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南怀瑾大师的解脱智慧
4752000000031

第31章 得失荣辱不由人,苦乐全在于自己的感觉

大师解脱智慧

南怀瑾说:有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辱之间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场,在商场,在情场,都如剧场一样,是看得最明显的地方。

大师智慧串讲

苦与乐,是两个相反的不同概念。快乐不等于痛苦,痛苦也不等于快乐。但是,这两者也是相依相存的,没有苦的概念,怎么知道什么是乐?反过来说,没有乐的概念,又怎么知道什么是苦?所以苦与乐二者,既是相反,又是相成。因此,苦与乐在表面上看是相对立的,但实际上却是表里的。快乐是安立在痛苦上,解除痛苦就是快乐;反之,痛苦也是安立在快乐上,失去快乐就是痛苦。

那么,什么又叫做苦与乐呢?一般说,身心适悦的感觉叫乐,身心逼恼的感觉叫苦。但苦乐只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并没有客观的标准。有人认为学历不重要,他就不会因无学历而苦恼。有人认为一定要有学历,他才觉得快乐与心安,因此他只好去追求学历。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上她的自尊。因为贫富贵贱各人不同的标准与定义。拥有万卷图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羡慕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任何的高官厚禄。非洲灾区的难童,吃到一碗米饭感觉是乐,台湾富家的孩子,满桌菜肴却以为苦。修马路的工人,在火伞似的太阳下工作,能到树荫下喝一杯水就感到乐;在冷气房中的阔太太,却以找不到牌搭子,闲得无聊而觉得苦。由此可见,正如大师所言的意思,苦乐全在于自己的感觉,是因人、因时、因地、因环境而有所不同。

你的爱好就是你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

一位疲惫的诗人去旅行,出发没多久,他就听到路边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

那是一个快乐男人的声音。

他的歌声实在太快乐了,像秋日的晴空一样明朗,如夏日的泉水一样甘甜,任何人听到这样的歌声,都会被马上感染,让快乐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

诗人驻足聆听。

歌声停了下来。一个男人走了出来,他的微笑甚至比他本人出来得更早。

诗人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笑得这样灿烂,只有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艰难困苦的人,才能笑得这样灿烂,这样纯洁。

诗人上前问候:你好,先生,从你的笑容就可以看得出来,你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乐天派,你的生命一尘不染,你既没有尝过风霜的侵袭,更没有受过失败的打击,烦恼和忧愁也没有叩过你的家门。

男人摇摇头:“不,你错了,其实就在今天早晨,我还丢了一匹马呢,那是我惟一的一匹马。

“最心爱的马都丢了,你还能唱得出来?”

“我当然要唱了,我已经失去了一匹好马,如果再失去一份好心情,我岂不是要蒙受双重的损失吗?”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在很多时候。得失成败并不会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可以选择。但是。生活中的苦乐全在于我们的感觉。以更率真的态度对待发生的一切吧!

我们平时把宠辱不惊视为高姿态、高境界。要摆出这么高的姿态比较容易,真到达到这么高的境界,还是有些困难。所以平时“受宠”时,就会惊喜不已;一旦失宠或受辱,就会惊恐不安。

南怀瑾大师讲了一个“受宠”而惊喜失态的故事:

清朝时,有一个书生,每次参加县试都不中。那时中了秀才叫“老生”,未中叫“童生”。这个书生已经过了中年,还是个童生,心里难免不是滋味。有一年,他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放榜这一天,儿子看榜回来,知道已经录取,赶快回家报喜。他的父亲正好关在房里洗澡。儿子敲门大叫说:“爸爸,我已考取第几名了!”

老子在房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说:“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大声小叫!”

儿了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轻轻地说:“爸爸,你也是第几名考取了!”

老子一听,便打开房门,一冲而出,大声呵斥说:“你为什么不先说?”他忘了自己光着身子,连衣裤都还没穿上呢!

这位老先生大概称得上宠辱若惊了,只是这一惊非同小可,几乎到了忘我的程度,又有点特别。

至于受辱而惊恐,那就更难以自禁了。电影里,大臣被皇上斥责了几句,便磕头如捣蒜,甚至于头都碰出血来。

人们为什么宠辱若惊?因为宠辱对事业和生活的影响太大了。一旦失宠,不仅事业受挫,人们的眼光也全变了,让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世态炎凉的滋味。但南大师认为,“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原本就是正常现象。

南大师讲了一个战国名将廉颇失宠和受宠的故事:廉颇因事被免职,那些原先追随他的食客都离开了。后来,廉颇重获重用,那些食客又来找他。廉颇很生气,对他们说:你们快滚吧!一位食客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呢?天下的事,都是按市场交易的规则办理。你得势时,我就追随你;你失势了,我就离开。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何必埋怨呢?”

这位食客说的话也并非没有道理。好比员工去一家公司打工,如果公司繁荣,他会在公司干下去;如果公司倒闭了,老板开不出工资了,员工当然要走。

同样的事也曾发生在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田文身上。田文当相国时,门下有食客三千人。后来,国王对他起了疑心,将他撤掉,结果那些食客几乎都跑光了,只有一个名叫冯谖的人仍然跟着他。后来,在冯谖帮助下,田文重新当上了宰相,尊荣更胜从前。那些当初弃他而去的食客,都向他表示出很懊悔并想继续追随他的意思。田文很生气,恨恨地对冯谖说:“他们当初弃我而去,现在还有脸回来?谁好意思走到我面前,我一定要将唾沫吐在他脸上!”

冯谖不以为然地说:“事物有它必然的规律,事情有它本来的道理,您何必生气呢?”

田文说:“我比较愚蠢,不明白您的意思。”

冯谖说:“活着的人一定会死,这是事物必然的规律。富贵了,宾客自然多;贫贱了,宾客自然少,这是事情本来的道理。您一定见过菜市场的情景吧?早上,人们争先恐后地挤进去,因为里面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傍晚,人们甩开大步走过去,不会多看一眼,因为里面没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前,人家争先恐后地来投奔您,是因为您这儿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后来他们离开您,是因为您这儿已经没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田文恍然大悟,心里的怨意顿消。后来,那些食客陆续前来投奔,他一如既往地接待他们,毫无芥蒂。

得失荣辱常常受外界因素的控制,并非是人力所能改变。既然如此,我们所能做好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做到荣辱不惊,得失坦然。