬告洪亮吉在诗中映射大清,希望借此来整垮窦光鼎,自己重新当上主考官,可是退居二线的乾隆皇帝早已对文字狱那一套没有兴趣了,所以和珅的计策也就落了个空。

科考结束,皇榜发放的那一天,又一件怪事发生了,原来此次状元,榜眼居然是兄弟俩,而状元王以衔居然还是一个瘸子。这种事情大清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发生,于是百姓们纷纷怀疑有鬼,和珅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绝佳良机,他挖空心思给窦光鼎安置罪状,搜罗罪名,然后到太上皇那里告了一状。

和珅是这么说的:“窦光鼐这个人长期在浙江为官,这次他所点录王以衔和王以钨两兄弟为状元、榜眼,而这两个人都是浙江人氏,其中肯定有鬼,怕是窦光鼐想借机培植自己的势力。”乾隆一听可不干了,仔细琢磨一番觉得确实古怪,如今新皇帝登基,万万不能在科考上闹出大笑话,于是决定重新会试。

这次会试,乾隆皇帝格外谨慎,钦点了天下闻名的纪晓岚来主持。和珅知道后,又开始挑毛病说王以钨的试卷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所以让皇帝剥夺了他应试的资格,最后王氏兄弟二人只有王以衔得以参加考试,让人没想到的是王以衔再次夺得头名。这下天下才子没有人敢不服了,为什么呢?谁能比纪晓岚的才华更高呢。如今纪晓岚说王以衔是状元,那他就是状元了。

这次重试让和珅十分失望,他原本希望通过这次复试再次掀起文字狱,好将窦光鼐等人一扫而净。可如今纪晓岚都点了王以衔状元,那他也就实在不好反驳了。与和珅的失望不同,乾隆皇帝对此结果充满了好奇,他实在想看看这个王以衔到底有什么样的才华,能让窦光鼐和纪晓岚都点为状元,于是钦点他上金殿打算亲自测试。

太上皇出题,题目自然是异常刁钻,但王以衔应对自如,让乾隆皇帝十分欣喜,还感叹说:“若此则彼王兄弟联名,或出偶然,科第高下,殆有命焉,非人意所能测也,何必易置。且既拆弥封而再易置,则转不公矣。若非如此,窦光鼎与其他主考官又要遭遇一切暴风雨似的攻击。”

和珅要打击一部分不听话的人,也要提拔一部分听话之人,对自己的亲友,对愿意俯首投靠的人和珅无一不立马录用。当时,很多士人都向和珅执弟子礼,和珅也很会利用这层师生关系为他们谋求职位。很多年纪比和珅大的人,为了谋得一官半职,也尊称和珅为老师,真是滑稽的很。

§§§第四节 利用吏部勒索百姓

一、形成以和为中心的贪污网

和珅的专权,让很多贪官污吏趋之若鹜,时间长了,一个以和珅为中心的贪污网构建了起来。和珅之所以要织这么一张网,是因为他要把所有的人都绑在一起,使大家都成为一条线上的蚂蚱,让所有的人生死相关,将利益连成一条网,只有这样他自己才足够的安全。

清朝建立初期,由于常年征战,社会财富所剩无几,官员们领到的俸禄仅够日常开销,一年下来基本不会有什么余银。尤其是一些刚刚步入仕途的年轻人,他们不仅无法存下银子,还要拿自己的钱贴补工作之需。

官员们一年的俸禄连办公费用都不够,可是他毕竟是当官了,别人可不管他到底有钱没钱,所以家中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往往会前来投奔,于是官员们还要靠自己的俸禄养活一大家子人。有时候还有负责胥吏和幕僚们的费用及官衙中各种办公费用。这是他们所无法承受的。

清政府规定总督和巡抚的年俸还不足200两白银,赚的钱不够花,还无法从中央领取补贴,那他们如何生活呢?只能是想办法向下属苛取和勒索,下面的官吏哪里有钱孝敬上级,无奈之下只好盘剥比自己级别还小的官员。这样一层盘剥一层,到最后无下属可盘剥的时候,自然就只能打老百姓的主意了。所以乾隆一朝,贪污腐化基本上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只不过和珅出现后,贪污的更加严重罢了。

乾隆皇帝也想过一些治贪的办法,比如乾隆朝中期皇帝曾经严惩了几个贪官,但治标不治本,因为在乾隆奢侈作风的带动下,整个朝廷的贪污风气已经十分严重了。而且贪官们的贪污手段越来高明,贪数额越来巨大,牵扯进的人数越来越多,并且绝大部分贪污案件与和珅有直接联系。

当时一些王公大臣们前几天才把被人的家抄了,可是没过几天,自己的家就被别人抄了了,因为当时没有一个官员敢说自己是清白的。所以一环扣一环,谁也不知道明天鹿死谁手,唯一不倒的只有和珅。

从乾隆三十七年算起,到嘉庆初年,清王朝先后揭发出来的重大贪污案有:广西巡抚钱度,四川总督阿尔泰,两广与云贵总督李侍尧,陕甘总督勒尔谨,浙江巡抚王亶望(后任甘肃布政使)、陈辉祖,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江西巡抚郝硕,湖南布政使郑源寿、恒文,浙江巡抚福崧,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浙江布政使鄂乐舜(即鄂敏),直隶(今河北)总督杨景素,两广与闽浙总督富勒浑、伍拉纳,云贵总督鄂辉、富纲,陕西巡抚秦承恩,原湖广总督、河南巡抚毕沅以及浙江巡抚琅玕等。可以说当时的地方大员无一不贪。

在和珅的贪污网上,地方官员们如同一个又一个的结,被和珅紧紧的掌控着,挣也挣不开,比如浙江巡抚王亶望。

王亶望是山西临汾人,他的父亲王师曾任江苏巡抚,而他本人则先后任知县、知府、浙江布政使和暂署巡抚。前面提到勒尔谨为了捞钱,向乾隆上奏说陕甘地区连年大旱,要求当地有钱的书生捐粮讨个监生的名号,乾隆应允之后为了防止勒尔谨徇私枉法,还特地将王亶望从浙江调任到陕甘,熟料这王亶望是个比勒尔谨还贪的大贪官。

之后的故事,前面已经说过了,和珅去了陕甘之后,大肆贪污一番,然后带着一切安好的消息答复了皇帝。这让王亶望等人更是变得有恃无恐,他们仗着有和珅这棵大树,在陕甘地区更加肆无忌惮的开始贪污。这王亶望许是贪污贪傻了,为了向乾隆皇帝邀功,他还上奏朝廷说陕甘地区先后收捐1、9万石,得豆麦82万石。这让乾隆很是怀疑了一阵,陕甘地区连年灾祸,为何半年之间能收到如此多的粮食呢?幸好勒尔谨和和珅极力辩护,这才将这件事搪塞下去。

乾隆四十二年,王亶望擢升为浙江巡抚。三年之后,乾隆皇帝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南巡之旅,王亶望为了讨好乾隆,可以说是不惜花费血本,在当地修特修楼台殿阁,张灯结彩,备极方物,对于这一点,连乾隆皇帝都觉得有些过分了。为此还责备了王亶望一番,并警戒人们“毋更如是”。可是仅仅过了一年,王亶望就把乾隆叮嘱的事情都忘记了。

乾隆四十六年大学士阿桂到浙江视察塘工,发现杭嘉湖道道台王燧贪污不法及原嘉兴府知府陈虞盛浮冒,便把情况反映给乾隆皇帝。乾隆这下有点犯急,去年我刚责骂了王亶望,没想到他一点都不长记性,如今又庇护下属做出如此贪腐之事,实在可恶。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就在乾隆为王亶望这事恼火的时候,甘肃河州地区又爆发了以苏四十三为首的回民起义,陕甘总督勒尔谨战败。乾隆命令阿桂、和珅两人一起赴甘肃参与镇压回民起义之事。和珅与阿桂先后到达甘肃,他们在给皇帝的回信里说甘肃地方天气经常阴雨,道路泥泞,行军艰难,战事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